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蜉蝣ㄘㄗ

如此黑暗,如此親密

部落不再是想像中的「理想」部落,就像鄉鎮的改變,太多層疊建設抹消了人們原來的生活軌跡,加上認識上的需要,如今有更便捷的部落旅遊、工作坊、部落劇場、山野體驗,讓識與不識的雙方短時間接合。但談及認識,作為智性的理解,我們需要多少背景架構、歷史分析、現況說明、主客參照,對照龐大的知識體系及認識需求的起點。我不禁懷想(也懷疑)起當年那漆黑的印記

文字|紀慧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挑戰邊界

超越沉浸式劇場的表面

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電影《發條橘子》有一個場景,一群人將主角的頭浸入裝滿水的水盆中,把他的頭壓在水面下。當主角反抗他們並從水中抬起頭時,他大口地喘著氣。也正是在那大口吸氣、擺脫黑暗的瞬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活著。沉浸式劇場令人悸動的是被包覆進作品、消融在完整的全新世界時那危險的快感,因此當我們離開演出時,也將大口呼吸,帶著妙不可言的生之喜悅回到生活中。

文字|郭文泰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

以相同的價錢而言:單點的麻辣鍋或劇場?下雨天的UBER或劇場?實體CD或劇場?益生菌或複方精油或劇場?以劇場而言:現代舞或現代戲劇?小提琴獨奏或梨園戲?漫才或脫口秀?明星藝人擔綱或歐美當代大團大師?以獨特的現場體驗而言:劇場或密室逃脫?劇場或Live House演唱會?劇場或登山溯溪高空彈跳?坐在位子上的劇場或走來走去跟表演者互動的沉浸式的劇場或線上的劇場?

文字|李銘宸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黑夜白

重讀《百年孤寂》

我發覺,馬奎斯強調的那個兼具魔幻的現實,是為了實現一種廣大的平等,是國族歷史和個人軼事、神話與謠言、戰爭與無爭、英雄與妓女、小我與集體同等重要,沒有哪一個是為了襯托另一個,發動卅二次革命和死於樹下小便一樣重要。如果只有革命,就少了空虛;而只有小便,就沒有悲愴。任何一個人物、一處風景、一條痕跡,都不是孤立,而是互相映照的,也許這樣,才能解除小說設下的那道「孤獨」的詛咒。

文字|郭亮廷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思想不短路

「時間」的詩情、狂想和嘆息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難過的時候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這是兩句再平常不過的心情敘述,但仔細推敲,時間是否也受到某種「情緒引力」的牽扯,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微妙變化?而類似的感受在聽音樂時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無論是聽到自己所心儀的樂曲或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奏,在過程裡時間彷彿是以不同的度量進行,甚至可能是靜止的。

文字|樊慰慈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蜉蝣ㄘㄗ

《劇場》裡的劇場

主角緘默,觀眾要從現成物去辨識,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字體還活跳跳著,十本鎖存於展框裡,不知誰說話:「徵求你做我們的演員。只要你覺得你可以。只要你不敢開口向我們要錢要飯要車票。你可能演的角色,看演出預告便知。」哈,這不就是今日素人演員open call嗎?截自雜誌裡的文字,回聲式轉回半世紀前,半世紀後素人、樂齡當道,沒想到先輩口氣卻如此叫囂挑弄。

文字|紀慧玲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挑戰邊界

「現在,事情全變了樣……」

蒙提.派森的名句「現在,事情全變了樣」幾乎總是標誌著事情邁向更黑暗或更瘋狂的轉折。或許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改寫這句標語,並賦予另一個更正向積極的用法:公民參與、同情心的拓展及對同胞們的由衷關懷。現在就是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我們比其他人幸運並努力促進平等的時刻。儘管一個經濟、社會、性別和種族都平等的世界過於美好,而難以想像,但只要從黑暗開始邁步,終能朝向光明。

文字|郭文泰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段愉快的看戲時光

看演出時,不確定是因為什麼緣故,常常會在演出進行的當下不同的時候將視線飄向觀眾席,看看其他的觀眾在這個同時是什麼樣態,想不起來是多久以前就開始的習慣,或者說是不知道出於為何(職業?個性?自我認同?)的一種類似生理反應。舞台上舞台下風景各自精采的道理我想不只有我懂,但漸漸覺得所謂的「戲」,劇場中的所謂聯繫與交流,那些迸發中或消散著的真正的屏息或躁動,並不是發生在舞台上或觀眾席,而在觀眾席前緣與舞台前緣之間

文字|李銘宸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黑夜白

過程的批評

階段性呈現的QA是什麼樣的一個現場?形式尚在實驗,內容還未說完,觀眾無法評論,創作者也不能不予置評。特別是我們看的那場呈現,實驗了各種手法去談台灣歷史,觀眾幾乎和演員一樣忙,一邊閱覽戲裡搬演的歷史人物,一邊忙著尋找故事和敘事手法之間的關聯。「大家有什麼問題?」導演問,我和大部分的觀眾一樣,只能在沉默裡搜尋那個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問題。

文字|郭亮廷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思想不短路

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婦》為例,總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筆建構要挑戰Netflix的線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為何不將受疫情影響而延至年底在院線上映的《黑寡婦》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讓各地付費影迷先睹為快?因為該片的全球院線票房預估超過十億美金,得失之間,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還難以達到。雖然表面上這裡談的好像是「價錢」而非「價值」,但觀眾為何仍然願意花較多的錢跑進電影院看一部大片?

文字|樊慰慈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蜉蝣ㄘㄗ

向北的薰煙

有次在松山車站廣場,古冊戲的齣頭,暗濛濛幾十個觀眾而已,兩個男人走到棚腳,聽了兩三分鐘,互相聊起來說,「差去了」,相偕走了。這種厲害的觀眾在外台戲常見,三言兩語就知台上的戲齣與角色,算是行家。如今專演傳統戲的職業布袋戲班幾乎沒了,最多只剩文化單位邀請演出。一個世代接續一個世代,永遠都有「傷慢」的遺憾,如果不要殘留虛有其表的傳統,認真來看,還是得把主演身口合一的絕活喚起,哪怕聽不懂,也得硬聽。

文字|紀慧玲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挑戰邊界

無念

這段歷史回顧提醒我們關於藝術的傳承,提醒我們自己並不孤單。作為藝術家,我們經常面對空白的畫布、空無一物的空間和傳統的重擔。太多時候,一板一眼的體裁格式限制了我們回應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被要求寫一首詩,與其拿起紙筆,或許我們更該熬煮一碗滾燙的石頭湯,或是靜靜地躺在鬧區的大馬路上,抑或裸身躍入太陽

文字|郭文泰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下)

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控制,並沒有不好,但又知道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控制,那不控制就沒有問題嗎?當我們對別人發出:「你這樣太過控制了,你不應該這麼控制」,我們是不是也在進行某種控制?叫一個控制狂不要那麼控制,我們是否也在控制他?當工作關係中確實存在著控制的互動事實時,不受控好像也是一種不專業(包含不受控的導演),但主客體你我之間,到底是服膺於什麼,向什麼前往,對什麼交代,對什麼負責?為了什麼在控制與受控?

文字|李銘宸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思想不短路

變與不變:文明演化的眾妙之心

歐洲企業家Jean-Claude Biver近期在訪談中,針對疫情和企業未來發展表達了獨到的觀點,認為目前各行各業的領導階層都還是廿世紀環境孕育出的舊世代,須等千禧世代陸續接班後,廿一世紀才要真正開始!時代不斷在變,但文明進化背後的正念與初心不能變,Biver認為自己這一代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人類過去的夢想交接給後代。災難帶來的並非世界末日,而是浴火重生的新篇章

文字|樊慰慈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蜉蝣ㄘㄗ

撩愛的功夫

眼前這幕,像極一九八○年代侯孝賢電影曠鄉少年戀愛男女既壓抑又爆炸的怪扭情愫,明明不該直喇喇光天化日上演,卻無畏地自在坦然。我好像嗅聞到一股荷爾蒙味,蒸騰著配合中南部天空,好比過往有時在南部田野看路邊歌仔戲,濃妝豔抹其實不見得浮誇勝過都市戲班,但「駛目箭」放電功力在豔陽陪襯下,如七彩雲霓,更叫人想入非非。

文字|紀慧玲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挑戰邊界

創造性與藝術倫理

標註這些靈感來源看似損及了我「原創性」的榮光,但這些引述使我的作品有其脈絡,向觀眾介紹了曾經影響我的藝術家們,並讓我得以透過作品與他們對話。 討論的重點不該放在個體的「藝術天賦」,而應著重在那些啟發我們、讓我們超越自我界限的藝術家之間動態、有機的對話與交流。我們不應相互競爭,而是共同發展,我們同在一起。

文字|郭文泰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上)

好像常常會聽到導演什麼的,就是任性自我擇善固執之類的說法。但,當舞台上的每一件事都在說話都有語言,都影響著認知感受與理解時,到後來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不去處理不去控制的;垃圾車經過的時間,路燈或逃生指引燈或落日但當控制的對象是演員,是設計,是各部門,是活生生的人的時候 自本期專欄始,未來標題無#號在前之文章,是為個人出發的書寫;有#號在前的則為上期專爛(2020年第329期〈最近在忙什麼〉)所提及之,關於筆者於二○一九年所主持之計畫/工作坊相關題目與內容(未來在行文中或許以計畫,或那個計畫,或去年的那個計畫指稱之);其中對話部分大抵為實際對話內容逐字或重點濃縮,不敢稱重現現場,但力求融匯各種立場及與會者所思,詳實表達、提議。

文字|李銘宸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黑夜白

遙遠的現場

西方當代藝術喜談劇場與媒體的區別,強調媒體生產的是觀眾不在場的、間接的、虛擬的訊息,劇場創造的是直接、當下、現場的真實體驗。劇場首要的是現場感,這一點,我想看電視國劇的老伯伯也不會反對;可是,劇場必須和劇場以外的其他地方截然對立,這很像電子媒體時代的劇場,被逼到絕境的某種症狀。失去和其他地方的地緣關係,劇場的「現場」要座落在何處呢?同樣的道理,沒有過去和未來,那個「當下」究竟是什麼?

文字|郭亮廷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思想不短路

非常情境下的非常意義、非常藝術與非常改變

有部戰爭老片曾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慘烈的壕溝肉搏戰時,英軍步兵上了刺刀衝鋒陷陣,身旁還跟著幾位軍樂手面不改色地吹著蘇格蘭風笛,只見德軍一陣機槍掃來,後者應聲倒地!這種行為或許有點傻到不可思議,但他們應該是自認能對戰局做出有意義的改變,而最後英軍的確贏了。只可惜這不是數學,無法用公式演算證明。

文字|樊慰慈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蜉蝣ㄘㄗ

看不見的泉州城

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望泉州南管音影,因為曾身在彼城,被南音包覆,很難不憶起那周身瀰漫的音暈。即至今年看到泉州「空城紀」,固然無一絲音聲,畫面裡光亮的建物、平整的馬路也恍如異境,我才猛然想起,那個靜好的聲音曾經襯著青石板路叩叩的回音才顯揚。而青石板路,挖個精光,刨骨剔肉,還給了時間。

文字|紀慧玲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最近在忙什麼

「最近在忙什麼」──這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對話起手式,但經常,我不太知道怎麼聊這件事;常常在想還是來做件T恤,上面詳列近三至六個月乃至年度的工作項目與規劃,參與什麼劇組,順利嗎正在經歷什麼問題?投了哪個補助案,上了或是沒上,知道原因或不知道原因;正在跟哪個場館單位互動;經歷什麼樣的製作技術資源環境系統問題;被什麼人搞到或被什麼人拉了一把;我的感受是喜悅、是不爽、或是厭世、或是欣慰等等(覺得被打敗了/覺得意志堅強/覺得被療癒了/覺得豈有此理)。內容定期更換隨時補充,在各式工作、看演出、大小劇場相關活動的現場穿著,在遇見同業先進後輩友人時,問起:「最近在忙什麼,還好嗎?」派上用場。

文字|李銘宸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黑夜白

孩子在睡前拒絕了晚安吻

阿莫多瓦在隔離日記裡,寫下抵抗幽閉恐懼的片單,那些生命為何如此的關聯。我想到他的《痛苦與榮耀》,對於努力生活與愛的捍衛,創作讓人最終明白,命運是禮物。我們孤寂但並非完全地孑然一身,持續的書寫收容靈魂,安放意志,在漫漫長夜裡也可遙想透在地下洞穴裡的天光、一隻鯨鯊背上海波的浮光,引領我們穿越距離,為著下一次的相遇。

文字|周伶芝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