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台灣外表的「台灣梆子」
評臺灣豫劇團《金蓮纏夢》臺灣豫劇團《金蓮纏夢》改編自編劇王瓊玲教授的童年記憶,管窺外婆裹小腳的大秘密,取材很「台灣」,因其來自嘉義梅山鄉;另外,人物設定與表演很「戲曲」,因一台女角全踩蹻。繼《美人尖》、《梅山春》等作品,臺灣豫劇團亟欲與本土情感連結,《金蓮纏夢》一劇不因近代背景,而犧牲戲曲演員講究的四功五法,題材的選擇可說達到雙贏。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
人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導演
林羣翊 留下來,守護一方幸福
接近午夜,林羣翊才結束那天的排練。 成為導演,其實是意外,但也不意外。過去所學以表演、舞蹈為主的他,曾思考作為演員,「不過,我喜歡管理、掌握一切的感覺。」也或許是指導教授杜思慧的那句「你適合擔任導演。」影響了他,才覺察自己對掌握作品整體呈現充滿興趣或許在無常的人生中,能夠掌握住某些事物可說是種補償,抑或是成就,如作為8年級前段班的他,繼續創作與經營劇團,也籌備著咖啡廳開幕,斜槓地拿捏著自己所愛的人生樣貌。
-
演出 音樂
讀我們的詩 唱我們的歌
「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詩選古典音樂會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語言與詩作的多樣性迅速發展,也間接促使台灣本土當代藝術歌曲的創作。長期關注中文當代藝術歌曲發展、為現代詩奉獻心力的鋼琴家葉青青有鑑於此,從2014年起便開始舉辦音樂會,將現代詩與台灣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相連接,親自以鋼琴伴奏演出。葉青青說:「我們有那麼多種語言,我希望觀眾的接觸不要那麼單一化,能在音樂會中體會其中的不同。」 辦過詩人洛夫、向陽、席慕蓉、陳義芝的作品並委託音樂創作,同時也打造過作曲家錢南章、賴德和的專場音樂會,今年她選擇以詩人路寒袖的作品,舉辦「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詩選歌樂創作」音樂會。事實上,路寒袖本人也長期致力於現代詩的推廣,他認為「『雅』與『俗』並非涇渭分明的,」為了讓詩保有詩質,又能琅琅上口,因此提出「台灣雅歌」的概念,並且努力實踐。他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被譜成各類歌曲的作品已超過百首,其中有多首作品先是以流行歌問世,後來又被音樂家譜成了藝術歌曲,證明了以上的論點。」 本場音樂會委託了3位作曲家以路寒袖的詩作入樂陳瓊瑜重新譜寫鳳飛飛演唱過的同名詩作〈思念的歌〉及〈因為想你〉;陳欣蕾的〈針〉描繪祖母透過一根針,縫補/奉獻家族的世世代代、〈三月嗩吶〉敘述台灣對媽祖的信仰;錢善華創作的〈台灣〉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音樂逐漸豐富的過程,也帶有作曲家一輩子研究南島音樂的影子,〈布袋戲組曲〉則是他幼年的聲音記憶,葉青青說:「錢老師學校旁就有宮廟,每天放學經過就在那裡看戲。看到這組詩,就覺得童年回來了!」 除了委託創作,更精選賴德和、游昌發、李和莆、潘皇龍所譜寫的8首作品。尤其賴德和所創,訴說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原配陳茶的心境〈寫佇雲頂的名〉,以及書寫鶼鰈情深的〈畫眉〉,歌詞都曾榮獲多屆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與金鼎獎最佳作詞獎。 此次的演出者有女高音李葭儀、林孟君、黃莉錦及男高音林義偉,加上主持人車炎江的音樂導聆。葉青青笑著說,做完這場音樂會後,「委託創作會休息一兩年。」一來是等待作品的累積,二來是找機會將舊作重新上演。因為推廣並不是一味地委託創作,並且只演一次,而是要不斷地由不同的音樂家做各式各樣的詮釋。「要成為跟西洋古典音樂一樣的經典,就是要讓觀眾持續地聽到。」她也堅信:「每位演奏者消化當代音樂都可以像古典經典作品的話,台灣的委託創作未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小劇場獨角戲奪兩大獎 反省自身也傳承美學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已於7月2日揭曉頒發。20年來該獎項產生逾60位得主,唯今年很特別,第一次得獎的人力飛行劇團,分別以獨立創作的《感傷旅行》,以及與身體氣象館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包辦年度大獎及表演藝術獎、兩部作品演出場地都在承載小劇場夢想起飛的牯嶺街小劇場、都是獨角戲、都是由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家許斌肩負平面攝影、都是由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擔任製作人。 誠實面對也自我開創 獨角戲提供反省機會 「獨角戲可貴之處在於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可以不依賴別人、不受別人支配下,告訴你是誰、你的存在是什麼。」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幸好獨角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就是完全回到自身,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不必是公開性、社會性的,我們的精神實屬密室,這個反省可以在祕室進行,一重一重打開。」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到底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書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自言自語,說一連串的台詞,唯有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講什麼。」此次楊奇殷在王墨林要求下寫給自己、給眾人的《王子.哈姆雷特》劇本,修了至少40次。 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王墨林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演員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他沒有對手戲,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小小劇場空間放大想像,成為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諸如這種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承美學技藝 讓微觀走向宏觀的觀察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他看著身旁的楊奇殷說,「他們需要舞台需要空間發展。做獨角戲很好的感覺就是,可以把我40、50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承下去。」 「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是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王墨林說的是頒獎典禮那天。聚光燈打在舞台上代表領獎的導演黎煥雄及演員楊奇殷身上,來賓眼神全投向激動情緒哽咽的兩人;而炫目鎂光沒照到的,舞台下,王墨林,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瞇成了一
-
評論 音樂
暗室中的黑貓
評2022新點子實驗場《催化效應—融・共感》中的聲響呈現當代台灣樂壇有許多將琵琶、古箏、阮咸、笛/簫等國樂器連同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並置演出的先例,以交響樂團協奏國樂器,或以國樂團協奏西洋樂器的演出,也已不再是新奇之舉,如此混搭編制所產出的作品成功者有之,但也常因律制不同而未能在聲響上成功融合,或因尚未尋得合適的方式溝通彼此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即使克服了技術層面的難處,語境上仍顯得尷尬,2022新點子實驗場: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簡稱「催化效應」)中委託創作的3首作品為混搭編制的聲響呈現找到了新方向,但也如暗室中的黑貓般形跡難定。
-
演出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從聽覺劇場、線上互動,發展到實體呈現
《名叫中間的地方》 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米粒做綿羊、花椰菜是大樹,荷包蛋變成太陽,透過奶油鑲嵌的入口,窺見那個在想像裡駐足的家園。這是《名叫中間的地方》今年的演出主視覺,使用日常的物件為元素,重新拼貼之後,創造出熟悉又新穎的世界觀。 《名叫中間的地方》為編劇邱奕嘉2020年獲得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首獎作品,由進港浪製作所導演陳煜典帶領創作團隊,從最初的讀劇,一路發展至2021年對應疫情之下螢幕制霸的現實,所衍生出的聽覺劇場「家庭旅行版」及線上互動展演「冒險有聲書」,而今年7月,這部作品將以嶄新的樣貌回到水源劇場的黑盒子裡,帶給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孩,與每一位保有童心的大人,在故事與想像力的陪伴之下,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度輕巧冒險。
-
演出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 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
「一個彈吉他的男孩,踏上戰場而被炸得四分五裂,為了拼湊完整的自己,展開一段尋找自我和追溯回憶的旅程。」這部由複象公場推出的作品《回家》,2019年就入選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與「童創基地」,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打磨,舞台、音樂、語言等設計更加豐富,將於今(2022)年7月中在水源劇場演出,這不僅僅是個「找自己」的故事,也是讓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參與其中的創作。 跟著吉他手士兵的四肢 找回過去的自己 在桌遊「說書人」的玩法中,擔任說書人的玩家根據抽到的卡牌畫面進行敘述,可以是一個詞、一段話,或是一個故事,《回家》的劇情大綱也是在類似的方式下長出骨架。「當初想要以肢體表演、偶戲和物件發展一個兒童劇,我們就丟出許多地點,有墓園、軍營、城市、下水道等等,然後思考有什麼故事會在這些空間發生?」導演李承叡說起《回家》的發想,在這些場景下,軍人、戰場、被炸散的肢體、找回自己的故事脈絡逐漸被拼湊出來。 編劇李承寯接著補充道,不管是誰,一但踏上戰場就只能是軍人,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有原先的身分,所以故事主軸除了要找回四散的身體部位、組合在一起之外,這些手、腳也想找回當上軍人前的過去。「在演奏『音樂』的同時,裡頭常乘載著這個人的生命經驗,音樂是一個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元素,於是把主角設定成吉他手。」
-
演出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說「掰掰」或是「再見」,都是告別的動作與用詞,一個揮手、一句話語其實也帶著「下一次再見面」的可能;但面臨親人、朋友的死亡,像是再也無法見面的最後一次道別,又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編劇狗比與進港浪製作所合作的《掰掰見習生》,藉由兒童劇的方式,將每個人一生當中可能很早學到的「掰掰」,思考到最後一次的告別;或者,重點不是「說掰掰」,而是告別前的陪伴,在劇場裡進行一次練習。 從親身經驗開始的創作與對話 編劇狗比之所以創作《掰掰見習生》這個劇本,源於家中的狗因病過世,而她看見從小與牠一同長大的女兒透露出的悲傷模樣,成為她在2020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件」截止前夕的靈感。 狗比說,她們母女與狗「三人」一起生活,互動很緊密,而自己觀察女兒在狗生病的那一個月裡好像漠不關心,但狗走了之後才發現女兒其實比她還要傷心。後來她想:「這跟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關。」對她們來說,狗跟家人一樣沒有差別,而女兒也在這時開始理解什麼是死亡。因此,這個劇本藉著男孩這一趟「學掰掰」的見習之旅,與旅途上善良的柑仔店阿婆、鬼靈精怪的女孩,還有老狗師傅,陸續完成屬於他生命歷程的任務。 對導演孫唯真來說,要怎麼跟小朋友討論死亡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而她在兩年前看到狗比的劇本時,認為:「狗比用了見習生的邏輯在處理,是個有趣的視角,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陪伴靈魂走完最後一段路。」這也與她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她說,自己的父親兩年前罹癌,到上個月過世,這段時間裡,自己剛上小學的外甥女除面臨外公的生病與死亡,還有母親的離異,而有行為倒退的現象。她說:「小朋友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許是語言不夠,只好用行為來表達。」孫唯真說出了她充滿心疼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雖是個虛構的劇本,卻與編導的親身經驗互為表裡,關於告別得做的練習,不只是在劇場,其實是在她們各自的生命過程裡,輕輕訴說不容易開口的種種話語與心情。
-
演出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音樂與政治,從一個體壇歷史事件談起
據傳在寄出的最後一封信中,隆請歐文斯務必到德國看他的兒子卡爾,讓他知道「當我們不被戰爭拆散的時代是什麼樣子,人們在世上本可如何共處。」戰後歐文斯曾到德國拍一部柏林奧運的紀錄片,並見到已長大的卡爾。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同年歐文斯逝世前曾致函卡特總統試圖勸阻杯葛行動,因為「奧運精神應被視為休戰,是超越政治的。」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頒獎典禮現場直擊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小劇場成大贏家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人力飛行劇團堪稱大贏家,不僅以獨立創作《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勇奪「年度大獎」,同時以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抱回「表演藝術獎」;而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則以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拿下「視覺藝術獎」。

陳勝在、鄭雅升 心中永遠都要有觀眾

嚴俊傑 分享音樂是我動力的來源

布拉瑞揚 我就是生來當舞者

謝瓊煖 接受不懂的部分 有時好像獲得的更多
-
專欄 挑戰邊界
改變我人生的一部戲
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藝術發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這個說法或許有些誇大,為了平衡一下,讓我說得更具體一些:「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體驗
因為疫情,距離這個詞變得很立體,數位網路的發展,讓遠距離變成零距離,現實距離反而變成遠距離,人與人無法靠近。即使科技的高速進展早已遠遠超越人類生活日常所需,衣食無虞,物質過剩的時代,依然渴望尋求與他人的連結,渴望親吻、渴望擁抱,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人生伴侶。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公眾與私密
一直以來,劇場之於我是一種群體記憶的體驗。一群毫無關聯的人恰巧在同一時間進入同一空間,觀賞了同一場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間,線上劇場直播也多是眾人同時觀賞的演出。然而《拾憶》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劇體驗。觀劇者與表演者進行15分鐘的一對一互動。每場演出都是獨特而個人的體驗。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到了6月最想做什麼事?高唱著陳昇的〈Summer〉,同時跳進大海。 台灣四面環海,偏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海洋被視為禁忌,海岸線成為軍事重地,錯失擁抱大海的機會,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那神秘的未知。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在那瞬間,未來真的能想像嗎?
法文La petite mort沒有中文直譯,我們可以先翻成英文再轉成中文,意指「小死亡」,但非生命逝去,而是人們做愛準備高潮的那一刻,那空白的瞬間,就是La petite mort。它現在被用來泛指高潮的瞬間,其實就是一個短暫的出神,不只性愛,許多情境比如我們恍然大悟、驚訝、不知所措、無言等,都能以此形容。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擺度之外》勢不可擋的魅力
2021 TIFA一段30秒的宣傳片段,帶我來到了《擺度之外》的觀眾席,後來才知道,那是鍾玉鳳的作品《直到》的片段,琵琶、小提琴和電吉他這看似衝突的組合,在鍾玉鳳的巧妙安排下毫無衝突感地完美搭配,短短半分鐘,鍾玉鳳的編曲和音樂家們的演繹,讓《擺度之外》散發著一種勢不可擋的光芒和魅力。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英國舞團AΦE的VR舞蹈演出《WHIST》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如何為藝術尋找一條不用再苦撐的道路
無論是古典音樂演出或當代畫廊市場,在產品都有高度專業水準的前提下,有的活動再怎樣宣傳,票房或買氣仍難有起色;有的卻只要將招牌亮出,就有一定的票房或行情保證。所以「輕行銷」其實只是個假象,並且絕非百業皆然的準繩。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解構身分與禁忌的奇幻旅程
《冥遊記》所描繪的是一個禮儀規範下的倫理社會,故事中人被以身分定位,並按照身分行動。當武曌進到陰間時,她向唐太宗行禮跪拜的舉動便是在確認雙方的翁媳關係,同時確認身分制度的有效。這種倫理秩序的建立,又是以唐太宗的建國神話作為基礎。唐太宗不斷重述其建國的偉業,使得以他為主導的身分與秩序獲得正當性。劇中建國神話最具代表性者,就是《秦王入陣曲》的出現。另一方面,《冥遊記》的敘事採取雙線對照的結構,對於唐太宗與李唐皇室描繪,往往可以在武曌與武周政權找到對應的敘述。武曌也建立了自己的建國神話,她通過佛教經典的運用來建立正當性,即劇情中提到彌勒轉生的自稱。
-
評論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舞台上舞群續跳,真實生活中人們續活
極簡舞台的微光中,一群舞者頭朝外靜靜躺成一大圈,好像集體暖身過、調整呼吸準備開演。這幕持續許久,直到第一個舞者細微動作不知不覺開始;或許應說,排練也算表演;之前表面上舞者都毫無動作時,群舞早已開場。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擺」到新的宇宙去
鍾玉鳳「擺度之外」的二創挑戰琵琶演奏家鍾玉鳳在2018年發表了一張備受肯定的創作專輯《擺Pendulum》,此作特別之處除了收錄13首主創者有別於既有琵琶經典曲目的創作與演奏,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即興演出,並由來自西爪哇、印度、匈牙利、瑞典、德國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們,各自為這些曲子挹注了一部分自己的藝術,然而對如此「類集體創作」的作品來說,真正的活力是發生在現場演出的場域中。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個小困擾
通篇以首演前preview與劇院實景排練的期間作為背景的《鳥人》,在劇場工作日程下進行情節的結構,設計安排很是巧妙,鏡頭在整個劇場建築與前後台遊走穿梭紀實感到有種極限與魔幻,不過最後在男主角的結局終場前,也就是他決定把最後一幕要使用到的假槍換成真槍的那個沒他的戲的空檔,前妻跑進來休息室跟他說話舊情繞指與舌尖,恭喜你你的演出真是順利雖然我們不可能回到從前,但很高興你真的把你想做的那個作品做了出來,呃我想說,您戲不是還沒看完嗎大姊怎麼在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