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黃俊文執教北藝大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演出 音樂 作曲家温隆信掌舵規劃
六堆300音樂節 奏出客家
屏東六堆的客家聚落發展,從康熙60年起算迄今已有300年歷史,為了紀念客家先民開墾的辛勤,並且突顯族群豐碩的文化傳統,作曲家温隆信肩負起藝術總監一職,規劃了「交響六堆心-六堆300 紀念音樂會」系列活動,以交響、爵士、歌曲、舞蹈等呼應台灣多元的社會,並且搭配講座、旅遊等活動以實際感受在地風情。
-
國際 東京
「亞洲舞台藝術平台」轉型成為藝術家的「農場」
在今年東京藝術祭與旗下相關藝術節整併的契機下,藝術總監多田以APAF育成計畫為核心,結合藝術祭母體、Festival/Tokyo的人才培育活動,進行轉型。
-
人物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送行——追憶吳忠良
來自馬來西亞的吳忠良,自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後就來台發展,於1998年與幾位劇場工作者成立身聲演繹社(後更名為身聲演繹劇場、身聲劇場)。他透過創作去探索身體聲音最本然的力量與美感,融合聲音、肢體、戲劇、儀式、環境等元素的訓練,開發純粹而且有機的表演能量,藉此傳達沒有界限、更開放自由的身體與聲音表演方式。曾發表《佪聲》、《被遺忘的世界》、《光.音》、《樂鬧人生》等作,2008年至2016年間擔任六年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總監;2011年及2016年大型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總導演,為台灣獨樹一幟的劇場創作者。今年8月3日,於新北三芝找尋排演場地,疑因煞車失靈發生車禍,腦部重創失去意識,9日離世,享年48歲。 本刊邀請與吳忠良一樣來自馬來西亞、也扎根台灣劇場圈發展的編導高俊耀,為文追憶這位既是同鄉也是同行的昔日學弟、在異鄉一起努力的好友
-
專欄 挑戰邊界
給鳥人的安魂曲:夢遊11年的終站
或許是它的撤展來得太突然,使這件雕塑的消失在媒體上引起了騷動。也或許是,撤展時間正好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被徹底顛覆的疫情期間;又或者,在這麼多年後,我們已經習慣了成長中有鳥頭朋友的陪伴,我們期待在拐過轉角時看見她,而她卻在我們無法說再見的情況下消失了。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研究「缺席」與「保健」的舞蹈
法國編舞家翁汀娜.克洛茲的兩齣舞作出身姬爾美可布魯塞爾 P.A.R.T.S. 舞蹈學校的法國年輕編舞家暨表演者翁汀娜.克洛茲(Ondine Cloez),在疫情延遲後重開的「2020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中呈現兩部舞蹈作品。獨舞《假期假期》(Vacances vacance)是一場身體與思想之間來回穿梭的詩意獨白,逐漸演變成獨舞。談論假期、催眠、瀕死體驗等「缺席」的狀態,呈現一種走向虛空和優雅的旅程。三人舞《保持健康的藝術》(Regimen Sanitatis Salernitarium),則由一本匿名的13世紀同名古書出發,關於花園裡的植物、保持健康、身體與世界的關係。兩個作品都做了不少資料收集「研究」,並透過當代的身體來詮釋她的研究。
-
人物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16個和弦、來回A♭ & D
紀念恩師曾興魁
8月初,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發布了台灣作曲家曾興魁辭世的消息,樂界聞訊也紛紛發文悼念。曾興魁生於1946年,畢生致力於音樂創作與教育,作品融合傳統鄉土以及創新觀念與技法,風格獨樹一幟。曾創立「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協會」,為音樂創作的發展尋求更多可能性,付出莫大心力。為了紀念其貢獻,本刊特邀作曲家蕭慶瑜撰文,透過師徒之間的相處點滴,娓娓道來曾興魁提攜後輩的真性情。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緊急事態の舞台藝術生存戰
疫情肆虐中的日本劇場觀察在疫情來襲之下,重視現場演出傳統的日本劇場也必須思考如何在此困境中找到出路,跟其他國家的劇場團隊一樣,他們開始發展線上直播演出與播放過往演出記錄,且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觀眾能有接近在現場觀賞的體驗,透過多元的運鏡,甚至讓觀眾有不同的觀賞角度選擇,甚至推出VR模式的錄像,讓觀眾能在家裡以手機體驗坐在本多劇場中看戲的感覺不斷革新,讓劇場之或繼續延遞下去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藝術已逝?藝術萬歲
距今整整三百年前,1721年時巴赫正在整理他的第一冊《十二平均律》曲集,初識並結褵第二任老婆Anna Magdalena Wilcke,兩年後他獲聘為萊比錫聖.湯瑪斯大教堂的合唱長,邁向事業巔峰。若有機會和巴赫討論21世紀音樂的未來發展,我最想請教的並非作品風格,而是後疫情時代傳統表演藝術舞台的存在空間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幕啟雲端,朝世界出發!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的「雲劇場」由馬來西亞劇場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創立的「雲劇場」,雖是疫情下劇場求生的產物,但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也吸引了許多單位加入使用,累積出口碑與聲量,也吸引到台灣劇場人吳維緯參與合作,打造出「雲劇場台灣」, 7月中的「全球泛華讀劇節」在此上線,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觀眾群的關注。這樣的線上展演「劇場空間」,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與設計吸引觀者目光?透過這個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讓讓更多國際觀眾看見在地的創作精采?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鏡頭下看奧運 藝術也爭鋒
巴塞隆納的開幕,不再只是場面調度的大會操排列。而開創了全新的創意,低科技卻有著超強的視覺效果,鮮豔的色彩與動態造型,巨獸與戰船的寓意不但揭開全球化的航海時代,以及展示孕育超現實奇幻創意的原鄉,同時還找來坂本龍一擔任音樂指揮和配曲,彰顯演出的恢弘氣勢。這場演出從此成為奧運開幕的高標在展出國家歷史與文化特色的主軸與預算控制下,展現視覺上的創意與特色。
-
人物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威廉.佛塞 ╳ 桑吉加
不要怕打破期待,創造混亂並持續保有好奇
7月初,編舞家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自由空間展出《無處又遍處(二)》(Nowhere and Everywhere at Same Time No.2),並與桑吉加舉辦了一場相隔15年的線上公開對話。 1949年生於紐約的威廉.佛塞被譽為當代舞蹈的全能者,與碧娜.鮑許(Pina Bausch)齊名,其創作路徑以舞蹈架構為基本原則,卻經常打破界線,援引科技、音樂、空間、結構、數學幾何等,將抽象的「編舞」視覺化。佛塞對舞蹈不拘一格的「編輯」觀點,強調對世界的觀察,編舞是世界觀的體現,在2003年作為起點,從此影響了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駐團編舞家桑吉加的創作風景。桑吉加多半從現實當下出發,融合建築、多媒體、視覺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戲劇張力,備受矚目。 兩位跨世代、跨國族的編舞家是因2002年首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結下了師徒緣分。最開始,桑吉加赴德國加入法蘭克福芭蕾舞團(Ballet Frankfurt),接受原定為期1年的指導。最終,桑吉加跟著威廉.佛塞學習了4年,前兩年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後兩年則於Forsythe Company擔任舞者兼助理編舞。桑吉加提到,那4、5年作為舞者的德國學徒生涯,徹底扭轉了他對舞蹈的看法。 15年過去,兩位編舞家隔空對談,跨越了地域、時間,回顧往昔,不只是師徒,更以同為創作者的身分,談對舞蹈、對疫情時代工作方法改變的觀察與體悟。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雖然劇場裡面不能吃東西
在這個全國三級警戒至今已兩月餘,生活大小事務已進入了新的日常模式的現在,以為會或許對某些食物的滋味無法不想念,意外地自炊自煮至今還算自得,反倒是內用的經驗與其串接起來的空間時間歷程,時不時讓我神往不能自己,穿梭大街小巷的身體印象與某些演出的演前演後連接起來,突然愛上或沒那麼愛了的一些食物滋味其實竟與某些作品與劇場經驗相刻烙印。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最大的對手,最好的夥伴
專訪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陳武康經過2021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後,應該很難再把葉名樺與陳武康兩個台灣藝術創作界重要的名字分開;同為今年的得獎者,一個是首度入圍就擒下年度最大獎的台新新面孔,一個是多次入圍二度拿獎的熟門熟路得獎人,兩人在生活與育兒裡相互支援,也在創作中互相激發與協助,密不可分的信賴與支持關係,也讓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獨立而不互搶光環的閃耀著。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第19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
專欄 挑戰邊界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再也沒有什麼簡單的動作了,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注意力。 這麼有意識地穿梭在這個世界,覺察到每個細節,是令人不安的。我們的頭腦並不習慣這麼高強度的關注細節。就好像我們正在觀看一場劇場表演,劇中所有人事物都被聚光燈打亮。沒有小角色、事件或細節,每個事物都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至關緊要。
-
話題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個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時空對話
「Taiwan Week—藝術家面對面—戲劇篇」線上座談側記Taiwan Week 「藝術家面對面」活動次日由〈戲劇篇〉接棒,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藝術總監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與德國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戲劇顧問尼爾斯.哈爾曼( Nils Haarmann),與新加坡 T:Works 劇團藝術總監王景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王嘉明,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對談,共討論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陳界仁與張照堂並列創作的《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汪兆謙導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兩部作品《聊齋聊什麼哉?!》與《物種大樂團》。
-
話題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以自己的舞步 面對世界與自我
「Taiwan Week—藝術家面對面—舞蹈篇」線上座談側記由去年延至今年、並改為線上進行的Taiwan Week,其中的「藝術家面對面」兩場線上座談也於6月下旬舉行。首場〈舞蹈篇〉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周書毅、鄭宗龍與黃翊分享入選Taiwan Week的作品,然後由國際策展人法國前國家夏佑劇院總監迪迪埃.德尚和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藝術總監暨執行長阿利斯泰爾.斯伯丁對4部作品提問。
-
人物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悼念香港資深樂評人 熱情的笑顏——周凡夫
7月7日晚間,資深評論人周凡夫(原名周卓豪)因腎衰竭病逝於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享年71歲。 周凡夫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40多年來從事藝文寫作孜孜不倦,出版過音樂與文化評論相關書籍十餘本。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卓越。評論橫跨各表演藝術領域,文章不但散落中港台澳,對於藝術政策等研究更有獨見之明。2005 年獲頒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以及 2011年獲港府頒榮譽勳章,以表揚他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非凡功勳。 周先生長年為《PAR表演藝術》雜誌撰文,為台灣讀者帶來於各地參與藝文活動的觀察、分享與見解,字字珠磯備受推崇。感念他的付出,本刊特邀指揮家暨音樂學家張己任為文紀念,回憶其熟識點滴,從一場音樂會裡,紀念他為人的熱情。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與時俱進 疫情下依然搖擺
1978年迄今的愛丁堡爵士及藍調音樂節在英國蘇格蘭的節慶之都愛丁堡誕生的「愛丁堡爵士及藍調音樂節」,由蘇格蘭爵士吉他手/班鳩琴演奏家Michael Warner Hart於1978年創辦,從在地到國際,從爵士到包含藍調,一步步發展成大型的重量級國際爵士音樂節慶。去年因疫情之故轉為線上形式,吸引了超越地域的大量觀眾,今年在疫情趨緩下推出結合現場及線上的活動,還有「Jazz Around The World」特別企畫播放國外優秀團隊的演出,台灣爵士低音提琴演奏家徐崇育2019年為「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策畫製作之「重返哈林」音樂會也入選,將在EJBF現聲。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NT Live or NT@home? 這是個問題
線上的劇院現場會不會打擊電影院的劇院現場?還是會衝擊真正的演出現場?,在家看還是在電影院看,這是個問題。「劇院在你家」會不會是潘朵拉的盒子,在原本服務偏遠觀眾的平衡下,透過線上縮短全球化差異,讓觀看容易,盜版更容易,更快速有效以文化輸出來宣示英國戲劇王國實力的同時,會有哪些損失與質變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評論重不重要? 郝斯登的跌宕人生
回到Netflix影集結尾,暮年失意並經常受到媒體負評的郝斯登,在葛蘭姆舞團首演《冥后》(Persphone)的隔天,仍耐不住翻閱紐約各大報的舞評,看到自己設計的舞服也獲佳評如湧時,影星麥奎格表情壓抑卻又激動的神態看了令人不禁唏噓!但他嘴裡卻仍叨叨著:「評論並不重要!」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當演員只有5公分高的時候……
9個月線上劇場教學的反思河床劇團導演、同時也是美國格林奈爾學院劇場與舞蹈系副教授的郭文泰,在去年8月底開始的這一學年,執行了長達9個月的線上戲劇課程,從一開始與學生們在螢幕上面面相覷的不自在,郭文泰卻從中挖掘了這種教學框架的獨特可能性。「我們沒有試圖重新打造『劇場』,反而嘗試發展出了囊括電影、裝置藝術、概念藝術、舞蹈、音樂劇和無數其他創作類型的綜合性創作。」在這篇文章中,他「將討論一些在線上課程中發展出來的策略。這不是一份可以按表操課的食譜或使用手冊,而是一段關於我與我們那『小人國劇組』的冒險歷程簡介。」
-
話題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沒,真的重要嗎?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5: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所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看懂了嗎?」這或許是許多觀眾在進劇場看演出,或是進美術館看展覽時,常有的疑惑。有的觀眾會期待從節目單或是簡介中找尋作者自述的創作動機;有的觀眾則選擇忠於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堅決不參加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這當中有對錯嗎?每個人看作品的感受不盡相同,誰才是對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詮釋跟創作者不同,有什麼不對? 國家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於5月10日來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勳帶領的這堂課「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針對上述問題,讓高中同學一起來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