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
從青年軍到國家隊! NSO以職業樂團規模,培養年輕音樂家
樂團的排練與演出,所創造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訓練和團隊合作的學習,更能夠讓志同道合的青年學子們因為有音樂相伴成長而拉近彼此距離。為此,NSO音樂總監馬寇爾自2022年1月上任後,便積極結合在國際間參與青年音樂活動的經驗,將各國樂團培訓青年音樂家的方式帶進台灣,在各方的協助下於隔年創立NSYO,於每年寒暑假期間招募國內外優秀青年音樂家進行密集排練與課程,同時也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同台巡演。 NSYO成員經過嚴格甄選,有90%皆為台灣學子,另外10%亦有獎學金及特定捐助保留給外籍學生,從第一年便有來自新加坡、日本的年輕音樂家參與,今年再加入泰國、美國的成員。因此這次的國際巡演,除了有在地青年演奏家向國際樂壇展現外,也建立與世界的連結。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導師現身
NSO首席手把手,傳授畢生經驗
一般來說,學樂器的過程大多是獨自練習,因此對於獨奏的表演多半沒有太大阻礙,只要將自己的樂曲練好即可上台。然而加入管絃樂團卻是截然不同的,與同儕一起演奏的速度是否一致?能不能讓自己的聲音和諧地融入群體?能不能適應不同樂器的聲響並與之連結?會不會看指揮的手勢?甚至上下台的儀態、敬禮、喝采等等都是嶄新的體驗。 為此,樂團在NSYO培訓前期派出各聲部首席協助,先由他們擔任分部老師指導學員,幫他們準備妥善後再交給音樂總監馬寇爾排練。在這過程中,老師們傾囊相授,將多年來在樂團工作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手把手地傳給下個世代。尤其國外巡演由代理首席鄧皓敦、長笛首席安德石及單簧管首席朱玫玲在台下盡責地照料,如同教練一般,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 「在樂團裡面演奏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朱玫玲觀察,每個學員都有不一樣的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嚴謹,因此一開始合奏一定會有落差。常有人堅持照著樂譜演奏,覺得自己才是對的!但她強調:「沒有人是對的,要合在一起才是對的!」學生們練樂器時,所見的大多是樂譜上的音符、速度,但他們常忘記方向感、音樂性與大小聲等。好比一個人的弱音跟10個人一起的弱音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跟別人相互調配,這樣才會有好的聲響出現。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現場直擊
「夢響・巡禮」音樂會!聽見NSYO年輕熱血
即使是青年團的音樂會,樂團所排出的曲目也相當具有水準,並且與職業樂團的規模相仿。不但有傾向當代曲風的作品、邀請獨奏家演奏協奏曲,下半場更有兩首純粹給年輕音樂家們展露所長的樂曲。在每首樂曲中,不但能聽見年輕音樂家們賣力的演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團結一心、亟欲將樂曲表現完美的凝聚力。如此青春活力的表現,是頂尖樂團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首先演出的場地在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的音樂廳,這所學校創立於2003年,是新加坡第一所音樂學院。該學院的學生相當國際化,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另外一場,則轉往泰國的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College of music, Mahidol University)音樂廳。根據音樂學院院長Dr. Narong Parangcharoen介紹,音樂學院不僅為教學單位,也負責經營音樂廳及駐廳之泰國愛樂交響樂團(Thailan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總監觀點
因為信任,所以放手──專訪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從去年7月成立至今僅僅一年,是個極為年輕的樂團,但在NSO團隊的全力的協助下,成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與國際的年輕音樂家,並且展現出耀眼的成果。樂團邁入第3屆,便在音樂總監準・馬寇爾的領軍下勇敢跨出國門展開巡演,回看這段期間,NSYO的成員們不僅在音樂技術上快速精進,更在團隊合作、個人表現及音樂素養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成長。樂團的每一場演出、每一次排練都像是一場蛻變的儀式,讓年輕的音樂家們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這些累積的成就,不僅為台灣的音樂教育寫下新頁,更成為國際舞台上交流合作的橋梁。 面對風雨,無畏前行 提及今年的巡演,馬寇爾的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今年夏天,樂團在巡演途中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颱風,原本安排好的行程被打亂,演出計畫一度面臨困境。然而,這次意外卻成為了樂團寶貴的成長契機。面對這場風雨的考驗時,所有學員不但沒有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擊倒,反而選擇了堅守團隊,共同度過難關。NSO執行長郭玟岑回憶起當時情景,依然感動不已。她透露樂團調查學員是否要提前回家時,意外發現所有人都選擇留下來,「我們覺得是一個團隊,所以我們就開放給大家登記,發現所有人都不想回家,都想住在一起。」於是行政團隊緊急重新計畫,安排住宿,克服技術難題,這一切雖然辛苦,卻也讓團隊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演出不一定永遠都是簡單的,有時候你得要迎面而戰!也許事情會有轉變,也可能有難關,經過這些才能完成一場音樂會,所以這是很好的經驗。」馬寇爾相信,這樣的經驗遠比音樂課堂上學到的技術更為深刻。這次與颱風的「交鋒」不僅考驗了團員們的耐心與韌性,更讓他們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學會如何應對與適應。那段與風雨同行的日子,成為了大夥兒們最難忘的記憶,也讓彼此之間的羈絆更加深厚。 音樂之外的人生成長 NSYO的成員們,年齡層從14歲到25歲不等。這是人生中充滿探索與迷惘的階段,馬寇爾深知,在這樣的年紀,音樂之外的成長同樣重要。「尤其青少年是非常關鍵的年紀,在這個階段他們常感到困難、有不安全感,有太多問題不知道如何走,也不確定什麼才是好的,所以我們必須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確信自己可以進步。」馬寇爾的話語中充滿對年輕人的關愛與期許。
-
藝號人物 People 鋼琴家
魏樂富 用詩意之眼看世界,生命從不無聊
時隔10年再訪魏樂富(編按),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將屆70,他身上卻看不到太多歲月留下的痕跡,不僅容顏變化不多,就連那份童心未泯也依然如故。閒話生活時,他既率性又認真;討論專業時,嚴肅中也不失幽默。動與靜之間,自在而從容。 退休後的魏樂富,生活依然充實精采。練琴之餘,他喜歡漫無目的地散步,在每個十字路口,讓紅綠燈來決定他的去路:紅燈就左轉,綠燈就右轉,看看今日的行腳能帶來什麼樣的驚喜或禮物?!他也喜歡騎著自行車去探險,逕自沿著山路或河岸前行,幾次來回後發現,原來許多的老街都座落在河流的旁邊,那便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開始」;新近,他更在盛夏7月的仙跡岩,偶遇了一大片的流螢!完全顛覆了「螢火蟲只在5月出現」的說法。這種生活中的偶然與驚喜,讓魏樂富備覺享受,他說:「生命之所以會感到無聊,純粹是因為人不能以詩意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以朗誦與鋼琴創作表達內心感動 提到「以詩意的眼光來看世界」,便會讓人聯想到他的《暗夜的螃蟹》(2019)。這是一個結合詩文朗誦與鋼琴演奏的創作,一個關於二二八遺孤轉念並獲得新生的故事。魏樂富說,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他在二二八紀念館中讀到的一則真實故事:一位在二二八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外省籍婦人,原本要帶著4個孩子走上絕路,最後卻因為孩子的一句童言童語,轉了心念,決定帶著孩子堅強地活下去。 魏樂富早前因幫忙NSO 彩排荀貝格的《華沙倖存者》,進而接觸到了朗誦結合演奏的表演形式,並覺得它相當迷人。於是,自己開始嘗試演出此類型的作品,比如舒曼的《荒野的男孩》(Der Heideknabe)。詩文朗誦時的高低抑揚,再配合鋼琴聲響的情境烘托,形成了一種極具戲劇張力的「敘事」。台上的朗誦者猶如一位音樂說書人,時而陰沉、時而激昂地介紹著故事,讓台下的觀眾宛如搭雲霄飛車般身歷其境。自從在二二八紀念館中看到史料,魏樂富便想,荀貝格為戰火餘生的猶太人寫下了一部《華沙倖存者》,或許,他也可以用類似的形式,為台灣的二二八故事留下點什麼?於是,他將這個真人真事進行了改編,並用不同的角色和分景來鋪陳敘事。礙於中文並非是他的母語,無法掌握到位,所以他選用英語來創作(有趣的是,他也並未選用德文)。文詞雖是以散文形式寫成,但在節奏與韻律上盡可能地貼近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盡頭在哪裡
你想要幾歲退休?開證券戶很常被問的問題。 隨著父母年事漸高,家中有些經濟變動,兄姊也因育兒各自有些經濟難題,各自有不同被錢逼瘋的部分,這幾年開始認真研究理財,研究後開始對總體經濟產生興趣,有興趣到認識了基金經理人、全職投資者再甚至想開發金融劇我不是技術流看K線看籌碼上下廝殺,最有衝勁的還是創作,只是也認知到創作頂多溫飽,跟健身是為了創作一樣,適度地把現金做資產配置,也是一種讓創作生涯有後盾的方法,畢竟文藝復興時代都是富豪養藝術家,純藝術可以透過少數高端客層維生,但做戲劇工作,要面對重重市場(不管大眾市場還是影展市場都是市場)的考驗。跟著認識泰國、印尼、韓國、日本的影視公司,也打開了視野。 上半年殺青了自己編導的第一部輔導金短片,更加體認做創作,特別你是那個頭、那個發動者+執行者,方方面面牽涉到時間、金錢、創意與人的管理,非常高壓也非常刺激,第一關是想出一個自己有衝勁、評審或平台買單的點子,第二關是把點子執行成工作藍圖(劇本)、企劃,得到資金後,第三關就來到各種管理,精力、金錢、人跟自我的管理,透過一次次開會排戲看影片畫分鏡自我質疑確認自己要什麼,激發並相信團隊讓他們的能力得以發揮,第四關就是現場保持情緒穩定跟有效解決問題,工時12小時(含交通妝髮現場),超時不能超太久,超時費不說,第二天得要凌晨5點開始上工,由於是自己的案子=圓夢計畫=自己不拿錢,所以籌備期間同時進行例行工作,評審、投資判斷、給意見,進行不同音樂舞台劇的劇本修整討論,再加上正在寫的影集,開會6、7個小時起跳,做大量田調以及工作分配,編劇統籌也需要人事與創意管理,考量劇情角色時,同時也得判斷跟把控之後的拍攝預算,比方說哪裡有大場面,那後續集數就集中在室內場景等等。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愈困難的事情愈讓人腎上腺素噴發,當然同時也在澆灌發想新的idea,當覺得工作好難,看一下柯波拉拍《現代啟示錄》、荷索拍《陸上行舟》、皮克斯怎麼經營的苦難,團隊創意工作本身就是戰鬥啊,沒有熱愛到讓你痛苦的就不算工作吧。 所以繞回開頭,開證券戶的時候會被營業員推銷高額退休保單,固定起手式就是「你希望工作到幾歲退休?」「希望退休後月入多少?」如此這般開場,認真想想,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的問題,即便往後覺得想說的都說完了,也希望可以
-
挑戰邊界
像水一樣
「像水一樣」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我們的排練裡,也貫穿了河床劇團過去26年的創作使命。我們從在40席的小劇場演出實驗作品,逐漸轉向策劃/設計美術館等級的展覽,在1500席大型劇院演出,拍攝電影短片,最後發現創作VR的可能性。在過程中,我們必須順應每個不同計畫的獨特可能,這種重新塑造自己並超越熟悉事物的能力,是我們能持續發展的關鍵。
-
香港
舞台搭建擬推三級制 諮詢不足引發業界憂慮
兩年前,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Mirror演唱會發生LED螢幕墜落事件,受傷的舞者至今仍然在漫長的康復路上慢慢前行。螢幕墜落事件當時引起業界很多討論,如製作成本如何影響工程質素、外判員工是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監管的程序如何在安全與創意之間平衡。政府在去年開始就場地和舞台搭建的安全擬定守則,近日就再提出方案,由原來去年建議的、根據舞台的懸掛系統設計、懸空高度和負載分成的四級(由簡單至複雜)規格,改為三級。然而兩次的建議內容,舞台製作業界包括香港戲劇協會和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都分別提出疑問,並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期望引起關注。
-
抵達終點左轉
肩胛骨有事
最近我在課堂上很喜歡用納博科夫的一句話來開場,探索「情緒」。 他說:「雖然我們用頭腦來閱讀,但藝術樂趣的根源在於肩胛骨之間。背後的那種小小的顫抖無疑是人類在發展純藝術和純科學時所獲得的最高情感形式。」我請同學找到自己的肩胛骨一帶,問當他們被感動時,小小電流的竄動與熱度是否源於此處? 大部分的同學都會點頭,其中有同學說好像上面一點,在脖子一帶。有同學說應該是下面一點,靠近胸口。我說沒關係,大家構造相同功能多少有些異同,我只要確定沒人拍自己的腦袋就好。 接著我開始解釋,這肩胛骨從沒事到有事的變化過程,叫做「情動」(Affect),關鍵有三:身體性,聯結╱關係,強度╱變化。我把情動與情緒做釐清,以史賓諾莎的話總結:「能夠影響別人,與接受別人影響的能力。」 通常聽到這裡,台下學員的表情都很猙獰。我不是理論專家,已盡可能解釋地平易近人,我說總之記得情緒不是我們該苦苦追逐的目標,情動才是影響施與受的雙向道。 結論先下,好學生的問題就開始冒出來了。「為什麼表演不能追求情緒?」只要出現這個問題,我就會忍不住姨母笑,接下來我用一整堂課(4小時)的時間,玩一個遊戲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在公視的《主題之夜》看到的,立即瘋狂愛上,然後稍作調整應用在課程)。 8個人為單位,圍成一個圓對坐,請他們寫下生命中一件真實發生對你意義重大的事件,但不能寫到任何情緒或暴露出情緒的線索。在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實驗後,我發現這個環節是最困難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跳過情緒去描述記憶,有些人寫的事件時間軸拉得很長,有些人的敘述視角破碎。所以在遊戲開始之間,我必須一一檢視過這些事件,做適度的修改釐清才能開始。 我在白板上寫下7種情緒:喜悅、滿足、悲傷、恐懼、驚訝、羨慕、憤怒,請每個人選擇一個最接近當下自己事件的情緒。然後開始一一輪流,我讀出當事者的事件,計時5分鐘,其他人問當事者問題,去猜出他寫下的情緒是什麼。問題也要迴避到情緒相關的字眼與行為,最常出現的錯誤就是你有哭嗎?你什麼感覺?大家會立刻發現問問題需要技巧,每個人會陷入自己的評判邏輯。當事者要在不說謊不隱瞞的狀態下,盡量不被猜出答案。我稱這遊戲為「猜情緒」(想不到更帥氣的名字)。 遊戲玩了就知道,我直接分
-
音樂 歡慶20周年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廣邀各大樂團首席來台獻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導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簡稱TC)音樂節,今年已屆20年,為歡慶這特別的一屆,音樂節以「再啟偉大」為題,規劃了數場經典的音樂會,包括兩場室內樂團巡迴、室內樂系列I與II各3場巡迴、一場輕鬆自在場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詮釋權威鋼琴家羅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講的活動。讓樂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餘,更能貼近作曲家深層的構思與內涵。 細數過往,胡乃元表示在TC創立前一年,他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嚴長壽總裁去東部,才開始討論TC的成立與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對音樂節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最初從室內樂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規模,成長到2007年有絃樂團的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沒有指揮的交響曲,「一路以來在台灣做音樂、並把音樂做到最好,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 雖然最初與嚴總裁的起心動念是「把好的音樂從音樂廳帶出去」,但漸漸地,胡乃元也希望「將好的音樂從外面帶進來。」因此他開始邀請外國音樂家來台灣,與本土音樂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適逢20周年,音樂節不僅邀請音樂家,更大量邀請各大樂團首席一同來台演出。如紐約愛樂首席黃欣、 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柳成權、前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單簧管首席趙仁赫等超過10位重量級演奏家。 紐約愛樂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來TC就很驚訝沒有指揮,一般團員不會頻繁地在排練過程中發表意見,但在這裡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後一排成員,每個人都可以在排練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音樂家們非常投入在音樂中。」他在紐約愛樂已經工作多年,但從未有在TC這樣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溫暖的經驗。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會繼續看著我們演戲
被譽為「豫劇皇太后」的張岫雲(1923-2024),於8月11日以百歲高齡仙逝。出生於河南的她,自幼學習豫劇,以「萬里雲」為藝名嶄露頭角。後因戰亂隨丈夫部隊撤到越南,最後輾轉遷移到台灣,並持續活躍於台灣舞台,同時培育後輩,傳承豫劇。為紀念張岫雲老師,本社特別邀請「豫劇皇后」王海玲,回憶與張岫雲老師的相處過程,將她的思念化為文字,在緬懷大師的身影之餘,也讓讀者一窺豫劇在台灣的點點滴滴。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4/25年台灣各大交響樂團的節目規劃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而國樂團也不甘示弱,精心挑選了富有傳統韻味和創新精神的曲目,展示國樂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涵蓋了從古典到現代的多樣風格,無論是對音樂有深厚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希望探索新聲音的聽眾,都能在這些演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當然,每位愛樂者心中都有圈選的名單。今年,本刊也特別邀請了幾位專家及愛樂者,共同推薦他們最喜愛的演出。 比對專家與自己的名單,您會發現既有共同喜好的經典之選,也可能有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個探索新音樂和擴展音樂視野的好機會。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音樂盛宴,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小提琴家蘇顯達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NSO 向李登輝總統致敬:準.馬寇爾、蘇顯達與NSONSO 準.馬寇爾、諏訪內晶子與NSO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巴洛克奇想」NTSO 水藍、秦立巍與國臺交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呂岱衛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NSO《法斯塔夫》、《漂泊的荷蘭人》NTSO 2024/25開季音樂會II水藍,彼得洛達爾與國臺交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TSO 浦契尼《波西米亞人》TSO 殷巴爾、葛努仙涅與TSO,殷巴爾、葛魯茲曼與TSO
-
焦點專題 Focus
金革唱片音樂總監林伯杰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NSO 魏德曼&勛菲爾丁格 玻璃琴TSO 殷巴爾&葛魯茲曼TCO 「青春戀歌」
-
焦點專題 Focus
台大外文系專任副教授王寶祥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 妮諾・馬凱姿NSO「未盡之境」TSO 殷巴爾、葛魯茲曼與TSONTSO 水藍,秦立巍與國臺交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吳毓庭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殷巴爾、白建宇與TSOTSO 林圖、三浦文彰與TSO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NSO 準.馬寇爾、尚.伊夫.提鮑德與 NSONCO 《甘露水》
-
書信體
從港片盪開的家常小事
YC, 猶記得成長的80年代初,家裡有了一台電視機,一個四四方方厚實的大箱子,螢幕前有雙拉門簾,一拉開,彷彿昭告天下什麼的,坐在前頭,看著一片沙沙雪花也顯得慎重。當時節目從黑白轉入彩色,入眼什麼都是新鮮,幼年的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看,印度歌舞、馬來電影、華語短劇、新聞卡通,飢不擇食,彷彿看電視是天底下唯一要緊的事。模糊的印象,家裡開餐廳,播放港劇的那一個小時,幾乎沒什麼客人,哈,都幹嘛去了?追劇啊!儘管雙溪大年是小市鎮,那時候被視為吉打州重點發展的工業區,前途似乎光明美好。馬哈迪上任首相,開展了漫長的治理時期,有很多願景即將實現,經濟逐漸好轉,家家戶戶都擁有電視機這類奢侈品,沒有的就會喜歡往有的家裡串門子。 馬來西亞是多元族群國家,節目八成由馬來語和英語構成,剩下就是華語和淡米爾語。港劇風靡的年代,就是一星期有5天的播放,對華人而言,有什麼比在電視上看見聽見親切的膚色語言更扣人心絃?離散心靈的寄居處,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隱隱成了中華情義結的牽絆想像之地。汪明荃、謝賢、鄭少秋、周潤發、鄭裕玲等成了熟悉的面孔,他們在螢幕上的生生死死愛恨情仇是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是情感託付所在,在忠奸還有清晰界線劃分的年代,忠的得人憐、奸的討人嫌。且記一筆,角色塑造上,憨厚忠直正氣的形象特別受眷顧,如果再加上退無可退絕地一搏,白手興業起家的身世,就更為對味。或許,這跟20世紀初華人大量移民到此處的心境有關,在無可倚靠無所憑藉的地帶,日日苦幹實作期盼帶來的階級翻轉,安其身、立其命。 其後,就是錄影機錄影帶興起,除了苦守等待每天播映的那一個小時,我們可以更主動地去租片來看,餐廳也以此為賣點,哪有什麼比吃吃喝喝還有戲可看更賞心悅目的事呢?再來流行的就是卡拉OK,連續劇主題曲伴隨影劇全面進攻,「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拋開世事斷愁怨,相伴到天邊」;「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港片港劇和流行歌曲在街頭巷尾回響繚繞,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林子祥等成了我們隨口捻來的名字,比鄰人還親。 記得那時餐廳隔壁開了家錄影帶店,店裡高掛著一台電視機,每天輪流播放不同影片,以招攬客人
-
澳門
澳門舉辦首屆兒童藝術節 擦亮城市的「金名片」?
澳門特首賀一誠去年在《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致力於建設「演藝之都」,果然今年從1月開始就演藝節慶不斷,單是官方主辦的就有1月份的「澳門城市藝穗節」、3月份的「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5月份的「澳門藝術節」和7月份的「學界青年慶回歸大匯演暨國際青年舞蹈節」。另外,就是從中國內地演藝機構來澳舉辦的「澳門國際喜劇節」、「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 其中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屬首次舉辦,演藝節目集中在7月至9月份,展覽部分則至10月下旬才結束,可說是節期最長的官方演藝節慶。文化局長梁惠敏在兒藝節的新聞發布會中提及,首屆兒童藝術節設有45項活動及演出,總場次逾一千場,包括「國際級的表演藝術、百老匯音樂劇、藝術展覽、電影展、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營、大師班、工作坊及藝術嘉年華」等項目,當中有百老匯國際音樂劇場《安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部兒童音樂劇《甪端》等大型演出。並表示初步估計國際藝術節的預算是3000萬澳門元。比起今年5月份、同樣由文化局舉辦,共42項活動及演出的「第34屆澳門藝術節」的總預高出近500萬。梁惠敏在致詞中指出,首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是「全新的演藝節慶品牌」,希望擦亮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她表示文化局以往也有舉辦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但內容不夠全面」(註1)。事實上,過去文化局轄下澳門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期間亦會舉辦一系列以兒童及少年為對象的演出和工作坊等,而澳門藝術節每年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兒童劇演出。2015年台灣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擔任澳門藝術節特約劇評人後寫道︰「說到單一化,澳門藝術節在類別上就顯得豐富許多,不但有新穎的年輕節目,也有戲曲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這樣的節目組合對於觀眾在藝術上的教育是相當有幫助的。對比於台灣的『臺北藝術節』就不太可能看到兒童節目,因為那只會在『臺北兒童藝術節』出現,同樣的,兒藝節的觀眾也就很難接觸藝術節的節目。」(註2)其實看看香港藝術節,也少見兒童節目出現。不過,箇中緣由可能是因台北有「兒藝節」,而香港也有舉辦經年、以兒童及親子節目為主的「國
-
上海
實體演出如火如荼,線上戲劇瀕臨死亡?
2024已過半載,伴隨著多年未遇的高溫,江浙滬的演出市場一片紅火,上海亞洲大廈和大世界等演藝新空間幾乎人滿為患,杭州和蘇州等地的小劇場+大商廈構建成的文旅融劇場模式也是夜夜笙歌。上海經典版的《劇院魅影》早已開啟數月巡演模式,浙江的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票已售到年後 整個實體演出市場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吊詭的是,近年來一直成為關注焦點的線上戲劇演出卻悄無聲息,甚至傳出了一種瀕臨死亡的氣息。 曾幾何時,網路戲劇、線上演出等等從歐美名劇到各地戲曲,都在嘗試戲劇和網路全新的融合發展,報紙電視媒體已在呼喚一場劇場革命的急速到來,線上戲劇業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但是很多戲劇愛好者在不經意間卻發現,自己已好久沒看線上的演出了,即便今年還有一個這樣的演出在這炎夏的時節堅持著。然而正是這次演出,卻昭示了線上戲劇演出已經陷入了一條沒有生機的死胡同。上演這場演出的是一位在抖音擁有近60萬粉絲的音樂劇女演員,她在兩年前就進行了首次付費直播音樂劇《童話深處的秘密》的演出,票價為29.9元。儘管是網紅演員,但演出的效果卻乏善可陳,當晚直播流量最高時也僅八百餘人而已。 今年她捲土重來,帶來了一齣獨角直播音樂劇《陌生女子李易安》,門票19.9元人民幣。不過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即時線上人數從直播開場時的約四百多人,到最高峰值時充其量也只有七、八百人。即便這些都是付費的觀眾,本場的票房收入也僅5位數出頭。更悲催的是這部劇的直播卻遭遇了技術方面的問題,導致有無買票其實都能觀看。主創無奈選擇了退款並發布道歉影片:聲明今後這部劇在網路上的播出一律免票。 平心而論,這部劇孵化於音樂劇領域的頭部帳號,彙集了業界多位專業人士的心血,經過多年的打磨,品質並不俗。但即便沒有發生直播技術問題,和上次線上演出一樣,它依然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粉絲和流量,沒有流量,就意味著沒有盈利,沒有盈利,則無以為生;單算經濟賬的話,這次線上演出已經生不如死了。 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傳來了不祥的消息。作為中國最大的演出商,保利院線集團旗下的保利雲劇院曾擁有200多部正版免費表演藝術影片資源,如今也已經到期下線了,一度希望能透過線上表演藝術的直播和上映,帶來演藝市場平台紅利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