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在一切東西都可能成為偶的概念風潮下,”Object Theater”於焉誕生,偶不一定再有具體形象,表演者操演日常生活的物品呈現出角色生命。圖為法國頗帶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偶戲新玩意之一

偶 劇場新寵兒

正是因為許多的現代劇場創作者積極加入偶的表現形式,使偶戲跳脫傳統演出中單純炫技或講述故事的範疇,而有更多樣的表現。偶的目的不再是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意象化。戲劇演員「演」一個角色,而戲偶本身就「是」那個角色,難怪戲偶能夠呈現出直指人心的說服力。未來,偶將可能為劇場注入新的元素,繼多媒體之後。成為表演藝術界的寵兒。

文字|鄭嘉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偶戲新玩意之二

融合影戲與電影蒙太奇 三盞燈玩出奇幻光影戲

走進華山特區果酒禮堂,戲碼是《火燒盤絲洞》,原本以為是傳統的皮影戲,卻彷彿看了一場電影,遠景、中景、近景與特寫的切換,還有蒙太奇的說故事方式,都令人大吃一驚,《西遊記》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卻被這樣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 真人與偶同台以影子呈現演出,孫悟空在剎那間能變成蒼蠅,還有變成老鷹的慢動作,以黑影為主體光影戲,竟然出現白色光的蜘蛛網,結束前,鏡頭還隨著師徒一行人在群山間移動,前台看得匪夷所思,這些神奇的效果到底是如何達成? 三個光源切換場景,寫腳本也畫分鏡圖 來到兵荒馬亂的後台,一切豁然開朗,傳統的皮影戲只有一個光源,而後台有三個光源,三個賽璐片的鏡框預設好的場景,當一個場景在進行時,另兩個正在換景、布置人員就定位,光源一切換,就會在瞬間換了一個場景,就像是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 這是一個大師班的研習成果發表,參與的學員是來自亞洲的四位與台灣的十五位藝術工作者,這次的工作經驗與學員以往作戲的經驗非常不同,故事腳本出來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好類似電影的分鏡圖,而非一般戲劇裡的場景,思考的模式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因為觀眾是透過鏡頭畫面來瞭解劇情的。也因此,同樣是兩個人在對話,因為遠景、近景、特寫,或是角度取景的設計,就可以變化出好幾個鏡頭,頻頻切換讓後台人仰馬翻好不熱鬧。 立體影偶面具頭上戴,廢物利用玩出新奇點子 大師是來自美國的賴瑞里德(Larry Reed),耶魯大學學士、主修法國劇場,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具有演員、舞者及電影攝影的訓練背景。到峇里島拍攝皮影戲紀錄片時,愛上了皮影戲,留在當地學習六年並成為具有正式演出資格的達朗(Dalang,皮影戲演師,具有教士般的崇高地位)。 賴瑞里德融合傳統影戲及其在舞蹈、劇場、電影方面的才能,研發出獨特的影戲面具及手持燈光設備,影偶雕空的雙面面具立體交叉當作頭飾,與演出者合為一體,這樣方便一邊演出還能看到影子投射在布幕上的效果。 創造出台前種種驚奇的電影效果,後台看起來都像廢物利用,里德強調這些效果都可以自己在家中玩出來,然而里德帶來的Know How,也許將帶給

文字|田國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網站搭起與藝術家聊天的橋樑

簡文彬最怕網友問「申論題」

如果可以在網站上跟喜愛的藝術家聊天,是不是很棒?可以探聽藝術家的近況,還可以直接與藝術家交換對表演藝術的心得,說不定還可以得知他們的小秘密呢!八月份完成全新改版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站,為了服務喜歡表演藝術的網友,特從九月一日開始,陸續邀請簡文彬、萬芳、琇琴、顏嘉樂等,上線與網友聊天。十月份更有劇作家紀蔚然、十二月有吳興國,想與藝術家敲鍵盤論劍的網友,要把握機會唷!相關訊息請參閱http://www.ntch.edu.tw/

文字|鄭雅蓮、易鼎哲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