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歆翰 在聲音裡打磨出自己
陳歆翰是近年炙手可熱的戲曲編腔/樂師之一,去年以三部風格與題材迥異的作品同時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音樂設計獎。跟著周以謙與劉文亮兩位老師的腳步,他踏進歌仔戲的世界。恩師劉文亮的驟逝讓他一夜長大,因為唐美雲老師的信任與惜才,他在「一年四場大戲」、「前進國家戲劇院」等考驗下,漸漸磨出聲音的形狀。陳歆翰說,他在替唐美雲歌仔戲團寫的歌裡都有意識地放入、或化用劉文亮老師過去的創作,讓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活在他最愛的歌仔戲裡,也像埋下彩蛋,私藏「戲迷」才懂的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玹 從詩中畫裡尋索靈光
從高中開始作曲的張玹,自剖近期創意的來處,多是肢體、圖像,還有自己喜愛的、滿溢著畫面感的中國古典詩詞,他讓自己「浸」在這些畫面中,感受、體會,最後生成的音符未必是具象的描繪,卻化成屬於他的特色音聲。「對了,我最近還開始嘗試畫立體的圖。」他翻出筆記本中一個類似錐狀體,卻又不全然是錐狀體的插圖。奇特的勾勒不禁讓人會感到:如果說是什麼能讓張玹的靈魂不斷成長,應該就是從那持續新增的維度中,透進來的視野與靈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年級
鄭嘉音 偶的打破與創造 與劇團一起成年
今年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的廿周年,一個劇團的「成年」,也標誌著該團藝術總監鄭嘉音創作之路的「成年」。一路走來,她與劇團夥伴們翻轉了人們對偶劇的想像,多樣的創作形式、國際偶戲村的大膽經營,一次次沒有前例的挑戰,回首過往,銘刻在她心中的成長轉折,有的是合作者引路的工作思考,有的是對劇場「語言」的翻轉想像,站在當下,仍有必須面對的議題與門檻,跨過「成年」,她仍將與劇團攜手走向未來
-
戲劇
悲喜雙調下的人性真實
此劇可說是一部諷刺社會僵化框架的「儀態喜劇」(Comedy of Manners),偶爾又結合了「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著重肢體表現的元素。有趣的是,在全劇一方面看似消解壓迫感,另一方面又不時充斥暴力,而且手段一次比一次激烈,使得壓迫感不減反增,讓悲劇與喜劇元素之間的交融與抗衡成了一道難分難解的辯證。
-
戲劇
超越懺悔:當諸眾被重新拋至殖民者前
事實證明,戰爭的集體性,大多時候皆是被建構出來。那場甲午戰爭激起的系列波瀾,後來又延續到二戰,催生出高俊宏《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裡的故事。其中納入台籍日本兵的日本帝國戰爭面貌,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場景。若想觀測這系列歷史切片間黏稠的關係,則除了台灣既有的資料,《夾縫轍痕》則提供了超越台灣視野的另一種觀點,為跨帝國、身分認同的諸眾樣貌,增添了新的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王海玲 豫劇名伶
祖師爺給的考驗 也揉出了「家」的形狀
從八歲加入飛馬豫劇隊第一期學生班後,再也沒離開過傳統戲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劇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母親。在舞台上找尋劇團的樣貌,是創新,是傳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靜靜地揉出「家的形狀」,戲外還有戲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郭春美 歌仔戲天王
天王其實是宅女 樂享與家人「做陣」的戲班時光
在郭春美的現實人生中,她是一位母親、妻子,上了台又是讓戲迷為之瘋狂的俊俏小生;而擔任團長的她同時要處理劇團大小事務,維持劇團營運,忙裡忙外,所以不演戲時,她就是標準窩在家的「宅女」。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坦承之所以選擇演戲,是為了能與家人有「做陣」的時間。而從小在父親嚴格訓練下長大的春美,如今有女兒孫凱琳繼承衣缽,嚴格督促之外,也透過溝通與信任,與女兒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誼
-
戲曲 正明龍歌劇團《犀望》
點燃傳統故事火光 照見現代精神靈光
曾以《whats黑盆》入圍第卅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的正明龍歌劇團,將在今年的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推出改編自劉敬叔《異苑》中〈燃犀照渚〉一則的《犀望》。《犀望》也添入傳統老戲《柳家店》情節,企圖打破傳統歌仔戲正反對立的刻板印象,在建構人物間的情感牽連時,也賦予他們更立體的形象。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一封信打開的「對流」 文字與聲響的「共感覺」
在讀了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之後,鋼琴家王佩瑤將迴盪腦海的聲響、氣味、觸感,融合了自身的記憶手寫了一封信。遲遲未鼓起勇氣交遞,卻依據這些感動挑選了少見卻傑出的樂曲,製作成一場音樂會。但那不只是一個晚上的演出,而是將由攝影師以不同類型的相機記錄當時的場景,再一張張手工沖洗出來。會後一個月,作家吳明益也將為音樂會撰寫一封信,連同照片送給現場共同經歷這一段時光的觀眾。在經過時間的沖刷之後,褪色的印象和鮮明的相片,對照著文字與音樂的韻律,即使衝突,倒也精采。 從一封信的起頭到一封信的結尾,中間經歷的是無限的刺激和啟發,音樂與文字藝術的「共感覺」(註),就聽他們兩人娓娓道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梨園戲旦角
林雅嵐 出走傳統 觸探身體的無限可能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演員
楊景翔 嘉義漢子的柔軟導演心
十八歲以前只懂三件事飆車、吉他及轉書,楊景翔因著母親一句:「你以後想幹嘛?」才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於是他帶著一把吉他到台北考試,就此踏進戲劇系、踏進表演藝術的世界,他發現:「我好喜歡看人演戲。」能導、能演、能寫的他,最愛的還是導演身分,答案簡單。「台灣的演員忙到幾乎沒時間看戲,編劇又總是埋著頭不斷寫,好像只有導演可以不斷看人演戲。」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無話可說不如用唱的 然後不斷地唱
他們有想過《我為你押韻情歌》會紅,但沒想到會如此長紅。情節描述一位潦倒的編劇遇見一名神秘女子,情節看似芭樂,實則韻味無窮。那年馮勃棣(Birdy)的劇本在台北文學獎中被雀屏中選,評審之一的李慧娜詢問楊景翔導演的可能,兩個當時初出茅廬的藝術家靠這齣戲打出知名度,叫好叫座巡演橫跨海內外,寫下台灣小劇場亮眼的成績。
-
戲曲
鏡、境與盡
清宮戲三部曲個別嘗試不同的創作語彙,去面對這些我們熟悉卻也生疏的歷史素材;但《夢》的編寫方法更像在「迴避」《康熙與鰲拜》的結構,而刻意塞進《紅樓夢》,或許是鏡射,或許是硬搭,便能乘著國光劇團「文學劇場」的創作脈絡,穩穩向前。這到底是創作方法的盡頭?或是編創理念的未竟?
-
藝號人物 People 戲曲、影視演員
呂雪鳳 克服人生 成為大王
三歲就登台,呂雪鳳是典型的戲班孩子,但演戲不是為了當神童,而是為了吃上一口戲班的大鍋飯。為了生存,為了替家裡還債,呂雪鳳練就一身金剛不壞、十項全能,流行歌曲、歌仔戲、南管、高甲戲、北管、京劇,甚至是在綜藝節目搞笑即興近年來更在影視大放異彩,二○一五年以《醉.生夢死》榮獲第十七屆台北電影獎及第五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今年再度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入圍二○一九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活了各種深入人心的台灣媽媽。如果「大王」封號代表的是人與命運搏鬥的韌性,呂雪鳳,絕對就是一位「大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性質特殊難穩定 期待落實工作權保障
今年有多位正值青壯年、屬於中堅世代的劇場工作者驟然離世,令人悲悼慨嘆之外,也引發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權益討論,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又多是接案性質,低薪、高工時、沒保障幾成常態,也造成人才容易流失、經驗累積傳承不易,久之絕對影響台灣藝術界的整體發展。在今年五月《文化基本法》通過後,其中一點「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終於為藝文工作者的勞權,邁出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劇場見證、思辨過往 化創作為當下行動
從去年底至今,可以發現許多以台灣近代史為主題的製作,一方面是與場館、相關機構的補助推動有關,一方面也可看到創作者面對貼近自身不遠的過往,探究省思的企圖心,豐厚了台灣近代/當代史被看見的可能。而創作者也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再譯歷史,甚至重梳翻案,或透過各地巡演,讓歷史的思辨隨著演出,觸及更多群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既「跨國」也在地 演員與觀眾交織生命故事
以前都說「戲假情真」,意思是劇情雖是虛擬、其中流動的情感為真,但今年的劇場卻因多部大量素人表演者參與的製作,而展現了「戲真情更真」風景。素人演員的真實經驗編織入戲,今年除了有國際性的合作呈現,更多的是在各地方發展、帶有限地創作性質,與地方人文、觀眾互動緊密的製作,也帶起了劇場虛實的擾動、觀演關係的模糊等等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跨域知識為參照 尋索多重整合與辯證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與形式在表演藝術中同台並陳也司空見慣的今日,藝術家的「跨」,卻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見一些創作上借重另一知識領域重新思考創作的轉向,如出身學院體系的馬戲工作者向民俗儀式身體取經學習,舞蹈工作者接觸科學文本以激發創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藝術創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學科的界線劃分,培養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比較、分析、整合、全觀的能力,回到知識總體以建構美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