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LKK 國樂也要變新裝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一年前,兩廳院的兩幅大型山水畫「川原膴膴」與「谷口人家」遭人潑墨破壞,兩廳院迅速協調台南藝術大學古蹟文物修護研究所東方繪畫組緊急接手修復,教授張元鳳領導一群研究生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盡一切努力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終於在一年後完成任務,除了呈現破壞之前原貌,並可望延長畫作壽命。
從剛下飛機,到目送他走進離境大廳,這位如巨人般的龐大身影其實總有著隱藏不住的疲憊。然而在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當中,羅伯.威爾森完全沒有高個子常見的垮肩駝背,他總是挺起身軀、步伐穩健,右手輕輕按著背後腰部的痛處,腦筋清楚地朝著他要前往的每一個目標邁進,雖然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慢慢來的人,所以連演講速度都很慢」,但帶著些許嚴厲的尖銳眼神與不疾不徐的肢體動作,威爾森的舉手投足都有著如貴族般的優雅大氣。
在面對「消費時代」下,兩岸三地的劇場界近年來都起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有各種不同的戲劇形式興起之外,在演員表現、導演創作、經費成本、宣傳造勢等,各種劇場基本的結構也都產生了大幅的改變。而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面對這樣的一個劇烈變動的環境時,應該要如何自處?是要臣服於「消費時代、觀眾至上」的巨獸之下,還是要學唐吉柯德,拖著夢想之矛,與其戰鬥?
有人認為,諾貝爾獎的選擇有其政治、種族等等考量,此話自然真確。但證諸對品特的讚詞:「透過劇作揭示日常瑣碎言談底下的致命危機,硬闖生命封閉抑鬱的空間。」即可知道,他們給的是從前那個荒謬劇場的末代傳人,而不是當前這個橫眉怒目的反戰詩人。品特的成就在七○年代早經公認,但我們曉得,諾貝爾給的是終生成就,所以他得多等三十年,等到他幾乎過了時。
劇場服裝設計是表演藝術的一環,也是舞台美術設計的要項。透過服裝的造型、拼接、色彩、不同質地的組合手法,反映出鮮活的角色特徵,從而體現表演的精神內涵。 即將在十月底登場的兩廳院「台前幕後.載織載繡:劇場服裝設計展」,邀請台灣當今四組劇場服裝設計家及演出團體,分別呈現舞蹈、音樂、兒童劇、偶劇的服裝設計經典作品,邀請觀眾一探服裝背後的精采故事。
為了讓自己保持與觀眾一樣的新鮮感,劉振祥通常婉拒排練參觀邀約,堅持要在記者會或演出現場,用初次欣賞的直覺,拍出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強烈印象。「拍攝時間越短,當下的直覺判斷反而越強!」他說拍到好畫面沒有訣竅,重要的是和表演者或舞者「一起呼吸」,用心隨著台上的肢體律動及情緒節奏走,自然會知道何時是最有力量的爆發點!
享譽世界超過三十年,被讚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銅管五重奏,居然拿起了麥克風,親自為台灣學員服務,還不時充當翻譜小弟,讓台灣樂手受寵若驚!出奇不意的舉動,引起台下一陣騷動,也立即炒熱了現場氣氛。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到兩廳院Shopping去。兩廳院禮品店三月一日重新開幕,在國內知名設計師陳瑞憲的整體空間規畫下,除加強使用功能外,也融入藝術線條及現代設計的空間感,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簡潔的線條、柔適的燈光,讓民眾來兩廳院shopping也有逛mall的感覺。 各地的劇院、博物館裡,紀念品店不只是重要的財源之一,往往也是劇院風格的延伸,東西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因此各地的劇院,往往都會針對藝術家、劇院建築、經典劇目設計獨特的紀念品,讓這些紀念品跟著觀眾的記憶延伸帶回家。做為台北市地標之一,宏偉華麗的兩廳院經常是許多觀光客駐足拍照的背景,同時也是亞洲極具特色的藝術殿堂,兩廳院業務推廣部近幾年也開始與設計師進行品牌與創意上的合作,獨家開發多樣精緻商品,希望大家把兩廳院的回憶帶回家。 國家戲劇院3D紙模型 透過DIY,自己蓋國家劇院,體驗中國古典宮殿建築之美,適合親子共構完成,享受另類的蓋房子樂趣。 內附詳細組合步驟說明 W╱21.5cm L╱23.5cm H╱9.5cm 售價 NT$300 古譜鉛筆 以崑曲、琵琶、古琴代表作品─「牡丹亭」、「十面埋伏」、「廣陵散」的古譜為設計題材,充滿人文氣質的案頭工具。共三款,另有精緻手工盒組。 售價 NT$45╱ 單支 NT$120╱一套三款 NT$320╱精緻布面手工盒(內附六支鉛筆) 古譜精油蠟燭 以崑曲、琵琶、古琴代表作品─「牡丹亭」、「十面埋伏」、「廣陵散」的古譜為設計題材。共三種尺寸、三種圖案、四種顏色╱檀香、粉紅、青、紫供選擇 每種顏色皆含特殊精油香味。 售價 NT$15
這一晚,兩廳院國家劇院的大舞台成了大教室,基洛夫芭蕾舞團在藝術總監瓦茲耶夫的帶領下,開始每天的基本功─從把竿開始。 一堂開放的芭蕾舞課,吸引了滿座的學舞的觀眾,好像餐廳廚房開放式玻璃窗外,擠滿了圍看廚房秘方的眼睛。什麼是俄式芭蕾?什麼是瓦嘎諾瓦學派? 全員到齊,上課開始。這位隨團的芭蕾教師過去六十年來「不是在瓦嘎諾瓦學校裡,就是在前往瓦嘎諾瓦學校的路上」,花白的頭髮卻有抖鑠的精神,現場鋼琴教師琴音一下,舞者第一個動作從躹躬開始,是的,從躹躬開始。 「對傳統的尊敬,對教師的尊敬。」這是一個百年老店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衝擊下,依然堅守的「古法」之一。從躹躬開始,以躹躬結束,小小的細節維繫傳承,也創造了舞團的高度。
兩廳院的生日慶祝活動尚未落幕!想知道更多兩廳院的點滴故事,這個月可以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十七年來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下來的多幅珍貴海報,海報上可以看到大師級藝術家的親筆簽名,而海報背後更有許多精采故事,讓你更了解兩廳院的台前幕後
正是因為許多的現代劇場創作者積極加入偶的表現形式,使偶戲跳脫傳統演出中單純炫技或講述故事的範疇,而有更多樣的表現。偶的目的不再是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意象化。戲劇演員「演」一個角色,而戲偶本身就「是」那個角色,難怪戲偶能夠呈現出直指人心的說服力。未來,偶將可能為劇場注入新的元素,繼多媒體之後。成為表演藝術界的寵兒。
走進華山特區果酒禮堂,戲碼是《火燒盤絲洞》,原本以為是傳統的皮影戲,卻彷彿看了一場電影,遠景、中景、近景與特寫的切換,還有蒙太奇的說故事方式,都令人大吃一驚,《西遊記》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卻被這樣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 真人與偶同台以影子呈現演出,孫悟空在剎那間能變成蒼蠅,還有變成老鷹的慢動作,以黑影為主體光影戲,竟然出現白色光的蜘蛛網,結束前,鏡頭還隨著師徒一行人在群山間移動,前台看得匪夷所思,這些神奇的效果到底是如何達成? 三個光源切換場景,寫腳本也畫分鏡圖 來到兵荒馬亂的後台,一切豁然開朗,傳統的皮影戲只有一個光源,而後台有三個光源,三個賽璐片的鏡框預設好的場景,當一個場景在進行時,另兩個正在換景、布置人員就定位,光源一切換,就會在瞬間換了一個場景,就像是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 這是一個大師班的研習成果發表,參與的學員是來自亞洲的四位與台灣的十五位藝術工作者,這次的工作經驗與學員以往作戲的經驗非常不同,故事腳本出來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好類似電影的分鏡圖,而非一般戲劇裡的場景,思考的模式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因為觀眾是透過鏡頭畫面來瞭解劇情的。也因此,同樣是兩個人在對話,因為遠景、近景、特寫,或是角度取景的設計,就可以變化出好幾個鏡頭,頻頻切換讓後台人仰馬翻好不熱鬧。 立體影偶面具頭上戴,廢物利用玩出新奇點子 大師是來自美國的賴瑞里德(Larry Reed),耶魯大學學士、主修法國劇場,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具有演員、舞者及電影攝影的訓練背景。到峇里島拍攝皮影戲紀錄片時,愛上了皮影戲,留在當地學習六年並成為具有正式演出資格的達朗(Dalang,皮影戲演師,具有教士般的崇高地位)。 賴瑞里德融合傳統影戲及其在舞蹈、劇場、電影方面的才能,研發出獨特的影戲面具及手持燈光設備,影偶雕空的雙面面具立體交叉當作頭飾,與演出者合為一體,這樣方便一邊演出還能看到影子投射在布幕上的效果。 創造出台前種種驚奇的電影效果,後台看起來都像廢物利用,里德強調這些效果都可以自己在家中玩出來,然而里德帶來的Know How,也許將帶給
如果可以在網站上跟喜愛的藝術家聊天,是不是很棒?可以探聽藝術家的近況,還可以直接與藝術家交換對表演藝術的心得,說不定還可以得知他們的小秘密呢!八月份完成全新改版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站,為了服務喜歡表演藝術的網友,特從九月一日開始,陸續邀請簡文彬、萬芳、琇琴、顏嘉樂等,上線與網友聊天。十月份更有劇作家紀蔚然、十二月有吳興國,想與藝術家敲鍵盤論劍的網友,要把握機會唷!相關訊息請參閱http://www.ntch.edu.tw/
一位女高音居然因為「不適合」穿緊身衣,而被拒絕登上英國皇家歌劇院的舞台?!到底,女高音的舞台事業,是歌藝重要還是衣服重要?還是另有玄機?
上月十五日,肥胖舉世皆知的男高音帕華洛帝向世人宣佈退休,這位老兄終身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無法控制的體重,曾經自白:「:如果生命可以回頭,我不會讓自己的體重這麼重。」聲樂家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到底聲音與體重有什麼關係呢?
舞踏的身體性以「消去法」為原則,不斷地消去身體以外的表現要素以尋求根源性的身體意涵。而新一代創作者卻擁抱了噪音的暈眩。如果說,東京是難以咀嚼的暈眩,那麼,日本新一代的舞台則反映出在這暈眩之下危機的身體。
高度化的視覺影音劇場無疑已經蔚為表演藝術的風潮。然而,創作者如何運用這一類新技術和演出形式,而不犧牲原來劇場和舞蹈以「人本」為核心的表演哲學?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