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CD
隨樂音揚起的旅行記憶
電影《練習曲》的配樂作曲人李欣芸推出新作《托斯卡尼 我想起你》,自己一手包辦製作人、作曲/編曲、鋼琴演奏,並邀來音樂夥伴們,以十首創作曲,記述托斯卡尼的艷陽,北歐斯堪地的天空,以及旅程中的點點滴滴。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吶喊竇娥》與《阿濕波變身記》
我要為台北的觀眾推薦《吶喊竇娥》。雖然是學院製作,但封刀多年的編導陸愛玲,是國內少數對肢體、聲音、敘事與場面調度面面俱到的創意型導演。她的劇場精緻繁複、又充滿詩意,真摯的情感和大膽的實驗齊驅並馳,《竇娥》題材雖老,劇場保證夠嗆辣新潮。 我還要為苗栗的觀眾推薦EX-亞洲劇團的《阿濕波變身記》。這齣戲在台北演出時看得我大感痛快淋漓。和《吶喊竇娥》異曲同工,以當代觀點詮釋古典傳奇,敘事手法環環相扣,深得說書的樂趣。情節匪夷所思卻合情入理,演員則不時出入於戲裡戲外、插科打諢,讓人在悲欣之間洗三溫暖。劇本構思縝密、導演手法豐富、演員精準鮮活、演出神采飛揚,配合歌曲也恰到好處,舞台與服裝雖精省卻細緻,是難得雅俗共賞的高品質演出。這位定居台灣的印度導演江譚佳彥取材自亞洲傳統的劇場美學,值得台灣劇場好好學習。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又」來台灣了!找得到原因前去聆賞嗎? 雖然他們是「又」來了!不過「維也納」這三個字實在令人難以招架,只要掛上「維也納」的招牌或沾上邊的表演,都能成功召喚我們前往朝聖。這是面對「維也納」的著迷與無力,也是我們「又」要看他們演出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噪音橫肆、錯息雜沓、惡欲紛亂的環境裡,最匱乏的是能讓我們耳根能清靜,眼裡能乾淨與心底能平靜的良藥。面對此一病灶與困境,「兒童合唱團」正有解救改善的療效與魔力,這也是我們「又」要看他們演出的原因之二。 至於我的私人原因:作為音樂老師,這是一場觀摩學習的示範級表演,也是一個擴展合唱曲目的絕佳機會;作為愛樂人,可以遙想海頓、舒伯特當年歌詠的青澀模樣,並比較唱片錄音與現場演唱的不同「版本」效果;作為愛好旅行者,還能彌補暑假自助旅行不能親眼目睹皇宮禮拜堂獻唱的遺憾,以及想像編織斯團斯地高詠宗教歌韻的神聖氛圍。 個人以為:雖然他們「又」來了!除非時間真的不許可,應該很難找不到前去聆賞的原因吧? 文字|蘇友竹 小學音樂老師
-
總監的話From NTCH Artistic Director
在黎明中展露曙光
兩廳院在今年步入廿週年,營運形式已從公務機關轉型為公法人機構,廿年期間不論是硬體與節目演出,都是國內一流、世界首選。對於國人殷切的寄望,兩廳院的發展都在歷任主事者全力以赴下,才能累積今日的成果。 感謝新舞臺辜懷群館長,在上期的《PAR表演藝術》雜誌專訪中,呼籲:兩廳院應提出藝術方向。但我認為兩廳院的方向已經十分明確,它的責任與義務很單純,第一是妥善經營與管理規劃兩廳院的表演空間;第二是推動國民參與文化藝術的演出與欣賞。廣義的說法是引進一流的製作與演出介紹給國人欣賞,並作為指標性的文 化演出機關。 兩廳院不像中東婦女必須長期攏罩在「布卡」下,來參與、面對或觀察世界或社會。罩上「布卡」就多了一份神秘與不可測的境界,薄紗同時也是一種隔離,一種保護。兩廳院對外是一個公開運作的公法人,節目的規劃與評選,都由內部邀請外聘委員審定,並且依時程、時限,或主動或搭 配巡迴順風車,邀請藝術家來台演出,所有作業都在公開作業下行之有年。因此,國際多元、跨國合作、異類組合、在地深植,都是長期必行之政策,好節目有先來 後到的安排,但少有絕對、必要之時限。 兩廳院是否該有清楚的政策?我在《二○○六年表演藝術年鑑》的專文中,已提及尋找兩廳院的 EUREKA,意思就是說,即便是兩廳院成立已廿年,但是對於文化藝術的推動,仍然需要步步為營,仍然在年度規劃中循序前進。一方面與世界接軌,一方面又 與本土創作連結,是多方面的接觸與摸索的呈現。這樣的發展形式,正符合台灣多元文化創作的特殊性,也適合島國台灣在形塑自我文化藝術風格的過程中,不斷融 入不同外在藝術風貌與形式,從中吸取養分後再適度發展成獨特的台灣文化藝術。 表演藝術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演進,科技的運用、跨界合作、視覺 與多媒材的交互支援,就是廿一世紀的主流形式之一,而對於藝術的偏好,雖然有「本能喜好」(basic preference)與「外現喜好」(Revealed preference),但在經濟取向下,藝術的概念與定義便成為:藝術的定義由個人決定,而非外在的考量或由專家主導;藝術會隨時間而改變也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藝術是一種動態的概念(參〈當藝術遇上經濟〉,《典藏》2003,P.29-31)。兩廳院雖然具備所謂的龍頭地位,但也不要輕忽小兵立大功的民 間力量。就好像運動場上,一旦鳴
-
演員的庫藏記憶
立志
「人要立志」,沒人敢說這話不對,「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這話更好,無懈可擊,可是真的能去做的人,為什麼那麼少?做得漂亮的就更少了。讀了萬卷書,行了萬里路,最後在國會裡,終於成為一個無用之人的人,倒不少。 立志的心,人皆有之,怎麼去做?分成哪些步驟?因為要「因人而異」,所以說法就廣泛了。大部分的書,都是說:只要有決心,一定有做到的一天等等。
-
四手聯談
蝸牛郵件
今天,在英語系國家,「傳統郵差」送的信件,被稱為Snail Mail蝸牛郵件,因為它緩慢如蝸牛可是在台灣,所有外來文化都會被消化而自成一格,就連「蝸牛郵件」也不例外。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藝術的療癒與撫慰
藝術家跟我們最不一樣的地方,不在於他的情感特別地豐富,其實相當有可能,我們的情感比某些個藝術家還要更豐富,只是,藝術家能找到以藝術形式規範出來的表達方式,表達出這些情感,讓情感不是封閉在自身,能爆發出一種創作能量,並取得觀眾或聽眾的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六○年代,台灣娛樂工業剛起步,台視開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和龐大的觀眾群,歌仔戲開始從廣播轉戰電視,攻城掠地、擴張版圖。 七○年代,歌仔戲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台視聯合歌仔戲團播出《七俠五義》,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八○年代,歌仔戲風雲再起,台視中視華視競爭激烈,楊麗花、葉青、黃香蓮、李如麟四強鼎足而立,創新多元、求新求變,是為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九○年代,娛樂形式多元,曾經叱咤風雲的歌仔戲藝人或淡出螢光幕或走向精緻藝術殿堂,歌仔戲朝現代劇場發展,電視歌仔戲逐漸式微。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四十年歲月。這一路走來,電視歌仔戲曾經睥睨一時、風光至極。雖然如今歌仔戲已在電視上消聲匿跡,但卻在現代劇場裡找到新生命,也應證了不管什麼劇種,有觀眾,就有它的價值存在。 今年,暌違觀眾已久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二十年之邀,重返舞台演出《丹心救主》, 本刊特別企畫,讓讀者回顧那個屬於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以及在那個流金歲月裡,許許多多紅遍大街小巷,讓我們曾經每天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之深深著迷、為之瘋狂的歌仔戲明星們!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
藝@書
尋找默劇的蹤跡
編按: 在國內稀少的表演藝術出版當中,黑眼睛文化最近推出了三本「劇場手邊書」系列,分別針對默劇、社區劇場、及歌劇演出的沿革,提出精采的見解。這套書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本刊樂見其成,特別選錄三本書的精采篇章陸續刊出,讓讀者一睹為快! 四處可見的默劇蹤跡 默劇這門藝術,其實很早就存在,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化的舞蹈元素中見到默劇的成分,不論在印地安的狼舞或是早期古典芭蕾當中,都可以見到默劇的身影。即使在不同的藝術,例如動畫,也有默劇的蹤跡。迪士尼的動畫設計師安德生說:「默劇是動畫藝術的基礎。肢體語言是動畫的根本,而且是全世界通用的。」(Williams 2006:324) 的確,只要表現方式牽涉到動作,默劇的原理就會在背後如影隨形。以動畫為例,我們根本不可能要求米老鼠或唐老鴨去從心理角色出發,揣摩演出的技巧,他們是沒有靈魂的演員,可是看來卻栩栩如生。除了視覺殘留的效果之外,就是他們的動作能夠說服我們,讓我們覺得他們的確演得很好。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一章提到:「史詩的編制、悲劇、喜劇、狄蘇朗伯斯的編寫以及絕大部分供阿洛斯和豎琴演奏的音樂,這一切總得來說都是摹仿。它們的差別有三點,即摹仿中採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Aristotle 2005:27)這也就是說,藝術起源於模仿。如果我們延伸亞里斯多德的說法,那麼默劇就是用身體模仿外在世界的形形色色,其方法,則有透過手勢、表情、動作、結合面具或道具等各種不同方式。 只是模仿看來是派生的,人們總是覺得模仿不是原創,好像柏拉圖眼中的次級品。但正如亞里斯多德說的,「模仿」是各種藝術的起源。不論這在哲學上會引起什麼爭議,沒有模仿,就沒有後現代遊戲的騰雲駕霧。模仿與遊戲是藝術創作的兩大起源,也是支柱,互不相干,卻缺一不可。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先替啞劇(pantomime)與默劇(mime)作一區分。啞劇是指透過動作姿勢對外在事物的模仿,它直接讓我們感受或意識
-
藝@電影
女性影展 看到阿富汗的女性勇氣!
今年的女性影展以女性「不可思議、感人肺腑的行動力」為主題,開幕片《幸福的敵人》就帶觀眾進入最歧視女性的阿富汗,記錄全阿富汗最出名、為女性權益奮鬥的女性。攝影機透過阿富汗女性服飾「布卡」的面部網縫,讓觀眾體驗阿富汗婦女的枷鎖。
-
藝@CD
親和的樂音,領你踏入爵士國度
啟彬與凱雅,這對具有古典音樂背景的爵士樂界夫妻檔,在新專輯《Mr.比布》中呈現了十三首爵士樂曲,不但延續了之前「映象」系列記述台灣生活的特色,更延伸至歐洲的旅程與回憶;寫恩師的崇敬,也寫親子間的情感。
-
舞蹈新訊
足下靈光 跳出一日奇想
在台日眾團炫技的二○○七台北踢踏節後,舞工廠推出紮實完整的舞碼《16024h踢踏密碼》:「16024h」暗藏著什麼玄機?你睜開眼,開始一天的生活,機車在巷口發動,高跟鞋在辦公樓梯間節奏作響,午後下了場雷雨,你不禁幻想電影《萬花嬉春》中金凱利載歌載舞〈Singing in the Rain〉,頂著浪漫或吹歪的雨傘,這回卻是踢踏即景Tapping in the rain日常上下班的作息聲響,成了詼諧曼妙的踢躂舞。 比如從傳統〈梯子舞〉衍生而來的〈樓梯舞〉,舞者在三階的樓梯上變化腳步的各式排列組合,樓梯也是關於通道、過渡之象徵符號;〈椅子舞〉則成了〈馬桶舞〉,小憩時的廁所狂想是舒服時光,從芭蕾舞者滑步古典《天鵝湖》到踢踏舞者的搖滾版,衛生紙與腳與敲門聲構成一段奇異空間;〈機車狂想〉做出了摩托車長短發動聲、馬路群車壯闊的進行曲節奏;〈沙子舞〉中一人在沙板方框裡重複踢踢踏踏,框外三人像是另外的自己,以現代舞肢體訴說跳脫框架的渴望一日結束時,編導彭丞佑回到臥室,踢踏的心跳是什麼?他會告訴你。(周倩漪)
-
舞蹈新訊
舞上時尚伸展台
陽光型男、運動帥哥、性感熟女、嬌美辣妹當一個個時裝模特兒典型站上伸展舞台,搔首弄姿,DJ打碟聲滾滾躍動,你發現自己置身時髦走秀場;忽而服飾開始有不同的穿法,兩人穿一袖,襪套穿手臂,各種布料在手腕或雙腿的局部誇大律動中,名牌定義悄悄滑落;身體姿態和動作線條,由標準制式丕變為充滿實驗與多元的遊戲,誰說時尚、社會標準、自我形象就是那個樣? 遊走藝術、娛樂、創意三個版圖的崎動力舞蹈劇場,此次由旅德的台灣編舞家孫尚綺與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和音樂劇界的何靜茹共同創作,以時尚為主題,用舞蹈做延伸,玩玩身體、布料、與空間之三者遐想,探索個人的原創力。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將製造出菱形前沿如伸展台之時尚風貌,舞者則集結了周書毅及旅德的黃欣怡等人。孫尚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伸展台,它反映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舞作藉著各個舞者的風格展示,到多人的身體即興,歡愉異質取代了單一標準。「是你穿服裝?還是服裝穿你?」孫尚綺一語中的。就讓一場炫目的另類時尚,開啟你的身體想像吧!(周倩漪)
-
舞蹈新訊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
三位編舞家的《跨.舞蹈》與楊春江《空.百》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第九屆台北藝術節中將有兩套舞作嘗試大膽實驗。《跨.舞蹈》找來三位編舞家,以三段獨舞展現舞蹈與戲劇、影像、行為藝術之結合。演出過《流浪者之歌》、《狂草》的前雲門舞者王維銘編作〈獨〉,一個人的溫柔、另一人的恐懼、最後那人的渴望虛擬出互動與單獨的交織。楊維真的〈奇慾境〉以多面鏡子反射內心與外在的各種映照,在真幻迷離的氛圍中詰問自我。孫梲泰的〈越位〉中,身體倒立懸吊,往全身的深處和極限走,將發現什麼? 香港編舞家楊春江的《空.百》運用即興舞蹈進入百年建築空間,牯嶺街小劇場曾位處舊書街,前身是中正二分局,其本身的歷史性成為靈魂遊走的意義場域,身體穿梭於門、窗、桌、椅、牆、柱之間,直至真空,舞蹈與裝置、光影、音樂的共舞,訴說著建築與史蹟的斑駁,封存的段段時空變成饒富探究的身體旅程。(周倩漪)
-
戲劇新訊 人聲與器樂共鳴 自然與生命合奏
身聲演繹劇場《祕徑》 召喚行走的記憶
歷經四度遷徙,身聲演繹劇場去年落腳竹圍工作室,原本老舊的廢棄房舍,在團員親手修建下,成了可供排練演出的藝術村落,還開發一處名為「十二柱」的另類展演空間。與自然為鄰,身聲從日常生活、訓練到創作,無不回應這個充滿生命能量的駐地,每天例行晨訓,團員們如苦行僧侶般,走踏於淡水河畔的無人小徑,有時行經泥濘,有時碎石遍地,到荒野鄉間打太極。於是,這樣日覆一日,路程艱辛的訓練,發展成型一齣以行走為主要意象的《祕徑》。 編導張偉來表示,《祕徑》透過行走召喚出許多團員的共同記憶,例如全團抱病奮力完成的非洲賽內加爾演出、每場由傍晚至深夜長達六小時無間斷的「火鼓祭」、一年一度苗栗北港徒步往返的白沙屯媽祖進香行腳等,「行走象徵生命步履,在不斷挑戰身心臨界點的路途裡,我們感知人生的阻礙,也領悟了,每踏出一步,都是堅定自身意志的唯一方法。」全劇以四面環繞舞台,利用各式樂器的演奏,交織團員歌唱、吟詠的共鳴,展露了一種深沈的氛圍,呈現生命不停更迭、遷徙的階段,同時意味著內外在的流動風景。(廖俊逞)
-
戲劇新訊 融合廚藝和武藝 揭露背後秘辛
《天下第一包》 抖出鼎泰豐的成功秘笈
北京人藝有齣以「全聚德烤鴨」為本的知名舞台劇《天下第一樓》,台灣黑門山上的劇團也要將成立近五十年、全球知名的鼎泰豐搬上舞台。《天下第一包─鼎泰豐秘笈》編導謝念祖說,鼎泰豐不但在一九九三年登上美國《紐約時報》,獲評選世界十大美食餐廳,還在世界各地經營數十家分店,堪稱為台灣之光。為摸索出鼎泰豐屹立至今的秘訣,劇組造訪鼎泰豐多次,還深入從未對外界開放的中央廚房,謝念祖強調,他覺得鼎泰豐成功秘訣就是「堅持」。 《天下第一包》除了公開鼎泰豐美味小籠包的食材配料、製作過程,還要首度「爆料」外界罕聞的鼎泰豐兩代之爭,謝念祖說,全劇故事有實有虛,他從中杜撰一段「江湖恩怨」,傳言古代美食祕笈被搶奪的人撕裂,鼎泰豐搶到一半,因為那一半祕笈長得像小籠包,所以鼎泰豐就專攻小籠包製作。「料理藝術的關鍵就像是武俠高手過招的極致態度,鼎泰豐的奧妙,一定要用『武俠精神』才足以詮釋,我們這戲是融合了廚藝和武藝的創意組合!」(廖俊逞)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2007新點子劇展《殘, 。》
受限於演出經費的實際條件,王嘉明大概是這幾年比較有辦法一路讓觀眾跟看的台灣小劇場的導演,他算是穩定的持續推出新作,對於觀眾來說斷裂感不會那麼深。跟看王嘉明是從一新耳目的《Zodiac》(北京的演出則換成兩個主角都是男演員的男男版)開始,陸續又看了側重聲音實驗、三個多小時長的《泰特斯─夾子/布袋版》(發現了莫子儀這名演員),到叫好的、成功演繹世代語彙的《麥可傑克森》等幾部作品,導演的各色嘗試絕對不是獨創,但有本領調和出「好看」的風貌,說起來選擇王嘉明的戲來看,相對是一種「安全」的投資。新戲《殘, 。》,演員名單一字拉開可見徐堰鈴、Fa等指標演員,經常詮釋愛情及經典的王嘉明,新作援引柏拉圖的《饗宴》為本,期望見到導演再一次成功使用屬於他世代的舞台語言。 文字|居樂斯 32歲,工作與休閒都脫離不了看書、看電影、看戲、聽音樂的雜誌編輯。
-
音樂新訊
悠悠琴音 揮灑詩意鄉愁
一頭捲捲長髮,加上修剪整齊的絡腮鬍、三宅一生的絲質襯衫搭配黑色長褲。一場演奏會下來換穿的七、八件上衣,與開襟上衣裡的首飾一樣璀璨!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著重時尚流行的品味與獨特的外型,相信台灣愛樂者必定印象深刻。但若以為他只是利用舞台上花俏的效果來博得喝采,那可就錯了!他精湛的琴藝與絕佳的詮釋,將讓您沉浸在他的魔幻魅力當中。 當巨星殞落,最熱門的話題自當聚焦於接班人選!總觀古典樂界,能被大師欽點為接班人已經非常不容易,但史上同時獲得皮亞提戈斯基與羅斯托波維奇兩位大提琴巨擘的肯定,也只有麥斯基能夠做到。熟悉台灣的麥斯基此次來台仍舊帶來十八世紀謎一般的「蒙塔格那那」名琴,與NSO合作演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詮釋他個人對鄉愁的感觸。詩意般的色彩與充滿哲思的琴聲,將在簡文彬的帶領下,悠悠地向您吐露淒美之情。(李秋玫)
-
音樂新訊 音樂傳教士領航 演奏家相伴
劉岠渭、NSO開「音樂學苑」 領你入音樂殿堂
坐在音樂廳舒適的座位裡,聽著台上精良的音樂家演奏優美的音樂,一切的氣氛都是那麼美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旋律的起伏再也抓不住逐漸神遊的心靈,眼皮不知不覺也跟著變重了音樂會的欣賞其實是必須事先做功課的,但倘若不知從何做起,不如就交給專家來替您指路吧! 一九六○年由指揮家伯恩斯坦所推出的「青少年音樂入門音樂會」系列,引領了美國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來窺探音樂的奧祕。延續這樣的概念,NSO在近年實施的演前導聆深獲好評後,於20072008的樂季內,將首邀「音樂傳教士」劉岠渭教授親臨音樂廳,以嶄新的「音樂學苑」系列登場。跨年度的系列包括了各三場從古典到浪漫時期經典室內樂,以及一場變奏的交響樂章。以劉岠渭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講解,搭配NSO團員現場演出,解開聽眾們對室內樂的疑惑,輕鬆的體會音樂所傳遞的美麗境界。(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