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 Declair
-
戲劇 我為人人,人人覺得我瘋了
《人民公敵》 在後民主時代演練公眾討論
當今劇場形式多變、題材紛雜,有誰能讓世界各地劇團不斷回頭搬演?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絕對名列前茅,在德語劇場也不例外。 以選出德語圈年度十大作品的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為指標,60年來累計搬演易卜生的節目高達29齣,且數度同年有兩部不同劇院製作的作品入圍。能超越此紀錄的,目前只有莎士比亞和契訶夫。 易卜生被視為「現代戲劇之父」,不僅因為其作品開啟口語劇場的新頁,也來自普遍認為他對角色心理刻畫的深度。然而,這般深度也彷彿設下一道道謎題。 在德語圈,搬演易卜生榜上有名的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就表示,德國的導演劇場在1970到90年代興起時,搬演易卜生往往變成在「揭露靈魂的秘密」,卻因而讓角色失去了行動。當歐斯特麥耶踏入易卜生的世界時,他發現人物靈魂不是故事源頭,錢才是,「這些角色都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易卜生總是用經濟壓力當作劇本的動力來源。」(註1) 也就是說,劇情不是單純因「角色怎麼想」而發展,而是建立或限制了他們物質生活的家庭關係和社會網絡,影響了「角色怎麼做」。換句話說,在歐斯特麥耶看來,大家對經濟成長有多著迷、對衰退有多害怕,易卜生就多「當代」。他2012年帶領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am Lehniner Platz,亦譯為列寧廣場劇院)於亞維儂藝術節首演的《人民公敵》,就緊扣這個觀點。
-
戲劇
拆解幽微的性與暴力
在2023年6月,由政治界而起,再至教育界、演藝圈、藝文團體相繼爆發的#MeToo事件後,不少案件已進入後續司法程序,性平三法亦順勢而為,終於有所變更修正(註1),文化部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也著手進行涉及性平事件之創作者的獎補助處置。(註2)當體制介入,民眾關注度可能有開始降溫的趨勢,卻也有無法自證的事件漸漸被人淡忘。 隨著這波#MeToo事件的階段性落幕,卻有兩檔作品分別於秋季的高雄、台北上演,深入剖析並探問更難以言說的性與暴力。 性暴力的多元面向 如果要談純粹的性暴力,輸入關鍵字就可以查到定義。維基百科即清楚引述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將性暴力定義為:「(施暴者)以暴力或脅迫等手段,企圖強迫他人跟自身發生任何形式的性關係、性騷擾、性挑逗,以及販運自身予他人等行為,不論當事人之間的關係為何,且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包括但不限於職場或家庭。」然而落實到生活中,再清楚的定義也會因為人際與社會互動的複雜性,而有模糊不清的地帶像是性暴力也包含言語騷擾和開黃腔等非肢體觸碰的行為,而偷拍和散播私密影像會涉及妨害秘密罪與猥褻物品罪;在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問世後,權勢性騷擾與性侵之概念也進入社會大眾視野,使人對性暴力中的權力處境有不同的省思。 在2017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後,台灣社會花了6年的時間,翻湧出自己的#MeToo浪潮。當社會愈來愈能重探性與情慾、討論情感與性教育,亦能開始剖析性暴力的複雜程度。 2023年的#MeToo,更體現了這點。尤其是種種對於師生關係、職場從屬、生涯發展等權勢性侵的揭露,更顯示大眾對於個人的情慾與社會階級結構開始能辯證區分。2003年掀起浪潮的原創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便是由此出發去探討職場騷擾與權勢暴力;近年亦有再拒劇團的《感傷之旅》(2019)及兩廳院駐館藝術家(2021-2022年)黃郁晴的《藝術之子》(2023),以劇場形式展演論證藝術創作環境中的權力位階與關係暴力。 此波#MeToo亦有始於正常情感關係的受害者自白,由此也帶來個體性意願的界限討論,「怎樣才是合意性行為」成為一個思考關鍵。然而,卻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齣戲碼 尋探獨特風格
為何克里斯多福.魯賓能以卅多歲之齡,就在劇壇立足並樹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出自己的五齣作品《沃伊采克》、《那一個晚上》、《一百秒(為何而活)》、《第一個壞人》與《哈姆雷特》,介紹給台灣觀眾,透過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讓讀者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是如何思考作品與創作。
-
北京
《人民公敵》事件 政治戲的政治後果
九月上旬,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歐斯特麥耶執導的易卜生經典《人民公敵》,其中一場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橋段,因為觀眾的發言觸動了政治敏感神經,引發後來幾場刪戲、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狀況。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
焦點專題 Focus
讓人又愛又恨的主角 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製作,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執導的《理查三世》首演於二○一五年,由該劇院當紅演員艾丁格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惡的歐斯特麥耶,以「理查之惡,人人有之」為創作出發點,「塑造一個人物,他的壞居然帥到讓我高興、愉悅」,更在劇場中透過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成為理查奪權的「同謀」,如同共同參與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語言撞擊身體 以空間呼應戲劇
此次將來台的德意志劇院製作《等待果陀》,本是原籍保加利亞的大導演戈契夫計畫中的製作,但戈契夫因故病逝,但與他合作多年的團隊,包括演員、劇場設計,一起完成了這齣劇作。戈契夫的創作深受海納.穆勒影響,穆勒文字中的張力與身體感受,與凝練如銘刻在石頭中的力量,是戈契夫創作的核心,其作品在視覺上往往極為簡潔,將注意力放在由演員身體吐出的文字上。在穆勒的劇作與戈契夫的演出中,文字不僅是意義的載體,更是音響上、感官上的實際存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猶太難民到厭世代 活在當下的等待
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紀、導演潘提列夫手中,會迸發出什麼新花樣?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與舞台設計對貝克特繪畫背景的致敬,演員以貝克特喜愛的默片肢體表現;另一方面,導演也透過演員的動作,表達勞動之於人的異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義;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兩個在法國占領區準備等待救援的猶太人,整個角色關係與存在狀態,更是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意志劇院《臣服》 反思歐洲文明危機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的小說《臣服》描述未來由穆斯林統治的法國,上市當天,發生了當期以他過穆斯林齋月漫畫當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讓該書成為爭議之作。曾將韋勒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的《臣服》製作,這已是該書在德語劇壇的第三個版本。劇中主角就像久病不癒的病人,他如同歐洲世界的隱喻,一個瀕死、難以忍受、即將自毀的崩壞結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細川俊夫歌劇新作《靜海》 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地震對人心的傷害與震撼既深且遠,甫發生的台南震災讓人傷恨銘心,而五年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與核災,更讓人深痛省思。由日德跨國合作,細川俊夫作曲、平田織佐執導的歌劇《靜海》,於一月下旬在漢堡邦立歌劇院首演,藉由該作,細川俊夫審視福島核災,透過清簡空蕩的日本劇場美學,鮮有激情的音符,卻展現出強大的感染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律師作家席拉赫首部劇作《恐怖》 讓觀眾進場當陪審團
德國知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席拉赫,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近期更踏入劇壇,首部劇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劇場與法蘭克福劇院同步搬上舞台,藉由一場對戰機飛行員的審判,探討恐怖攻擊與德國的法律、道德選擇,觀眾入場成為評審團,在聆聽辯護之後,下半場決定主角的有罪與無罪。互動式的演出引發熱潮,接下來有多個劇院將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嘲諷中產價值的虛偽假面
在德國劇壇有「恐怖小孩」封號的梅焰堡,編導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觀世界,以劇場手段拉出距離,藉敏銳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新作《塑膠製品》亦然,透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與幫傭間的互動,鋪陳在追求人權與自由的當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結構之矛盾與傾軋,從而延伸出中產階級的心理優越與政治正確的虛偽假面。
-
新銳藝評 Review
是誰偷了我們的青春?
舞台風扇具現為時間之輪,無情地推移,在上半場我們目睹劇中人物交錯於情節之中,下半場見證生命更深的起伏莫測。角色/演員在命運幾近透明之際,反身與觀眾以對,一個個聚集下舞台望向前方,翻轉被觀看者的地位,無言之中卻有著最深刻的回眸。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德國的當代劇場,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紀的世界劇壇叱吒風雲,除了大膽開創的實驗精神、力求革新的導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與絕佳的製作技術,也是令人為之驚嘆之處。 舞台設計是德國劇場演出最關鍵的劇場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駕劇作家;從表現文本意涵、呈現演出風格、界定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它幾乎「決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規的舞台空間,就成了導演挖掘、開創嶄新表演形式的基礎,當然,為讓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強大的劇場技術,不可或缺。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自豪地表示:「儘管機關複雜的龐大舞台設計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我們還有特定的廠房能夠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過德國四位重量級舞台設計大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的作品,我們將可理解舞台與演出的緊密創造。 集導演與舞台設計於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視覺奇觀,對他而言,空間左右了一齣戲的成敗。 以他將在台灣上演的作品《失竊的時光》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轉的風扇舞台,挑戰了演員的表演,也展現了高超的舞台技術。 本刊獨家專訪克里根堡,一窺他如何從空間的角度思索劇場,同時採訪與他長期合作的劇作家黛亞.洛兒,談她如何以語言為利器,面向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失竊的時光》導演
克里根堡 轉輪之中 述說小人物的夢與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轉輪裝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劇中人物轉出又轉入,如同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來關注底層人物的導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設計與黛亞.洛兒的劇本《失竊的時光》相互呼應,他說:「(劇中人物)從不引人側目,從不會肇事,不會上街頭示威遊行,也不會跟人爭論,他們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總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個舞台空間,能夠把他們帶向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邊緣人物描繪社會 多線敘事書寫人生
對師承海納.穆勒的洛兒而言,劇作中的政治性及社會意識是理所當然:「認真看待的話,『政治劇場』這個概念是種贅述吧。」洛兒說。對她而言,文學必須面對當下社會,同時,「劇場對我而言是語言的空間」,洛兒在過去的訪問中提及。她總能掌握劇作家的武器語言,以出乎意料的敘事與人物對社會提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邪惡的雙重向度
由德國名導歐斯特麥耶執導、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明星演員拉斯.艾丁格主演的《理查三世》,於今年二月初首演,備受媒體與劇評人矚目。濃縮為兩個半小時的《理查三世》,可說是艾丁格的獨角戲,他刻意改變身體形狀「扮演」這個邪惡的怪物,反而引發觀眾的認同,進而產生憐憫的情緒。歐斯特麥耶強調,「扮演」與「偽裝」正是莎劇中經常碰觸的核心:我是誰?人類又是什麼?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給我鈔票 其餘免談
華格納《指環》裡影射的社會性、經濟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實早就被蕭伯納道出。在葉利尼克筆下,布倫希德面對佛旦不再唯唯諾諾地認罪,而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佛旦在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犯的一連串錯誤。葉利尼克的《純金》在導演斯泰曼與指揮Markus Poschner合作下,三月初搬上柏林邦立歌劇院舞台,以演員、歌劇歌手,和舞台上的管絃樂團、聲響合成器等,用簡潔形式和貼近一般人生活方式的場景和語調,有力地表達華格納《指環》隱射的批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姿態」出發 劇場變變變!
對於將卡夫卡搬上舞台的嘗試,向來是毀譽參半。然而作者筆下詭譎的生存場景,卻一再吸引導演與編舞家,卡夫卡對人物姿態立體又怪異的描繪成為舞台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也似乎暗示著卡夫卡的文學與劇場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