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茲拉夫 音樂,是以心交心(Giorgia Bertazzi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小提琴家

特茲拉夫 音樂,是以心交心

2023TIFA

力晶2023藝文饗宴 特茲拉夫小提琴獨奏會

2023/3/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第一次聽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1966- )拉琴,是20多年前,在柏林愛樂的一個協奏曲之夜。這位來自漢堡的天才小提琴家,當時留著一頭清爽的髮型,戴著一副徐志摩般的文青眼鏡,笑容靦腆。他的琴聲一如他中規中矩的外表,乾淨、清爽而謙卑,彷彿清澈透亮的山泉,抑或隆冬一片銀白的雪。2017年9月,特茲拉夫第3度推出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的錄音,並獲得德國唱片評鑑「年度最佳唱片」的榮銜。這張CD 的封面,只見一位波浪捲髮還蓄著鬍的粗獷中年人,手裡握著小提琴正低頭沉思。不僅是外型與氣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就連他的琴音也完全不同於當年。新專輯中那充滿張力的詮釋,除了音色變化多端外,還平添了幾分真摯、深刻與熱烈。不得不說,在這20年間,特茲拉夫有了令人驚豔的蛻變。

明年3月,特茲拉夫應兩廳院之邀將首度來台舉辦獨奏會,於2023TIFA藝術節中演出,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獨家專訪這位小提琴大師,提早與樂迷分享他對音樂與這次演出曲目的想法。

Q:您曾經三度錄製出版了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對您而言,巴赫音樂最美的地方在哪裡?

A巴赫這套作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特別是慢速樂章,傳達著許多深刻與美麗。整套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描寫的是一個暗夜的旅程,這個旅程至〈夏康舞曲〉(即第二號組曲的最後一樂章)到達了高峰。〈夏康〉之後,則是從悲傷中走出來。或許對於巴赫而言,藉由信仰找到希望,讓人在面對死別的傷痛時,仍有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最後的一首組曲,甚至藉著舞曲表達出對於「生」的歡欣與雀躍。我們知道,巴赫的一生也是如此熱烈地活著,他並不是那種獨坐桌前為自己創作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都是為世人而寫的。巴赫之所以寫下這套作品,或許是因為他的妻子在那一年過世了。失去摯愛的巴赫,透過創作來撫平傷痛,同時也藉此向世人傳達他對人生的感悟:人可以持續哀傷,但不能任由它擊垮生活。儘管有死亡,人依然能憑藉信仰對生活抱持期待。我們可以選擇將逝者埋藏心中,永遠懷念,這也是那首〈夏康〉的意義。但我們不能說,一切實在太痛了,所以我決定將全部遺忘。相反的,我們要學會與痛苦共存,並持續不斷去發掘世界的愛與美!我認為,這些就是巴赫在音樂中嘗試告訴我們的。

Q:您這次來台,特別挑選其中的第三號奏鳴曲(BWV 1005)來演出,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意義嗎?

A巴赫這首C大調奏鳴曲處於整套作品的中心點,它緊接在〈夏康〉之後,並以一種少見的溫柔音調寫成。第一樂章才開始不久,就重返d小調(即〈夏康〉的調性),早前的音樂元素又在這裡再現。當然,如果能夠聽到整套作品會更圓滿,但是,單從這首C大調奏鳴曲中,特別是在進入賦格後,亦能感受到整個黑暗世界突然轉為光明的美好。這首奏鳴曲的賦格表達了生之喜悅,同時又能展現小提琴的技巧;而慢速樂章,則常常令我感到心碎,所以我很喜歡演奏它。此次音樂會,我也會演奏巴爾托克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巴爾托克當年正是受到巴赫這首C大調奏鳴曲的啟發,進而創作出他自己的作品。兩首曲子中,有許多相似之處。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曾任首爾愛樂、德勒斯登愛樂、柏林愛樂駐團藝術家及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駐院藝術家。

◎  2015年以「特茲拉夫四重奏」獲得金音叉大獎;隨後2018年以《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獲得德國唱片評鑑年度最佳唱片獎。

◎ 當紅作曲家﹑指揮暨單簧管演奏家魏德曼(Jörg Widmann)曾為他創作小提琴協奏曲並於2013年由他世界首演。

◎ 現使用德國現代製琴師格萊納 (Stefan-Peter Greiner)為他量身打造的小提琴。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