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時代浪潮下的深情體驗
台灣舞蹈從八〇年代末期開始,舞台上不斷地呈現藝術創作者對本世紀的省思,歷史事件所衍生出的社會議題成爲作品靈感來源。蕭渥廷對社會議題的關懷日趨明顯;陶馥蘭則從舞蹈劇場轉向身心靈的契合;劉鳳學從肢體的探究轉而對社會現象的關心,透露出對人的關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澱淡漠時代的感受
當世紀末人際關係疏離時,本土音樂創作者如何攫住焦灼慌亂的心靈?陳樹熙將內在的「有所不滿」化爲「客觀的存在」、金希文以宗敎情懷譜寫生命之愛、曾興魁化專業西樂訓練爲本土關懷,然而,他們一致遭逢自身藝術人格與大環境之間的扞格,面對聽衆的流失,他們卻仍堅持相信,唯有貼近藝術源頭,活水才能源源而出!
-
地方演藝
永遠的老子弟 梨春園
怎麼也不忍見老先生們爲了裝置三十年來未曾再出籠的「機絲虎」道具在高脚凳上爬上爬下,總是在緊要關頭伸手攙扶;想到此,自己嘆了一聲,不是嘆搶拍不到好照片,而是嘆這群老先生何其有幸,八十多歲的年齡了仍然身體健朗可以做這麼「高難度」的工作,爲媽祖婆服務;又何其不幸,這些工作不都該由年輕子弟兵來做的嗎?怎麼還是老先生們在忙進忙出呢?
-
回憶與悼念
阿公李天祿留影 1910.12~1998.8
-
現代音樂盒
杜提厄歌人所不能歌
杜提厄審視嚴厲,卻不在作品中流露痛苦的痕跡。 他堅持要以管弦音樂創作,堅持語不驚人死不休, 若不能說人所未能言,則絕不創作。
-
爵士縱橫談
凌虐人類聽覺的實驗者
對人類殘暴、性心理題材的著迷, 使佐恩不再滿足於美國傳統的性愛影片工業。
-
絶活亮相
功苦果甜劉異龍
爲了練出輕、穩、準的功底, 小腿上因此留下累累傷痕;天寒地凍的冬季,劉異龍憶及 那時只有薄棉衣褲和布鞋,耳朶、脚上因此全是凍瘡,然而天雖冷,功還是要練。
-
絶活亮相
豐厚寬廣張靜嫻
無論是貧苦素樸的正旦戲, 或相府千金苦中做樂的情景, 在張靜嫻的技巧拿揑中都使人物的表演獨具特點。
-
回想與回響 Echo
說唱的戲劇,戲劇的說唱
曲劇悅耳動聽、感染力強,且單弦牌子曲加上其他曲藝動聽的唱腔,是曲劇戲劇表現的一大利器。然而說唱本質對其敍事和表現風格,却也產生了難以擺脫的影響。
-
回想與回響 Echo
品味大競技
所有活動的舉辦皆須集思廣益,所有比賽的評判方向及給獎標準也需隨著社會的脈動進行調整,本文基於做爲一位舞蹈觀察者的立場提出看法。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雅樂舞本源論
陳玉秀帶領十數位各有專長的參與者,舉行一場雅樂舞訓練的發表會,細心的體驗肢體動作與內在精力源頭間的契合關係,會後引起觀衆熱烈討論。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
這次「中國京劇院」來台演出的戲碼中,《野猪林》、《九江口》和《響馬傳》這三齣是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編歷史劇」,所謂「歷史劇」,其實指的是和「現代戲」相對的古代戲而言,對台灣觀衆而言,倒正可以藉著這類「老式新戲」來觀察近半世紀戲曲編導手法的變化。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跨世紀接班人
面對傳統的困境,觀衆與演員都有責任。演員不入戲,觀衆就不入戲;觀衆不入戲,下次就不走進劇場;觀衆如果容忍、漠視心中的疑問,演員不精進,戲也就不會更好。
-
新西遊記
街頭表演
巴黎龐畢度廣場、倫敦科芬園、成都春熙街,無論是廣場或地鐵通道,街頭表演的熱力吸引過往行人,卻也易遭致「賣藝」、「乞討」的眼光。 然而街頭藝人的強靭性與表演張力,卻是劇場內不易感受到的魅力!
-
戲劇
你脫我也脫
那永無休止的,催眠的頑固低 音般的問題:「這位演員,你 在自己的臉上看到什麼?你在 舞台上看到什麼?」每位觀衆 都被迫不斷去聆聽這一個學校 老師從來沒問過的大哉問,聽 到後來會覺得自己的臉變成舞 台大肉餅,因爲被迫去思索諸 如「我是誰」這一類存在的命 題是很痛苦的,由於我們很少 去思索,一旦思索就腦神經僵 硬。
-
舞蹈
同鄕異夢
「異鄕」,編舞者在涉身歐美 文化洪流時,實地激盪出的某 些思緒,似明未解,又彷彿若 有所指。「仁在地下室」說是來 自柏林,其實她們是不折不扣的美國女孩。
-
座談會
純正「京味兒」話曲劇
什麼是曲劇? 王安祈:大陸現在的劇種大多會演出現代戲,且是鑼鼓、身段、戲曲唱腔、戲曲程式俱全。曲劇則像是話劇加唱,它是單一的劇種,沒有鑼鼓、戲曲身段與戲曲程式,題材多半以淸代民初爲背景,唸白是純正的北京話。北京人說話跌宕多姿,迴旋往覆中自有其進退之所、雍容之度,這是以近千年皇朝帝都爲底蘊所養成的氣息風調,任誰也沒法憑空學來。這樣的語言趣味及說話藝術,對於情節或許稍「單調」、主題或許嫌「弱」的《煙壺》一劇,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而《楊乃武與小白菜》語言爲什麼反而沒有《煙壺》豐富?這或許是我們可以討論的議題。就藝術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曲劇對於曲藝的流傳推廣,開啓了多少正面的作用?當戲劇的成份加入之後,曲的抒情功能勢必要做調整,無論劇的作曲、導演任何一環都關係著戲的成敗。 李殿魁:曲劇是一新興的劇種,民國七十六年我們在電視台介紹中國的傳統說唱藝術時,便聽說大陸有《楊乃武與小白菜》,相當精采,如今總算讓我們開了眼界!看到曲劇在舞台上的呈現,首先我覺得不像聽京劇時,劇情緊張唱快板或搖板、劇情悲哀唱慢板等等,讓我們在情緒上有明顯的變化,曲劇可能受了題材或是說書風格的影響,比較平易,縱然是高潮,也不能急得像拉警報一樣,這一點我認爲有其限制。第二,傳統戲曲在舞台上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爲有很多表演的程式,不管是開、關門,或者是走路、見面等,可以讓我們欣賞到演員的身段;曲劇的性質是文明戲,即是由話劇而來,比舞台劇更加生活化,譬如演員出場,《煙壺》一劇便從場外進入,邊演唱著走入群衆中。 第三,語言的部分:曲劇最大的特色,是用北京土話,像《煙壺》一劇中用了許多北京人懂得的土話,換句話說,站在懷舊或學習語言的立場,滿深入人心的。多年以前,老舍寫的劇本如《四代同堂》、《茶館》、《天下第一樓》,他們那些人說話打招呼都是北京土話,老舍的東西之所以那樣受歡迎,便因深入生活,讓人一聽就懂,令人感動。但對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講就未必聽得懂,只能當藝術欣賞,深入其精髓仍有障礙。第四點,在劇情方面:《楊乃武與小白菜》可能是受了傳統框架的影響,必須把故事交代淸楚,一交代之後戲劇性就受到限制。《煙壺》是新編的,沒有框架,可以自由隨意發揮,除了有一場稍微沉悶之外,大概都
-
專欄 Columns
網路劇院,虛擬舞台
文建會編列預算,在自己資訊網路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委託「學術交流基金會」承辦「空中劇院」的規畫。即將在九月中落成的「網路劇院」附屬在文建會的網站(www.cca.gov.tw)當中,包括以下主題:「專題故事」、「劇圍大觀園」、「好戲大家看」、「封神榜」、「藝文活動看板」、「後台新鮮事」、「藝言堂」。
-
專欄 Columns
中國音樂的未來
音樂在古代的中國,原是最重要的藝術,可惜歷經演變, 逐漸自高雅的貴族生活藝術,淪落爲街頭的小唱。到了我們的時代,國畫與書法還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國音樂卻已幾乎完全自文人生活中消失。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俄國﹞ 謝苗諾娃渡九十華誕 俄文化藝術界爲俄羅斯古典芭蕾舞皇后馬林娜.謝苗諾娃舉辦了九 十歲的慶祝活動。謝苗諾娃十七歲在舞台嶄露頭角,二十二歲進入莫斯科國家大劇院,她在《天鵝湖》中扮演的奧傑塔,使她爐火純靑的表演發揮到極致。此後,她還在《高加索的俘虜》、《灰姑娘》等劇中擔 綱,老一代觀衆至今都記得,只要她一出場,舞台就會呈現出濃厚的宮廷氣氛。四十歲以後,謝苗諾娃 轉入執敎,先後指導過烏蘭諾娃、 列普利謝茨卡婭等,門牆桃李芬芳。如今謝苗諾娃與女兒、孫子、 曾孫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其樂 融融。她的學生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 (蕭勇) 〔大陸〕 歌劇《杜蘭朶》今秋故宮上演 九月間,北京藝壇最爲引人矚目的事件,莫過於歌劇《杜蘭朶》在 故宮隆重推出。被媒體稱之爲「公 主歸來」的這一盛事,周一至周五的最低票價爲一百五十美元,周末 票價最高可達一千七百五十美元 (其中包括鷄尾酒會和演出結束後 的宴會)。主辦者專門爲中國人留 出八千張優惠票,毎張二百元至一 千元人民幣。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虛構的中國公主徵婚的故事,引發了祖賓.梅塔和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濃厚興 趣,經過反覆磋商,決定聯手完成 這個創舉。演出總預算約一千五百 萬美元,但據估計,屆時將吸引萬 餘名歐美遊客觀賞,可給大陸旅遊業帶來豐厚的收入。 (蕭勇) 〔法國〕 巴黎秋季藝術節 今年第二十七屆巴黎秋季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從九月十八日到十二月二十日舉行。藝 術節爲使節目不致散亂無章,也設 計出每年的主題。像去年爲了配合 法國「九七日本年」與巴黎日本文 化館開幕特舉辦「日本」專題,從 日本請來歌舞伎、能劇、文樂等傳 統與現代的表演團體。今年則在中 國文化部、航空公司、基金會等贊 助下推出「中國」專題,以上海崑劇團的全本《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