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書頁》裡,音樂、燈光、空間、時間均以一種物質般的存在,與舞者的身體進行對話。在他獨舞的尾聲,勅使川原自書牆中抽出一張張泛黃的紙頁,丟入空中。四處翻飛的書頁攪亂原本安靜的氣流,他迴轉其中,然後以手輕撥胸前,彷彿抖落一身空氣的碎片。
勅使川原三郎&渡烏舞團《人體書頁》
6/1~3 台北新舞臺
如果「後—現代舞蹈」(註)一詞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其中一個重要命題或許是對於「身體」進行本質上的思考。一九六○年代以紐約傑德遜教堂(Judson Church)為中心的舞蹈實驗倡導對身體「日常性」的探索;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辯證的是身體的「社會性」建構與意義;那麼崛起於一九八○年代的日本舞蹈家勅使川原三郎的舞蹈則是對於身體「物質性」的哲學思辨,由此發展出獨特的空間與肢體美學。
與「物質性」共舞
身兼裝置藝術家與編舞家的勅使川原對於事物的「物質性」有著異常敏銳的感受與表達力。《人體書頁》Bones in Pages始於裝置藝術。一整牆的書,泛黃微皺的紙頁向外翻開,如一個個吸飽空氣的生命體,隨著細膩的燈光變化而呼吸,也讓舞台空間彷彿輕顫著細微的氣流。對牆的地板上擺滿數不清的鞋,一雙雙從上舞台蔓延至下舞台,暗示著曾經存在的生命體。用於記載的書本和失去主人的鞋,均暗示著「歷史─時間」的存在與消逝。而佔據舞台中央的二個透明玻璃罩,以超現實的視覺意象,將一張椅子、桌子、和立於桌上的書,截成二半,彷彿將時間與空間凝固在異次元的剎那。動態的與凝結的時空在同一舞台上並存、摩擦、碰撞。這個被稱為「空氣之舞」(Dance of Air)的舞台裝置以靜態物質暗示動態空間,為勅使川原的舞蹈提供絕佳的隱喻。
黑暗中,勅使川原俯身插滿尖銳玻璃的小几上,玻璃碎片切割過的燈光鬼魅地映照在他臉龐,當他仰頭向後,一抹謎樣的微笑掠過原本凝肅的表情,雙手如彈琴似地在玻璃上方輕顫。勅使川原的身體擁有與空氣共振的魔力。當他舞在書牆與玻璃罩之間,肢體的不同部位以迥異的速度與質地起舞,雙腳快速抽動、顛躑的當下,上半身卻能精準而有力地切割空間,與滿溢著隆隆機械聲的空氣擦撞。隨著燈光轉換,柔軟的絃樂隱隱浮現,他展開的雙臂如鳥般揮動,輕顫的十指,飽滿的弧線,在雙腳快速移步的不平衡中,全身像漲滿空氣的羽毛,融入溫柔的樂聲裡。
勅使川原的身體總能毫無滯礙地轉換於截然不同的質地間,從剛強銳利到輕盈柔軟。他曾說:「舞蹈是身體與外在物質間的一種濃密的接觸。」《人體書頁》裡,音樂、燈光、空間、時間均以一種物質般的存在,與舞者的身體進行對話。在他獨舞的尾聲,勅使川原自書牆中抽出一張張泛黃的紙頁,丟入空中。四處翻飛的書頁攪亂原本安靜的氣流,他迴轉其中,然後以手輕撥胸前,彷彿抖落一身空氣的碎片。
充滿危機卻又飽含詩意
《人體書頁》在一九九一年首演時是以編舞者獨演的形式呈現,二○○三年後的改編版本則與渡烏舞團的二位女舞者共同演出。舞作後半,幽暗的舞台上,全身黑衣黑裙的宮田佳背貼著天幕,如一隻黑色大鳥般振動雙臂,然後以堅定的眼神凝向天頂處射入的光束裡。隨後,身著與勅使川原同樣黑衣黑褲的佐東利穗子,戴著頭套、面具,在鞋陣中起舞。長手長腳的她以不平衡的腳步、精準的動作舞在鞋群匯成的時間之流上,猶如先前勅使川原獨舞的影子。
《人體書頁》是異質元素間濃密的對話,當身體以極致的速度,形塑、消融、穿梭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空氣中充滿危機卻又飽含詩意。
註:這裡指的是現代舞之後,企圖挑戰或與它對話的舞蹈潮流。「後(—)現代舞蹈」不等同於後現代主義,並且是舞蹈史上備受爭議的名詞。這裡嘗試提供一個可能的思考向度。
文字|陳雅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