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羅西尼經典台中上場 黑白默片風超喜感
《塞維亞理髮師》陪您歡度聖誕
撥散疫情陰霾,迎來歡樂聖誕,臺中國家歌劇院特地推出喜感滿分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經典《塞維亞理髮師》,由丹麥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授權重製,服裝、布景、道具皆從丹麥直送,飾演男主角費加洛的丁一憲與女主角羅西娜的翁若珮,將在導演馬丁.林博的黑白默片風格中飆速歌唱;歌劇院也同步推出「羅西尼套餐」,讓觀眾一舉體驗作曲家對美聲與美食的獨到品味。
-
戲劇
從IG走上舞台的「萬秀洗衣店」
2020年在IG爆紅的「萬秀洗衣店」,緣起於張瑞夫為自家開洗衣店的阿公阿嬤,以家中收洗但無人取領的衣物為他們打扮穿搭,拍照上傳,意外引發關注、甚至外媒報導。透過這些衣物,張瑞夫從阿公阿嬤那裡聽到衣服背後的故事,也因「萬秀洗衣店」,引來更多人的分享,他說:「我覺得萬秀洗衣店就像是個IP,它承載的是跨世代間的溝通,用不同方式和長輩對話,它也有著永續與循環的精神。」而與果陀劇場合作《8又四分之三號衣服修改舖》,則是透過舞台,讓萬秀洗衣店的精神能夠傳遞出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聲響創作者
許雁婷 聲音 代表著一個個觀點,如同見證歷史存在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許雁婷,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
看戲不忘電影
當舞蹈成為遺產……
這些以主創者為商標的舞團,被迫提早面對自己無法想像的未來,這讓康寧漢引以為鑑。這個世代的編舞家大多有種被逼迫不斷向前衝而激出的獨裁性格與領袖魅力,為其做事的幕後功臣也都抱持著一種榮譽與崇敬,但當編舞家過世後,就發生根本上的質變,組織結構、金流來源、舞者構成、作品遺產,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康寧漢的壯士斷腕,是對自己負責的作法。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聲響創作者
李慈湄 在聲音的世界裡,愈不理所當然,愈令人著迷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李慈湄,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
藝術節 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
透過藝術之窗 喚起反省與進步
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將自11月下旬展開,透過多樣的表演藝術展演,讓觀者回顧歷史、省思人權的意義。展演將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公館水岸廣場與齊格飛藝術中心等3個區域呈現,內容包含重新演繹文學文本的「小說劇場」、以短片加講座重建歷史的「影像劇場」,以及裝置藝術、漫遊劇場等多種沉浸式展演,以源源不絕的創意,喚醒社會對「人權」的重視。
-
思想不短路
蕭邦吃魷魚?別把音樂比賽當運動競技玩
競技取勝是絕大多數體育項目存在的本質,是手段也是目標;而賽場就是職業運動員發光與謀生的不二舞台。有些運動明星可以一屆屆地回鍋參加奧運,直到年紀稍長,通常30多歲,有些項目甚至才20幾,就得蛻下光環,轉到幕後當教練或評論員,或者轉行。《魷魚遊戲》熱映不久,正好在華沙也有個被譽為古典樂壇奧運的蕭邦鋼琴大賽,看著許多表現優異的各國選手一關關地被淘汰,兩個「遊戲」之間還真能讓人發揮想像空間,產生連結!但這些青年鋼琴家為何參賽?卻和體育選手彷彿是存在於情況迥異的多重宇宙中。
-
戲曲 2021「戲曲夢工場」
傳統與現代相映 探照戲曲未來路徑
今年來到第3屆的「戲曲夢工場」,以「鏡相/徑向」為主題,各創作團隊藉由表演藝術與外在世界相映照,看見不同表演形式與演出者的多種存在意象,並藉此找到前行的方向。除了真快樂掌中劇團《掰》,另有5組徵集劇目,其中臺北海鷗劇場《海鷗之女演員深情對決》與阮劇團《香纏》分別透過不同戲劇背景與世代女演員的對話、台灣女詩人的多面呈現,讓觀眾看到更多元的女性面貌與生命樣態。
-
回想與回響 Echo
縱身一躍 才知音樂已給你翅膀
「純粹就是我好奇,我想學」簡凱玉俐落地為返國後十多場獨奏會的選曲做出總結。 即便曾在2005年中國第一屆FOX大管大賽勇奪青年組首獎,也已過了四處征戰參加比賽的年紀,簡凱玉的眼光依然時常落在國際比賽的曲目上「世界的潮流是什麼?大家在吹的比賽曲是什麼?這些自己也都要會!」然而仔細爬梳她的音樂生涯,又不只如此
-
跨界 用5G翻轉觀演體驗
虛實之間 建構《神不在的小鎮》
在「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支持下,國家兩廳院將於10月30日推出全台首部5G科技虛實展演劇作《神不在的小鎮》,故事描述發生在名為「中正市」的小鎮,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社群世代的現象,探討網路和真實世界的真假。故事將在兩廳院藝文廣場上的「中正市」展開,觀眾可透過實體現場、線上直播觀賞,以及線上遊戲的參與,體驗這一場多視角、多平台、自選故事結局的多元感官饗宴。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與藝術家
陳侑汝 快樂與好奇,帶我走得很遠
雖然在研究所主修劇場導演,卻也涉足新媒體與裝置藝術創作,對陳侑汝來說,「快樂」與「好奇」是她一路探索藝術的主要動能,一路玩,一路做,無形中積累了美學觀察與導演能量,也漸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彙;若將這些語彙整理為幾個關鍵字,那應該是:土地,環境,與空間。
-
跨界
文化共好,走向繁盛將來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肩負藝術總顧問與總策劃、串連兩地與雲端展演平台的台日文化交流計畫「Taiwan NOW」,首波前導展「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甫於東京丸之內GOOD DESIGN Marunouchi 落幕,等待巡迴;第二階段的展演也將於本月底,假前身為舊東京中央郵局的複合型場館KITTE登場;於此同時,帶著台灣文化軟實力的表演藝術雲端會場也即將於10月底正式上線;而計畫壓軸的高雄衛武營戶外大型雙演出柳美和 X 臺灣歌仔戲《阿婆蘭 Aphrodite》與開場特別節目楊世豪《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也已進入排練階段。上述媒材繽紛、主題各異,客群多元的點狀系列展演,源於呼應東京奧運的台日文化交流計畫,從原預計的2020奧運前開幕、東京實地展演規劃,在經歷疫情動盪後,全新發展為燦爛且深刻、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合作無間的大型交流共好計畫,在跨國共製已不新穎卻尚待探索開發的此刻,透過雙方文化人才深度合作,期望培育出台日之間一朵紮實而嶄新的共榮繁盛之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與「非人」,身體與材質的「共作」
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造型藝術家名和晃平聯手打造的《器》,2019年訪台演出時曾令台灣觀眾大為驚豔;兩人在舞蹈和造形藝術的實驗再續,今年9月中在巴黎夏佑國家劇院推出新作《行星,流浪者》。如果說《器》當中蘊含了生態的命題,動物、植物、礦物岩石等自然、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新作《行星,流浪者》則是在「非人」的天地之後,重新聚焦回到「人類」的世界,回到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沙丘觀影有感
電影進行的中間,我時不時會對身處的豪華觀眾席產生好奇並付諸行動地體驗。椅背與腳靠能多水平,調整的過程中機件運作完全不發出一點聲音,呈現出高級感的合成皮質椅面大概坐多久會重新感受到體熱然後調整坐姿體位,座椅調整的號誌按鈕亮度適切外旁邊還有能呼叫服務人員的服務鈴一邊探索/感受新大陸的同時,不知為何又再度膝反應地思索起劇場的真義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影響.新劇場扎根台南
以兒童、青少年劇場為主創方向的影響.新劇場已經滿10歲了,藝術總監呂毅新在國外留學、返國後,不只發揮自己關於青少年劇場之所學,更用心於在地戲劇人才的培育。自2015年開始與臺南市文化局合作的「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到2019年正名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影響.新劇場透過「口述歷史劇場」的方式記錄青少年的生命故事,並讓他們從無到有地製作出一齣戲。即使今年在疫情下被迫轉為線上工作,但依然前行,展現10年扎根的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拉縴人深耕澎湖
拉縴人合唱團與澎湖的結緣,起於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李曜州,身為澎湖女婿的他,鼓勵團隊與澎湖在地的學校交流,進而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澎湖音樂營,在與當地文化局共同合作、努力下,迄今已10年。從第一屆開始,拉縴人的音樂營每年以不同主題舉辦,並邀知名兒童合唱團師資參與,指導當地的學生與老師,推廣合唱教育,讓離島的美好歌聲,在海天一色之下,愈唱愈響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多元主題設計課程
「劇場普悠瑪青少年劇場營」是臺東縣文化處規劃的劇場人才培育計畫,從2017年起與故事工廠合作,之前的課程規劃著重於綜合戲劇教學,但從去年開始逐步規劃主題課程,企圖讓參與的青少年們更了解劇場的多元與分工,邀請多面向的師資,為台東的青少年打開踏進劇場創作的第一道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假期中,與表演藝術相遇
青少年是人生自我探索成形的重要階段,而劇場作為一個虛擬真實的場域,正好可以提供這些年輕人可以透過身體訓練、故事扮演來揮灑想像,也可在過程中學習人際溝通合作等能力。不少地方政府皆透過與表演團隊的合作,辦理讓青少年在假期參與的藝術營隊,相關院校、場館單位也紛紛耕耘此一區塊,以培養未來的藝術種籽,都讓青少年的自我探索有更多的可能、讓青春更顯多彩。
-
戲劇 王嘉明vs.理查三世 Round 4!
聲響塗鴉 製造「真相」
王嘉明前幾次執導《理查三世》,「聲音」是他始終著迷的元素。在玩過「身聲分離」、現場樂隊與演員人聲撞擊之後,這回的《混音理查三世》,王嘉明說要讓聽覺元素有更多「街頭、塗鴉」的質地,不只讓多位演員以不同聲調扮演同一角色,還讓演員同時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因為這些人造感、加工感,正是王嘉明研究《理查三世》的體會,也是他創作《混音理查三世》的重點。
-
挑戰邊界
然後呢?
「然後呢?」這個問題在我的藝術創作上幫了很多忙,在我靈感枯竭、或不確定該如何繼續下去時都指引著我。試想,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揣想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那個畫面可以有多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