:::
林正盛(許斌 攝)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臺灣豫劇團《美人尖》

5/27~28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5828753轉57

在極簡的表演空間中,背幕投射出嘉義縣梅山鄉的景觀樣貌。實地拍攝的竹林、日出,透過階梯、牆面、斜坡等舞台構造,與材質帶有的原始感相互連結,營造出台灣南部的山村風情。飾演十六歲女孩的王海玲聲音一出,林正盛說:「好感動,那就是我想像的聲音。」

被「女人的命運」說服  挑戰執導豫劇

從頭聊起合作機緣,林正盛揮手直說:「那是很好笑的事情!」一天,他打開臉書,個人塗鴉牆上出現一則留言,希望邀請他執導豫劇。他心想:「唱腔、身段我全都不懂,怎麼可能辦到?」約見面那天,「海玲老師也來了,就坐在我前面……好慎重喔。『梆子姑娘』很有名嘛,我還有點興奮,心裡覺得可以嘗試,但也不敢答應,想說如果做不到,劇團有技術導演接著繼續做。直到看過劉慧芬老師的劇本,覺得那跟自己長期創作主題蠻相同的,就是『女人的命運』──是『女人的命運』說服了我,讓我覺得,可以做。」

打動林正盛的故事,改編自王瓊玲的小說《美人尖》。內容敘述少女阿嫌頭上有個「美人尖」,在家鄉是富貴、興旺的象徵,卻在相隔幾座山頭外的夫家,成了婆婆眼中招來詛咒的「額頭叉」。阿嫌性格剛烈,不甘就此服膺命運,僵持不下的對立,卻也蔓延成家族內部的鬥爭漩渦。

林正盛分析,全劇結構前半熱鬧、強烈,後半則走向深沉。他希望挖掘出角色深層的心理面向,看見人為了反抗、只好對立,對立到最後,又走進媳婦熬成婆的循環。他說:「我做《春花夢露》時就有個感覺,長大之後,回顧家裡鬥來鬥去的恩恩怨怨,覺得很荒謬。好像我們總在廳堂前、遺照裡,那些老祖先的眼神注視下,繼續著他們以前也曾有過的糾葛,直到自己也成了祖先遺照。」

排練時一直「凝視」  演出就釋放給演員

為了充實角色內在,林正盛採取不同於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排練時,演員要先繳交融合角色生長背景和情緒、個性的角色日記,這也是豫劇團成員首次經歷的「演員功課」。排練當下,他則不時提醒演員們角色的內心糾葛:「當下為什麼要那樣做?」,有時也結合當下情境設定,加入生活化的道具做為輔助。

排練過程中,林正盛一旦感覺節奏不夠順暢,便向劇團的技術導演尋求協助。有時,也需要先和樂師溝通,修改音樂,才能調整表演。談起拍電影和排舞台劇之間的差異,林正盛說:「舞台工作讓人往比較平靜的方向思考,一直凝視。」他以烹飪為喻,形容拍電影像蒐集食材,剪接是最後一道煎炒手續,完成之後,作品永遠不變。然而,舞台劇每一場都有細微變化,演出無法喊停,作品的模樣,並非永遠在導演掌握之中,因此,排練更需要努力的「凝聚」:「像拉粗胚,不停塑形、調整細部弧度。要非常細心地觀看、思考,最後才不會離我想要的感覺太遠。演出就釋放給演員。」

排練場裡,他專注看著王海玲把玩手中的頭蓋巾,待嫁女兒心彷彿也跳著、旋轉著,像要飛了起來。他說:「傳統戲曲裡,亮相很重要。也許以後拍電影時我也會去想,如何讓演員在鏡頭前亮相?怎麼樣讓觀眾看完一場戲就想拍手?這些東西也許會在我腦海裡慢慢發酵,不知道變成什麼畫面,但一定會產生刺激。」

希望有下一次,導歌仔戲應該也很好玩

在過往的電影作品中,《春花夢露》描繪出台灣早期農村生活裡,三代女性的生活縮影;到了《美麗在唱歌》,是兩個女生聚在私密、狹小的售票亭裡談月事;而《月光下,我記得》裡,由楊貴媚演繹的熟女情慾,則像被禁錮在好山好水之間。林正盛向以擅長捕捉女性的細膩著稱,談起這個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母題,他自我剖析,或許源自母親早逝,內心深處因而懷抱、想像的情感延伸。此外,「離婚後這七、八年來,我也出現了新的看待方式,能更有距離地觀看。以前側重感情,現在感性和理性比較容易取得平衡。排這齣戲,理性的東西會多一些。」。

他舉出一般刻板印象裡,認為傳統女性斤斤計較的個性為例:「我們常覺得,女人上市場買東西愛殺價,談感情也會去計較誰愛誰比較多,但那是起因於文化長期以來看待女性的方式。以前的男人,賺了錢就拿給老婆,不管自己給多少錢,女人就得負責整個家。老太爺只知道時間到了,要吃飯。女人怎麼辦?她去菜市場買菜,當然得斤斤計較。這計較的背後不只是感情,還包括物質、生活,都攪和在一起。愛情沒那麼純粹,當然,童話除外。」

長期喜歡張愛玲小說的他,也引用張愛玲的話說:「罵女人最厲害的就是女人,男人罵女人沒那麼難聽。小時候我聽祖母罵三姊,所有足堪形容的字眼都拿出來用,想到就覺得好可怕。」工作這齣戲的過程,他回想閱讀過的張愛玲小說,也追溯幼時記憶根源,想像女人幽微纏繞的心思。關於舞台劇,愛玩的他說:「希望有下一次,可能還會做更多。如果是導歌仔戲,應該也很好玩。」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59年生,台東縣人,曾當過麵包師傅,後來意外參加電影編導班而踏入電影圈。
  • 初入電影圈以拍攝紀錄片為主,作品有《老周老汪阿海和他的四個工人》。
  • 劇情片作品有:《春花夢露》、《美麗在唱歌》、《放浪》、《天馬茶房》、《愛你愛我》、《月光下,我記得》等。
  • 近年專注於拍攝紀錄片,作品有《我們的孩子》、《海洋練習曲》、《一閃一閃亮晶晶》。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