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Photo Stories

劇院裡的社交安全距離,透視國家音樂廳梅花座位圖

文字|張慧慧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Photo Stories

Watch from Home,舊作上線開啟「宅看戲」

文字|吳岳霖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Photo Stories

虛實整合沉浸式演出大幅增加,5G發展銳不可擋

文字|江家華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Photo Stories

有聲市場需求增加,表演藝術Podcast相關節目大增

文字|張慧慧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Photo Stories

劇場演員斜槓YouTuber爆紅,正面迎接影像挑戰

文字|吳岳霖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Dialogue

開發新語法,擴增現場與現實

蘇威嘉X蔡宏賢X王柏偉 文字|江家華、李秋玫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Online Performance

疫下的線上展演實踐6大方案

文字|黃馨儀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Online Touring

線下有國界,線上無國界

文字|謝鎮逸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Online Platform

換個視窗繼續造夢,劇場裡的擴增實境

文字|吳維緯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Tech Boom

聊聊我所知道的NFT

從他領域應用窺探表演藝術的可能未來 文字|洪凱西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Tech Boom

我們創造出「真正的」AI藝術了嗎?

談人工智慧風格模仿到計算式創造 文字|邱誌勇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Tech Boom

日常科技玩出全新把戲

線上遊戲、社群媒體、通訊軟體的劇場應用 文字|李時安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Online Teaching

線上教學實戰記錄

當演員只有5公分高的時候…… 文字|郭文泰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Digital Dictionary

科技不PAR 小辭典

文字|張輯米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Timeline

2020-2021 表演藝術「線上」大事記

文字|陳明緯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Digital Strategy

從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紓困政策,定錨台灣2025表演藝術發展方向

文字|蔡淳任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Digital Strategy

在跨國交流中,日本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數位專案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Digital Strategy

在全球封城最長的城市,放眼澳洲2024數位文化政策

文字|莊增榮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Alternative Plan

兩波疫情下,台灣現場演出的折衷與轉變

文字|吳岳霖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Alternative Plan

當歐陸舞蹈家重返現場,為疫情編舞

文字|林人中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Alternative Plan

5 種全球「衝破疫情」的現場音樂會方案

文字 連士堯(古典樂網站「MUZIK AIR」副總編輯)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策展論述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文字|周伶芝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1:驛站

成為巫,知識與體感的再製造

策展人林芳宜 X 游崴 X 林怡華 文字|周伶芝、張慧慧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1:驛站

從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藝術

談2016台北雙年展裡的王墨林與陳界仁 文字|郭亮廷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2:移動縫隙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2:移動縫隙

在城市之中,80年代後的劇場行動

文字|吳思鋒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2:移動縫隙

在牯嶺街小劇場,「洞見」的策動與界域聯線

專訪姚立群 文字|謝鎮逸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2:移動縫隙

在公共空間,讓記錄與記憶重新說當下的故事

文字|陳國慧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2:移動縫隙

在中心之外,尋找城市的負像

文字|莫兆忠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文字|陳孝齊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濁有時,清澈有時

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策展人 文字|盧宏文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行為藝術

文字|阿緹蓉ADIRONG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舒米.如妮、王力之:將發光的石頭一顆顆串起,留住笑聲

Cepo’劇團、Cepo’藝術中心 文字|何睦芸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劉尉楷:山的東邊一群野孩子,在不斷摸索中親近家鄉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 文字|何睦芸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東冬.侯溫: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靈的路去未來

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創辦人 文字|何睦芸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4:三角洲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4:三角洲

立方計劃空間創辦人鄭慧華:以「策展」作為經營空間的方法

文字|吳垠慧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4:三角洲

鍾適芳:在邊界流動,聽見每一個抵抗的樂音

大大樹音樂圖像創辦人 文字|黃馨儀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進擊─跨域攻勢大揭密

幕後解析

幕後團隊的進擊 跨域攻勢大揭密

近年來,表演藝術跨域合作的案例愈來愈複雜、多元,幕後團隊「在一起」的組成方式也日趨異質化,而活躍、亮眼的團隊就像一支專業球隊,集結了不同領域的專業夥伴,統合創作、設計、製作、行銷、經營等面向,各有專才,也善於合作。他們各自以高度水平協作的型態,建立起自己的獨特工作哲學與方法,以應對生產環境的限制,從而開拓出更多可能性。 我們採訪了5組幕後團隊:有劇場起家的新世代,如陽光劇團般讓創作與生活緊密交織的「僻室」;由劇場設計系同班同學們成立,目前是台灣唯一兼具設計、製作統合能力的「山峸製作設計」。也有非表演藝術團隊,如以科技為方法,橫跨各種領域,並與單一表演藝術團隊建立長達10年共創關係的「叁式」;與劇團合作,融入商業思維,打造數檔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的「驚喜製造」;在流行影視產業打滾多年後,邀請劇場編劇作為內容總監,孵化劇場、影視IP的「大慕影藝」。 以上團隊的工作方法,有些違背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慣習、思考模式,但都因他們端出出色的跨域合作成果,而有著足夠的說服力。如果我們設法將他們的工作方法拆解、分析,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思考中,或許能帶來改變!讓我們試著跳脫劇場本位,藉此窺探幕後團隊跨領域的思考邏輯,一起來看看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們如何合縱連橫,突破重圍吧!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僻室House Peace:持續實驗是信念,也是創作動力(上)

文字|黃馨儀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僻室House Peace:持續實驗是信念,也是創作動力(下)

文字|黃馨儀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山峸製作設計:整合設計、製作工作環節,健全幕後生態(上)

文字|張慧慧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山峸製作設計:整合設計、製作工作環節,健全幕後生態(下)

文字|張慧慧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下)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驚喜製造:謹慎評估市場,行銷、製作專業分工

文字|齊義維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大慕影藝:學習各自產業的優點,讓1加1大於2

文字|田育志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文字|黃馨儀、張慧慧、吳孟軒、齊義維、田育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讓我們在一起:談劇團組成的世代轉變

文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交換丈量世界的方法:談體驗設計的跨域合作

文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最熟悉的陌生人:談影視與劇場的跨域

文字|白斐嵐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