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白斐嵐、鄒欣寧、劉培能
「不是和你們客套,這個話題我能參與的空間不大」,甫坐定的金士傑首先說了這句話,擔心自己和聶光炎沒太多交集可以分享。
相較其他劇場設計與技術背景的受訪者,跟著聶光炎一個個製作跑,金士傑唯一以主創者身分和聶光炎共事的製作,是蘭陵劇坊陷入寂靜前最後一個作品《螢火》;其他時候,金士傑大都以演員身分站在聶光炎設計的舞台上,以一身技藝回應角色所處的空間。即便如此,當年剛踏進劇場圈,在張曉風、黃以功創辦的「基督教藝術團契」從龍套演到配角、再到主角的金士傑,依然記得與聶光炎初相遇的往事。
金士傑
演員、劇作家與導演。1970年代自屏東來到台北,首先加入「基督教藝術團契」,1978年參與吳靜吉開設的現代劇場訓練課程,後與卓明、劉靜敏(劉若瑀)、黃承晃等人成立「蘭陵劇坊」,編導《懸絲人》、《家家酒》、《螢火》等作,其中《螢火》由聶光炎擔任舞台與燈光設計。蘭陵劇坊結束後,金士傑持續演出表演工作坊與果陀劇場由聶光炎設計的《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ART》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