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焦點專題 Focus
樊曼儂 用心創造「長笛人的家」
決定辦長笛音樂節,也是因為這一路走來,樊曼儂認識了很多長笛界的名師級演奏家,都成了朋友。「我不是以一位經紀人或安排音樂會的態度來相處,所以每一位接受到我的邀請來到台灣的,都可以發現原來他『回到家了』!」在這個家庭裡有很快樂的學習與表演的機會,從她這邊也認識了本地長笛界優秀的新生代,甚至看到了台灣這些年來發展與水準。
-
舞蹈
同場加映:台上的戲,心中的景
座台上的觀眾好像成了即興演出的一部分,當下的故事和瞬間的感受,因為觸發觀眾內心的呼喊而完整。我期待或預測下個當下的發生,對上時,頓時有種魔妙的愉悅;沒對上時,台上讓人驚奇、讚佩。我感覺觀演中的每個當下稍縱即逝,但心神卻因感動而凝定在過去。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模斯.康寧漢
不斷挑戰 永遠前衛
二○○一年我受邀在康寧漢舞團授課,每次授課時,Merce總是默默安靜觀看舞者們運行著身體,私下叮嚀授課的老師在教導時無須動作花俏,重要的是把基礎動作練習到純熟,以及把理念傳達明確。他給了門下子弟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創作。心中無法言喻如何感激他,用他不善言語表達的眼神給了我肯定的安慰,並讓我在他的舞蹈天地裡自由地學習成長。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的聲音 聲音的劇場
從容地遊走於古典、電子、實驗、民謠、爵士、流行等領域,將音樂化作一道道黑暗之光,以聲音的體貼、以歌詞的詩意,撫慰都市人的心靈,用樂器用聲效用歌唱用唸白,帶我們張開耳朵,聽見世界,看見自己,觸得到夢。她是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雷光夏。 橫跨劇場、電影、廣告配樂,創作型流行歌手最愛的鍵盤手,他的音符如水般清新甘甜,通過雙手在琴鍵間淡緩流瀉而出,沒有過度渲染的情緒,總是為聽者留白,通過旋律的流動,灌注自己的喜悅與哀傷。他用音符與世界對話,他的音樂是想像的色彩。他是全才音樂人陳建騏。 仲夏台北,雷光夏與陳建騏將要以莎士比亞為題,透過音樂召喚莎劇經典場景。本刊邀請兩位音樂人對話,暢談創作之路上,音樂以及音樂之外,其所創造的。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跳出彩色的歲月
由三組編舞群各自組合起來的舞作,每一個十年,乍看之下,毫無關聯,然而夢境意象卻將此作品連接起來。不同編舞者在處理舞作時的方式,在舞台裝置上的巧思,也同時一步步帶領觀眾進入那段時光中的情緒和矛盾,從夢境的意象中,拼湊出一幅歲月的地圖。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碧娜,妳的名字是舞蹈
她改變了現代劇場的創作方向,舞蹈不一定是舞蹈,戲劇也不一定非是戲劇不可,一切都可以入舞,一切都是舞。反之亦然。這是革命性的信念,而正因這信念改寫了現代劇場的發展,這是劇烈性的革命,而且這場革命仍然在悄悄地進行之中,在她死後仍不會停歇。 碧娜曾說,因為悲傷,所以她才跳舞。此刻,我也很想為她跳隻舞,想說:碧娜,妳的名字叫舞蹈。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藝術綺思舞動人生
所謂「無三不成禮」,就在碧娜.鮑許舞作三度來台演出時,留下了如今看來千金難買、永不可得的禮物,那是我真誠邀請她親筆寫下的簽名陶盤。此時此刻想起這件往事,雖然不勝唏噓,卻也讓人深刻感受什麼是「剎那即永恒」,每次走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到這個陶盤,想起碧娜.鮑許和兩廳院、和台灣的緣分和際遇,內心總有許多感動與懷念。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那煙舞中的身影
碧娜.鮑許曾隨烏帕塔舞蹈劇場於一九九七年與二○○七年兩度來台,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康乃馨》與《熱情馬祖卡》。對於曾經接待過她的兩廳院工作人員而言,碧娜所劃下的短促人生休止符,不但是個驚嘆號,也是一串串綿長回憶的開始。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文化局開辦藝響空間網 媒合團隊進駐北市閒置空間
長久以來,表演藝術團體所面臨的困境,即是排練、表演空間的不足。場地僧多粥少的窘境,已經嚴重影響台灣藝文團隊的生存與發展。以台北市為例,藝文團體在因為負擔不起高昂租金,往往必須遷離市區,致使藝文人才流失。因此,台北市自二○○三年起,逐步開放閒置空間供表演團隊進駐,○六年起更建構「藝響空間網」。去年,雲門舞集位於八里大排練場遭遇祝融後,台北市更決定擴大辦理「藝響空間網」計畫。這些閒置空間,多半因閒置多年,或現況不符藝文團隊需求,均需進行空間調整與修繕,進駐團體得考量需求,提出修繕計畫並向文化局申請整修經費補助。目前該計畫已成功媒合四十五個團隊,預計於今年上半年陸續進駐九處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頭又六臂,搞定所有人 ?
音樂為核心 指揮家揮灑變形魔法
指揮應該是怎樣一個人?指揮要扮演什麼角色?在作曲家、樂團團員、觀眾,甚至樂團經營者、唱片公司或藝術經紀公司心中,要求的指揮形貌都很不一樣。他總是在同一個夜晚同時扮演神、魔、人三種角色,也是樂團的靈魂所在。他要型態多樣滿足不同的人,但卻心態單一「從音樂而來、朝音樂而去」,始終不變。
-
專題
智慧與科技知識 打造綠色生活
什麼是綠色建築?在社會媒體與建商花花綠綠的廣告與說詞中,一般人實在難以體會綠色建築的真義。而從「什麼不是綠色建築」與「綠色建築的迷思」中,我們可以更貼近這個當代至關重要的環境生態議題。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林憲德,在兩廳院文化沙龍「綠色建築的現在與未來」中笑稱,他的講題其實是「我愛綠色建築」:從綠色建築的各種迷思、地球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到綠色建築的九大指標、綠色建築的實例展現,生動而具體地說明了「綠色」的概念及建築與生態環境的相生相息關係。
-
演出評論 Review
深度開展的漂流意象
NSO音樂家們的演技,中規中矩亦不乏精采之處,然最引人入勝的還是音樂演出。團員要克服與常規音樂會不同的展現方式、還要不忘演戲與走位,手上功夫卻絲毫不馬虎。曲目兼具古典的展技與通俗的親和力,十四位音樂家沒有以誇張的演技來轉移音樂本質的焦點,對於更需耗時耗力的室內樂曲目,演來遊刃有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世俗眼光 追求自由的愛情悲劇
《卡門》故事從小說改編為歌劇,又從歌劇衍生出多樣的改編如芭蕾舞劇、電影、戲劇,為什麼這個故事如此魅力驚人,讓人願意用不同的形式訴說?從小說的源頭看起,到歌劇的改編工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悲劇故事,以主角性格的強烈對比,文明與野性的激烈衝突,是這樣撞擊著多少閱聽者的感官與心靈!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歌山舞海 期待滔滔不斷
隨著傳統祭儀式微與生活環境變遷,原住民歌舞活動內在的文化精神根源也日益凋零,現代社會的資本消費逐漸高漲,將部落傳統文化觀光化。面對生活變遷,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試圖在主流社會藝術領域裡保有自己發聲的主體性;此外,社區、學校等部落自發性的傳承更能彰顯原住民生活藝術的活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聲繚繞 何日還「原」?
你能想像沒有原住民歌手的台灣流行樂壇嗎?原住民歌手的天賦嗓音、節奏肢體,往往能讓他們成為矚目焦點,得到樂迷共鳴萬沙浪、高勝美、李泰祥、胡德夫以至天后級的張惠妹,創作歌手陳建年、巴奈、紀曉君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他們如何從順應模仿主流、重新發掘族群音樂文化,到唱出自己的「原」音?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
-
藝妙人物事
楊錦聰 無悔熱情 追求音樂之「真」
剛剛公佈入圍名單的金曲獎,風潮唱片就入圍了二十項,成果斐然,也證實了風潮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這個堅持夢想的團隊,就是由懷抱無比音樂熱情的總經理楊錦聰帶領,一路走來抱持為音樂留「真」的目標,以高品質的錄音錄下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優人神鼓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下一步更想做南島文化的聲音紀錄。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樂季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
中西樂團同台 重現楚漢歷史煙塵
NCO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以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為主題,將演出關迺忠《十面埋伏》、賴德和《楚漢》琵琶協奏曲與劉學軒的大提琴與二胡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並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NCO同台演出。整場宛如史詩般壯麗的音色與聲響,將古老的傳說重現眼前,讓觀眾穿梭時空。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NSO首任駐團作曲
大衛.契斯基 城市生活中創造現代之聲
美國知名獨立唱片品牌「契斯基唱片」的創辦人大衛.契斯基,在二○○八/○九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的首位駐團作曲家,月前首度公開與大家見面。雖然記者會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卻是心思細膩的人。原本創作灰色、大型管絃樂作品的他,在二○○二年經歷心臟手術後,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寫出貼近他週遭、屬於這個環境「城市音樂」。這次來到台北,跟著排得滿檔的文化體驗行程,「了解台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喜好、音樂的想法等等,似乎是喚醒了我的內在,讓我做更多新的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兩條創作路線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