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小提琴家布拉赫
音樂新訊

小提琴家布拉赫 無伴奏展現手上功夫

「這是一張徹底獨一無二的唱片當獨奏家布拉赫加入時,這張專輯提供的嶄新聽覺體驗又再度浮現在聽眾的印象中」著名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評論小提琴家柯爾亞・布拉赫(Kolja Blacher)的表現:「音色強烈、敏銳,且充滿張力,其中更有一種舊時代演奏風格中那種強調即時性的音樂表情,這是在今日樂壇幾乎已被遺忘的。」 融合了美國與奧地利兩地學派之長,布拉赫十七歲便出道,不久便受邀與柏林愛樂一同演出。在指揮阿巴多(Claudio Abbado)任職柏林愛樂總監時,布拉赫即以樂團首席之姿,率團參與許多經典的演出並且挑下音樂節活動的重責大任,受到阿巴多賞賜。在六年首席生涯後,他再度成唯一位活躍於世界各地的獨奏家,不止廣受交響樂團的邀請,更與知名指揮家合作。在獨奏、錄音、室內樂領域都備受矚目之餘,近年來布拉赫那種「坐在樂團首席的位置上同時擔任指揮與首席(或獨奏家)角色」的「領奏」(Play-Direct)演奏會形式也相當受人讚賞。此次來台,他將帶來整場無伴奏小提琴音樂會,除了巴赫、巴爾托克、貝里歐的經典作品之外,更有他父親波里斯.布拉赫所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無伴奏小提琴樂曲考驗著音樂家的功力,純粹的音樂處理,將是值得細細品味的焦點。

文字|李秋玫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舞動古典名曲的現代詮釋

余能盛與福爾摩沙芭蕾舞團新作《悸動》

余能盛與福爾摩沙芭蕾舞團的新作《悸動》,以舒伯特的經典長篇編曲之作《冬之旅》與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主題,編作全新的芭蕾舞碼,從作曲家的生命史發想,融合現場音樂演奏、聲樂演出及戲劇情節的設計安排,余能盛認為《悸動》比單純的古典芭蕾藝術性更高,「因為它集合了所有的表演藝術在裡面。」

文字|莊子沅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聊齋新編 顛覆性別框架

臺灣豫劇團《蘭若寺》

雖然打娘胎聽的就是梆子戲,《蘭若寺》卻是鬼才編劇劉建幗歷經舞台劇、歌仔戲、跨劇種的寫作磨練後,首度撰寫的豫劇劇本。「『欲』與隨之相伴的『情』,其實是全劇探討的核心命題。」劉建幗強調,《聊齋》原著主要著墨於寧采臣與聶小倩之間,超越人、鬼界線的愛情,本劇則在這基礎之上再做突破,增添寧采臣對燕赤霞的同性情誼。

文字|廖俊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移動,或不移動的風景 再拒劇團「公寓聯展」

今年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以「位移之城」為主題,邀請五組創作者,跨出公寓,遊走不同的空間,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五組演出為黃緣文的《Re:信》、黃思農的《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十一位各領域創作者參與的《神遊生活》、陳仕瑛的《孩子》與張居米的《從心設定》。不一樣的觀演形式與距離,唯有親身參與,才能體驗創作者提供的非常規劇場風景。

文字|廖俊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為戲情深 大腕齊聚

專訪《春江花月夜》演員:張軍、魏春榮、史依弘、關棟天、李鴻良

精湛的劇本、精采的角色,永遠都是好演員的執著與追求。中國「崑曲王子」張軍心懷大志,為摯愛的崑曲找到精采的新編劇本《春江花月夜》,以熱情感動了四位大腕級的演員北方崑劇院旦角魏春榮、文武崑亂一把抓的京劇名旦史依弘、被譽為中國京劇界男高音的老生關棟天,及崑曲名丑、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五位戲曲界表演菁英同台,排練打磨表演細節,成就《春江花月夜》這齣立基傳統、更上層樓的當代崑曲。

文字|李玉玲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聆聽「最完美的音樂形式」——絃樂四重奏

2016誠品室內樂節

二○一六首屆「誠品室內樂節」以絃樂四重奏為核心,將邀請NSO國家交響樂團的「Infinite首席四重奏」、代表德奧純正音樂傳統的「萊比錫絃樂四重奏」、創立已滿七十年的美國頂尖室內樂團「茱莉亞絃樂四重奏」,演出橫跨十八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的九首經典作品,音樂內容大異其趣,清楚展現絃樂四重奏雖僅四把絃樂器,卻能做出千變萬化的音樂可能,更因此被譽為「最完美的音樂形式」。

文字|張偉明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

《仲夏夜之夢》 由內到外挑戰複雜錯亂

莎翁多線交織、錯中帶笑的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在法國編舞家克雷梅尼斯手中,又翻出新貌。帶著百年老店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克雷梅尼斯將舞台視角轉自仙王與仙后,以超現實的手法重新交織原始文本中錯亂的角色安排,別具一格的扮裝反串仙后,從原劇中關係的錯亂,進一步延伸到個體內在的複雜性。

文字|張慧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頑童首度編舞

王嘉明《七》 透過身體再探人的「缺陷」

嫻熟於文字遊戲的導演王嘉明,這回放下擅長的武器,第一次編起舞來。《七》與楊乃璇、蘇品文、林素蓮、張堅豪、黃懷德、劉彥成六位舞者合作,透過身體,持續探索人的「缺陷」,他希望讓觀眾經由缺陷去進入真實生活的核心,戳破渴望與別人相同的「完美」的不可能。

文字|張慧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

用祖奶奶的話 演當代女子的「更衣記」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

文字|張慧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唐美雲再度挑戰一人飾二角

《冥河幻想曲》 黑色幽默的死神狂想

改編自希臘神話中音樂天才奧菲斯與妻子尤麗狄絲穿越陰陽愛情故事的《冥河幻想曲》,以喜劇包裝生死議題,鋪陳一場「死神的人間之旅」。繼創團作《梨園天神》後,唐美雲再度一人分飾二角,飾演暗夜女神的雙生子,分別是掌管長眠的死神與短眠的睡神,一個生性嚴肅、一個性格開朗,不僅得要快速換裝,角色個性、情緒更得精準轉換。

文字|廖俊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演繹全套「巴赫無伴奏全集」

大提琴家堤剛 體現上帝的音樂與思想

日本大提琴大師堤剛,在前四次來台演出中幾乎完整地呈現了大提琴經典曲目,包括海頓、貝多芬與柴科夫斯基等大師作品,而此次五度訪台的演出,更是誠意十足,將演繹大提琴「舊約聖經」全套巴赫無伴奏組曲,這不僅僅是他個人心理與生理素質的挑戰,同時也是他對於台灣愛樂者的最佳獻禮。

文字|蔡育昇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臺交「戲如人生—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

台上喜怒哀樂 台下戲劇人生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五月將演出「戲如人生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歌劇音樂會,這次不演整齣歌劇,而是以歌劇序曲、前奏曲及選段的模式演出,演出《法斯塔夫》、《卡門》、《安潔麗卡修女》、《莎樂美》等經典段落,讓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在一個晚上搬演,台上的喜怒哀樂,正映照台下的戲劇人生。

文字|李秋玫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

弦音交織 一場心靈的對話

以波蘭音樂家齊瑪諾夫斯基為名的絃樂四重奏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優秀的表現,連大師級的阿班貝爾格絃樂四重奏中提琴手Hatto Beyerle都大方稱讚他們是「當今最優秀的絃樂四重奏團」。屢獲大獎的他們今年適逢成立廿周年,訪台音樂會將演出多首四重奏經典曲目,展現室內樂獨特的心靈對話。

文字|李秋玫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小題大作中的逆向還原

《依據真實》觀後

克里斯汀.赫佐真正出色之處,還在於他採取了逆向還原的手段,不是從生活中截取動作元素,而是從傳統的民間舞步與既有的接觸即興套路裡,還原人的動律與形象。這種逆向還原,讓舞者的表演有了一種隨性的自在與活力,令舞動更具有常人的質地,並由此帶領觀眾,進入編舞者所嘗試敘述的個人與社群關係建構之想像中。

文字|張曉雄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戲劇新訊

演摩莎劇團《謝土》 一場告別練習曲

葬禮,是為亡者,或是生者而辦?葬禮的儀式過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結束了嗎?在「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下,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演摩莎劇團《謝土》是編導洪珮菁的親身經歷,在一場「跨國葬禮」中,她被指派負責將海外過世的親人送回家鄉,因此展開了一連串與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抗爭、風土民情與宗教的衝突、及哭笑不得的繁複手續。洪珮菁說,此刻再回想這一段「旅程」,自己更能在距離之外觀看事件的全貌,一股幽默的感覺卻不知從何竄出,這麼一大群人,為了處理死亡這件事,展開了各種抗爭、辯論與選擇,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無法表達意志、已永遠離開了的人。 《謝土》發生在一場喧鬧的葬禮上,三個主角,分別面對社會運轉的常規與壓力,他們相互依賴在縫隙中生存,直到死亡將其中一人帶走,倖存之人該如何面對死者的缺席?對於他們而言「歸根」有什麼意義?人們寄託於宗教儀式來處理與死者的關係,而對他們而言什麼樣的「處理」才是最妥善的?死者的沉默、生者的各自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在「死亡」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洪珮菁強調,全劇呈現了不同世代面對死亡的辯論與反問:如何練習告別?什麼是「歸根」?而「根」又在哪裡呢?

文字|廖俊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羅伯.勒帕吉 x 機器神《癮.迷》

「倘若書寫不是為了愛,那麼書寫就只是書寫而已。」愛注定必須是先是唯物主義的,其後才有機會轉化為唯心的感覺材料,橋接素來不相識的兩人,將彼此帶到遠方。可惜戀人都無視心物的轉譯缺損,一味以行動電源的放電模式消耗愛剝削愛,或者在物質裡迷途,終致愛的耗竭永久斷電。 加拿大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癮.迷》似乎有在古老文本的架構上,演繹劇場版的《機遇之歌》Blind Chance,而其中最令人翹盼莫過導演如何利用劇場的第四面牆舞台化偶遇的愛以及愛與藥物的過渡。期待據聞暌違廿年的奇作能帶給觀眾的,不會只是一齣動用高度視覺元素所營造的健康喜/戲劇。

文字|黃午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天天想你》

看到廣藝《天天想你》音樂劇再度上演的宣傳影片,耳邊不由得自動播放起那一首首曾經伴隨著我走過青澀歲月的旋律,那個獨一無二、清亮高亢的嗓音,好熟悉,好感傷,好熱血,好懷念張雨生,一位由偶像歌手走向創作兼製作的音樂人,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又會為我們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帶來什麼樣不同的音樂風景呢?當然,連老天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以串連張雨生作品來作為骨幹的音樂劇而言,到底是否能滿足大家的期待想像,甚或帶來意外的驚喜感動,卻是台上見真章,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啊。 平時多半遊走在舞蹈、戲劇、古典音樂會的我,此番卻被〈天天想你〉勾起了歷歷往事,想起了一張張青春稚嫩的臉龐,想到了那些沒來由先離開的人,很久以前和不久之前。「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在〈口是心非〉充塞的塵世間,我想就在舞台下默默地想念,靜靜地聆聽吧。

文字|倪若喬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音樂新訊

貝瑞佐夫斯基 獨到琴音精湛獻禮

當年,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到了美國,首場鋼琴獨奏會後,當地的《達拉斯晨報》宣示性地下筆斷言:「這是場重要的演出!」如此的讚賞歸因於鋼琴家全然出人意表的詮釋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音樂,使得該媒體評斷:「甚至可以說這是正在鋼琴演奏中得以復活的事物。」一九六九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貝瑞佐夫斯基,是一九九○年國際柴科夫斯基大賽鋼琴金牌得主。事實上,早在得獎前兩年,他在倫敦的初登場,即被倫敦《泰晤士報》形容為「一位前途無量的藝術家」,由此看來,得獎,只是遲早的事。 多年來,他依舊以其獨到眼光與感受力聞名於世。曲目多元之外,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榮獲德國碟評人大獎;拉威爾大碟則獲法國《音樂世界》、《音叉》雜誌、《BBC音樂雜誌》及英國《周日獨立報》等特別推介,且於二○○六年榮獲BBC音樂雜誌大獎。不僅如此,他的室內樂作品更廣受推崇,並獲獎連連。此次來台,他將與指揮瓦格所帶領的TSO演出拿手的拉赫曼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而樂團更將演出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樂曲,以此作為瓦格帶給觀眾的隆重獻禮。

文字|李秋玫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太陽如此溫暖,一切都會沒事?!

侯非胥.謝克特SUN 反思政治與既有秩序

繼《政治媽媽》之後,肢體風格狂放爆烈的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再度訪台,將帶來二○一三年的作品SUN。一樣不離對自由、衝突、秩序的反思,舞作以太陽為名,謝克特的創作概念是:我們總是渴求太陽,然而它也有危險、熾熱的那面。舞作中充滿各種不協調的抽象意象:人類、社會、動物、造物主在流露動物野性的舞蹈肢體中,讓觀眾感應到平靜無波下的隱隱伏流一切,都會沒事嗎?

文字|魏君穎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迴音繚繞 無以言喻的深情

艾密拉.梅頓賈寧三重奏「波士尼亞超凡女聲」

來自波士尼亞的女歌手艾密拉.梅頓賈寧,是該國傳統音樂Sevdah最知名的詮釋者,這種非常女性的民謠,多強調失落的愛情與孤寂,而艾密拉則是在母親親自口傳的教導下,學會以獨特嗓音詮釋女性的深厚情感。此次訪台,她將以三重奏的形式,用最單純的旋律線條與低迴的吟唱,讓台灣樂迷體驗「波士尼亞的比莉.哈樂黛」的絕美之聲。

文字|李秋玫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現世,或者末日寓言? 李銘宸執導得獎劇本 探問《#》的語言內幕

編劇魏于嘉獲得二○一四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的劇本《現世寓言》,將由新銳導演李銘宸搬上舞台,並換上來自網路流行語的新劇名《#》。魏于嘉的劇本通過非人的物件及動物為角色,書寫一幕幕光怪陸離、荒謬突梯的寓言場景,但來到喜愛探究語言本質的李銘宸手上,他好奇的是「寓言」的形式,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寓言故事?為什麼寓言故事要這麼說?

文字|廖俊逞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輕紗刺繡映縹緲 拱橋穿越死與生

專訪《春江花月夜》設計群:王孟超、林璟如、霍榮齡

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國大陸的大腕級演員,幕後則有台灣的大腕級設計師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與視覺設計霍榮齡,可說是劇場製作的「夢幻名單」,他們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文字|李玉玲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賴翠霜與謝瀞瑩的「第一次」

《發聲》 探索聲音記憶的溫度

自稱喜歡抱怨的編舞家賴翠霜,總是在創作中觀照社會中少為人關注的沉重議題,但這次的《發聲》則是「社會議題和抽象、美之間的權衡」。她首度與新媒體音樂家謝瀞瑩合作,從合作夥伴們的聲音記憶出發,以「聲響」創作,聲音與記憶都從舞者出發,賴翠霜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家。」舞台有一如屋簷的斜坡設計,她讓舞者們在象徵「家」的屋頂下發聲、講述記憶。

文字|張慧慧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鬼才的科幻童話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夜中的黑色喜劇

英國編舞家亞瑟.皮塔作品風格獨特,他曾表示自己受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影響,前作《變形記》以奇詭的肢體意象,將觀眾拉進極具震撼力的心理空間。將來台灣上演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童話本身陰暗悲傷,但在他手下,卻融入黑色喜劇調性,加入了別出心裁的科幻元素,讓救贖有了全新的風貌。

文字|孫得欽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空間X日本計畫「徹舞流」

島崎徹 一切舞在不言中

三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將帶來不同時期的舞作《漫》與《臨極限》,並與台灣舞者共同發展新作《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肢體語彙,島崎徹的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犀利強烈,給予觀者多樣的觸動。不輕易以文字定義舞蹈的他,認為舞蹈藝術之美正因為其難以言說,而身為舞蹈藝術家,他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肢體表達,並深信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連結。

文字|王顥燁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