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上海
《新龍門客棧》爆紅,主創者茅威濤提出3大叩問
截至龍年春節前夕,中國劇壇唯一能稱得上年度爆款和現象級的作品,非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莫屬。這部由著名越劇藝術家茅威濤擔綱藝術總監和總製作人的越劇,改編自徐克的武俠電影,由颯爽英俊、青春靚麗的全女班主演。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它所發起的首次線上付費直播,就吸引了925萬人次觀看,近4,000名觀眾發布了超過1.4萬條的互動評論。 進入2024年後,該劇的關注度依舊居高不下,線上的視頻播放量已突破10億次,線下演出更是大受歡迎,龍年春節期間的所有演出場次,均被秒殺一空。主演陳麗君更是頻頻躍上各大媒體熱搜榜,成為年度最為突出的頂級藝人。 這一現象似乎給戲劇界帶來了一片春色,不少從業人員興奮地表示,這部劇給傳統戲曲現代化、時尚化、青春化,開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創新和發展的路徑。 不過,作為這部劇的操盤手和主導者,茅威濤此刻卻發表了〈今天的觀眾需要看什麼樣的戲〉一文,對《新龍門客棧》的爆紅現象表示深深憂慮,她在文中向戲曲界現狀發出了冷靜的三大叩問:第一,戲曲界不知如何分析《新龍門客棧》案例,暴露出理論學術領域的薄弱;第二,戲曲界不知如何利用《新龍門客棧》的流量,暴露出整體運營理念的滯後;第三,從新觀眾群體的新凝視和關注中,暴露出主流創作作品內容的空乏。 茅威濤直言當下的戲曲研究和評論往往停留於藝術內容的好惡判斷,營運理念也只停留在單一的創作作品、完成演出場次。而如何發現演員的魅力、如何發現劇種的魅力,如何讓文化得以傳播,讓創作驚豔舞台或許才是從根本上改變觀念、思路和意識的底層邏輯。 顯然茅威濤的話是切中要害的,但會有多少人聽得進呢?!
-
少年往事
夠狂熱投入的,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為了這次採訪,梁志民翻找了過去的照片。以為自己已經沒有爺爺的照片,如作為礦務人員的爺爺,被一場颱風帶走,在三峽礦場裡下落不明;這次,卻在一張6歲的梁志民站在新竹關西崑崙宮前的合照裡,隱約看到爺爺模糊的身影。他還記得,拍照的那天是民國60年8月28日,不到一個月後,爺爺就從他的生命裡消失。去(2023)年在苗栗首演的音樂劇《那一天,彩虹出現》,梁志民將他與爺爺的故事寫了進去,不只是思念,也正訴說著他現在的一切似乎從這兒開始音樂,戲劇,還有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怡君:AI是完成音樂上華麗夢想的「好助手」!
無論世界各地,利用AI來輔助音樂會,早已不是新鮮事。然而放眼亞洲乃至全球,唯一專門由真人演出人工智慧作品及與AI共同協演的,就是「清華AI樂團」了。從2019年成立以來,他們已經多次與國際頂尖音樂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演出。其中包括與「虛擬樂手」同台表演、在舞台上展現出「自動跟譜」系統、由學生選擇「雅婷」所產生的片段旋律一起作曲發表等等。最特別的,是德國在發表AI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不久後,就將它引進台灣演出。有趣的是,這個樂團完全不是音樂系學生組成,而是來自清華大學資工、電機、外文、中文及科管院學士班的音樂高手。即使是學校樂團也不容小覷,而它的幕後推手,就是長笛家斜槓清華AI樂團總監的林怡君。 「人工智慧的浪潮,從1956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4波崛起了!」她笑著說,如果以演奏者的身分來說,配鋼琴伴奏以小時計價,花一小段時間就練完了;但若跟工程師一起工作,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協助訓練和測試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做好了,我要讓AI重複伴奏一百次都可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聽的歌是AI寫的?從流行音樂到歌劇,人工智慧的音樂產製現場
人工智能在音樂領域已發展多時,應用上也非常廣泛。在聆聽上,AI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個性化的播放列表,如Spotify與Apple Music等串流平台。在教育上,有使用AI技術來教授樂器演奏例如Yousician的應用程式。心理相關的Moodnotes 和Headspace中包含了使用AI生成的音樂來幫助放鬆與冥想。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AI不但能夠做音樂改編、混音、分析外,Open AI也有各式各樣生成特定風格的音樂以供使用。 現場1:歌手形象再現,滿足視覺需求 音樂的欣賞,整合了個體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等運作。因此,除了聽覺之外,視覺也引起相當多的關注。2017年,在歌迷的期待下,利用全息投影(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技術再現已故歌手鄧麗君的倩影。與傳統平面影像不同,在音樂會中她能夠呈現立體感,並且與現場歌迷互動。隨後這項技術不但應用到了展覽、演講等,也在科幻電影、舞台表演中呈現。無獨有偶地,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節目中,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也將在逝世一周年後於《鏡:KAGAMI》獨奏會中「登台」。節目由音樂家本人與Tin Drum合作開發,以展覽與混合實境(MR)技術,重現,觀眾將透過穿戴裝置Magic Leap II,近距離感受大師的處見與情感。即使人像是虛擬而成,卻似乎凝結在任何歲月時空中。 2023年數位發展部與文化部合作,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偕同國家兩廳院、拉縴人男生合唱團共同製作《向生命乾杯》5G沉浸版,則是讓指揮預先穿上裝置,在科技的協助下,透過數位轉譯與AI聲紋,即時解析出人聲的節奏、音頻、音量以及指揮的動作,讓觀眾在聲音的體驗外,同時在巨型螢幕上「看」見音樂的各種姿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歡迎光臨二次元網紅VTuber的真實異境
虛擬直播主VTuber(Virtual YouTuber)一般多以2016年「絆愛」(Kizuna AI)作為起始點,她以此自稱並展開虛擬偶像活動,走入日本大眾視野。發展至今不過數年,VTuber已變成一種數位表演的形式,在全球次文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從媒體技術上來說,VTuber指的是利用2D或3D動漫形像進行直播的數位表演。在大眾討論用語裡,多稱呼VTuber看上去的圖像為「皮相」,背後真人的表演者為「中之人」。 不管在其文化原生地日本,或是後來發展的美國、台灣、韓國等地,VTuber都吸引了一定的觀眾群。目前全球VTuber總數至少成長至2萬名以上,頻道訂閱數最高者有超過400萬訂閱數。假使將VTuber看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則此產業並非單指觀眾眼前所見那位正在直播的虛擬直播主。事實上,VTuber本身由於表演形式眾多,累積的行業慣例至少含括遊戲直播、聊天雜談,以及歌唱表演。如果是企業經營底下的VTuber,按公司文化不同亦有更多差異,有傾向偶像化發展的團隊,亦有往綜藝節目企劃靠攏的方向。簡言之,具備一定規模的VTuber表演背後,可能涉及媒體技術、腳本撰寫、行銷企劃、商品製作等等專業人士。然而與之相對,一個人如果單純只是興趣使然,買個一、兩萬塊台幣的皮相,使用基本麥克風與攝影機想讓影像動起來,一樣可行。正是如此上下限空間極大的可塑性,讓愈來愈多人投入此一行業。 大多人普遍認為,VTuber爆發成長的主因在於恰好適逢新冠肺炎,人們關在家裡沒事可做,只好開始收看VTuber當作一種娛樂。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疫情期間各式娛樂(動畫、漫畫、遊戲等)都可見具體而快速的增長,因此用疫情來解釋VTuber作為一種新興文化表演能站穩腳步的原因,事實上流於泛論。如此一來,問題就在於VTuber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它為什麼吸引人?後文提供3個思考方向:跨文化、虛實交錯、數位賦權。 跨文化:語言、文化是障礙,也是另類的起始點 使用「替身」(avatar)科技影像進行表演一事,當然不只發生在日本。VTuber之所以與日本直接聯繫,主因在於視覺上,它的形象描繪多使用日本風格的動漫畫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動漫遊戲次文化相關產業生態中,「日本風格」已不單是掌握在日本創作者手裡。日本動畫、遊戲
-
寫在沒有主義的年代
典範的問題
之前論及由亞里斯多德奠基的詩學體制裡較偏美感的面向,並指出美學規範乃必要之惡,否則創作與評論便無標準可言而各說各話。本文將轉移焦點,討論詩學體制的另一層面,即和觀感有關的「典範」概念,以及它所涉及的代表性與分配問題。 分配不均 亞里斯多德認為文學應呈現有分量的人物與具代表性的事件,因此崇高的悲劇應以王公貴族的事蹟為題材,等而下之的喜劇則應以一般民眾(商人、僕人、妓女)為主要人物。換言之,權貴階級才是典範,庶民則不登大雅之堂。 這個概念影響深遠,西方悲劇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千篇一律地以王族興衰為典範,一直到19世紀下半君權體制瓦解之後,中產階級才逐漸占據舞台,成為新典範。若說寫實主義是中產階級代言人,自然主義則大半為底層發聲,例如左拉的小說或高爾基(Maxim Gorky)名劇《底層》(The Lower Depths)。但隨著自然主義沒落(因其狹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已無力解釋複雜的現代社會),底層人士再度成為文學戲劇裡較沒分量的一群。 典範體制的問題在於:怎麼這麼巧,現實生活裡沒有聲音的階層,剛好在文學、戲劇、影視的呈現裡也少有能見度?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政治影響藝術、藝術呼應政治的結果。「美學即政治」雖是陳腔濫調,但不無道理:台灣的弱勢團體在政治上少有聲音,在藝文領域裡也相對應地沒啥能見度。就此層面來看,詩學體制的典範主張是保守的,意在捍衛體制、維持現狀,而且來到21世紀,在倫理掛帥與市場邏輯匯流之下,創作愈趨保守了。 從禮儀到髒話 詩學體制管很寬,無論題材、比例或基調都有要求。亞里斯多德崇尚中庸之道,因此認為尤里比底斯(Euripides)的悲劇因不知節制而層次不高。他主張「適度」的美德,而這個主張到了17、18世紀年代更受重視,只是換了字眼:「禮儀」。也就是說,主流社會認為無禮的題材或言語都不該見光。《娃娃之家》(編按)的情節涉及性病時,易卜生只以暗示性的對白呈現,但光是如此已經把體面的觀眾給氣瘋了,頑強的易卜生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在下部劇作《群鬼》直接透過人物口中說出「梅毒」,當場嚇昏很多人。 19
-
澳門
同月兩個劇場演出取消,引發公眾議論
剛踏進2024年,澳門劇場便連續兩宗演出取消事件。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我們一如既往的那天早上》原定於1月26至28日演出,該劇因一宗學童自殺案引發創作靈感,「希望能藉著演出喚起對生之重視,以及探討對策。」然而劇團1月18日發出聲明,聲明書說明「整個創作和製作團隊,沒有人認識任何相關事件中的人士,演出內容亦不會有任何具體的個人故事、隱私,與內部消息要披露。」並對「未有清晰傳達是次表演之理念而使公眾引起不安與感到冒犯,本會僅致以摯誠的致歉。」兩天後劇團正式發布取消演出公告,認為「對是次創作的關注已超出過往經驗與所能承受。經團隊成員共同商議後,忍痛決定取消演出。」 同一週內,由文化局主辦之「第22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當中亦發生了演出取消事件。由「Miss Bondy私密小房間」演出的《造美之城》從深圳蛇口戲劇載譽回澳,原定於市政署大樓以變裝皇后選舉為題材,探討社會對美的強力與定義,並附有延伸活動《美美的車》在開動中的公車上舉行。1月21日因《美美的車》演出片段被偷錄至網路社群平台引發公眾正反兩面爭議,及至1月23日《造美之城》首演翌日,網上傳出演出取消訊息,稍後文化局長回應記者時指相關活動演出內容跟當初提交的資料、獲選時「局方的理解有出入」因而被取消。《造》劇取消後,演出單位旋即在一酒吧內與以「大姑媽傳」為題為會員作內部演出。 兩項因不同原因被取消的演出消息傳出後,原本受眾不多的小劇場,變成了被大眾關注的公共議題,屬澳門劇場史上罕見現象。
-
香港
資助削除、演出被取消,香港創作人接連遭受打擊
香港目前的創作環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疫後票房尚未完全恢復,觀眾流失比拓展快,加上經濟低迷讓消費者對支出更謹慎,同時社群媒體讓宣傳訊息片段化,生態變化讓製作困難重重;但對創作者來說,港區國安法實施的影響似乎更為深遠,商業製作雖可能享有較大自由但仍需守法,但對主要依賴政府資助的本地團隊來說,狀況變得相當複雜。 香港戲劇協會(簡稱劇協)主辦的上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典禮,是本地已有30年歷史的盛事,近年隨著合作多年的香港電台退出,劇協已面對重要難關,最近更因邀約頒獎的嘉賓(包括著名漫畫家尊子和紀錄片編導蔡玉玲)引起資助活動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指控,因「無主動商討下偏離以往做法」、「邀非文藝界人士任頒獎嘉賓」,和舞台設計暗喻紅橋與紅線等原因,活動完成後在未討論下扣減資助,並稱不會資助下屆活動,康文署亦表示將不會出租活動場地。劇協舉行記者會回應,事件亦引起廣泛討論,讓原已波動的創作環境更見嚴寒,本來在能說與不能說之間摸索出路,但路原來比想像中沙石更多。 接著藝團「小伙子理想空間」原訂在兆基創意書院劇場演出的作品,因場地按教育局發出的指引而解除租約,這已是該團第二次被取消演出,據說是有人投訴負責人「言論不當」。作品在上演數天前叫停,損失的不只是已投入的資源與可能收入,也讓人更感創作空間的壓抑。然而壞消息陸續出現,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製作的義大利劇作家達里歐.弗(Dario Fo)《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原定2月中上演,卻突遭校方叫停但並未說明原因,製作團隊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做錯了什麼?」,並相信「一切都會載入史冊」。到底誰怕達里歐.弗?創作者該如何繼續守護這空間,讓創意和想像可繼續發揮?
-
戲劇
面對實體的消逝,以實體抵抗消失
高度講究儀式感的劇場,面對即將揮別雙月刊發行的《PAR表演藝術》雜誌,似乎也得做些什麼,讓彼此的告別產生意義。那麼,就來聊聊劇場如何處理「消失」這件事吧。 紙本雜誌的消失,之所以對劇場產生衝擊,在於兩者的「實體(physical)」特質無論是實物、物體或身體;也因此,始終在數位虛擬世界的威脅下,想方設法活下去。在一方不得不告終之後,另一方自然也再度出現危機意識,反思自身存在意義。然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對於朝生暮死、存於當下的劇場來說,消失本就是一種必然。在劇場發生的一切,本就不可能恆久存在。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這個可以用網路保存一切的時代,只剩下「劇場」能好好處理關於消失的命題。 正因為意識到消失之無可避免,劇場於是以肉身╱實體對抗消亡。在我腦海中那些關於消失的作品中,述說的都不是消失本身,而是與之拉鋸的過程。然而,正是要直視消失的存在,才會讓抵抗產生力量。只不過,「消失」並不真的只是消失;正如劇場所呈現的當下,從來就不是斷裂、無延續的一次性當下。我曾在同樣講究現場性的足球運動書寫中,看過這段描述:「一個『過去』與『現在』交織互動的領域⋯⋯讓我們得以把心中的想望與實際的記憶融合混雜。」(註1)每一次的絕妙好球,都是在記憶中召喚類似的場景,如同人們同樣透過劇場經驗,疊合多重時空。換句話說,試圖抵擋「消失」的劇場,並非是單次復刻或重現,而是一次次顯現痕跡的堆疊。
-
劇場ㄟ冷知識
當代歌仔戲編腔的鋩角(mê-kak)
「音樂設計」是1980年代台灣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後才出現的專業職稱(註1),但概念與執行早存在於過往演出中,「被設計」的有腔調、配樂、鑼鼓三種所謂的「編腔」主要負責的就是「腔調」。歌仔戲腔調隨時代演進、市場變遷與文化變遷,逐漸出現常見用法,諸如【七字調】有各類變化、【都馬調】多用於長篇敘述、其他曲調有聯綴慣性與特定用途等,也因觀眾喜好、演出需求等,產生「新創曲調」、或「舊曲新編」。當代劇場歌仔戲編腔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編劇寫出來的唱詞,「安排」適合的曲調來演唱這個「安排」包含找尋舊有的腔調,也可能量身打造。(註2)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到知名編腔設計陳歆翰,分享他體會到的基本能力與小訣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杰樺X蔡宏賢
在一片混沌中,重新建立世界的框架(上)
發展超過半世紀的AI,在2023年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於是許多人稱之為「AI元年」,許多藝術家也嘗試使用AI進行創作。不過,AI藝術的發生並非天外飛來一筆,而是在科技藝術領域,電腦早已介入人類的創造行為,從機器與人的關係、自動控制,再到生成式藝術(generative art)、資料餵養與機器學習,接著才是AI藝術。 AI無疑對於人、身體、生命,都產生了具顛覆性且令人不安的重新定義,對於何謂藝術與藝術家,也有著新的理解。本次對談便邀請到長期耕耘科技藝術領域的編舞家謝杰樺與策展人蔡宏賢,與讀者們分享他們認為AI帶給人類的美好與威脅、身體的存續與變種、AI的世界觀及其偏見,以及AI藝術的產製關係與處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杰樺X蔡宏賢
在一片混沌中,重新建立世界的框架(下)
Q:宏賢最近策劃的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裡,很多作品在談AI引動的政治經濟問題,例如數位監控、勞動倫理、假新聞、虛擬貨幣炒作。想請問宏賢,你認為目前AI技術裡隱含的世界觀是什麼?尤其AI的資料庫常被批評是白人男性中心,也隱含著偏見和歧視問題。你認為這樣的AI會帶領人類走向什麼樣的世界? 蔡:就像杰樺剛剛提到永無止盡地打開,基本上這個展覽認為AI已經朝跟人類無關的方向走了。其實我們現在所遭遇的,就是AI需要大量資源,它拼湊世界的邏輯就是能夠獲利的,或是好像對人類有幫助的,所以就會成為西方的偏見。例如你輸入「豬血糕」,它根本不認識豬血糕是什麼,或是你輸入「台灣」,它給的資料連搜索引擎都比不上,你如果用「台灣」去生成圖像,它會產出由更多偏見組成的東西。所以除了威權跟資本外,第三個力量其實是開放,假設我們有個台灣文化生成資料庫,那意味著我們必須灌入夠多的台灣文化資料,讓機器去學習,但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所以AI帶來的世界還是跟原來西方與資本主導的世界,沒有太大的差異。 Q:你的意思是AI資料庫會變成另一個文化戰爭的戰場? 蔡:一定是啊,當你的資源不夠,你只能餵小量的資料。所以你跟AI說給我一個亞洲美女,現在出現的就是像周子瑜之類。開放資源的可能性,是盡量讓資料庫或AI的生成庫,不要被某些單一力量所掌控。 不過科技界有個現實狀況,就像之前人們很看好元宇宙,但當Meta面臨財務壓力,也必須砍掉這些美夢。同樣地,AI可能也等不到取代人類的那一天,因為它很燒錢。威權才是最可怕的資本,尤其在數位威權裡,中國是最惡名昭彰的,基本上我要全民都去種田、燒煤,也要讓演算法可以繼續監控人民,所以我覺得大方向是不會改變的。 這也牽涉到AI素養,也就是我們對於假訊息的抵抗力,這是我們沒辦法避免的,包含我們曾經在談媒體素養、網路素養,我們都必須面對這個事情。還有剛剛談到AI的性別歧視,你已經可以生成各種情色影片、AV女優,也包含各種動物,這個檯面上討論的非常少,但這已經在收費了,這就是我剛講的資本運作,特別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祥溥:關於「中間」的事,AI的可為與不可為
新勝景掌中劇團近期在文化內容策進院「未來內容原型開發支持方案」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裡嶄露頭角有意思的是,兩個提案都以「未來」為名,而這樣一個「傳統」表演藝術劇團,是如何指向未來的? 創團團主朱清貴,因興趣而在1996年創立新勝景掌中劇團,病逝後將劇團交給長子朱勝珏,繼續搬演民戲。不過,劇團開始轉型,或者說開始與某種想像的未來連結,卻源於那個從小愛畫畫、懷抱電影夢的次子朱祥溥,在哥哥接班後,回家擔任副團主,陸續在傳統劇團難以想像的白晝之夜、文博會帶來聲光效果強烈的光雕布袋戲,並將光雕布袋戲帶進布袋戲少用的大劇場,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伏魔英雄帖之再現白光劍》(2023),乃至於2023年通過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即將於今(2024)年發表《尋》劇計畫。 朱祥溥雖從小跟著父親、哥哥搬戲,其實未想過接班,大學離家讀多媒體設計,經歷過線上遊戲、電影等產業,後因父親病逝、哥哥奮力接班,才決心返家,又反骨地開啟了新勝景掌中劇團的另一條創作路線,將自己所長與家族劇團結合朱祥溥說:「我們幾乎是用遊戲的方式設計場景、設計角色,然後設計世界觀與故事,最後在展演裡把它帶出來。我覺得很像是在做遊戲,不像在做劇團。」無論是現場演出、或影像,他開始在新勝景掌中劇團缺乏主演、缺少偶像的狀態下,以「製作內容」為主軸,階段性地從《伏魔英雄帖之再現白光劍》的開拓與整合中部布袋戲人才資源,藉此改善劇團體質,到目前即將邁入的下一階段,持續累積IP文本,運用影像作品來操作商業模式。他說:「其實每個作品背後都有一點除了表演之外的目的性。」更在引導劇團轉型時,慢慢讓傳統劇團擁有文創品牌的營運模式。 順著這條脈絡,或許是新勝景掌中劇團嘗試掌握「未來」的其中一種方式。這似乎就與科技、AI等看似與傳統戲劇無關的元素產生了脈動,體現朱祥溥將其運用到「戲偶設計」、「劇本開發」這兩個重要塊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正源:跨入AI時代,劇場設計師得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AI透過運算技術,讓電腦能完成許多過去被認為要由人類處理的工作,因為快速的開發和累積大量資料,AI被期許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包括生產內容、決策、甚至是藝術創作,不同領域的工作者都面臨「被取代」的議題。而戲劇,各個部門獨立創作、靈感來源取自生活,也互相配合、常需要溝通討論,這一門因人、為人而存在的藝術,如何回應AI所帶來的影響? 劇場影像、燈光設計,同時也在大學任教的王正源,位於產╱學之間,除了習慣的創作流程與模式,也因應未來趨勢、教學需求而調整自己的工作型態,對他來說,應用AI技術於劇場設計,就是已經在發生的事。 AI真的很方便,因應需求不斷進化 關於AI,大家最有感的應該是2022年11月問世的ChatGPT。 以往要與機器問答,需要透過專業人員或程式語言,而OpenAI使用的自然語言處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模型,讓每個人都能直接跟這類的程式溝通。王正源形容:「對許多人來說就像是魔法師,只要像跟朋友聊天那樣、給它一個字串,就能馬上獲得一張依據你的描述產生的圖片。」這種生成式AI被廣泛運用,有別於傳統的分辨式AI,輸入A、獲得對應的B,生成式AI可以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數據,例如輸入文字就可以獲得圖像的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程式。 生成式AI還能處理文本、聲音等媒材,包括正在封閉測試階段的Sora,就是OpenAI最新開發的AI模型,能自動生成有角色、動作、符合主題、複雜場景的1分鐘影片。而這也不是首例,之前就已有Meta的Emu Video和Google的VideoPoet。「這些技術只是個開端,NLP、生成式AI只是通往最終狀態的橋梁。」王正源說,現在更多人在討論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它未來的最終形態可能會是一個思考跟判斷能力貼近、甚至超越人類思考的有靈魂無機物。 談起AI的實際應用,王正源的學生、設計師友人也都有在工作中接觸到,尤其是年輕族群很積極認識這些程式。「如果從工作情境來看,蠻具體的是有一些影像類的素材會直接透過AI工具生成。」他提及,一位設計師可能熟悉特定幾種風格或技法,
-
見山還是山
「藝術」點滴心頭 涓流到海
回望2023年,有許多片段是值得一再記憶、回味的,比如開始「收徒弟」傳承梅派藝術表演的核心精髓,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有點奇怪:「難道魏老師以前所教的不算梅派嗎?」而我會如此感慨,其實和現在演員的培育系統有關。記得我在小海光學藝時,進劇校的頭一年就是密集的基本功訓練,這一年完全沒有假期,大家全心全意地打好基礎。一年後上台跑龍套、跑宮女,進一步學習如何扮戲、穿服裝、勒頭等原來連彩褲怎麼穿都有一套標準程序。再過一年半開始分科,老師們按學生的嗓音條件、個頭、扮相、氣質等把學生分配到各行當去學戲。那時我大嗓不錯愛唱老生,但老師認為我還是適合唱旦角,事實證明老師的眼光和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我們開始上台後,都是以大海光劇團的演出日程表來安排平常上課的時間,每週上台一兩次,逐漸熟悉了準備、化妝、走位等等,這些規矩自然而然地也就明白了。分科學習半年後,我們小海光也開始演自己的戲了,我就是在戲校學習兩年後演了此生第一齣、擔任主角的戲《穆柯寨》的穆桂英,當時的我不懂戲演的好壞,心裡想著:只要沒出錯就算過關了。值得懷念的是爸爸來看了我的戲,那也是唯一的一次,因為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 1975年海光國劇隊及小海光從左營遷徙至淡水,從小教我們旦行組的韓媽媽周銘新老師沒有隨團北上,就在畢業前夕,學校請到了最有聲望的梅派青衣秦慧芬老師來教我們,1947年秦慧芬老師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她教授了我梅派經典《霸王別姬》、還有《宇宙鋒》,這是我初識梅派的緣起點。當年劇團為求好票房,所演劇目比較雜,囊括了梅、尚、程、荀,還包括了張派,當然那時候流派學得不純粹,只是靠台上經年累月的磨練。到台北後認識了好幾位喜愛梅派的資深名票,這些長輩們在唱法上給予我很多指正,又給了我好多錄音帶,有:梅蘭芳大師的、梅葆玖老師年輕時灌錄的,以及言慧珠、杜近芳的戲,我如獲至寶「每天抱著錄音機聽」,就這樣薰陶著、學習著。畢業後有機會到香港又碰到了一群愛戲成痴的票友,我們經常一起唱戲、聽戲,互相欣賞、交流。當時我年紀輕,又是台灣培養的專業戲曲演員,他們都非常喜歡我,特別介紹從上海到香港的包幼蝶老師給我上了幾個月的課,包老師對音律有獨到的研究,他說當年學梅是在台下坐了一排同好,大家強記硬背譜下唱腔後相互討論,因為有些唱腔在唱片裡是沒有的。包老師教學用簡譜,畫上符號顯示勁頭、輕重音,再以
-
紐約
美國表演藝術界對以巴衝突戰事異常沉默
中東戰事開打已4個月,表演藝術界對這個可能對全球政經情勢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幾乎是毫無反應,這個沉默與近幾年對其他重大社會政治議題的反應,有很大的不同。像是「黑人的命也是命」、奧蘭多同志夜店槍擊案、蘇俄入侵烏克蘭等,大多數表演藝術機構都傳達支持的聲音,有時是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有時是在演出前致哀、有時是在場地內外張貼標語等。這些很明確的立場表態,顯示了表演藝術工作者不願給人躲在象牙塔裡、自外於真實世界的疏離印象。 但這次的情勢很不一樣。在一開始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的時候,還有一些反應,像是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了威爾第歌劇《拿布果》裡的《奴隸之歌》,但隨著以色列的反擊造成大批傷亡和難民流亡,西方社會批評以色列的聲浪愈來愈大,表演藝術界反而噤聲了。沒有音樂廳、歌劇院、劇場在演出前聲明為死難者默哀,沒有特別的演出悼念死難者,沒有場所掛上巴勒斯坦的旗幟像掛烏克蘭旗那樣。藝術家私底下被公關公司、經理、演出主辦單位要求,不要對以巴衝突表示意見,連在社群上都要小心。 對比西方社會,表演藝術界的沉默顯得很不尋常。大學校園是反應最激烈的,示威抗議靜坐從去年開始就沒停過,劍橋大學甚至取消一場聖誕節前韓德爾神劇《Saul》的演出,因為主角是以色列國王。然而以巴衝突前因後果太過複雜,不管說什麼,都會得咎。柏林就有一個藝術中心,因為邀請了一個左派的猶太團體而可能失去政府的撥款。著名的視覺藝術刊物《Artforum》因為刊登反戰的聯名信,總編輯被迫離職。表演藝術直接面對觀眾,一不小心,不是得罪了這一邊就是冒犯了那一邊,只好三緘其口。
-
柏林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首演引發關注
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這不是個大使館》由該團主要成員之一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執導,在經歷台灣的駐村、田野調查與表演者甄選,及瑞士洛桑維蒂劇院的密集排練後,於今年1月24日於柏林藝術節完成首演。 凱吉的創作擅長以取材自真實世界的紀錄式劇場文本、聲音、互動式裝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環境中,建立多樣性的創作關係。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公開試演和概念在劇場具體化的過程,就特定主題,尋找「日常專家」(Experten des Alltags)、也就是未經專業訓練的演員參與表演,在舞台上串連起不同劇場元素,演繹自身故事。 《這不是個大使館》的3位「日常專家」為吳建國、郭家佑、王思雅,透過甄選加入製作。他們長年各自在台灣對外關係上有著不同視角的第一線經歷,從國與國之間的官方外交場域、珍珠奶茶原物料全球供應的商業版圖,到台灣數位外交協會NGO組織積極以民間力量參與國際事務等。演出從虛構的「台灣」大使館成立過程敘事,串起台上各自的生命故事,也同步到現場觀眾關於「台灣處境」的訊息與感知。 德國首演後,媒體上出現兩極評價,RBB盛譽此劇為少見佳作,應直接受邀至下一年度的柏林戲劇盛會,成為德語區10大「最受矚目」作品之一。此外,各種不同定位的媒體包括表演藝術專業劇評網站《夜間評論》,面向大眾路線的《南德日報》、《柏林日報》,及左翼光譜的《日報》(Taz)、《ND左翼新聞》都針對此劇特殊的政治議題提出觀點各異的評論,勾起討論與關注的程度可見一斑。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在今年3月完成在奧地利維也納人民劇院 (Volkstheater)、瑞士巴塞爾劇場 (Kaserne Basel)與洛桑維蒂劇院 (Thtre Vidy-Lausanne)巡演後回到台灣,於4月12到1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
攝影手札
「慢」、「漫」來!
在媒體工作超過30年,因此有了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舞台攝影,更精確地說:我很榮幸曾是《PAR表演藝術》雜誌從創刊以來至今的特約攝影,「它」是我攝影工作中最開心的一件事!雖然這麼多年來在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遠不及其他更優秀攝影師們的作品讓人驚嘆;但這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雙月刊發行的最後一期紙上攝影展單元「Gallery」,我想呈現的卻是完全不曾在雜誌上曝光過的系列作品 「慢」、「漫」來! 若是問我:舞台攝影的魅力是什麼?為何喜歡用慢速快門拍攝? 其實,對我來說,每一次拍攝舞台演出都像是一次隨堂考!編舞家會出什麼題目?舞者會如何呈現舞作?燈光設計會如何讓你眼花撩亂?舞台設計會如何考驗你的取景角度?要用什麼拍攝條件才能精準表現以上這些無數組合的精髓?坦白說:我每次都「不及格」!不是沒對到焦,就是沒捕捉到最精采的瞬間、或是站錯拍攝位置等等讓人失望的結果。 但在每次舞台攝影的過程中,我最快樂與期待的,竟然不是用高速快門把舞者的姿勢凝固下來,或是凍結住舞者跳躍的瞬間畫面,而是我會偶而用低於1秒到10秒的快門速度拍攝出來的感覺。它就像是畫一幅抽象畫,相機成了「畫筆」,我用我喜歡的「慢速快門」畫出我對舞作的「虛實相間」和「夢幻浪漫」。舞台攝影的魅力就在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麻瓜的AI使用說明書
※適用對象 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魔法世界感興趣的麻瓜 ※使用說明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規劃了「回顧」、「現況說明」、「使用範例」、「常見問題與故障排除」與「未來想像」等單元,嘗試回顧過去表演藝術領域如何想像人工智慧,以及深入介紹當前人工智慧在表演藝術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現況,並透過藝術家們的具體使用範例與心法,嘗試了解AI如何改變當前藝術家的創作思考、實踐與觀眾的體驗經驗;並嘗試透過哲學、法律等觀點,嘗試觸及AI對藝術領域的革命性影響,釐清相應的難題與解決之道。此外,我們也邀請了藝術家們想像表演藝術產製如何因AI的加入,而相互角力與互利共生的未來。請您依照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單元查找相關資訊。 ※使用警語 這不是一份完整的使用說明書,當中充滿各種有待釐清的盲盒,正如本期受訪者╱策展人蔡宏賢所形容,我們正處於跟AI關係最混沌不明,也最美麗、最有可能性的時代。在無限地打開中,您可能感覺暈頭轉向、焦慮或雀躍,請不用驚慌,因為這正是我們重新框限地圖、定位自身的正常現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對於AI與人機時代的來臨,劇場藝術早已在自身的歷史中有所演示。 劇場空間中採用自動機(automaton)與人類表演者共構表演,可追溯到古希臘劇場時期的「機器神」(deus ex machina),以懸吊式的機器起重裝置讓演員扮演天外救星。而偶戲作為「非人」的技術史前史,在人形機器人的「仿生人」(android)進入文學書寫以降,則開始走入與傳統人偶分道揚鑣的感知介面其中不只攸關非人物件愈發朝向高度模仿人類的嘗試,亦是對於肉身價值與劇場性真實的再次探問。 若回望「Robot」一詞的發明,既是源於1920年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的劇本《羅梭的萬能工人》(R.U.R.)。劇中的發明家羅梭(Rossum)諧音原意為捷克語中的「智能」(rozum),而他所創造出來取代人類勞動的機器人「robota」則是「苦力」之意。原為奴隸的機器人在最終徹底消滅了人類,成為地球上的掌權者並展開了新一波的創世紀。 自從20世紀穩固確立下來的現代化工業社會,使得晚近一百年有著大量「人機關係」的命題出現在藝術文化之中。猶如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1927)或《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所示,自動化時代的到來,人類對機器作為現代化產物表達出強烈的不信任。「機器人對人類的反撲」作為一種文本命題的敘事設定,除了體現出人類精神的主體性缺失,也表達了「我」存有與否的存在主義式危機。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