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喧嘩的初秋 秋老虎持續耀武揚威,卻是每年音樂季開始的滋味。隨著兩廳院展示新面貌,這兩個月的音樂節目也多得令人目不暇給。管弦樂方面,有泰密卡諾夫帶領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這次帶來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與穆索斯基的作品,要聽原汁原味的柴可夫斯基,非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莫屬。另外德國兩大廣播交響樂團──北德與法蘭克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一前一後蒞臨台灣,連曲目都極為相似──貝多芬與拉赫曼尼諾夫,或許可以做個比較,也是樂趣。而終於如願來台的龐克小提琴家甘迺迪(Nigel Kennedy)帶著他的龐克髮型(或許臉上依舊畫著迷彩)與華沙室內管弦樂團,將為台灣的聽眾演出他的招牌曲目──《四季》,甘迺迪其快無比的速度雖然仍是音樂界的一項指標,不過聽他的音樂會當然是除了純粹聆聽以外又多了視覺的娛樂效果。 至於室內樂方面,連著三場的NSO室內樂音樂會,算是難得的策畫,罕見有趣的曲目將可以看到NSO的音樂家們另一種能量。另外,第二屆的「啟動台灣的聲音」開跑囉!有異於第一屆不分編制的策畫方式,今年以編制為考量,將同類型的曲目安排成同一場音樂會。十月首場便是由台北愛樂合唱團所擔綱的合唱篇,將演出許雅民等的現代合唱作品。 充滿著演出節目的秋天,絲毫感覺不出蕭瑟的味道,演出前到劇院的廣場看看點點噴水夜燈、到誠品翻翻書、還有大風吹不進的咖啡座,這個樂季開始,音樂會似乎已經不再是單純聽覺的享受了。(林芳宜) 舞蹈 歷險不斷,舞動孩子的想像雲門舞集2《波波歷險記》 雲門舞集2團原訂在今年五月演出的《童樂會》,因SARS延期,經過半年的重新思考,這齣首次為兒童創作的舞作,更名《波波歷險記》,終於要在十一月面世。 從《童樂會》到《波波歷險記》,似乎顯示了舞團對於創作方向更為清晰,觀眾從《童樂會》的諧音「同樂會」所得到的暗示──作品的歡樂氛圍──過渡到一個含有主人翁、歷險故事的具體明示,應有助於提高購票前的預期與信任度。 也在今年獻出第一齣兒童舞作的舞蹈空間舞團,四月中呈現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
-
舞蹈
舞影狂亂,試問情為何物?
舞台左右邊各矗立著兩、三根圓柱鋼管,一名白衣女子忽隱忽現,背景傳來陣陣喧天的打鼾聲,另一女子退去底褲,騎坐在鼾睡男子身上與之交媾。隨著女人盡興地前後搖晃,男人的呼吸與鼾聲也愈發急促。女人的呻吟、動作逐漸加速擴張,直到高潮而爆發到達頂點。大膽直接、赤裸而肆無忌憚,儼然是凡德吉帕斯的創作標籤。
-
舞蹈
芭蕾「本土化」,期待蛻變成長
《夢幻蝴蝶谷──胡桃鉗MIT》源自北藝大校長邱坤良「本土自製芭蕾舞劇」的想法,編舞張曉雄說,雖然製作群大可就《胡桃鉗》原本照搬,不過既要思考本土化的意義,抓牢MIT精神,他選擇保留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而改從舞劇文本下手,試著找出《胡桃鉗》當中,不分古今中外、普世皆然的部分。於是「家」的內在精神與「蝴蝶」蛻變的意象,便自然地出現了。
-
舞蹈
從重創性的撞擊中營造謀合
舞蹈空間今秋與國光劇團創意結盟,跨界編創《再現東風》。該支舞碼將由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結合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與知名作曲家陳揚聯手打造。當現代舞編舞者碰上傳統戲曲導演,再加上一個前衛作曲家,《再現東風》將「跨」出何種東方情調。本刊特別邀集三位創作者,藉由「交叉詰問」的討論方式,讓讀者先賭這個特別的跨界工作模式。
-
音樂
用音樂縱火,心靈熾燒
對三十五年後重拾音樂生命的伊布拉印而言,像重回學校一樣神奇,他甚至覺得自己好像幼稚園學生,一切都很新鮮。對伊布拉印,雷‧庫德是帶他重新體驗演藝生涯的老師,但對雷‧庫德而言,伊布拉印卻是給他人生更多啟發的老師。
-
音樂
從錄音到現場,推動音樂巨輪
廣播交響樂團顧名思義,就是附屬在廣播公司,以錄音提供給電台音樂為主要工作的交響樂團。由於許多團隊這幾年發展下來已經具有世界級的演奏水準,加上致力演奏當代音樂、大力扶持新秀演出、以廣播公司資源舉辦音樂比賽和音樂節,廣播樂團和合唱團已經是音樂文化進步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
戲劇
打造一個台灣休閒消費的優質品牌
對於藝術總監梁志民而言,專業經營下的「創作自由」似乎是天經地義,而就藝術行政者林靈玉的角度來看,那是「天職與義務」。儘管經常面臨同業不同的評價,行政經營也屢次面臨開發市場的挑戰,「果陀劇場」卻仍是國內經營音樂、歌舞劇小有累積的少數一、二個團體。
-
戲曲
跨越文化地域,融鑄戲曲新境
重新建構台灣文化的「本土化」意涵,其間猶有多重的論述空間,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歷史事實:一些被視為「外來」的劇種如京劇、豫劇等,它們確實已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發展了五十年,如今面臨本土化浪潮的衝擊,難道只能以開發本土題材試圖尋求執政者與人民的認同嗎?事實上,這些劇種(包括本土的歌仔戲)應該考量的是:如何壯大自己,成為台灣人民急欲認同、且視為文化特徵的對象!
-
戲曲
在動態中,固守傳統藝術之根
傳統表演藝術在社會現實中已趨於沒落,這個為其量身訂作且容量驚人的園區,可望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舞台。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對表演團隊最深沈的意義並不在於一次性的補助和演出機會,而在於這個逆勢操作的常設機構將不惜事倍功半的毀譽,推動各項表演和保存、研究計畫,讓傳統藝術界對明天懷抱一個希望。
-
專輯(一)
散佈讓舞者悠遊的靈氣
現場的舞蹈伴奏不但能隨舞者需要彈奏「適當」的音樂,牽引舞者的呼吸,讓他們置身於滿佈音樂精靈的空間,自在舞動。也因為伴奏的對象如此不同,伴奏者須具備對肢體敏銳的觀察力,對動作情境的想像力,揣摩肢體流動過程起承轉合,拿捏動作蘊含的情境運行。
-
專輯(一)
舞台上綻放花朵的二重奏
這是一種有異於獨奏的天賦─和歌者一起工作、 和歌者一起呼吸、和他們有一樣的心跳脈搏。你要在舞台上與歌者有相同的心跳!這絕對是特殊的天賦。一個好的鋼琴伴奏家能在舞台產生一些氣氛- 特殊的氣氛 能讓歌者像花蕊一般綻放,敞開他們的心與所有的一切,就像花一樣!
-
專輯(一)
服侍藝術的謙遜職業
優秀的伴奏必須具備傑出的視譜能力,極具彈性度,懂得以戲劇的模式思考,能立即決定與平衡許多事情,當晚間在舞台上臨時出任何狀況能保持清醒頭腦臨機應變,當然,還有傑出的鋼琴技巧。然而最好的伴奏是「別人並沒有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
香港
「鬧」過之後,要有行動!
《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
巴黎
用溫柔的聲音訴說危險與痛楚
因為蒂艾寫《爸爸得吃飯》時,並未考慮到表演層面,所以此劇形式違反傳統,其中既無舞台指示,亦無時間及特殊意圖,反而有一種從容灑脫;她以輕巧的方式來指涉事物──或者不指涉一切。在內容方面,除了惹內(Genet)與戈爾德思的劇作之外(譬如前者的《黑人》和後者的《黑人與狗的爭鬥》),這齣戲以非常大膽的方式來討論種族歧視,這在當代歐洲戲劇中極為罕見。
-
藝知平台
金光閃閃中的暗黑心靈
由於本身性格影響,加上童年失學,流落歌台舞榭跑碼頭為生,年紀輕輕便嚐盡世情百態的佛西於其美學與人生哲學中,總帶有一份濃濃的末世質感。好友替他取了「黑暗王子」的綽號,除調侃他終年一襲寡婦般的黑衣黑褲,更點明他在「佛西式」簡約、性慾美學底下,對於人生負面印象的偏好。籌備《芝加哥》時,佛西更因壓力過大動了心臟手術,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佛西返回劇組後,對整部作品的視角和觀點更深深陷入無垠的黑暗世界。
-
現象‧現場
顧影回眸後,不再回頭
《白水》和《目蓮戲》是不是經典?作品已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一切就留給時間證明。但「臨界點」會走到甚麼樣的局面?留下甚麼樣的戲劇印記?卻是現在仍值得臨界點團員共同努力的遠景。詹慧玲在田啟元走後,持續以「志同道合」小型劇展等創作發表來等待與孕育更多的創作者,一面也出版團員累積的劇本作品而辛勤耕耘,相信時間是會站在臨界點這一邊的。
-
現象‧現場
身心合一、冷靜自持
薩睿立認為大多數的演員缺乏下半身的能量,以至於他們上半身及全身的肢體動作顯得缺乏控制,即使專業演員也有這樣的問題。因此,透過不斷將專注力集中在丹田(註2)、呼吸、焦點的變換、腳底與地板的接觸等,演員與他自己身體的關聯會有所改變,他們的注意力也會有所依恃(可以將焦點放在身體、其他演員或外在空間的任何一點),而不至於將所有的能量(專注力)無意識/焦點地外放。
-
現象‧現場
這樣的好爵士,我們還要更多
「夏日爵士party」是兩廳院首度將爵士音樂請進大門,讓音樂節目的種類往前延伸一大步的系列展演。謝啟彬以他在歐洲所受的嚴謹爵士音樂教育,在這個系列的音樂會中擔任文字解說、記者會引言人與電台、藝術講座宅急配等推廣工作,本刊邀請他為這次兩廳院的爵士創舉寫下回顧,留下印記,希望愛樂者殷切的期待能夠持續為台灣激發出更好的音樂。
-
深度藝談
完美默契,成就命運共同體
塔克與珮蒂經過了翹首盼望的十二年,終於又再度來到台灣,歌迷與樂者面對這十二年的等待與重逢,心中自是百感交集。本刊請同為二重奏演奏者的謝啟彬為本刊專訪塔克與珮蒂,聽聽爵士大家舞台下的想法。
-
舞蹈
舞作格局大氣,演劇略見過火
《茶花女》的製作稱得上嚴謹用心、格局也寬廣大氣,卻並非完美無暇。簡單來說,既然《茶花女》是一齣舞劇,免不了有些戲劇情節的處理,但這部分的修飾與整合卻顯得薄弱,部分舞者的表現顯得誇張浮躁,即便是站在外圍烘托陪襯的「邊緣舞者」也一樣演得過火,分散了主體的舞蹈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