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政院通過文創法草案 刪除藝文消費抵稅
藝文消費抵稅,最大受益者是高所得者
2009.4.9 行政院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受矚目的藝文消費抵稅構想,在財政考量下遭刪除,調整為補助國中小學生每年定期欣賞藝文,文建會認為此舉更能擴大藝文消費市場。 行政院長劉兆玄主持行政院會,聽取並通過文化建設委員會規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後裁示,未來政府將從協助與獎勵補助、捐助成立基金會、租稅優惠及鼓勵文化園區開發利用等機制,以促進文創產業的經營與發展。 文建會在討論階段時曾提出為鼓勵藝文事業發展,原主張全民藝文消費抵稅構想,由於財政單位認為,若依規劃每人每年最高可有新台幣一萬兩千元抵稅額,一年將損失六十五億元稅收,在考量財政情況下,雙方協調刪除這項條文。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藝文消費抵稅的構想另調整為補助國中小學生每年定期欣賞藝文活動,草案中還有其他的稅賦優惠措施,例如鼓勵營利事業購買國內藝文活動的門票轉贈給學生或弱勢團體,可依「所得稅法」以費用列支,且不受金額限制。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林望傑疾呼 希望台灣樂團重用台灣指揮人才
有觀眾才會有舞台,有舞台人才才會回流
2009.4.1 「台灣之光」曾是令國人驕傲的熱門名詞,然而上月體壇內卻接連爆發國手出走潮!繼最年輕的撞球好手吳珈慶移籍新加坡之後,高球小天后曾雅妮也傳出考慮赴中發展。而近期王建民傷後復出的成績備受矚目,但在替他加油打氣的背後,國人是否意識到支持的仍是美國的隊伍。 日前來台指揮的林望傑大聲疾呼,希望台灣樂團重視台灣的人才。他坦言直問──台灣指揮為什麼不回來?更認為進軍國際之基礎終究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 台灣的藝術人才究竟要向外拓展,還是向內扎根?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中國Google百萬歌曲免費下載 打擊猖獗盜版
正版與盜版無差,何來打擊盜版之力?
2009.3.30 去年三月,在中國在擁有百分之六十四以上、最高使用率的百度搜索引擎,受國際唱片交流基金會(IFPI)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提出音樂侵權控訴之後,Google從去年八月逆勢操作,發表音樂搜尋服務測試版,歷經七個月的時間,於上月底正式提供免費搜尋、試聽、下載正版授權的音樂,包括中外文歌曲,但服務僅限於中國地區用戶。這項計畫主要是Google與其持有部分股權的音樂網站「巨鯨音樂網」(top100.cn)合作,獲得華納Warner Music、新力Sony、環球Universal、EMI及超過一百四十餘家獨立唱片全力支持,共有多達一百一十萬首歌曲可供挑選。 此項合作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打擊非法下載,然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統計,中國音樂下載的盜版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Google免費下載真能遏止盜版,減少業界每年高達數一億美元損失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艾靈頓公爵一起搖擺吧!
一九二○年代的搖擺爵士大樂團領班中,最為人熟悉的,恐怕就是那位舉止優雅、談吐高尚的艾靈頓公爵了。他有著「公爵」的藝名一點也不為過,雖然出身黑人階層,卻因為永遠光鮮的打扮與風度,透露著貴族氣息。超過半世紀的創作,多項獎項的肯定,已經是爵士樂史上的超級典範。由他成立的「艾靈頓公爵大樂團」,將在其孫子保羅.艾靈頓的率領下訪台演出,帶來魅力十足的搖擺風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形影相析/晰」在劇場 讓影像似視而非
從小劇場到實驗電影,跨領域藝術家吳俊輝出入美術館、電影院、劇場等不同展演空間,以多元身分介入、顛覆、出產藝術創作,這次為牯嶺街小劇場策劃「形影相析/晰」藝術展演,也是非常多元難以歸類。邀來新、馬、英、日、台藝術家,將推出六檔影像、音樂、舞蹈、多媒體混跨無界的演出。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踢掉硬鞋後,天開地闊「玩芭蕾」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推出《玩芭蕾Ⅲ》,集結徐進豐、李淑惠、蔣秋娥、林惟華、劉啟亞五位編舞者,從芭蕾肢體出發,編創出題材、手法、與風格多樣的現代芭蕾作品。其中,旅歐多年的蔣秋娥帶來歐風濃厚的現代芭蕾,卻加入呼吸吐納;優遊於芭蕾與現代舞之間的林惟華,則要將芭蕾的炫技放在情緒流程中表達,全以女舞者演出,打破芭蕾男女舞者間典型在支撐與托舉上隱含的主從關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縱橫電影世界的作曲大師
莫利柯奈 讓音樂與影像交織的世紀傳奇
《荒野大鏢客》、《教會》、《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鐵面無私》超過五百部電影的音樂,均出自他義大利作曲家顏尼歐.莫利柯奈之手,八十一高齡的他,創作豐富多元產量驚人,將在五月底首度來台,指揮匈牙利交響樂團暨合唱團,在台北的小巨蛋演出他歷年來的經典作品。對聆聽他的電影音樂長大的樂迷,絕對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近距離親炙這位打造影像與音樂完美融合典範的傳奇人物。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謊言推理、向死亡告解的愛情
我很不願意這麼結論:「在莎妹劇團編導王嘉明的這齣戲裡,所謂的『膚淺』,就是謊言。」因為再延伸其中的含意,可能會變得鑽牛角尖,連歌手陳綺貞所唱的「這一切」(泛指一切,並非意指一首歌),都不能相信。
-
演出評論 Review
難解的謎底
姚淑芬此次的《婚禮》是件令人訝異的作品,不輸二○○二年首次在組合語言的「紅樓夢」裡首度看到她的《雙禧》時的驚訝,像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人的作品,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叛逆自由、一個嚴謹經營,但銳利的思考性都在那兒。這次這個暌違多時、慎重端出的新作也是這樣,讓你先會是納悶:「姚淑芬到哪兒去了?」還是,她的難以捉摸便是她的慣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部意象勝於具象的《西遊記》
導演與文案推翻了或將演變成鬧劇的角色扮演與故事鋪陳,另起爐灶地將《西遊記》精神昇華為「兩段式的生命歷程」。配合著樸實流暢的舞台與點到為止的身段,或許著實讓現場部分想看孫悟空翻筋斗的少年觀眾摸不著頭緒,也賞了節目單引言所謂「中國人不善於抽象的概念演繹」一記耳光。美中不足的是,彷彿刻意走相對通俗路線的音樂,在意境與音響上似與文案的定調不甚契合。
-
其他分類
在自然大地中 舞出生命遼闊
環境劇場吸引人的不只是其創作,更重要的是它與環境場域的特殊性結合,環境使得作品更鮮活,觀眾由被動的單純觀賞變為主動選擇欣賞的面向、方式及角度,外在因素的多元性不斷刺激創作者的最大能耐及可能性,然而在這工作的歷程中,創作者也隨著成長及進步。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夜間奇遇
從戲劇開場創造的懸疑性,黑漆漆夜裡男女僵持在方可立足如島嶼如舟楫之薄板,爾後倒敘進行,我們看見情感如何猶如舊屋不斷脫漆掉瓦,當再次回到第一幕時,才知曉原來是他們的房子壞爛掉了忍不住發笑。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房間》給我的三個驚喜
石佩玉的偶,能無形中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因為小,怕觀眾看不見,所以一定要在小劇場;也因為小,所以不能離舞台太遠。《房間》加入皇冠藝術節,充分發揮皇冠小劇場的空間,黑盒子的場域,就是一個房間的型態;與觀眾的近距離,也讓偶在劇場裡得以安身立命。觀賞偶劇,對觀眾和演員來說,是一種親密。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樂季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
中西樂團同台 重現楚漢歷史煙塵
NCO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以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為主題,將演出關迺忠《十面埋伏》、賴德和《楚漢》琵琶協奏曲與劉學軒的大提琴與二胡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並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NCO同台演出。整場宛如史詩般壯麗的音色與聲響,將古老的傳說重現眼前,讓觀眾穿梭時空。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NSO首任駐團作曲
大衛.契斯基 城市生活中創造現代之聲
美國知名獨立唱片品牌「契斯基唱片」的創辦人大衛.契斯基,在二○○八/○九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的首位駐團作曲家,月前首度公開與大家見面。雖然記者會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卻是心思細膩的人。原本創作灰色、大型管絃樂作品的他,在二○○二年經歷心臟手術後,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寫出貼近他週遭、屬於這個環境「城市音樂」。這次來到台北,跟著排得滿檔的文化體驗行程,「了解台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喜好、音樂的想法等等,似乎是喚醒了我的內在,讓我做更多新的思考。」
-
藝號人物 People 獨家越洋專訪中國作曲家
趙季平 為畫面尋找最深處的內涵與靈魂
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燴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享譽國際,趙季平被譽為「最能兼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方特色的作曲家」,作品跨越影視與表演藝術舞台。從小學三年級就立志當作曲家的他,受到畫家父親趙望雲的耳濡目染,作品也有如畫般呈現多彩的美感。五月份他將再度訪台,與NCO合作演出自己的精選曲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誕生與延續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訓練秘笈
四個方向、五類課程 為劇場「重新做人」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兩條創作路線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多元回音
沒玩過的都好玩 催生多少「異數」家
蘭陵的作品風格如百花齊放,從肢體劇場、默劇、詩劇、搖滾儀式劇,絕難定義。蘭陵的每次公演都讓人無法預期,但是意圖都很明確:端出的一定是新菜。沒有什麼商業、前衛之分,沒做過的都是值得嘗試的。這樣的氛圍,也孕育出多元的創作者,而與賴聲川、陳玉慧的合作,更是為還沒有自己劇團的獨立創作者,提供了精良的演員和完備的製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