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韓國SORO藝術中心
《二 Le Duex》 從「水」出發 探詢自然與人的生命隱喻
生物的起源在水,細胞從化育成形到組構為繁複的生物,都跟水脫不了關係。而文明初始,人便懂得賦予自己的形體和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宇宙、自然、水、身體,構成了人類第一套隱喻系統,各地神話就是最好的證據。然而,隨著人類文化與科技的持續進展,這一套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系統逐漸被瓦解,自然歸自然,人類歸人類,一分為二的世界,是否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韓國的當代藝術團體SORO,結合了視覺藝術、舞蹈、裝置、聲響、藝術治療、生物科學等領域,以劇場展演的形式,呈現對於當代人類生活的微觀探索。作品《二》則邀請了法國、西班牙、南斯拉夫的藝術家共同發展,自二○○七年發表後便於日韓澳等地巡演。作品從水和身體等元素出發,藉由人體、聲響與水箱裝置的互動,製造出細緻、連續如波動的表演效果,從中追溯、探尋自然與人的種種生命隱喻,可作為國內觀照韓國對於跨界表演潮流的想像與實踐。
-
舞蹈新訊 8213肢體舞蹈劇場新作
《極境之旅》 描繪世界巨變後的樣貌
生活在廿一世紀,面對種種末世預言,可能想過,若「極境」不再只是遠在天邊的南北極地,而是明天過後你我置身其間的生存場景,我們將如何面對?生態變遷、氣候異變不只是影像創作或科學研究的題材,更是我們實際遭逢的環境問題,我們的每日生活都是造成這些劇變的小小推手,那麼,我們該繼續無所自覺地走向可能的文明終結,或是下定決心、著手改變? 8213肢體舞蹈劇場年度演出《極境之旅》便從此一議題出發,由曾獲台灣「舞躍大地年度大獎」的美籍編舞家Casey Avaunt編創,與資深音樂人陳世興一同就末日情景發想,更邀請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的喬登.布魯克斯(Jordan Brooks)及馬來西亞籍的林志駿等七位舞者,以跨國多樣的肢體和音樂風格,表達創作者想像中世界經歷巨變後的樣貌,呈現出當地球的四季不再是四季,文明不再進步,大自然被人性的貪婪、食慾、懶惰、功名汙染,人類該如何展開更艱鉅的極境生活?
-
藝術節新訊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演出貝多芬《命運》 扎根在地音樂情
一個信念,究竟能夠成就多少事業?本著對音樂和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號召下,創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簡稱TC),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歷年來,這些有志一同的樂手們踏遍台灣十餘個縣市,從個人、團體到結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藝廳演出外,更舉辦講座並且作大師班的教學嘉惠學子。多年經營下來,TC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品牌,也已是台灣音樂家們凝聚的力量和依歸。 去年,TC以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觀眾留下極高的評價,這些平日在各個交響樂團服務的菁英們一到TC之後的表現簡直脫胎換骨。連指揮呂紹嘉都大為驚豔,並且邀請TC與NSO合作,預計在樂季中所設計的「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續貝多芬的熱潮,推出氣勢磅礡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並且挑戰荀貝格早期浪漫派傾向的《昇華之夜》及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內樂獨奏家更邀請了大提琴家楊文信,還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鋼琴家麥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個爭奇鬥豔的百年慶典中,TC不以絢爛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與在地情感連結,這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值得給予掌聲。
-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跨世代的共鳴
在通俗文化的類型中,大概沒有一項可以像流行音樂,這麼無所不在,深入生活,滲透人心。快樂時,我們聽歌,幸福上心頭;悲傷時,我們聽歌,抱頭痛哭一場;孤單一人,音樂懂得你的寂寞;好友歡聚,音樂相伴大聲高唱。彷彿,每首歌都是你的知音,每段音樂都有你的生命故事,每個曲目都挑動你內在的喜樂憂傷。這就是流行音樂,它用最快速、最有效的旋律,反映這個時代基本的情緒,用最直接的聲音,打動你的心坎。即使,流行意味著朝生暮死,隨著每一個時代不同的風尚與品味,不斷更新,快速淘汰。但是不可否認的,流行音樂的演進緊密扣合著社會環境的脈動,每個時代的經典歌曲,都象徵著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或許,根本無須如此沉重。只要音樂一放,腦袋放空,情緒留白,旋律自然會帶著身體翩然起舞。 然而,當流行歌曲遇上向來給人嚴肅印象的現代舞,究竟會是一場天雷勾動地火的相遇,還是愛不對人的美麗錯誤?雲門舞集新作《如果沒有你》以十八首流行歌曲入舞,從白光、蔡琴、伍佰、江蕙、張惠妹、張震嶽、陳綺貞、周杰倫到盧廣仲,年代跨越一甲子,活脫是一章台灣流行音樂史縮影,召喚了不同世代的共鳴。編舞家林懷民說,靈感來自一晚洗澡:「我邊洗邊哼白光的〈如果沒有你〉,忽然想到,為何不用它來編舞?」只是古典音樂素養深厚的林懷民,對流行音樂卻很陌生,於是,排練場上,編舞家與舞者互相學習,兩個世代逐漸在流行樂裡有了交集。放鬆的林懷民,各展個性的舞者,再加上耳熟能詳的勁歌金曲,這是你我從未看過的雲門舞集。 如果流行成永恆,那就是經典。十七世紀的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在當時的巴黎劇壇堪稱當紅炸子雞,深獲法王路易十四的賞識青睞。短短五十年的人生,發表了卅多個劇本。這些劇作被視為法國劇壇、甚至是全世界的戲劇瑰寶,一直陪伴我們至今,即使在三個世紀後的今日看來,仍然不過時。莫里哀從民間戲劇汲取養分,以詼諧滑稽的形式,犀利嘲諷資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大膽批判上流貴族的腐敗無聊,揭露現實社會的虛偽、黑暗。莫里哀的喜劇,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世界的荒謬,照見自己的醜陋。歌德曾說,莫里哀的喜劇接近悲劇。是的,我們發笑,因為人生如此不堪。 被譽為法國戲劇殿堂的法蘭西戲劇院首度抵台,帶來莫里哀的最後劇作《誰真的愛我?》,忠實重現該劇的原始風貌。本刊特別走入這間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一探該劇院的營運模式和組織架構,並獨家專訪藝術總
-
專欄 Columns
演員雜記
演員這個情緒表演的工作,憑良心說,要用什麼作為「度」呢?人類的天性,他的內心,一如他的身體,不應該說謊,說謊了也沒用,他有他的韻律,不會一成不變,也不該一成不變,這個可能就是命運,或者說是天機。因此我還能怎麼辦?只能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
專欄 Columns
時間迷航
我還真希望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人質疑為什麼需要如此多產,為什麼要不斷消費創意。當我們開始重視質勝過於量時,也許我們可以用比較多的時間做比較少的事,那時我們就有希望開始體會事情在時間上發生的滋味與價值了。
-
專欄 Columns
「嗨,John哥」
今年,當我看到這張教師節卡片上頭那閃亮亮的 「嗨,John哥」,我突然了解廿五年前,老師收到我的信,看到第一行就傻眼的感覺。這也讓我明白,無論在哪個年代,不同的年齡看事情都會有不一樣的角度與想法。
-
專欄 Columns
文
文的雙重含意:優美和掩飾,在生活中常可以相互置換,就像是服裝設計所需要的專業:優美,同時掩飾。以此類推,文字是用來表達意義的真實,同時,為了掩飾真實的意義;文明是人類進步的美好,同時,為了掩飾人類貪婪的進步。
-
紐約
雲門再訪「下一波」 同時迸發台灣文化風
雲門舞集十月上旬帶著去年發表的《屋漏痕》,五度參與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同一週內,剛好不少台灣相關文化活動齊聚紐約,讓紐約人感受到台灣的文創軟實力。如果能讓各單位整合資源、互相宣傳,或能達到更高的效益。
-
柏林
《森林前的夜晚》 克雷蒙思.席克精采獨白演出
十月登場、橫跨秋冬的柏林「歐洲戲劇節」,其中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獨白名作《森林前的夜晚》,德國知名男演員克雷蒙思.席克與義大利劇場名導安東尼歐.拉帖拉合作演出。導演以極簡的舞台與燈光裝置,讓席克充分發揮他的個人演員特質,創造了一個讓人不安的獨白劇場。
-
倫敦
阿喀郎獨舞《源》 深掘認同故事
英籍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九月中首演的獨舞新作《源》DESH中,面對自己的認同問題,深入挖掘,更述說母國孟加拉的文化與他之間的關係。透過數個故事的述說,在父與子、大人與小孩的敘事脈絡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變。
-
巴黎
DV8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 揭露伊斯蘭主義爭端
暌違上一個舞作五年之後,DV8肢體劇場十月初在巴黎市立劇院,推出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內容大膽揭露當今世界最敏感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爭端。延續上個作品的記錄式舞蹈劇場形式,此作融合了舞蹈、劇場、影像和音樂,舞者以語言傳述、爭論關於宗教、暴力、思想自由等事件的意義。
-
北京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 舞蹈新浪潮蓄勢待發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舞蹈系列今年的第三季演出即將登場。這個二○○九年開始的舞蹈系列,在古典與傳統勢力強大的北京,為現代舞的發展打造了嶄新的平台。主要策展人王亞彬是中國舞蹈界的明星舞蹈家,以自身的豐富經歷與資源,主題性地年度策展,以委約創作的精神,給予她身邊的傑出青年舞蹈藝術工作者一個夢想的舞台。
-
香港
歷史人物搬演不易 《中山.逸仙》異地首演
大型原創歌劇《中山.逸仙》,原定九月底於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全球首演,香港是演出的第二站;然而在北京的演出,卻「因流程操作問題」而臨時叫停,反倒讓香港成了首演之地。編劇莊梅岩曾在訪問中表示對「想寫的孫中山是一個人,普通的、有缺點有遺憾的人」,是否這樣的處理,有不對主流口味之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王墨林《黑洞3》 探索個人存在的政治性
因為九二一震災的強烈感觸,讓王墨林展開了「黑洞」系列創作計畫,從生存處境、盲人身體到個人軍旅經驗,一路走來,在劇場中剖解存在中的巨大黑暗。新版《黑洞3》以「軍隊」為關注對象,軍隊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人類潛在殘酷暴力的黑暗慾望。劇中將把赤裸裸的暴力通過詩意轉化,用低限抑制的美學,表現一種無路可出的絕望。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影像一起流動 體驗日常的美好
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日本新生代多媒體藝術家高木正勝,他的創作不能單獨被定位於音樂或視覺的領域,而是橫跨兩者,將演奏與影像相互串連起來。旅途所見、日常生活點滴就是他構思的來源,他的作品呈現了強烈的流動特性,細膩與樸實的日式風格,讓高木的作品兼具實驗性與時尚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多角人生 從容演奏
小提琴家蘇顯達
身兼小提琴家、樂團首席、電台主持人,還有音樂系教授、主任、所長等各種角色,蘇顯達卻從來不曾為了過度忙碌而慌亂,似乎總能在緊湊的行程中游刃有餘,甚至時時掌握時間練琴,一手精湛琴藝永遠令人折服。從法國學成返台已經廿五年,回顧這一年來的人事滄桑,蘇顯達感觸良多,因此更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機會,盡力地讓自己的演出趨近於完美,因為那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台灣,跳舞年代——台灣流行歌舞點名簿
「來跳舞吧!」燈光暗下,音樂起奏的時候,男男女女便在舞池中央,翩翩而起。 台灣的流行歌曲常帶動舞蹈類型轉變的浪潮,從一九二○年代留聲機放著純純演唱的〈跳舞時代〉,踩著俏皮的狐步舞步,到現在流行天王天后在舞台上大力展現的炫目的舞台效果、街頭舞蹈,與融合體操技巧的現代舞,每一個時代藉由流行歌曲所引發旋風的舞蹈風格,都大不相同。 每一個世代,都有著專屬於他們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帶來全新的跳舞時代。「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村上春樹在小說《舞.舞.舞》中這麼說,跳舞吧,每一個年輕歲月的歌曲,也這麼說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或性感或炫技 普羅大眾愛舞「瘋」!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