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殘碎、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
書娜藉拐杖粉碎古典芭蕾對稱、優雅、和諧的完美形象,掠奪芭蕾處女般的純真。然而,另一方面卻刻意地用性感十足、裸露的健美肉體堆砌起身體的殘碎,展露無限誘人的情色。不見殘障的痛苦,不見生命的殘酷、殘忍,只見美化了的肢體切割,美化了的肉體脆弱。顯然,書娜企圖在完美中尋找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原本是寫給擁有上下兩個鍵盤的大鍵琴,如果以現代鋼琴演奏,時時遇到雙手必須上下穿疊,一不小心,兩手手指必會卡死在鍵盤上,不得動彈。瑪麗‧書娜顯然對於這種彈奏的困難,感同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古典柔約到張揚頡頏—林懷民
重新回頭看《白》,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一種白,三種況味,《白》在九年前即暗藏著許多後來雲門作品的預示,例如《竹夢》裡的綠,《狂草》的光影與卷軸,在作品裡拼出其他作品的DNA,最後發現綿延不斷的是舞者身上長出的力量,因為他們,《白》有了各種心境與層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油滑」中,看見人體之美─劉紹爐
有「舞蹈界愚公」之稱的劉紹爐,正如這個綽號所點出的,以愚公般堅持投入的精神耕耘他的舞蹈創作之路,而「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正是與他畫上等號的金字招牌。今年該系列首部曲《奧林匹克》重新搬上舞台全台巡演,也讓年輕世代有機會一睹這支巡演過大半個地球、劉紹爐將體育轉化為舞蹈藝術的得意之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交界」,拼貼漂浮心靈—姚淑芬+陳俊明
熱愛冒險、探索未知,作品中大膽利用多媒體、空間裝置的編舞家姚淑芬,與喜歡運用舞蹈肢體、聲響等劇場表現媒材,實驗跨媒介創作的視覺藝術家陳俊明,在舞蹈空間舞團的邀請下,合作出跨界製作《明日世界之天堂海》,將以紅樓劇場為舞台,以「海洋」為肢體發展意象,呈現物質文明中,心靈的漂浮、迷惑與失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喧囂島嶼中的「看」與「被看」—何曉玫
在四十歲與台北越界舞團結緣、現在更接下團長職務的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新作《默島樂園》以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入舞:場地上舖滿厚沙營造島嶼氛圍;一堵牆面是工地鷹架防護棚布,影射永遠施工中的台灣;更從民俗藝閣得到靈感,讓三位舞者打扮成布袋戲人偶綁在三根鐵架上跳舞;還有演員徐堰鈴、許傑輝的演出,呈現編舞家眼中喧囂的台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詩意幽默的身體冒險─林原上
從傳統京劇、現代劇場到舞蹈,足跡踏過半個地球的林原上,最後落腳法國成立舞團,在現代舞的世界中,找到讓身體恣意想像的舞台。長年遊走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前衛,林原上說:「我不斷地學,也不停地『丟』,像脫衣服一樣,回歸最自然純粹的藝術狀態。」今年他帶回兩支舞作:舊作《今夜您帶我去哪兒?》展現在夢境裡的盡情冒險,新作雙人舞《隻手之聲》則取禪宗公案、呈現看似平靜卻流變不斷的生命情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暖一冷,舞說人生—楊桂娟vs. David Grenke
感性細膩的楊桂娟,悶騷內斂的David Grenke,兩位個性迥異的編舞家,跨越大半個地球再度合作同檔演出,各自的新作《北極光》與American Pop皆結合舞蹈、戲劇、音樂、十六厘米電影與繪畫,跨界拼貼出對生命的光明及陰暗感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個世代的生命況味—羅曼菲、布拉瑞揚、鄭宗龍
雲門舞集2團從二○○一年推出「春鬥」系列,每年都邀請年輕編舞家合作,展現新生代的創作活力。今年的「春鬥」,除了有甫辭世的藝術總監羅曼菲病中編作的《尋夢》,還有駐團編舞家布拉瑞揚重新詮釋死亡的《將盡》,以及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的《莊嚴的笑話》,呈現三個不同世代的生命況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胡德夫vs.布拉瑞揚
第一次聽胡德夫的歌聲,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九二一週年紀念音樂會裡,歌聲渾厚蒼茫,像一雙溫暖的大手,療傷止痛。如今近坐在眼前,目光炯炯,像一座山。 胡德夫和布拉瑞揚都有山的基因在血液裡,用山的不變來對應世間的常變,兩人都曾經歷過進入新社會的創痛,繞了一圈找到自己,也找到自己身後的山。胡德夫從七○年代所帶來的山的歌聲,影響了後來十年的民歌運動;布拉瑞揚在二十二歲時發表的《無顏》,簡單重複的肢體語彙,控訴力強烈;一生投入原住民人權運動的胡德夫說:「假如我早個十年碰到布拉瑞揚,我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路程,早點從社會的心律不整中逃脫出來,因為只要歌和舞一起走,一定會有力量的。」 在雲門舞集下一季的演出裡,胡德夫的歌與布拉的舞將要走在一起,這一次,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筆調滄涼幽默 作品自成宇宙
山謬.貝克特 揭露人世的真實荒謬
全球劇場界,都在透過演出跟研討會盛大歡慶他的百年冥誕。 他是寫詩、寫小說,寫舞台劇、廣播劇跟電影劇本的貝克特。 他所揮灑出的世界,自外於現實,自成宇宙,自成邏輯。 筆下人物對話所透露出的身分和彼此關係,彷彿是人世的縮影。 這位一九六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透過蒼涼但又不失幽默的筆調, 開創出「荒謬劇場」的形式與內容,讓世界劇壇跟文學界獲得許多啟發。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十九個導演,十九種觀看貝克特的方式
Beckett on Film是一套完整收錄了貝克特一生十九部作品的DVD。這是都柏林的「門劇團」在一九九七年所策劃的一個向貝克特致敬的影像拍攝計畫,找來十九位世界知名電影導演、劇場導演與藝術家各執導一部貝克特的作品。我們一生很難在劇場中完整看到貝克特的作品,透過這套DVD,我們可以一口氣看完貝克特的全部劇作,與一部這些導演談貝克特作品的紀錄片。
-
音樂先修班The Beginners’ Class 除了長笛美女,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
關於長笛的天才十問
長笛好像都是金屬做的,為什麼歸類為木管樂器? 白金長笛一定比黃金長笛厲害嗎? 一定要美女才能吹長笛?還是吹長笛會變美? 國內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學長笛? 由新象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將從四月中旬展開,想更認識長笛,PAR「音樂先修班」本期推出「長笛天才十問」,邀請吹長笛和拿指揮棒一樣得心應手的音樂學者郭聯昌;維也納留學期間,曾經選修長笛的作曲家林芳宜,帶領讀者跨入長笛的第一堂課。
-
音樂先修班The Beginners’ Class 台灣首次
「國際長笛藝術節」
繼鋼琴、小提琴之後,長笛已躍為準「國民樂器」,許多俊男美女改攻「長笛」、打造「氣質」形象。輔大音樂系教授郭聯昌說,國內學長笛的人口,近來受各級學校管樂社團興起及明星包裝的影響,人數不降反升,據估計,市場上平均每年出產三萬五千支長笛,「過去產製重心在歐洲,現在則是台灣、日本、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長笛市場大好,作育英才無數的「長笛教母」樊曼儂功不可沒,在她的號召下,今年首屆「國際長笛藝術節」陣仗之大,氣勢驚人。三月二日記者會上,樊曼儂眾弟子、徒孫莫不放下手邊工作,趕來為教母助陣。數十位國內的長笛氣質美女、高大帥哥盛裝出席,一字排開,美不勝收。尤其樊曼儂旗下的「長笛十二金釵」,個個具備明艷動人與技藝高超的實力,更添增了這次藝術節的可看性。 四位長笛大師齊聚一堂,國內長笛樂團幾乎總動員 「國際長笛藝術節」將從四月中旬展開,以「國際大師音樂會」、「名家名曲之夜」、「長笛室內樂之宴」、「長笛新勢力」四大主題,北、中、南連續七天十三場的演出,另有深入校園社區的大師講座和教學。 今年藝術節邀得來自歐洲、北美洲、亞洲四位長笛大師齊聚一堂,分別是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第一名得主葛拉夫(Peter-Lukas Graf),有「醫生專業、長笛權威」之稱的阿朵里安(Andras Adorjan),被封為「長笛世界操控者」的羅伯特.艾特肯(Robert Aitken),以及獲得朗帕爾國際大賽首獎得主的日本名家工藤重典(Shigenori Kudo)。另外並請來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國內三大樂團長笛首席安德石、游雅慧、陳麗明同台競技。 國內知名的長笛樂團和演奏家也幾乎總動員,共襄盛舉,包括「吹笛人室內樂團」、「唐律長笛合奏團」、「風尚長笛家族室內樂團」、「新藝木管五重奏」等;以及十多位國內長笛名家與新秀共同為此次藝術節注入新音樂活力。而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等團也將合作協奏曲之夜。
-
其他分類
想當上「魅影」?先搞好Audition!
如何在短短五分鐘面試時間內,證明自己的音樂劇演唱實力? 答案是:上台前的溝通準備、適合自己音色音域的自選曲,以及與音樂並重的肢體演出,三者缺一不可!
-
戲劇
商業價值之外
跳躍式的情節發展儘管使得情緒的高潮得以到達,但情感的真實性則不免落空,而劇本中事件堆疊的合理性更是顯得釜鑿痕重。
-
戲劇
「惡」之必要的聯想
《惡了》在脈絡清楚的情節線條中,推向荒謬的喜劇情境,演員默劇式的作業員動作更掌握了全劇的節奏。從劇名到演出,透露出極富巧思與相當純熟的一面,是小劇場中難得的小品。
-
音樂
展現令聽眾耳朵出油的魅力
第二組曲目包括多首耳熟能詳的巴羅克名曲,無論巴赫《G絃之歌》、帕海貝爾《卡農》、馬切洛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還是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裡的《第八號協奏曲》,他們都奏出足以令聆者耳朵出油的魅力。
-
音樂
每一曲,都像金鑽打造的小宇宙
下半場演出舒伯特的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這是作曲家器樂曲目的天鵝之歌,全曲寫得銷魂、冥想、內省,具有無盡的旋律創意和夢幻情懷。蕾昂絲卡雅彈出充滿催人落淚魅力的美麗歌唱線條,左右手觸鍵晶瑩剔透,和聲紋理無比清晰,動態依然巨大,精神內涵深不可測,一路迂迴所醞釀對人生的無限渴慕與依戀,使結尾的白熱化解決,情感力道強勁到幾乎難以承受的地步。
-
音樂
堅持原味的維也納之聲
維也納愛樂的管樂器保留了古典樂派時期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原有的樂器,忠實地再現古典樂派裡自然柔和、穩定清澈,卻又可以表達細緻變化的圓潤音色。由多位維也納愛樂管樂好手組成的「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將帶來莫札特、海頓與胡麥爾的管樂八重奏,並與NSO共同演奏莫札特小夜曲、協奏曲以及交響樂,展現純淨的「維也納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