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怡儒 巷弄翻書浪 訂製綠洲劇場
黃怡儒小檔案 ▲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暨設計學院敘事空間藝術碩士(MA SCENOGRAPHY)。 ▲曾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世紀當代舞團、創作社劇團多次合作,二○○一年跨足商業展場設計,目前為「光助大房」設計公司負責人。 ▲近年代表作:二○○五年台北國際書展、約翰走路黑牌、綠牌品酒會、LV旗艦店開幕時尚秀等。 卡爾維諾的文學作品《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以輕、快、準、顯、繁討論未來的文學品質,不過這五個想法也是舞台設計師黃怡儒對室內設計的想像。從LV、Johnnie Walker、誠品、大小劇場,黃怡儒操刀的展演空間不計其數,他擅長用平凡的材料,做出令人驚豔的作品,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在城市都會移植大自然綠意,熱愛實驗嘗鮮的他,相信「不管任何主題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原始的想像,就是簡單。」 為愛書找一個家 在英國聖馬汀攻讀敘事空間設計,短短一年間又跑去瑞士學影像、布拉格讀歌劇設計,位於通化街的工作室取名為「光助大房」,簡單明瞭說出設計師的好玩個性,以及對光的要求。愛書的黃怡儒當初純粹只是要替書找一個更寬廣的收納空間,因此工作室的首要設計重點,就是一面很大的書櫃。黃怡儒幸運地在綠意盎然的通化街巷弄,找到一間四十四坪的四房老公寓,從裡到外,黃怡儒靈活運用光線、色彩,說一則海與森林的愛情故事。 從巷口遠遠就望見刷上土耳其藍外牆的工作室,推開同色系、中式雕花的木門,沒有人不會被眼前戲劇性十足的「書浪」擄獲,整面橫貫前後空間,包括房門在內,一路延伸至天花板的木頭書櫃,被黃怡儒稱為是「書的海浪」。與大門對稱之處是一個挖空的大拇指豎立造型,設計師笑說:「一進門就看到『讚』的手勢,心情會很好。」原木色的書架上依照建築、室內設計、純藝術、文學、攝影時尚等分類,穿插黃怡儒旅行世界各地的戰利品、趣味公仔等等。 盎然綠意與燈影共舞 從大型傢具到水晶燈、抱枕等傢飾配件設計,黃怡儒不假他人之手,海浪書架前面點綴兩盞大型訂製水晶吊燈,一點亮牆面上就有如波光的投影,加上冷氣或微風吹拂,光影隨之晃動,彷彿舞動的樹影。橄欖綠的牆面空間,點綴大量大小型
-
藝@書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 凝視歐陸人文的第三者眼光
大學時代讀的是中文,八○年代遠離台北到巴黎學習戲劇,參與劇場工作,也在早期台灣劇場編導過多齣舞台劇,而後移居德國,一方面擔任新聞特派員,一方面也不停輟文學創作。陳玉慧是是作劇場的人,跑新聞的人,也是寫作的人。在編舞家林懷民眼中,她是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她的感思與文字總讓我悸動,讓我在煩碌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人的感覺,想起『靈魂』這回事。」 雖然旅居歐洲,但陳玉慧卻總用「訪客」的眼睛來打量自己的所在,觀察記錄歐洲藝術生態、社會現象。她的散文中,從來有一種旁觀的態度,冷冷的眼睛,但不冷的心;而如今,她要自己更像旁觀者,雖然有時還是忍不住主觀地寫起內心思維。那種第三者的寫法,試圖客觀地陳述每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肢體和語言,因為正如她所說,外在行為正是內在思維的反射,記錄外在便是顯露內在。 最新的作品《我的抒情歐洲》(大田出版)收錄她近年發表於本刊的專欄文章,在她的筆下,不論是耳熟能詳的作家、激進的劇場導演、前衛編舞家,透過她那平淡真實的筆調,每一個人每一個故事看都如此精采動人。在這些創作者那不安、自我、孤獨的靈魂背後,無論隱藏的是混亂迷惘的掙扎,或者是才華洋溢的美麗境界,都帶給讀者無限的共鳴、衝擊與繆思。(廖俊逞) 米雅斯《在妳的名字裡失序》從三角關係看自我認同 看似典型的三角關係,深入了三人的自我認同。被譽為「左手寫專欄,右手寫小說」的西班牙作家米雅斯以「小說中的小說」說故事,探討生命的迷惘,對愛情對年少的緬懷。揭露的過程也充滿懸疑性,營造出虛幻與現實之間彼此不斷的交替變化。文中一切的演出前仆後繼、相互呼應,結構嚴謹,技巧高明。《在妳的名字裡失序》(圓神出版)一書不僅為米雅斯奠定其「暢銷優秀作家」的地位,並受歐亞各國喜愛,已有十種譯本問世。其他著作有《這就是孤獨》、《意亂情迷的出軌》。(廖俊逞) 《表演藝術達人秘笈》破解看表演難題! 看表演要穿禮服嗎?如何省錢看表演?聽音樂會怎樣才不會拍錯手?在劇場裡面不能拍照吃東西嗎?看表演時打瞌睡怎麼辦?實驗劇場真的都讓人看不懂嗎?想要解決看表演的疑難雜症,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的《表演藝術達人秘笈》一本全搞定!全書區分為「看表演」、「
-
藝@CD
重現光芒的古巴音樂傳奇-貝波.瓦地斯
古巴的音樂總是讓人驚艷,尤其近年來許多藝能達人重新被發掘聆聽,簡直就是從歷史的沙泥中重新淘洗出璀慘的珠玉,身兼作曲家、製作人、鋼琴演奏家與樂團團長,目前已經近九十高齡的貝波.瓦地斯也是珠玉之一。他是古巴爵士樂黃金時期Big Band靈魂人物之一,曾因革命流亡瑞典、在飯店演奏鋼琴維生,近幾年不但重新受到全球樂壇矚目,並成為五座葛萊美獎得主。
-
藝@電影
快樂又痛苦的影展季節開跑
十月起,又是影迷暨快樂又痛苦的影展季節,樂的是看到許多好片,痛的是荷包為看片大失血。在金馬影展大廟會之前,為大家推薦「女性影展」與「紀錄片雙年展」之不得不看!讓大家錢花在刀口上,讓影迷過得暨快樂又不會太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把「愛丁堡藝穗節」從想像中拉出
近年屢屢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英國,不為恐怖主義所屈,盛夏的藝術節慶依然綻放繽紛。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恰逢六十大壽,在英國甫完成戲劇碩士學業的香港劇評人陳國慧,趁此機會到藝術山城愛丁堡「朝拜」,看見豐富多彩的實驗作品,發現英國表演藝術界也吹起「日韓風」,異國情調又逗趣娛樂的日韓演出票房一片蓬勃。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玩偶之家─娜拉》
十月份各大大小小藝術節一起登場,戲劇、舞蹈、馬戲如花火般接連迸放,一時讓台北較諸世界各國際都會亦不遑多讓。「德國狂潮」系列當然個個不可錯過,「新舞風」的巴西古朋舞團我早在坊間DVD見識其流麗深情的丰采,這次來台當然也令人企盼。 但如果你的時間或荷包有限,只能擇一觀賞的話,我還是要推薦來自柏林的《玩偶之家─娜拉》,一瞻歐陸「導演劇場」三十年來平地起高樓的豐碩成果。劇本不難找,讀過劇本再看戲,更能體會導演之犀利大膽、演員之不設退路,保證更加樂趣無窮。歐斯特麥耶以肢體和場面調度挖掘人物真實關係的本領,以及直指要害的詮釋觀點,有如一堂紮紮實實的劇場課,足以讓眾多把矯揉做作當優雅的導演、軟吞吞還以為在演內心戲的演員,徹底醒悟,也可為台灣向來用「寫實」掩飾創意匱乏的設計,下一劑猛藥。能看到這樣一齣易卜生,觀眾和劇作家,可都賺到了。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
不只是歌德、席勒和布萊希特 不只是巴赫、貝多芬和布拉姆斯 不只是啤酒、豬腳和黑森林蛋糕 不只是賓士、寶馬和包浩斯 除了經典德國,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帶你看看不一樣的當代德國 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 嚴謹與瘋狂的極致交織 傳統與現代的驚艷再生 穩踞建築、設計與科技產業的龍頭 德國風格為何持續在全球延燒?它又如何傳承工藝的精準表現,淬煉出令人驚嘆的舞台形式,成為引領表演藝術潮流的重要先驅? 本刊邀請多位德國達人帶路 解讀政治情勢、生活型態、建築、當代藝術、旅遊等文化面向 剖析當代劇場、音樂、舞蹈、電影和文學等美學趨勢 還有十大城市、一百個不可不知的關鍵詞 讓讀者全方位掌握當代德國,快速成為德國通! 延續世界杯足球賽所引爆的德國狂潮 「二○○六兩廳院世界之窗─德國系列」也將聚焦德國 九檔最具分量製作匯聚台灣,體驗與德國零時差的藝術感動 本刊獨家專訪編舞家莎夏‧瓦茲、新銳導演卡斯登穆勒等重量級藝術家 讓讀者親睹即將來襲的德國狂潮!
-
舞蹈新訊 秦Kanoko以舞踏身體凝視歷史
《天然之美》為樂生院請命
一九九八年首次踏上台灣土地,日本舞踏藝術家秦Kanoko找到現代化日本所失落的認同和歸屬感,認為藝術不該脫離生活的她,於是決定落腳台灣,將舞踏扎根在這塊土地上,探觸台灣人的身體性。去年,秦Kanoko正式成立舞踏團體「黃蝶南天舞踏團」,以「台灣舞踏的可能性」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創團作《瞬間之王》控訴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而今年,則以《天然之美》關注樂生療養院拆遷的問題。 《天然之美》原為民間歌謠,誕生於日本接受西方思維的明治時期,這是一首由馬戲團或街頭藝人演奏,帶有悲傷氣氛的曲子,以簡單詞句歌詠失落的自然之美。秦Kanoko表示,這首歌是日本近代化的代表產物,同樣的,「樂生院」也是一九三○年由日本政府為了邁向「近代化」,所設立的痲瘋病患隔離機構。因此,秦Kanoko透過歌曲存留在心中的憂傷印記,對照樂生院長期被遺忘、受文明迫害的院民身體中的悲哀,創作這支舞踏作品。舞台是一座八角型的納骨塔,舞者身體成為樂生院逝去靈魂進住的所在,用舞踏塗白的身體喚起被封凍的記憶。(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誠品戲劇節 《文生.梵谷》《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變成雲的男人》
賴聲川在他的《創意學》中說,有創意的難題才能激發創意的解題方式。今年誠品戲劇節拉攏劇場和美術對話,就是一道精采的難題。三位解題導演各有獨特風格:擅長語言遊戲的王嘉明要探測濃重熾烈的梵谷,實驗現代崑曲的戴君芳要揭發達文西的雌雄同體,以超現實意象取勝的郭文泰,更是名正言順地幫超現實大師馬格利特作潛意識導覽。這幾位偶像級畫家遭到跨界粉絲膜拜頂禮與解構凌遲,是不可不看的盛事。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舞蹈新訊 在空間與空間的交界上跳舞
驫舞劇場舞出《樓梯》的另類狂想
由清一色男舞者組成的「驫舞劇場」,去年才正式成軍,就吸引一大票忠實粉絲,創團演出《M DANS》不僅票房亮眼,作品也頗獲好評,儼然形成一股令人不容忽視的舞蹈新勢力。今年新作《樓梯》用「命題作文」的方式,以「樓梯」為舞台上主要物件,改變跳舞的空間與方式,編舞家陳武康、黃翊、楊育鳴、蘇威嘉、周書毅等人共同創作,或延伸想像或另類解讀。 藝術總監陳武康說,樓梯可以喻作生命旅程,青春正盛之時,衰敗死亡也如影隨行,彷彿踏在樓梯最高處旋即墜落。楊育鳴以虛寓實,在燈光切割出的區位裡,有人拼命想往上爬,有人則對高處怯懦不已,但彷彿都有股力量牽制、操控,像是不得已的人生處境。蘇威嘉運用樓梯危險的空間特性,創造不穩定的動作質感,兩名舞者在狹小空間不斷反覆纏繞,象徵兩人關係沒有出口的僵局。樓梯也是空間和空間的交界,最年輕的編舞者黃翊捕捉其模糊曖昧的空間感,以超現實手法,將影像和真實空間時而切割時而並置,形成蒙太奇的拼貼趣味。此外,這次演出特別邀請紐約Ballet Tech舞團的編舞家Eliot Feld,為他們量身訂做一支十分鐘的小品,在史蒂芬.賴克的極限音樂中,以上下樓梯的純粹腳步動作,變化出豐富多樣的身體運動。(廖俊逞)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
-
戲曲新訊 華人歌仔戲創作藝術節 開鑼拚戲囉!
唐美雲、廖瓊枝新詮老戲 透視三地創作實力
「什麼是歌仔戲的本體?」二○○六「華人歌仔戲創作藝術節」邀請台北、廈門、新加坡三地的歌仔戲團,針對「古戲新詮」進行創作,戲後並安排論壇講座,讓演出和學術研討結合,共同探索歌仔戲的傳統為何。藝術總監蔡欣欣表示,兩岸三地歌仔戲交流,源起於一九九五年在台北舉辦的「海峽兩岸歌仔戲研討會」,十年來由不同城市輪流承辦,今年首度採用「指定命題」形式,讓參與團隊針對同一題目進行對話。 今年藝術節陣仗不小,廈門歌仔戲團派出近七十人的龐大陣容,新加坡則有福建公會薌劇團、新加坡戲曲學院近五十人來台交流;台灣由唐美雲歌仔戲團打頭陣,演出改編自《宋宮祕史貍貓換太子》的《金水橋畔》,將外台十本大戲濃縮為一晚演出,唐美雲和七十二歲高齡的廖瓊枝再度攜手。另外推出十二場「實驗小戲」,以歌仔戲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實驗主體,邀請明華園天字團、春風歌劇團、陳美雲歌仔戲團,以及結合歌仔戲與偶戲的納豆劇團,實驗劇場拼台呈現。(廖俊逞)
-
親子新訊 朱陸豪、趙自強跨界助陣
音樂頑童張正傑為「大提琴找新娘」
自幼便活躍於音樂領域,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將為小朋友設計一場跨界音樂會,以生動活潑的故事來吸引親子參與,一改古典音樂會的嚴肅調性。這場名為「大提琴找新娘」的獨奏會,將透過大提琴著名的小品,不同樂器的身形、重量、相貌,帶動小朋友認識樂器的種類與屬性特色,為主角「大提琴」找到身心靈相屬的另一半,同時開啟一個輕鬆、直接、有趣的學習平台。 音樂會將以聖桑的《天鵝》、玻凱利尼的大提琴奏鳴曲、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G弦之歌》及德布西的大提琴奏鳴曲等名曲與趣味擬人化的主題故事作為結合。張正傑並找來了戲曲界美猴王朱陸豪、水果奶奶趙自強加入演出,精采跨界、逗趣機鋒的背後,聆賞大提琴小品的交會、經典的邂逅。(盧雅莉)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全本《尼貝龍指環》
《尼貝龍指環》是該看的,不是嗎?它是歌劇史上的埃弗勒斯峰。如果把西方音樂史攤開成一張立體地圖,可以看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谷出兩個峰,一個是布拉姆斯峰,一個是華格納峰,而連演四夜的《指環》更是峰上之峰。當然,一個東西可以看得很複雜、或很單純,一念之間而已。以華格納音樂的技巧面來看,如同各領域的工匠熟手,有其獨創性和專業性。而《指環》劇情,源自日耳曼民間神話,看似錯綜複雜,但在光怪陸離的現代來看,已見怪不怪。近年有部架構類似的魔幻電影《魔戒》,也大剌剌拍了三部曲,描述神、人、精靈、侏儒、巨人雜處的天地。若論魔幻和創意指數,老《指環》自然是遠遜於新《魔戒》。那麼,我們幹啥還要去花四個晚上看《指環》呢? 所有理性歸納的目的論,我看都站不住腳。我認為到頭來,《指環》就是一杯酒。是德意志文化部分面相凝鑄的結晶體,帶來一整套的感覺,一種像吃迷幻藥的微醺。如果抱著景仰進去,格些理論出來,畫重點、記筆記,那可就是煮鶴焚琴。華格納是個浪子,聽他的作品,思想上要有點狂狷氣,才會對得起。我個人不對《指環》劇情抱太多幻想,不過是《星際大戰》或《魔戒》的前輩。我暗自期望演唱和演奏者音樂要夠強,戲劇處理別像《浮士德》那樣過頭。讓這杯酒夠醇,賓主盡歡,將會是一次難得的品藝經驗。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
表坊的《暗戀桃花源》自一九八六年首演以來,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這部作品不僅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在藝術成就上也受到各界極高的評價。劇情大致上是描述兩個劇團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共用一個舞台進行排演。因此,風格迥異的兩齣戲便在舞台上交替搬演,甚至各據一半場地同時進行綵排。觀眾們彷彿手上拿著電視遙控器般,有時在兩個頻道間往返觀賞;有時又像開啟子母畫面,有目不暇給之感。在相互干擾的情況下,兩個劇團的排演雖是荒腔走板,卻共同完成了一個現代寓言:一種對於美好斯地的永恆追尋。經過導演大塊拼貼的巧妙手法後,這深藏在所有人類心中的一致渴想逐漸清晰浮現。 今年表坊五度推出《暗戀桃花源》,並邀請明華園參與演出,企圖呈現另一種的詮釋面貌。舞台上兩個重量級的劇團相遇,到底會迸發出怎樣妙不可喻的火花,實在令人期待! 文字|陳依婷 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深深地為劇場世界所著迷,它讓我以更細膩的情感、更寬闊的視野以及更多元的思維去感受我所面對的一切。
-
音樂新訊 舞台版「金庸群俠傳」
NCO「笑傲江湖」讓金庸與國樂相遇
當國樂遇上金庸會產生何種波瀾?國立實驗樂團正名為國家國樂團後,找來作曲家劉學軒及編導李易修執刀,策劃「精緻系列音樂會」,用戲劇的氛圍烘托國樂的意境之美,給予觀眾全新的聆聽感受。第三波的精緻吹管「笑傲江湖」請到武林高手金庸相助,竹管間的刀光劍影,吐納間的內功陣仗,以景寓意、以聲寄情,透過舞台畫面表現情節,再以音波流動上演激戰場面。 一場江湖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武林寶典《九陰真經》揭開序幕,《天罡北斗陣》以嗩吶對抗由不同樂器分飾的北斗七星武士,《笑傲江湖》的俠骨柔情掀起萬般波瀾,在東邪黃藥師的《碧海潮聲曲》中恢復到水若鏡平。音樂會強起強收,弱起弱收的氛圍塑造,恰如武俠小說的悲劇收場。整場超過一半的曲目為全新創作,在團員且吹且演的表現下,「金庸群俠傳」將躍上舞台。(李逸馨)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06誠品戲劇節—3×3協奏曲
目錄 02 透過黑白梵谷,重新思考劇場 王嘉明+王雅慧《文生.梵谷》 文字 廖俊逞 附:梵谷的孤絕,我的混亂 文字 王嘉明 附:不同於當代藝術家的眼睛 文字 王雅慧 05 以東方戲曲思維 解讀達文西密碼 戴君芳+施工忠昊《小船幻想詩》 文字 廖俊逞 附:達文西的靈魂自畫像 文字 戴君芳 附:從《維特魯維斯人》看見觀者達文西 文字 施工忠昊 08 馬格利特式的劇場幻術 郭文泰+毛牛《變成雲的男人》 文字 周行 附:馬格利特,在真相與想像之間 文字 郭文泰 附:失眠夜,與馬格利特的夢為伴 文字 曾御欽(毛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寫實主義—劇場界的乖乖牌?
前一陣子我還常跟朋友聊天時講到:「似乎好久,我都沒有好好地看過一齣寫實劇了。」在這對白之下,我每每暗自略過的潛台詞其實卻是:「已經有好久,沒有劇團願意再乖乖地做一齣寫實劇了。」 寫實劇,或是再精準地加上令人肅然起敬的「主義」二字寫實主義的劇,似乎已經是一位老掉牙的過氣小生,近年逐漸在台灣的舞台上沉寂。的確,做寫實劇成本花費較高(舞台佈景大、道具繁雜等),對導演與各設計的限制較多,而且相對的宣傳賣相或討喜的程度,往往比不上一些新的戲劇形式。再加上電視電影等大量的湧現,也讓觀眾對寫實劇索然無味。「吃力不討好」我想是現在劇團不再做寫實劇最大的主因。以往我還會在一些校園內的作品裡發現一些寫實劇的蹤跡,但是現在,它似乎落伍到連學生都不屑一顧。雖然是科班出身也搞過幾齣戲的我,深深地了解這箇中緣由。但有時看完一些所謂形式強烈、噱頭十足的戲碼後,那感覺唉就像在今年守歲時,聽完家家戶戶放的塑膠消音鞭炮,在一陣不清楚的混亂與吵雜過後,總覺得缺了那股子味道~不知是喜?惡?也不願置可否。但我知道,自己對兒時年節放炮的記憶,絕不單只是懷念,反倒是對現在過年放炮的形式,感到虛的可怕。 在本期介紹主張「新寫實主義」的德國新銳導演歐斯特麥耶的文章中,他表示:「現代的社會經驗與身分認同已變得支離破碎,因此,人們對整體性、一致性與連貫性的需求其實越來越強烈,即使明知是虛構的假象也怡然自得。」的確,做戲者解構劇本的專橫與anything goes的美學應有再討論的必要。我感幸「忠於原著」的美德終於被重提,而且令我更高興的是,前陣子有一個台中的大開劇團,搶在德國導演之前,用《母親的嫁衣》提前讓我重溫了寫實主義的舊夢。那是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劇場工作者,抱持著為台灣戲劇扎根的理念,或遠行、或回鄉的在台中,歷經了一年的工作計畫與訓練所完成的誠意之作。 也許他們的作品不見得能與歐陸的新銳導演並列,理念也與歐斯特麥耶的「新寫實主義」有所出入,雖然我在看完戲後,也當著導演的面笑稱他還是濫情的多下了兩顆「蛋」(Spot Light)。可是既高且整齊的演員素質,加上完整成熟的設計,甚至連換場時黑衣人(撿場)的那份鄭重,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讓劇場的種子在台中開花結果。而且在看《母》劇時,觀眾可以在
-
演員的庫藏記憶
上一代的那種眼神,沒機會演了……
談起他們自己,眼神又亮了起來就是他們那種人的眼神,一個經過了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多災多難的動盪環境裡,才有的一種「情緒記憶」的眼神。如今雖然時光已舊,但是在我心裡記憶猶新,那一張張來自大江南北不同的臉,卻有著相同的一種眼神,反映著那個不知道要怎麼過、可是又得過的時代,一樣的迷茫。我大概還能演得出來,但是沒人寫這種劇本了
-
藝術家的OFF學
微笑高棉小孩
他們翻越水上的船隻結伴而來。有些茫然地看著我們這些闖入的遊客。我按下相機快門時最年幼的小孩突然舉了個勝利的手勢,然後,伸手乞討。我讀到她唇間吐出的英文字彙: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