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聲振百里」音樂會 「打」破東西界限!
跨越東西方界線的「聲振百里」打擊音樂會,將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來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擊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齊聚一堂,在團長鍾耀光指揮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歲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製作打擊棍棒,更與山葉樂器公司合作改良現代的馬林巴琴鍵盤,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表現更豐富。另外,她也以擅長同時以六支棍棒演奏而聲名遠播。而皮卡度打擊二重奏由唐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組成,因外型帥氣、演奏默契好而於國際急速竄紅,且獲得多個獎項。 此次邀請中西雙方同台飆鼓,將演出安倍圭子所創的經典作品《稜鏡狂想曲》以及鍾耀光給二位打擊與國樂團的《秦王破陣樂》等曲目,更委託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譜寫新曲《酒狂》。而為了樂曲需要,本場也將加入合唱團參與演出,一場陣容龐大的音樂會,即將震撼登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的挑戰
在今日,不論東方或西方,搬演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個挑戰。 首先,莎士比亞是語言天才,由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戲劇多在白天演出,舞台常是空台,其餘全憑觀眾想像,所以語言的感染力格外重要。莎劇的對白字字珠璣,修辭華美,意象繁複,可說收錄了人類史上最豐富的字彙。從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到舞台上可被言說、表述、傳達和理解的聲音,就是一趟足以讓人畢生不斷操演,無窮盡探索的功課。在主要流傳莎劇的英美兩地,尚且有莎劇語言表演的專門課程,而「莎士比亞」在中文世界的意義,更長期存在著轉譯上的尷尬:「莎劇」往往代表一種勉強稱為「詩」的不甚通順的修辭譯語所組成的所謂文學經典。其次,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提供多種角度解讀和不同面向探究,尤其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面對開放性的文本,導演要採取何種觀點詮釋,將莎士比亞帶到當代觀眾面前,考驗著創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個人的美學策略。 二○○八年,英國「與我同行」劇團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執導的俄語版莎翁喜劇《第十二夜》在台灣上演,為國內觀眾展示了一齣成功的莎劇製作,我們發現,莎士比亞不再那麼遙不可及,艱澀難懂。在重視導演詮釋權的當代劇場中,唐納倫的作品難能可貴地將舞台、角色及劇本的詮釋空間還給演員。導演之於演員,對他而言,就如同「教練之於球員」,導演唯一的責任,就是確保排演時的流暢演出。劇場永遠是最好的學習場所,透過排練場的集體創造與互動,他和演員之間彼此學習、互相啟發,如此的謙虛態度,也同樣反映在他面對經典的演繹上。一如唐納倫接受本刊採訪時的說法,選擇做莎劇,是因為莎翁不斷地給人驚喜;「你必須在謙遜與無知的狀態下接近莎翁。他不是為了教我們而在那裡,我認為,他像個同輩般,牽著手帶著我們,引領我們,到達無與倫比的風景中。」這位當代劇場大師的工作方法,或許可以提供一條路徑,讓我們更靠近莎士比亞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樂壇,誰是下一個指揮大師接班人?繼○八年本刊首度推出「指揮星光幫」的專題,評比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之後,今年再度為樂迷們同步更新世界頂尖樂團指揮的最新名單。在歐美景氣持續低迷、交響樂團破產時有所聞的當前,年輕指揮出頭天,為老樂團改頭換面注入新氣象,似乎成了一波趨勢,寄望能藉此衝破低迷景氣的契機。這些樂壇新秀,多半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展露過人的
-
專欄 Columns
我被莎士比亞殺了
詮釋和創造的本意,本來就是要建立在有沒有能力找到前人的不足或者未盡之情、未盡之言、未盡之理,而去補足它,這才達到了詮釋或創造的原則。否則,像我演完了《奧賽羅》,就算詮釋過了,那就不是了,而且大不是,我只不過是經過了一次莎劇的洗禮而已。不同的是,我用他的語言,照貓畫虎地過了一個場而已。
-
專欄 Columns
完美與掌控的隨想
直到不久前我終於了解,自己在做的即興,其實跟林老師要求的絕對,是根植同源的。因為我們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完美與掌控;她用時間與心力去琢磨作品可以呈現的絕對,而我則把脆弱易碎的完美放在每一個當下可被易動的掌控裡。也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完美永遠不會來;但每一個當下選擇的掌控都有機會在唯一的時間點裡達到剎那的完美,然後逝去!
-
專欄 Columns
爵士樂與汽車喇叭
對一位古典鋼琴家來說,卡普斯汀的作品,是一個非常好的爵士樂入門。古典鋼琴家們常有雄心壯志想玩爵士樂,但卻沒人會把這些樂曲寫成可以直接彈奏的譜,這點,常讓古典鋼琴家們不知所措但是,當卡普斯汀將爵士樂寫成了每個音、每個拍子都只要照著彈就可以的樂譜時,身為古典鋼琴家的我們,終於能彈出爵士樂了。
-
專欄 Columns
真
「真」的來源是在惶恐未知的情境下,透過莫名力量算出來不太確定但也只能是唯一依賴相信就是了的「真」。這讓做劇場的人鬆了一口氣,因為「真」在劇場中是件很弔詭的事:既然劇場裡的東西都是假的,表演也是假的,要怎麼表現真實?傳達真理呢?還是古人有智慧,一開始就知道「真」是來自於未知而暫時棲身的一條裂紋,配合算命師堅定詮釋口吻的一場表演。
-
紐約
中國表演團隊 挾經濟實力強勢外銷
中國近年來經濟實力興盛,成為眾所矚目的世界市場,但其向海外推廣文化軟實力的氣勢也愈來愈盛。除了有哈金、郎朗等打入西方主流的藝術家,近來表演團隊與製作也積極外銷放洋,台灣很長一段時間享有的創意優勢名聲,還能維持多久,不免讓人擔心。
-
柏林
謝勒斯《戴絲德蒙娜》 吟唱莎翁沒說的女人故事
美國鬼才導演彼得.謝勒斯(Peter Sellars)在「柏林藝術節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推出新作,於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連演三天,場場爆滿,獲得觀眾與劇評熱烈回響。這次謝勒斯找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寫劇本,來自馬利共和國的女歌手羅基亞.塔拉歐瑞(RokiaTraor)在舞台上現場演唱,夢幻組合讓觀眾非常期待。
-
倫敦
社會悲劇Roadkill 活生生在觀眾眼前上演
十月底在東史特拉福劇院上演的戲劇作品Roadkill,邀請觀眾搭上小巴,卻不是去觀光,而是帶著觀眾親眼目睹一個女孩悲慘的淪落。此劇導演柯拉.比賽特改編真實故事,關注於從非洲被人口販子拐騙至歐洲各城市的年輕女孩,被迫賣淫、吸食毒品。導演藉由戲劇的方式敘說這些故事,也引發了各界對此議題的論辯。
-
巴黎
傑梅特《烏布囚》 「足球之王」擔綱超吸睛
近來在法國劇壇發展順遂的英籍旅法導演丹.傑梅特,十月底推出新作《烏布囚》,邀來曾是當紅足球明星的演員艾瑞克.坎托納,演出劇中自囚當奴隸的獨裁者「烏布王」,大家對於從頭到尾被拴住、難以動彈的坎托納到底如何展現「巨石般的存在感」以詮釋不朽的烏布充滿好奇。
-
上海
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 要給你好看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策劃的「2011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於十一月初登場,以「創新力量」為主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劇團,推出十六個劇碼,包括舞台劇、音樂劇、現代偶劇、肢體劇、寫實劇等多種表演形式,展現戲劇專業和工藝,以及亞洲乃至世界當代戲劇的創新。
-
香港
性感女星參與《偷窺》 工廈小劇場有聲無勢
「A2創作社」十一月在工廈小劇場「派劇場」演出的《偷窺》,因為性感女星的參與演出,成功製造了大眾話題,也讓人注意到這類型劇場的存在。可惜話題曇花一現,也未造成搶票熱潮。《偷窺》的文本有趣,也意圖探索人性黑暗面,不過就演出成果來說,仍有進步空間。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韓裔小提琴家
張莎拉 在矛盾之中,依舊單純專一
從八歲時與祖賓.梅塔及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後,美籍韓裔小提琴家張莎拉就走上了職業演奏家的路途,與其他亞裔音樂神童一樣,度過馬不停蹄的演奏兼顧課業的巡迴演奏童年。即便有過疑問,但她也依順地走著音樂的路途,也衷心喜愛古典音樂的世界,甚至視歐陸為她音樂生命的源頭。「一天到晚飛來飛去,在不同的城市演出,當然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我的秘訣是,只要你真心享受表演這件事,那就值得了!」張莎拉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
細川俊夫 傳統為根 綻放耀眼世界の花
去年十一月的雲門舞作《屋漏痕》,水墨暈染流動的投影中,白衣舞者翩然起舞,襯托的空靈之音,令觀者印象深刻這些動人的音樂,正出自旅居德國的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之手。今年十一月,台灣樂迷藉著柏林愛樂的訪台音樂會,與細川俊夫再度相遇,聆賞到他的新作法國號協奏曲《開花の時》。作為一個浸潤在西方古典音樂環境中,卻根植日本傳統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細川俊夫說:「對自己傳統的愛,及對外來文化的尊重,是自我藝術創造力的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以「樂團」為樂器 揮舞無限樂章
或許是指揮看來容易,又有偉大感,在今日的音樂世界裡,學習指揮人數之多,幾已達氾濫的程度,甚至可與鋼琴相比。但是,全世界的樂團數目,職業與非職業加起來,遠比不上鋼琴,那麼多的指揮何處去?在激烈的競爭下,又如何能脫穎而出,被人注意?
-
焦點專題 Focus 趨勢觀察
英雄少年接棒 老樂團轉變拼生機
近年,國際樂壇在樂團當家指揮或音樂總監的人選上,呈現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許多知名老團,紛紛由廿、三十歲的年輕指揮當家,也造就了一番活潑氣象。在這個財政赤字當頭、樂團瀕臨破產邊緣的年代,新血的替換讓樂團冒著風險,卻也是改頭換面的一個契機。費心延攬這些年輕指揮,要的莫不是他們的大膽、潛力與創意,期許能藉著擦出的火花衝破低迷的景氣。
-
焦點專題 Focus 認識候選人
十雄出列 誰是明日大師?
十位指揮來自何方?他們是什麼來歷、哪位大師的愛徒?曾擔任過什麼職位?長什麼樣子?最重要的,現在又在哪些交響樂團指揮?在以下簡單的介紹中,將列出這些年輕人的年齡、出生地及經歷,並且在「特色」項目中引用《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對他們的評價,讓您在短時間內就對他們的背景有全面的認識。
-
焦點專題 Focus 評鑑團說
他們心目中的TOP 3
了解十位指揮明日之星的背景之後,本刊也特邀十位具深厚古典音樂背景的指揮、演奏家、樂團經營者、樂評人及音樂學者組成觀察團,分別以評審對象的「樂團掌握」、「樂曲詮釋」、「台風」、「外型」、「親和力」、「台灣熟悉度」與「未來發展潛力」共七個項目分別給分數,並將結果製圖分析,以專業兼具趣味的「戰鬥力指數表」呈現他們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