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掰掰見習生》排練現場。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說「掰掰」或是「再見」,都是告別的動作與用詞,一個揮手、一句話語其實也帶著「下一次再見面」的可能;但面臨親人、朋友的死亡,像是再也無法見面的最後一次道別,又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編劇狗比與進港浪製作所合作的《掰掰見習生》,藉由兒童劇的方式,將每個人一生當中可能很早學到的「掰掰」,思考到最後一次的告別;或者,重點不是「說掰掰」,而是告別前的陪伴,在劇場裡進行一次練習。 從親身經驗開始的創作與對話  編劇狗比之所以創作《掰掰見習生》這個劇本,源於家中的狗因病過世,而她看見從小與牠一同長大的女兒透露出的悲傷模樣,成為她在2020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件」截止前夕的靈感。 狗比說,她們母女與狗「三人」一起生活,互動很緊密,而自己觀察女兒在狗生病的那一個月裡好像漠不關心,但狗走了之後才發現女兒其實比她還要傷心。後來她想:「這跟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關。」對她們來說,狗跟家人一樣沒有差別,而女兒也在這時開始理解什麼是死亡。因此,這個劇本藉著男孩這一趟「學掰掰」的見習之旅,與旅途上善良的柑仔店阿婆、鬼靈精怪的女孩,還有老狗師傅,陸續完成屬於他生命歷程的任務。 對導演孫唯真來說,要怎麼跟小朋友討論死亡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而她在兩年前看到狗比的劇本時,認為:「狗比用了見習生的邏輯在處理,是個有趣的視角,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陪伴靈魂走完最後一段路。」這也與她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她說,自己的父親兩年前罹癌,到上個月過世,這段時間裡,自己剛上小學的外甥女除面臨外公的生病與死亡,還有母親的離異,而有行為倒退的現象。她說:「小朋友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許是語言不夠,只好用行為來表達。」孫唯真說出了她充滿心疼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雖是個虛構的劇本,卻與編導的親身經驗互為表裡,關於告別得做的練習,不只是在劇場,其實是在她們各自的生命過程裡,輕輕訴說不容易開口的種種話語與心情。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 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

「一個彈吉他的男孩,踏上戰場而被炸得四分五裂,為了拼湊完整的自己,展開一段尋找自我和追溯回憶的旅程。」這部由複象公場推出的作品《回家》,2019年就入選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與「童創基地」,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打磨,舞台、音樂、語言等設計更加豐富,將於今(2022)年7月中在水源劇場演出,這不僅僅是個「找自己」的故事,也是讓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參與其中的創作。 跟著吉他手士兵的四肢 找回過去的自己 在桌遊「說書人」的玩法中,擔任說書人的玩家根據抽到的卡牌畫面進行敘述,可以是一個詞、一段話,或是一個故事,《回家》的劇情大綱也是在類似的方式下長出骨架。「當初想要以肢體表演、偶戲和物件發展一個兒童劇,我們就丟出許多地點,有墓園、軍營、城市、下水道等等,然後思考有什麼故事會在這些空間發生?」導演李承叡說起《回家》的發想,在這些場景下,軍人、戰場、被炸散的肢體、找回自己的故事脈絡逐漸被拼湊出來。 編劇李承寯接著補充道,不管是誰,一但踏上戰場就只能是軍人,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有原先的身分,所以故事主軸除了要找回四散的身體部位、組合在一起之外,這些手、腳也想找回當上軍人前的過去。「在演奏『音樂』的同時,裡頭常乘載著這個人的生命經驗,音樂是一個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元素,於是把主角設定成吉他手。」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戲劇 偶戲結合歌仔戲 演出舊作新面貌

《剪紙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現實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臨生死交關之時,是最難的抉擇。勇於嘗試新媒材並不斷挑戰各式跨界合作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其2010年發表作品《剪紙人》,透過剪紙窗花、杖頭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為素材,與大人小孩一起討論難解的離別課題。首演後好評不斷,多次進行海外巡演,也獲得戲曲創作者游源鏗讚賞,認為有發展為戲曲的潛力。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6
舞蹈

黃于芬的橡皮筋哲學 《談彈》彈射壓力與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間推出「勥」系列,藝術總監平珩藉著舞團邁入30周年之際,邀請昔日自家舞團舞者「回娘家」編舞,今年邁入第3屆的「勥3」推出編舞家黃于芬與空間暨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編創的《談彈》。這件平珩笑稱為「三頭牌」的製作,將從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黃色橡皮筋出發,讓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擊舞者肉身,寫實地表現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衝突與壓力。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9
戲劇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上演古代遠距離戀愛

臺北市立國樂團從2017年首創「TCO」劇院後,即以1年歌劇、1年音樂劇的節奏推出新製作。讓更多觀眾藉由精緻的戲劇性表演,進一步成為國樂的愛好者。今年全新規劃的《大畫昭君~觀落雁》,是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的第四度合作,也是劇團中國四大美人系列中的第3部古裝音樂劇作品。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8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戲曲

唐美雲「反串」 扮武則天入冥界赴家宴

唐美雲歌仔戲團《冥遊記—帝王之宴》

作為唐美雲歌仔戲團(以下簡稱唐團)25周年大戲的《冥遊記帝王之宴》,除劇團黃金三角「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永遠的娘子」許秀年與「人間國寶」小咪,以及劇團積極培育的中生代演員林芳儀、李文勳、曾玫萍、杜健瑋等,更特邀被譽為「台灣鬚生第一人」的唐文華跨界演出歌仔戲,以唐太宗的身分,與唐美雲飾演的武則天,於冥界一會,虛構出這場陽世未能講明的家國對話與家族聚餐。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4
戲劇 7位演員的獨角戲

愛與孤寂 《SOLO 鏈結反應》刻劃疫情的痕跡

COVID-19疫情至今不歇,台灣約莫在2021年中影響各行業最為劇烈,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被迫改變生活型態,有更多時刻必須與自己獨處。於是,身為劇場創作者的李明哲,認為這段獨處的時間是我們被迫和自己對話的過程,生理與心理狀態都會產生很多變化,「如何轉化為劇場的語言」讓他開始思考這次的獨角戲創作。原本,他打算發展自己的獨角戲;因緣際會下,轉為創作統籌,最終找到7位演員王靖惇、林子恆、梅若穎、陳以恩、黃柔閩、廖原慶與鄧九雲,發展出7部獨角戲,並以《SOLO 鏈結反應》鏈結、然後製造另種化學效應。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2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戲劇 回看亞洲內部矛盾

《神話學II:人造地獄》 接力述說移工故事

繼《餐桌上的神話學》後,導演Baboo轉移觀看「亞洲」的方式,持續探尋與自身相關的文化議題,於是透過移工故事的採集與述說,與7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表演者陳武康(台灣)、蔡佾玲(台灣)、Anastasia Melati(印尼)、APom Kijreunpiromsuk(泰國)、Rady Nget(柬埔寨)、Russ Ligtas(菲律賓)與Sharanya Ramprakash(印度)將經典名著《神曲》中的地獄、煉獄與天堂化作敘事結構,探索亞洲移工的勞動路徑,構成《神話學II:人造地獄》(後簡稱《神II》)。Baboo說:「這個作品,就是用《神曲》來說亞洲移工。」藉此切入亞洲內部的矛盾,於自我與他者間重新建立彼此觀看的方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舞蹈

跨越海洋的彼此凝視 探問「我」與「我們」

瓦旦.督喜X艾可.蘇布利陽托雙舞作

原住民身分認同與自我認同,對「原民藝術家」來說,總意味著千絲萬縷的糾葛。2017年,瓦旦.督喜(Watan Tusi)的《尋,山裡的祖居所》,與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的《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在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首次相會,兩人詰問著自身的傳統,也凝視彼此的當代。演出結束後,兩人在餐敘席間,意外地對「原民藝術」有了火花十足的討論,而《Ita》與《AriAri》的跨國合作,便是在此碰撞中展開。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音樂

首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展現各世代創新樂想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辦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將從2022年開跑,邀請國際知名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擔任藝術總監,除了精選從18至21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外,更有專為本屆音樂節創作的全心作品。8檔共9場的演出,有個人、交響音樂會、電影、即時影像等演出形式,並且齊聚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澳門指揮廖國敏、國內中生代指揮楊智欽及新生代的楊書涵4大指揮,領軍多位頂尖音樂家與樂團,帶來經典至當代的各種面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戲劇

看戲解謎 異地共感

新加坡實踐劇場《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繼續建構線上體驗

繼《她門的秘密》(後簡稱《她門》)後,新加坡實踐劇場再度推出結合劇場、電影與解謎遊戲的作品《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後簡稱《解密》),將於4月4日至4月18日連續兩週的夜晚於線上開演,第一章〈揭開大幕〉、第三章〈重現天日〉需選擇觀賞場次,第二章〈尋索開始〉則自行在線上虛擬空間探索,並隨解謎進度能與角色即時互動、獲得更多線索,成功破解並找出寶藏的觀眾還有機會贏得獎金!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戲劇 回味動畫溫度與童年記憶

《魔法阿媽》劇場版 刻畫台灣人情味

1998年的台灣原創動畫《魔法阿媽》,以真人演繹配音,繪製動畫畫面,並以民間信仰與祖孫親情為主題,引發轟動;而劇中角色「酷羅」的台詞「我要把你阿媽賣掉!」更成為7、8年級生的共同記憶。20餘年後,《魔法阿媽》在募資下進行4K高畫質修復,於2021年再次上映,且預告《魔法阿媽2》的推出;無獨有偶地,春河劇團也於同年打造劇場版,因COVID-19疫情延宕,終於要在2022年首演。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17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TCO「粉墨春秋」音樂會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跨界 一對一共享流動的回憶

弗蘭塞斯克.薩雷維拉《拾憶》

兼具建築師與舞台設計的身分,創作者薩雷維拉擅長以現地裝置與現場表演與觀眾互動,進一步創造沉浸感受。他將於2022TIFA推出線上互動作品《拾憶》,透過通訊軟體與台灣觀眾交流,召喚回憶並轉化共創;同時他也規劃了《記憶劇場》現地裝置,將展出《拾憶》演出期間所收集到的一些故事。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8
音樂

回望創作六十年 許博允重現自己的經典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多年來以推廣藝術為職志,引介各國表演,並提拔新生代藝術家。同時,他也以作曲家身分譜寫了多部經典創作。今年適逢創作60年,他將以4場音樂會,搭配新編的舞蹈、造型、服裝等,重現《琵琶隨筆》、《心》、《寒食》、《點・線・面・體》、《境》,並且世界首演新作《長笛隨想曲》,獻給長年在藝術、工作、與工作攜手支持的另一半「長笛教母」樊曼儂。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9
音樂 親愛愛樂全台巡演

眺望彩虹的那一方 看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位於南投縣仁愛相的仁愛村,居住著賽德克、泰雅及少數的布農族人。山林壑谷環繞的美景,卻暗藏著部落資源的缺乏與教育長期的不足。2008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在教職之餘,利用課後時間帶著各種年齡的學生們學習提琴,並且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今年,他們自己創作作品,集結各年齡層共40位成員,將以「攜手」及《LAWA的彩虹橋》為名展現實力,並且舉辦「為偏鄉多走一里路」音樂會為偏鄉醫療募款。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