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香港
古蹟活化當劇場 《學良事變》帶入歷史氛圍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
音樂
《太陽光輪》 聆聽來自宇宙的樂音
以演奏現代音樂聞名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各種實驗作品皆勇於嘗試,二○○○年接受美國太空總署委託,要將從太空蒐集來的聲音編織入樂,於是與長期合作的極簡音樂大師泰瑞.萊利合作,譜出了十個樂章的鉅作《太陽光輪》。在演出同時,背景投射出以太空意象為主的多媒體影像,讓觀眾在聆聽樂音的同時,領略宇宙的浩瀚無垠!
-
封面人物 People 獨家專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席指揮
夏伊:托斯卡尼尼是我心目中重要的典範
義大利指揮家李卡多.夏伊,為當代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出身音樂家庭的他,很早就受到指揮家阿巴多的賞識與指導,後來更歷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米蘭威爾第交響樂團等名團的首席指揮或音樂總監。目前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的他,將在三月份帶領該團造訪台灣,為台灣樂迷帶來兩天的音樂饗宴,分別演出德弗乍克與布魯克納的作品。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創作,在路上—旅行中的人生風景
二○○八年,華人戲劇圈的重量級導演賴聲川、影視界的王牌製作人王偉忠,首次攜手,打造出了一齣叫好叫座、至今歷演不衰的劇場作品《寶島一村》。王偉忠的眷村故事,在賴聲川的巧妙編織下,成了一則笑淚交替,不分族群都為之動容的生命故事。 繼《寶島一村》後,兩人再度合作,以相聲為形式,以旅行為題,笑談旅途中的人生風景。賴聲川是個典型計畫旅行的人,從訂機票到行程,都得全程參與,旅行一定得有個目的,然而,意料之外的奇遇卻為旅程帶來更多的驚喜。對王偉忠來說,旅行是自我放逐的漂泊,「以為可以尋找靈感、尋找自我,後來發現都是狗屁」,他說,結婚後有小孩才覺得「家人一起旅行的感覺最好」。 兩種不同旅行哲學的相遇,交融激盪出了相聲劇《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戲未上演前,本刊先請兩位創意大師面對面,與讀者分享他們真實人生的旅行經驗。在旅行已經成為現代人最風尚的休閒活動的今日,旅行之於他們的意義為何?旅行帶給人的啟發,如何轉換為創作的養分?他們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旅程中,發現不同的人生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章濃烈繁複 逼現人性陰暗
《艾蕾克特拉》音樂集結理查.史特勞斯在一九○○年之前累積的管絃樂曲交響詩作曲技術與經驗之大成,並且承襲華格納樂劇滔滔雄辯之風,以及華麗多變的龐大管絃樂法與配器法,搭配強力催送的歌聲,不僅塑造出鮮明的角色性格,更讓全劇充滿濃烈的情感表現與飽滿的戲劇張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三:關於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政策激情下,尋找新的表演語言?
為台灣帶來繁榮經濟發展的科技產業,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順利地推動表演藝術趕上世界潮流?運用數位科技呈現的視覺藝術是跨領域為表演藝術加分還是使其質變?兩者的關係是平等還是主從?答案恐怕還要數年後才會浮現,絕無法從二○一○這股風潮中找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被迫「轉大人」 大小空間一樣「好玩」
對照國外演出空間的多元可能,就硬體條件而言,台灣非大即小的劇場空間條件,影響了不同世代創作者的發展可能,或許也是這群劇場中生代編導被迫「轉大人」的現實考量。然而,以創作者的理想而言,大劇場未必只能承載通俗性的內容,也能兼容實驗的空間,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六: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小劇場拉長戰線 在創作與市場間拔河?
小劇場的特色除了規模小,另外就是內容的實驗性和創意性高,是劇場藝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塊。可是這門創意成本高、觀眾少的藝術,如何能夠在「將本求利」的世界中生存?而增加場次、拉長戰線,果然是小劇場發展的必然出路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九:本土音樂劇的春天乍臨
唱自己土地的歌 演自己文化的戲
這一年的本土音樂劇製作,充分體現了「唱自己的歌」的精神,本土文化中的各種音樂風景,都在製作中呈現。除了有直接以台灣歷史題材入戲的《渭水春風》與《金蕉歲月》,更有從根本架構上挑戰了「音樂劇」之定義的作品如《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與《大國民進行曲》,在劇中織就了台灣本土文化中不同脈絡的音樂,更展現了豐富的「台灣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呂紹嘉 讓廿世紀音樂站上台灣舞台
注目焦點一 曾經贏得法國貝桑頌、義大利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指揮首獎,並先後出任德國萊茵愛樂交響樂團、科布倫茲市立歌劇院以及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是台灣指揮在國際成就最高的一位。在眾所期盼下回台擔任NSO音樂總監,為NSO音樂總監懸缺數年的困境劃上句點。 注目焦點二 在二○一○/一一樂季的規劃中,除了演出愛樂者熟悉的經典之作外,更導入大量台灣首次演出的廿世紀重要作品,並且精心將兩者設計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在享受耳熟能詳的音樂之餘,也有機會聽見新的聲音、提高眼界。 注目焦點三 國內樂壇首創「呂紹嘉時間」,親自由音樂總監主講、與談並且請音樂家現場演出,讓觀眾在欣賞音樂會之前,能對演出曲目及時代背景等,增添更多知性上的理解與感受。 五年的音樂總監任期,將為NSO提升至什麼樣的水平、為國內交響樂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讓我們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施如芳 跨劇種最多 搬演率最高
注目焦點一 台灣少有專職劇作家,像施如芳這般,志在一劇之本,且橫跨不同劇種和表演型態。從歌仔戲、京劇、崑曲、豫劇、歌劇、音樂歌舞劇,寫來均能得心應手,展現旺盛多元的創作力和獨到的個人觀點,更是罕見。去年替金枝演社編寫《大國民進行曲》;應邀為「豫劇皇后」王海玲從藝五十年量身打造《花嫁巫娘》,均登上國家劇院演出,深獲回響好評。 注目焦點二 擅於量身設戲,合作過的演員和劇團,幾乎囊括台灣戲曲中壯年輩的眾名角,例如歌仔戲小生唐美雲、京劇老生唐文華、豫劇名伶王海玲。作品質量可觀,跨界觸角甚廣,文學性與劇場性,通俗與藝術兼具。寫的雖是古人古事,卻取材新穎,意境動人,鋪陳了人性的溫度與生命的深度。 注目焦點三 繼《黃虎印》之後,更是在本年度再度出版《願結無情遊》歌仔戲劇本集,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將施如芳譽為「當代台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文化學者林谷芳肯定其作品「讓古典連接當代,又不因當代失卻古典,兩者得兼,戲曲才有未來可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認為「施如芳並不堆砌美文雅詞,一切從深情出發冷靜觀照,能為歌仔戲注入寬廣的大格局。」 成功書寫過跨劇種與類型的劇本後,自稱「不願意重複別人,也不喜歡重複自己」的施如芳,豐沛的創作能量值得關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蘇文琪 小劇場引爆的大震撼
注目焦點一 二○○九年五月份自比利時返台,以自編獨舞作品《Loop Me》參與「國際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一炮打響名號;八月份與比利時靛體舞團藝術總監艾寇.倫茲合作《迷幻英雌》Heroine受邀於台北國際藝術節演出,以此作入圍台新藝術獎。 注目焦點二 從《Loop Me》到《ReMove Me》,發展出「舞蹈與影像」結合的創作風格,針對真人與影像「跨領域演出」的本質提問,創作概念犀利聰慧,挑戰人們對「劇場表演」的既有印象,並引起表演藝術界震撼:「台灣也有這樣的舞者?」 注目焦點三 至二○一○年《ReMove Me》為止,僅在台發表三支作品,演出場次十二場,一○年領取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造成一波聲勢高峰。今年一月以《Loop Me》展開歐亞巡迴,於牯嶺街二度重演。 「蘇文琪現象」已然生成,這股旋風能否釀為巨型風暴?值得持續關注!
-
戲劇
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
《荒原》無疑是王墨林近年來所編導的最為成熟的作品。鋪滿整個實驗劇場台面的廢舊報紙,幽暗而明滅不定的燈光,營構了一種寥落、沉鬱的氛圍;詩性的台詞產生一定程度的抽離作用,防止演員情感過分沉溺於其中;生命行將走到盡頭的緊迫感,促使作者和他筆下的人物,更加急切,更加專注地叩問:何為人生意義?何為終極信仰?
-
戲劇
舞場裡的骷髏
面對一場其實是由左翼知識人所編織出來的革命場景,理想/幻想/憧憬都不免化作破碎的身影,在毀壞的烏托邦廢墟前徘徊浪盪,畢竟,那是過高的浪漫現實主義。然而,迫在眼前的是,與此同時,「革命」已是一種無法抹去的渴望,就算再少的變革,能夠擊碎「解嚴」之於「戒嚴」的虛妄性,都是《荒原》中的一絲生機。
-
戲劇
這樣的孤寂,太文明。--評五節芒劇團《荒原》
若以劇場主體的觀點而論,《荒原》的文字思維層次,拉到了文學鉅作的高度,但劇場語彙,少得可憐這可能是一種刻意的選擇(或說矜持)。「那個烏托邦還在嗎?」戲裡的柱子真的哭了,我的確一度被感染。但我深知,劇場不是救贖的道場或聖壇;《荒原》裡的文字、台詞如此蒼白,觀眾從何理解曾經千帆過盡的色彩?
-
戲曲
河南大鍋菜,變身!
從來沒吃過地道河南大鍋菜的我,這回卻品嚐到賦予大鍋菜新生命的創意料理。這可以說是一鍋讓人齒頰留香,充滿幸福、洋溢溫馨的創意大鍋菜,好吃歸好吃,但是,這還算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嗎?或是,好吃比較重要,是不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有那麼重要嗎?
-
音樂
專注自信的音樂「建築師」
儘管擁有收放自如的觸鍵與音色變幻,但阿芙蒂耶娃並不耽溺於蕭邦音樂中繽紛絢麗的表象。反而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即如同一個精細的建築設計師般在華麗的色彩與錯落有致的節奏中,勾畫出她選定的結構支柱與音樂表現的聚焦點。
-
回想與回響 Echo
阿芙蒂耶娃指下的蕭/桑情史
在曲目安排上即隱含若干巧思,雖然整場的七部分作品均出自她在蕭邦比賽前三輪分別彈過的選曲,然而在音樂會裡卻以實際創作年代的先後排列。上半場集中在一八三○年代下半葉蕭邦成功建立個人樂風階段的作品,下半場則集中在一八四○年代蕭邦淡出巴黎社交圈的圓熟期作品。在阿芙蒂耶娃不刻意渲染的詮釋下,一場音樂會恍如靜靜地聆聽一位說書人將那段蕭/桑情史娓娓道來。
-
舞蹈
舞在積木中 「玩」味童年記憶
《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