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銅板響叮噹
比起官方的交流政策,由民間主動策劃的文化外交顯得更敏銳與多元,雖然經常面臨經費的短缺及執行過程中的無「後盾」之憂,但總的來說,這單只銅板發出的聲音卻也格外響亮。
-
絶活亮相
文武兼能話李萍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比旁人花更多時間的李萍,不僅唱腔富情感,武戲更具性格特色。
-
絶活亮相
金翅大鵬張幼麟
轉體翻身、屛氣摔跌,大陸著名武生張幼麟忍不住感嘆:「練武實在太辛苦了!」
-
音樂
金釦子的台北傳奇
齊瑪曼的演奏技巧毫無窒礙,不但能陶醉在自我建構的音樂世界中,更帶領樂迷進入他的世界。
-
音樂
落入凡間的精靈
黃海倫雖然依舊娃娃模樣,卻從曲目中顯現出不再侷限於過去印象,而試圖探索人世間深刻的喜怒哀樂。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踏的質變 從六〇到九〇年代
在敗戰的瓦礫與殘垣中掙扎求生的日本,孕育出舞踏留給世人無限的探思空間,舞踏在土方巽死後十年的今天,又演變成了什麼樣的面目呢?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難得的多元化劇場表演
不同題材,不同表現形式的戲,在北部小劇場界可說是稀鬆平常,南部的觀衆,除了「鄕土寫實劇」以外,絕對有能力,也有權力觀看其他表現形式的戲!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豪爽的遊戲!或無力的耍弄?
這樣以演員爲優先的考量,與台灣現行普遍導演權威主導的劇場作法,更是不同。究竟二者對演員潛力的開發與創作者的角色定位影響如何,値得未來費時觀察。
-
回想與回響 Echo
窺見舒伯特多樣性的獨唱會
舒伯特兩百歲紀念音樂會零零落落,金慶雲卻以精緻優雅的獨唱,彌補了台北樂迷的部分缺憾。
-
遊藝場 ART SPECE
地下嬉戲 誠品藝文空間
誠品書店裡一個一百五十坪多面向實驗性的彈性空間,將自今年起每年的九月,提供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主題展演。
-
現象視察
期待「英雄」的多頭馬車時代
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環境,基於不同的原因,儘管燃燒著同樣的動力─對戲劇的熱情與執著─南、北兩個劇場聯盟的籌備,都產生了一種多頭馬車奔馳時的恐懼與孤愁。這種孤獨摸索、挫折奮鬥的情緒,讓南北兩地許多劇場工作者,開始期待一雙能抓穩韁繩、馴服野馬的「好手」。
-
現象視察
深埋一顆愛戲的種子
八十五年由文建會發動、吳靜吉博士領航、紙風車劇坊主駛的靑少年戲劇敎育列車,繞遍台灣一周後,今年準備再次巡弋。超越去年活動的實驗色彩,今年將更精細地規劃,開發屬於靑少年的戲劇語彙和表現空間。
-
愛戲一族
從講台到舞台
學生放暑假,老師最開心,卻有著這麼一群「想不開」的夫子們,放棄假期如學生般揮汗如雨地努力背台詞、練走位,準備從講台跨上舞台,一圓年少時的戲劇萝◦
-
專欄 Columns
讀劇與演劇
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尚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
-
專欄 Columns
馬密的《美國水牛》
《美國水牛》指涉的不只是三個搞不出名堂的小混混,還影射美國整個企業界及社會。在此劇的世界裏,因爲有資本主義做靠山,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偷去搶,而不覺有任何不當之處。然而,他們長年處於相互猜忌、勾心鬥角的情況裏,導致友誼和善意都被犠牲了。
-
焦點
搖滾吧!搖滾歌曲入劇場
果陀繼大型音樂劇《西哈諾》後,大膽嘗試搖滾音樂劇,詞曲作者陳樂融、張雨生分別談到創作的想法及執行的困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象二十
新象自一九七八年創始,今年正邁入第二十年,二十年的風雲錄不但縮影了台灣的表演藝術史,新象拿下的許多第一,二十年來仍無人能及。而這張成績單背後的第一狀元卻是曾經拒絕聯考、行事充滿爭議的許博允。《表演藝術》本月要細數新象的第一、體驗許博允,回顧這二十年的表演史,也聽聽藝文界給新象打的考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博允:我只有興趣,沒有夢想!
採訪許博允是一困難的工程,他永遠忙進忙出,訪問不停地被打斷,問題也極容易被「閃過」,興致來了,故事一個、再來一個,甚至涉及極機密他也不諱言,比手劃腳、口沫橫飛
-
新視窗
新視窗
表演藝術面貌隨著科技進步與多元文化的漸受重視,在萬態紛呈的世紀末,有著令人驚喜的發展變化,不但全球各民族藝術在資訊流通下百家爭鳴,傳統藝術也各在保有原始精神努力下,尋求跨出下一個百年脚步的新方向。 「新視窗」不僅是《表演藝術》雜誌爲讀者新開啓的一扇窗,帶領讀者進入各個全新當代表演藝術面向;更將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全新網路捜尋引擎,透過各領域作者的有力連結,探索不同領域間合作、融合的可能面貌。
-
演出評論 Review
演出評論
大駱駝艦《死者之書》 古名伸與梅卓燕雙人舞展《她們在跳舞》 組合語言舞團《「XX」的春天事件》 綠光劇團《結婚?結婚!辦桌》 國立藝術學院《記得香港》 國光劇團《釵頭鳳》 再興靑年越劇團《林投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