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祖奶奶的話 演當代女子的「更衣記」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
改編自希臘神話中音樂天才奧菲斯與妻子尤麗狄絲穿越陰陽愛情故事的《冥河幻想曲》,以喜劇包裝生死議題,鋪陳一場「死神的人間之旅」。繼創團作《梨園天神》後,唐美雲再度一人分飾二角,飾演暗夜女神的雙生子,分別是掌管長眠的死神與短眠的睡神,一個生性嚴肅、一個性格開朗,不僅得要快速換裝,角色個性、情緒更得精準轉換。
日本大提琴大師堤剛,在前四次來台演出中幾乎完整地呈現了大提琴經典曲目,包括海頓、貝多芬與柴科夫斯基等大師作品,而此次五度訪台的演出,更是誠意十足,將演繹大提琴「舊約聖經」全套巴赫無伴奏組曲,這不僅僅是他個人心理與生理素質的挑戰,同時也是他對於台灣愛樂者的最佳獻禮。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五月將演出「戲如人生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歌劇音樂會,這次不演整齣歌劇,而是以歌劇序曲、前奏曲及選段的模式演出,演出《法斯塔夫》、《卡門》、《安潔麗卡修女》、《莎樂美》等經典段落,讓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在一個晚上搬演,台上的喜怒哀樂,正映照台下的戲劇人生。
以波蘭音樂家齊瑪諾夫斯基為名的絃樂四重奏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優秀的表現,連大師級的阿班貝爾格絃樂四重奏中提琴手Hatto Beyerle都大方稱讚他們是「當今最優秀的絃樂四重奏團」。屢獲大獎的他們今年適逢成立廿周年,訪台音樂會將演出多首四重奏經典曲目,展現室內樂獨特的心靈對話。
克里斯汀.赫佐真正出色之處,還在於他採取了逆向還原的手段,不是從生活中截取動作元素,而是從傳統的民間舞步與既有的接觸即興套路裡,還原人的動律與形象。這種逆向還原,讓舞者的表演有了一種隨性的自在與活力,令舞動更具有常人的質地,並由此帶領觀眾,進入編舞者所嘗試敘述的個人與社群關係建構之想像中。
葬禮,是為亡者,或是生者而辦?葬禮的儀式過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結束了嗎?在「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下,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演摩莎劇團《謝土》是編導洪珮菁的親身經歷,在一場「跨國葬禮」中,她被指派負責將海外過世的親人送回家鄉,因此展開了一連串與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抗爭、風土民情與宗教的衝突、及哭笑不得的繁複手續。洪珮菁說,此刻再回想這一段「旅程」,自己更能在距離之外觀看事件的全貌,一股幽默的感覺卻不知從何竄出,這麼一大群人,為了處理死亡這件事,展開了各種抗爭、辯論與選擇,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無法表達意志、已永遠離開了的人。 《謝土》發生在一場喧鬧的葬禮上,三個主角,分別面對社會運轉的常規與壓力,他們相互依賴在縫隙中生存,直到死亡將其中一人帶走,倖存之人該如何面對死者的缺席?對於他們而言「歸根」有什麼意義?人們寄託於宗教儀式來處理與死者的關係,而對他們而言什麼樣的「處理」才是最妥善的?死者的沉默、生者的各自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在「死亡」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洪珮菁強調,全劇呈現了不同世代面對死亡的辯論與反問:如何練習告別?什麼是「歸根」?而「根」又在哪裡呢?
「倘若書寫不是為了愛,那麼書寫就只是書寫而已。」愛注定必須是先是唯物主義的,其後才有機會轉化為唯心的感覺材料,橋接素來不相識的兩人,將彼此帶到遠方。可惜戀人都無視心物的轉譯缺損,一味以行動電源的放電模式消耗愛剝削愛,或者在物質裡迷途,終致愛的耗竭永久斷電。 加拿大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癮.迷》似乎有在古老文本的架構上,演繹劇場版的《機遇之歌》Blind Chance,而其中最令人翹盼莫過導演如何利用劇場的第四面牆舞台化偶遇的愛以及愛與藥物的過渡。期待據聞暌違廿年的奇作能帶給觀眾的,不會只是一齣動用高度視覺元素所營造的健康喜/戲劇。
看到廣藝《天天想你》音樂劇再度上演的宣傳影片,耳邊不由得自動播放起那一首首曾經伴隨著我走過青澀歲月的旋律,那個獨一無二、清亮高亢的嗓音,好熟悉,好感傷,好熱血,好懷念張雨生,一位由偶像歌手走向創作兼製作的音樂人,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又會為我們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帶來什麼樣不同的音樂風景呢?當然,連老天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以串連張雨生作品來作為骨幹的音樂劇而言,到底是否能滿足大家的期待想像,甚或帶來意外的驚喜感動,卻是台上見真章,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啊。 平時多半遊走在舞蹈、戲劇、古典音樂會的我,此番卻被〈天天想你〉勾起了歷歷往事,想起了一張張青春稚嫩的臉龐,想到了那些沒來由先離開的人,很久以前和不久之前。「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在〈口是心非〉充塞的塵世間,我想就在舞台下默默地想念,靜靜地聆聽吧。
當年,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到了美國,首場鋼琴獨奏會後,當地的《達拉斯晨報》宣示性地下筆斷言:「這是場重要的演出!」如此的讚賞歸因於鋼琴家全然出人意表的詮釋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音樂,使得該媒體評斷:「甚至可以說這是正在鋼琴演奏中得以復活的事物。」一九六九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貝瑞佐夫斯基,是一九九○年國際柴科夫斯基大賽鋼琴金牌得主。事實上,早在得獎前兩年,他在倫敦的初登場,即被倫敦《泰晤士報》形容為「一位前途無量的藝術家」,由此看來,得獎,只是遲早的事。 多年來,他依舊以其獨到眼光與感受力聞名於世。曲目多元之外,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榮獲德國碟評人大獎;拉威爾大碟則獲法國《音樂世界》、《音叉》雜誌、《BBC音樂雜誌》及英國《周日獨立報》等特別推介,且於二○○六年榮獲BBC音樂雜誌大獎。不僅如此,他的室內樂作品更廣受推崇,並獲獎連連。此次來台,他將與指揮瓦格所帶領的TSO演出拿手的拉赫曼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而樂團更將演出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樂曲,以此作為瓦格帶給觀眾的隆重獻禮。
繼《政治媽媽》之後,肢體風格狂放爆烈的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再度訪台,將帶來二○一三年的作品SUN。一樣不離對自由、衝突、秩序的反思,舞作以太陽為名,謝克特的創作概念是:我們總是渴求太陽,然而它也有危險、熾熱的那面。舞作中充滿各種不協調的抽象意象:人類、社會、動物、造物主在流露動物野性的舞蹈肢體中,讓觀眾感應到平靜無波下的隱隱伏流一切,都會沒事嗎?
來自波士尼亞的女歌手艾密拉.梅頓賈寧,是該國傳統音樂Sevdah最知名的詮釋者,這種非常女性的民謠,多強調失落的愛情與孤寂,而艾密拉則是在母親親自口傳的教導下,學會以獨特嗓音詮釋女性的深厚情感。此次訪台,她將以三重奏的形式,用最單純的旋律線條與低迴的吟唱,讓台灣樂迷體驗「波士尼亞的比莉.哈樂黛」的絕美之聲。
編劇魏于嘉獲得二○一四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的劇本《現世寓言》,將由新銳導演李銘宸搬上舞台,並換上來自網路流行語的新劇名《#》。魏于嘉的劇本通過非人的物件及動物為角色,書寫一幕幕光怪陸離、荒謬突梯的寓言場景,但來到喜愛探究語言本質的李銘宸手上,他好奇的是「寓言」的形式,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寓言故事?為什麼寓言故事要這麼說?
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國大陸的大腕級演員,幕後則有台灣的大腕級設計師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與視覺設計霍榮齡,可說是劇場製作的「夢幻名單」,他們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自稱喜歡抱怨的編舞家賴翠霜,總是在創作中觀照社會中少為人關注的沉重議題,但這次的《發聲》則是「社會議題和抽象、美之間的權衡」。她首度與新媒體音樂家謝瀞瑩合作,從合作夥伴們的聲音記憶出發,以「聲響」創作,聲音與記憶都從舞者出發,賴翠霜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家。」舞台有一如屋簷的斜坡設計,她讓舞者們在象徵「家」的屋頂下發聲、講述記憶。
英國編舞家亞瑟.皮塔作品風格獨特,他曾表示自己受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影響,前作《變形記》以奇詭的肢體意象,將觀眾拉進極具震撼力的心理空間。將來台灣上演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童話本身陰暗悲傷,但在他手下,卻融入黑色喜劇調性,加入了別出心裁的科幻元素,讓救贖有了全新的風貌。
三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將帶來不同時期的舞作《漫》與《臨極限》,並與台灣舞者共同發展新作《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肢體語彙,島崎徹的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犀利強烈,給予觀者多樣的觸動。不輕易以文字定義舞蹈的他,認為舞蹈藝術之美正因為其難以言說,而身為舞蹈藝術家,他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肢體表達,並深信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連結。
自中國出走落腳歐陸的偶戲創作者楊輝,作品中總是不離「漂移」與「尋根」的母題,《操偶師的故事》、《牛仔褲》皆然;新作《邊界》述說台籍日本兵與歐陸難民的故事,依然不離此題,但格局更開闊。楊輝這次與台灣團隊合作,讓布袋戲、手套偶、懸絲偶和光影,在三層帷幕的舞台中交相運用,如同電影運鏡,流離的小人物悲歌,如是翻飛掌上
讓年輕劇場工作者公然「玩」戲曲的「青年戲曲藝術節」,今年邀來栢優座、文和傳奇戲劇團、李清照私人劇團三組團隊,分別瞄準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讓戲曲與現代劇場玩在一起,或老戲、經典重詮,或人物角色穿越時空,讓當代戲曲突破你的想像
NSO「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音樂會試圖在三個世紀、三個地域的音樂與哲學思想中,尋找一個或多個可能性。從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到黃若的《碎步》,由余隆指揮NSO,黃若將親自演唱詮釋自己的作品,大提琴家王健也將演繹蕭氏這首題獻給羅斯托波維奇的大提琴協奏曲。
在北市交三月的音樂會「南美光與影」中,安排了整場專屬南美洲的整場樂曲,在音樂總監瓦格的指揮下,阿根廷的皮亞佐拉及希那斯特拉,墨西哥的蒙卡尤及馬奎茲,還有巴西的維拉-羅伯斯,這些南美作曲家的精湛作品將一新台灣樂迷的耳朵;並邀來台灣吉他演奏家林家瑋擔任維拉-羅伯斯《吉他協奏曲》獨奏,一展指上精采功力。
將於三月下旬訪台演出全場獨奏會的鋼琴家鄧泰山,在整場曲目的安排中,透過演繹浦羅柯菲夫、拉威爾、佛瑞、蕭邦四位作曲家的精采作品,讓人看到其匠心獨具的「詩情畫意」。而身為蕭邦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特選四首作品,讓我們可以聽見蕭邦那細膩詩情、炫技幽默、富戲劇性、豪氣干雲的不同面貌。
張允菡的「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中,她所召喚的也並非一種藉著地方以描繪出共同體何來的議題,而是透過北極折射出一種感受地方的個人方式,一個儘管提供了媒介與對象、卻不試圖佯裝涵蓋一切的個人化方式,實則,在這個主要由媒介創造出各種連結的世界中,儘管書寫與描繪看似貧瘠,卻能讓我們重新獲得表情,這是或許僅有少數摯友才能識別的秘密表情,一張忠於感受而非普遍方法的表情,一張驚訝地發現「什麼也不是」才構成了我們的表情。
試想,當安東尼.聖修伯里筆下的《小王子》,來不及回到B612星球,被迫留在地球生活,所有天真的、幻想的、理想化的人生哲理被迫打回原形,還經歷結婚生子、家庭事業兩失敗,直到老了重提當年勇,不被相信還送進精神病院,王子的生活該何去何從? 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綠光劇團,全新推出的「都會生活劇場」。《老王子》以喜劇方式將耳熟能詳的故事,架構出後續發展,不是摧毀童年,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世界,讓我們再次被馴服。 習慣了綠光劇團的戲,在笑與淚間,總是貫穿了人生哲理,那是印象深刻的表演方式、演員之間的默契,抑或說,是創作團隊的獨特火花。在如此熟悉的《小王子》故事下,我期待《老王子》顛覆自己的印象,在狐狸、玫瑰以外,看見屬於北安老師的創作驚喜。 「問題不在於長大,在於你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小孩。」不要忘了懷抱夢想,不管到幾歲,都還能作夢,都還擁有赤子之心,就如同老王子一般。
每年,NSO在推出經典交響曲目之外,為大小朋友設計的親子音樂會也受到廣泛賞樂人口的熱愛。幾年來結合繪本的演出成功擄獲樂迷的心,今年,樂團又將推出結合音樂、繪本與迷你劇場的「狗汪汪與神奇玩具屋」,並且特聘蘇打綠鍵盤兼中提琴手阿龔(龔鈺祺)擔任說書人,讓驚喜在音樂會中處處展現。 樂曲從《青少年管絃樂入門》開始,這首由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布瑞頓(E. B. Britten)所創的樂曲中,觀眾不但能認識各聲部樂器,更可以清楚聽到聲音特性。接下來的《玩具萬花筒》,是台灣作曲家顏名秀為繪本《爸爸的紅雨傘》所改編成管絃樂版本。樂曲充滿著童趣,隨著小熊為爸爸送傘的路途中,瀑布、火車、還有隧道等不同風景,伴隨樂曲的情境隨時轉換。而除了配合比才的作品《小組曲》選曲所挑選的《小丑兔子魔術師》繪本,還有雷史畢基《神奇玩具屋》選曲搭配的繪本《神探狗汪汪》。特別的是,本曲還請來無獨有偶劇團,以生活中觸手可得的物件創作,表現每個動物如鴨子、狐獴所攜帶的樂器。聽完音樂會後,說不定爸媽還能回家帶著孩子們一起勞作,重現故事情景。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