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基本功──讀劇!
為什麼要讀劇?今年六月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以讀劇的形式被搬上國家劇院舞台,令人驚艷;華格納在寫作歌劇時,也都是由讀劇開始,崑曲與京劇為什麼不?今年的第二屆讀劇節將回歸讀劇的本質,從各種形式的文本,來探訪「讀劇」在不同劇種上的創作需求與互動。
為什麼要讀劇?今年六月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以讀劇的形式被搬上國家劇院舞台,令人驚艷;華格納在寫作歌劇時,也都是由讀劇開始,崑曲與京劇為什麼不?今年的第二屆讀劇節將回歸讀劇的本質,從各種形式的文本,來探訪「讀劇」在不同劇種上的創作需求與互動。
台灣渥克+濁水溪公社的另類音樂劇 《天打雷劈》顛覆「懲罰萬能論」 現代人還相信「善惡終有報」的古老觀念嗎?劇場界僅存的反對黨台灣渥克劇團,繼《台北錯誤旅遊》帶領觀眾極樂台北之後,編導陳梅毛再接再厲火力全開,新作《天打雷劈》拿中國文化中「懲罰」的觀念開刀,顛覆「懲罰萬能論」的社會價值觀,構織通篇不太正經卻又言之成理的阿毛式論述。 畢業於政大哲學系的渥克導演陳梅毛天生反骨,他的劇場更是詭辯奇想一堆,曾經讓蔣公與謝雪紅相遇,也讓內地火紅的「雷峰」登台解放同胞。《天打雷劈》則運用現代人撲朔迷離、自私自利的愛情關係作為劇情主軸,企圖重新認識「報應」、「懲罰」與「自我」。陳梅毛說,我們需要一個懲罰正當化的地獄來裝所有不乖的靈魂,所以我們相信報應,即使目前懲罰不到,仍相信「天」會進行相應的懲罰,於是我們寄望「天打雷劈」。但是真的有這樣的報應嗎?也許大家都知道其實沒有,但卻無法根本拋棄這樣的寄望,否則我們將無法支持自己活在這樣一個沒有公理跟正義的社會。 本劇將以濁水溪公社的音樂、陳梅毛的詩與其一貫擅長的通俗肥皂劇橋段,構成一個音樂比重相當高的演出,濁水溪公社還將在演出中率先發表新專輯中的部分歌曲。號稱台灣最黑最臭的地下樂團和台灣最「機車」劇團的組合,這樣的作品,陳梅毛笑說,真是臭豆腐+臭鹹魚,到底會更臭,還是會負負得正,就等觀眾進場細細品味了。 女性與政治的影像探戈 「女性影展」近百部影片上映 以「女人」為題的藝術節今年在台灣特別活躍,劇場界四年一度「女節」上半年才剛沸沸騰騰地落幕,邀集美國開檔褲劇團與國內劇場界女性創作者共同發聲,主題影展的年度盛事「女性影展」則緊接著在下半年登場。策展人林杏鴻表示,女性藝術呈現形式雖不同,但是關注的面向卻是相近的,所以今年影展特邀集表演、行為藝術等女性藝術家共襄盛舉,在華山創意文化園烏梅酒廠舉辦「無相 vs. 有相女性創作的政治藝語」展覽,強調多元藝術形式的結合,希望將女性議題作更深入探討。 第十一屆「女性影展
二○○四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莎樂美》,擅長以鏡頭捕捉舞蹈美感的電影導演索拉,和阿依達‧葛梅茲及其舞團,拍攝了《莎樂美》這支難度頗高的舞作。這個從電影裡走出來的真實佛朗明哥舞蹈,將親臨台灣舞台。
新作《水域70%》藉由嬰兒油點出美麗的水邊意象,整支舞作還將呈現游魚、波浪、海蟲、暴風雨、急流沖刷等不同的水世界,搭配舞者們的聲音演出,將是一場過癮的視覺與聽覺饗宴
《視界2020》舞名頗為另類,2020來自於人左右眼睛正常的視力極限(2.0),也可被解讀成一個近未來的時空。在《視界2020》中,焦點是可以被瞬間轉移和改變的,視覺美感慣性被打破的。
舞者跳上梅花樁 《捕風捉影》舞俠風 肢體音符舞團向來以現代編舞手法為傳統中國舞蹈注入新生命,在李安的《臥虎藏龍》大賣後,創作出這支以「捕武術之風,捉俠士之影」為題的舞作,首創以梅花樁佈滿舞台空間,重現「俠客」的形象身手。舞作為兩個部分,一剛一柔。 第一個部分是〈踏樁行〉,舞台上將有一根根經常在武俠小說及電影中出現的梅花樁,不但是訓練舞者的工具也是舞台的設計之一。讓舞者在直徑只約一呎、高低錯落的木樁上飛舞互動,取蘆荻為兵器,必須身輕如燕,從不落地,對於舞者肢體平衡感與協調性是一大考驗。 第二段是〈隱影〉。相對於〈踏樁行〉的陽剛,〈隱影〉的舞台將利用半透明的屏風及燭火造景,形成虛實未定的光影環境,由細緻柔美的身段出發,以線條概念為主,在舞者的肢體線條、舞台的光影線條中,發展出沉靜唯美的視覺氛圍,帶引觀眾進入俠士隱士孤寂的內在,如夢似幻,虛實不定,為觀眾提供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田國平) 太古踏《夢想國度》迎接光明的能量 太古踏從早期的作品《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一直到《飛天》,林秀偉堅持透過肢體探索生命,以獨特的東方哲思和新世紀精神融入自然原始的生命,觸及心靈與內在的感官悸動。探討的主題多在生與死、黑暗與光明、恐懼與愛、衝突與救贖的力量。 而從上一個作品、去年的《巫的世界》開始,太古踏的風格有了頗大的轉變;林秀偉表示年紀大了,許多事情看得更清楚,《巫的世界》是她朝聖之旅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在排除負面能量,而新作《夢想國度》,則是第二階段,迎接光明的能量。 舞作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段〈鳳舞〉,強調呼吸像風。雅樂的伴奏下,透過有軟骨功般的舞者展現出女舞者柔軟輕盈如繪畫般的柔性。 第二段〈石林〉,強調肉身如石,展現男性舞者的肌理線條,宛若雕像一般,在鼓樂的襯托下,更顯陽剛之美。 第三段〈極光〉,則是用愛發光。歷經一陰一陽的兩段舞蹈,第三段是一個新生命,鑲滿亮面的服裝在燈光下旋轉飛躍,閃耀著新希望。(田國平) 深入民間 <str
這是一個出國巡演前的國內公演,因為是「華沙之秋」的邀約,使筆者相當看重這場音樂會的製作,但是從當晚的呈現來看,被邀請者似乎不若筆者這般,視此行為一個珍貴的紀錄。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是馬勒不可一世的豪情與執著,從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NSO邀請觀眾每個月花一點時間發現馬勒,從複雜的旋律中,享受馬勒的浪漫與真摯。
說到《真善美》,大家一定馬上想到由茱莉‧安德魯斯主演的電影,以及片中動聽的Do Re Mi、〈小白花〉等名曲。現在電影的源頭《真善美》音樂劇即將巡演到台灣,在看戲之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齣名劇從真人實事到搬上舞台、再登上銀幕、最後傳唱全世界的傳奇吧!
改編自電影《天堂過客》,即將在實驗劇場上演的音樂劇《天堂邊緣》,不砸大錢搞華麗排場、聲光特效,反而另闢蹊徑,以有限的資源、樸實的形式實現最大創意,用動人旋律擄獲音樂劇迷的心。
沒有校園的紐約大學(NYU),勉強有個華盛頓廣場可以喘口氣,華盛頓廣場南邊有條小巷叫做蘇利文街,我常走這條街到南邊的街角,四邊角落各開了一家各具特色的咖啡館。 喝咖啡的路上總是會經過一家叫做蘇利文街劇坊的小劇場,上演著The Fantasticks,來來回回數十趟都未曾進入,直到幾年後某個午後走下階梯推門而入,小小的大廳擺滿了介紹這齣戲的資料,演了整整四十年的歷史資料,也包括了劇場門面的改變,赫然發現中文字,原來這齣戲曾在中國演出,劇名譯為《異想天開》。售票口有座位表,一百五十個座位,卻沒有任何折扣票,終究還是錯過演出,直到聽說此戲下檔,懊悔萬分。 二○○一年發行了電影版的DVD(此片圖書館有收藏,編號dv00301),雖說忠於原作,劇情詞曲都相同,稍稍一解沒聽到Try to Remember的遺憾,但是獨幕的劇場版要如何調度這麼多的場景,外百老匯是否如百老匯有這麼多的機關佈景。 所幸綠光劇團購買了版權,由邱媛翻成中文,讓我們有機會Try to Remember The Fantasticks。這齣戲首演於一九六○年五月三日,到二○○二年一月十三日下檔,總共演出一萬七千一百六十二場,比CATS的創下七千多場的紀錄,整整多出一萬場。如今來到台灣,看能不能說中文繼續長壽下去。 《月亮在我家》舞台版的故事由馬戲團的魔術師開場敘事,述說著小鎮兩戶相鄰人家都是單親爸爸,一戶只有兒子,一戶只有女兒,兩個愛情小說看太多的老爸爸,為了撮合叛逆期的兒女,故意吵架築起圍牆,以為他們會因為受到阻撓而翻牆結合,還花錢請魔術師出馬增加情敵,企圖營造羅密歐與茱麗葉或是西廂記或是梁祝的情境。 一雙兒女發現老爸的設計,卻毅然分手。兩人各自在現實社會中吃虧上當後,才深深體會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這次他們再次攜手──少了戲劇性的愛情結合,多了份深刻的人生體驗。
李國修說,所謂的「歷史」總是偏離人的境遇和感受,我們無法從中看到凡人或庶民記憶,他欲藉由《西出陽關》寫出時代對這群老兵的嘲弄,再現歷史的悲涼。
視覺演繹莎劇,融入戲曲程式 德籍導演執導南風劇團《仲夏夜之夢》 長期根植高雄的南風劇團近年將創作視野從本土轉向國際,繼推出以文學大師波赫士、佩索亞為本的劇場作品之後,這回野心更大,挑上西方正典莎士比亞,邀請擅長執導莎劇的德國籍導演亨利‧赫爾斯考特,與在地演員合作,打造南台灣版的《仲夏夜之夢》。 莎士比亞劇作有無限開放性,每個導演都能從中挖掘不同詮釋角度,尤其《仲夏夜之夢》現實和夢境交錯,更添想像空間。亨利‧赫爾斯考特出身美術背景,在德國時曾以傀儡劇形式搬演《仲夏夜之夢》,大受好評,這次與台灣演員工作,因為語言隔閡,他所執導的版本將從視覺出發,透過場面調度和畫面構圖詮釋莎劇。此外,戲中也將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讓《仲夏夜之夢》散發濃濃東方味。 舞台服裝設計梁若珊是亨利‧赫爾斯考特在慕尼黑藝術大學時期的同學,她的設計承襲德國表現主義風格,線條極簡卻飽含張力,如戲中作為主景的森林,由懸浮在半空中的巨大葉片呈現,創造仙境般的魔幻異境,亦象徵愛情本是一場夢。 中秋夜,台北即將毀滅?! 王嘉明讓兩廳院戶外晚會詭譎奇幻 今年中秋夜,兩廳院藝文廣場推出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劇場搞怪鬼才王嘉明 碰上國光劇校綜藝團,將在中秋夜啟動一場拜月儀式,身懷絕技的雜技演員,飾演月球人,群魔亂舞,在編舞家姚淑芬的指導下,大舉入侵地球。 故事敘述因生活壓力而吵架分床睡的台北都會男女,被月球人綁架設定為研究的實驗目標,診斷結果開出台北的七大症狀,判定台北已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為遏止病情蔓延,決定,將台北毀滅 被當成白老鼠的男女歷經劫難,醒來後發現原來是夢,沒想到月球人從床底下爬出來,然後又醒來,醒來後又遇上光怪陸離的事情,原來還在夢中;這樣的如夢之夢,就如同王嘉明的一貫作風,即使這樣的中秋戶外聯歡,照樣峰迴路轉,曲折離奇。 嘉明以雜技演員柔軟的肢體象徵月球的陰柔,批判都市生活的僵硬與過度功利後的
阿根廷探戈則可以讓男女間產生非常細膩而深入的溝通,在即興的過程中,男人的帶領,女人的跟隨,都是靠身體的接觸來傳達,這住細微的感情變化,加深了阿根廷探戈的誘人。
當現代舞、舞台劇與京劇的高手相遇,激發出的火花前所未有。三個各霸一方的表演藝術家吳義芳、羅北安、劉稀榮,表演經歷相加超過六十年,演出逾千場,十月將攜手跳舞。
聆賞義大利的優雅弦音 威尼斯弦樂四重奏來台演出「義大利之夜」 四位來自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傑出弦樂家,因為對歐洲音樂高度熱愛,就讀於威尼斯音樂院時,即合組「威尼斯弦樂四重奏」,成軍至今已超過十餘年。獨具的舞台魅力、完美協調性、情感豐富的樂音,及擅長以創新的方式詮釋古典音樂,令他們一再受到世界各地樂迷的歡呼與肯定,成為現今國際樂壇上最受歡迎的四重奏之一。 義大利各大音樂節中都曾有威尼斯弦樂四重奏的身影,巡迴演出更是橫跨歐、亞、美、非等洲。至今已錄製過多家古典獨立唱片的經典專輯,其中在Dynamic發行的專輯,還曾創下古典唱片銷售第一及長紅的紀錄。此次受邀來台,將帶來經典的義大利作曲家作品,包括:玻凱利尼《A大調第六號弦樂四重奏,作品八》、巴濟尼《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威爾第《e小調弦樂四重奏》,以及廣受聽眾喜愛的改編曲──彼得‧海德瑞希《生日快樂弦樂四重奏變奏版》,別出心裁的曲目,相當令人期待。 走出跨界創意! 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再度訪台 在古典樂壇已佔有一片天的約夏.貝爾,飄逸金髮下的清秀五官是多數樂迷心中「音樂偶像」的典型,不過三十歲之後的他,卻亟欲突破世人對他「帥哥提琴家」、「青年提琴家」的刻板印象,一如他的前輩馬友友,他想要創造出更多的音樂可能性與驚奇。 於是約夏.貝爾用琴聲代替歌聲,深情奏出蓋西文著名的歌劇《乞丐與蕩婦》,結合影像與電影,以魔鬼般的技巧演奏出目眩神迷《紅色小提琴》的宿命輪迴;換下燕尾服,穿起率性的牛仔褲,讓手中的琴弓熱情飛舞出「非常民歌」的美國藍調,約夏.貝爾每每在音樂上的創意,都帶給世界樂迷再一次的驚奇與喜悅。 暌違四年之後,約夏.貝爾再次來台,曲目包括:舒伯特《G小調小提琴小奏鳴曲》、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拉威爾《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柴可夫斯基《憂鬱小夜曲》,及薩拉沙泰《序曲》與《塔朗泰拉舞曲》。 無瑕美聲,抒情展現 女高音芭芭拉‧邦妮獨唱會</stro
親子大戲,九月持續HOT! 真奇怪,暑假明明已經過完了,為什麼兒童藝文活動還像九月的氣溫一樣,Hot得要命呢?家長們請別因為暑假結束而鬆懈,因為許多劇團的年度大戲才要推出呢!例如新舞臺的「親子系列」邀集了朱宗慶打擊樂團、如果兒童劇團和蘭陽舞蹈團輪番上陣,看來今年下半年小朋友真要樂壞了。
由蕭靜文舞蹈團所主辦的「CT(Crossing Tracks)──國際藝術文化交軌」活動,將在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屆,今年主題為「文化之匯(A Meeting of three cultures)」,邀請包括蔡瑞月在內的三位前輩舞蹈家,將三個國家、三種膚色、三樣文化、三款不同風格的舞蹈表演在台灣做一次精采的呈現,也成為國內舞蹈界的一大盛事。 這三位舞蹈大師除了「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已數度來台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Elizabeth Dalman)外,還有首度應邀來台的「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Eleo Pomare)。 開拓澳洲特色現代舞的伊麗莎白‧陶曼 製作人蕭渥廷表示,伊麗莎白‧陶曼和埃立歐‧波瑪爾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且兩人均師事德國表現主義庫特.裘斯(Kurt Joose)等重要舞蹈大師,而我國編舞家游好彥與舞蹈教育者雷大鵬等人又師承陶曼與波瑪爾門下。蕭渥廷希望透過兩人的舞蹈,及排練過程中的訪談,深入探尋台灣與國際在舞蹈交流上的網絡拼圖。 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為澳洲現代舞主要開拓者之一,其成就影響澳洲現代舞主流,她曾多次訪華做舞蹈交流及演出。陶曼從鄧肯、朵瑞斯.韓福瑞、瑪麗.魏格曼等舞蹈巨擘汲取精神,並由他們的傳人得到實質的教益,一九六五年創立了當時澳洲唯一的現代舞團「澳洲國家現代舞團」,一九九○年於澳洲南威爾斯的喬治湖畔創立了密拉姆藝術中心(Mirramu Creative Arts Centre),並於此開始進行許多特殊的跨界創作,近期舞作內涵傾向往大東亞地區探索。陶曼雖是向歐美學習現代舞,卻有開拓具澳洲特色現代舞的雄心,創作相關澳洲原住民神話的舞作。 批判力道強勁的黑人編舞家埃立歐‧波瑪爾 而另一位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則是Dancemobile舞的創始者,不同於大家較熟悉的艾文.艾利舞團所展現出黑人愉悅、有精力、向上的光明氣質,波瑪爾總是挖掘美國社會中,黑人種族在被壓迫環境下而產生的墮落、酒精、毒品、性交易等灰暗面,展現其直言不諱的功力與對人權的關懷。由於波瑪爾非常擅於將社會批評融入舞蹈之中,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為「美國
農曆七月,對中國人來說,因為有了七夕情人節而格外浪漫,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跨越銀河相見的愛情,打動了天下有情人的心,也讓兩顆心緊緊結合在一起。所以,兩廳院這個月的音樂節目處處可見「愛」與「融合」的主題,像是七夕情人節音樂會的《瑞士七鋼琴》、超越仙凡與貧富差距的中國愛情歌劇《瑤姬傳奇》,以及融合古今文化、呈現反差趣味的《黑盒子講座音樂會──東京》,讓你深刻體會──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有愛,什麼都辦得到!
慕提的指揮擁有充滿力道的美感,在緊湊的節奏之下,呈現的是對樂團精密的掌握力與堅實正確的聲響,旋律線條明晰而充沛活力,義大利式的熱情充盈於每一音符之中。
享譽國際的維也納銅管藝術五重奏,將首度來台舉辦巡迴音樂會,曲目包括蒙台威爾第的《觸技曲》、帕海貝爾的《卡農》、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安娜波卡舞曲》、安東尼‧霍伯納《英國組曲四個樂章》、喬治‧蓋西文的《乞丐與蕩婦歌劇組曲》等多樣曲風,而演奏時所用的轉閥式小號及維也納號,更是國內聽眾所罕見。 除了為廣大喜好銅管音樂的樂迷呈現精采的曲目演奏外,更特別為學習銅管演奏的學子們準備專業的大師班課程,內容包括銅管樂器演奏技巧解析、與大師近距離接觸探討及吸收其演奏經驗,全程安排專業即席翻譯,是國內學子拓展音樂視野的難得機會。 弓弦琴鍵的極致融合 聽杜沁澐與黃可儂「飛炫琴色」 有人說,小提琴的細膩多情是所有樂器中最具穿透力的;也有人說,一架鋼琴可比擬出整個交響樂團的音色。而拉威爾則說,「鋼琴與小提琴本是不相容的兩個樂器」。但國際知名的旅法小提琴家杜沁澐與旅美鋼琴家黃可儂,卻將弓弦與琴鍵出神入化地緊密融合,激盪炫麗的火花。 「飛炫琴色」演奏會涵括了浪漫、法國印象及現代樂派的作品。除開場以《致帕格尼尼》一曲向大師許尼克致敬外,還加入了蕭邦《快板協奏曲》及浦朗克《拿波里組曲》,兩首難度極高、鮮少在音樂廳裡聽到的曲目。特別的是選用了喜愛爵士樂的作曲家拉威爾的《奏鳴曲》,曲中以鋼琴、小提琴演奏藍調旋律,若無其事地將古典派奏鳴曲的徐緩樂章,改換成一九二○年代的現代風藍調,無異是種非常大膽的嚐試。 愛河畔,聽絲竹悠揚 高市國樂團「愛河系列音樂會」 由高雄市立國樂團主辦的「愛河音樂廳」系列音樂會,共有六場精采的演出。首場將由萬象民族樂團以絲竹室內樂隊多樣化演出形式揭開序幕,包括專為該樂團創作之合奏曲的《抒情小組曲》、《快樂的囉嗦》、《山地之歌》;重奏的樂曲將安排有《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楊柳》、《丑弄》等精采曲目。本場音樂會還特別邀請到上海民族樂團笙獨奏家翁鎮發與樂團合演《晉調》、《蝴蝶戀花》兩首笙協奏曲。 接下來還有五場節目,包括高雄市立國樂團
舞譜是什麼?如何記錄舞蹈呢?在今年的「台灣國際舞蹈論壇」中,拉邦舞譜與科技間的關係與發展,正是討論的重點之一。這次的論壇,打破歷史紀錄首次促成五大國際組織,包括舞蹈研究會、世界舞蹈聯盟、國際拉邦運動圖譜學會、美國舞譜局與北極星教育組織,一起到台灣參與這次盛會,也讓各自發展的台灣舞蹈界全部動員起來,藉此論壇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與專攻。
《無情遊》的角色唱段除了依照廖老師最擅長的「苦旦」來量身打造外,作為一齣新編戲,唐美雲也期許讓戲迷看到不同面貌的廖老師:「以往媒體和觀眾都習慣把焦點放在廖老師的『歹命』上,但若非她擁有韌性和堅強的個性,或許也不會成就今天舞台上的廖瓊枝。」
《毛屍》由六位演員在中心式舞台的劇場空間,辯論著孔子是不是同性戀的議題,訴說有關儒家思想在教育體系中,如何被執政黨以各種理由作錯誤的詮釋,以掩埋中國自古以來的同性戀歷史及事蹟。
情難圓,命難全?! 春禾劇團演出黑色喜劇《有錢沒命花》 《有錢沒命花》改編自明代話本《一文錢小隙造奇冤》,題材特殊,語言文字使用精采,以一文錢之輕賤對照十三條寶貴性命,將人性的奸巧自私極盡刻畫,生動諷刺!這齣戲以藉古諷今之手法重新編寫成現代版,呈現當今各種社會亂象,並以推理黑色喜劇手法包裝。 一個女人為了婚外情,不顧一切放棄兒子跟丈夫離婚,不料情夫並不領情,還冷嘲熱諷地想要把她甩掉,女人無法忍受這個屈辱,在他情夫居住的社區裡自殺。原本十分平靜的「祥和社區」,被自殺的女人搞得雞飛狗跳,剛搬來的老夫妻和警衛忙著把女人送去急救,卻因山路崎嶇而迷路,引發了連續的汽車追撞,和一連串謀殺案件的開端。 這起車禍,是另一樁恩怨故事的開端。牽扯了勞資糾紛、縱火殺人、三角戀愛等等錯綜複雜的情節,有人為了情,有人為了貞潔名聲、有人為了利益薰心;有人則是為了爭權奪利,更有人只因為一時情緒?就這樣,連續的死亡,就像是火一樣的延燒開來,錯綜複雜的黑色喜劇,將爆笑登場。 《有錢沒命花》演員陣容頗為堅強,製作人郎祖筠親自下海導演兼演出,還有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枇杷膏廣告中哭倒長城的「小孟」林美秀、電影導演柯一正、唐先生樊光耀,還有那維勳、單承矩與寇乃馨,將玩命演出! 讓「偶」開啟內心深處的門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我是另一個你自己》二度搬演 曾以黑馬姿態入選台新藝術獎「二○○二年度十大表演藝術」,今年七月更應邀參加二○○四年匈牙利國際偶戲藝術節,無獨有偶工作室的《我是另一個你自己》開創了台灣偶戲的另一個新局面,將再度搬上舞台。 這齣為專為成人觀眾創作的現代偶劇,以執頭偶的形式呈現,全劇沒有對白,在作曲家陳揚的現代音樂襯托下,演出如詩般一幕幕交疊的夢境。演出內容由〈籠中〉、〈出走〉、〈婚禮〉、〈天使〉等十個段落組成,各片段之間看似獨立,實各有關連,藉由角色人物的交叉出現,透過童稚純真的角度,傳達人生非一成不變,總有突來的驚奇、意外、相遇、別離交錯其間。 音樂在此劇中展現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