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劇場,回應「公共」的7道歷史切片
劇場如何與「公共」產生連結?本文透過「近代劇場的7道歷史切片」,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會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日復一日將這些詞彙落實為值得珍視、標舉的台灣價值,「公共性」三字也愈發成為人們探討各種議題時的關鍵詞。 2020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各地劇場「群聚╱現身」的場所功能幾乎潰散,在台灣的我們雖獲倖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劇場與其他人貼身觀賞表演,劇場生態鏈卻仍在餘震中尋求生存契機,於此之際,把「劇場 vs.公共性」擺在一起,檢視「劇場到底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時機恰好,也無可迴避。 「公共性」這組外來詞彙說來抽象,定義人人想像不一,我們不從理論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領大家進入熟悉的公共空間,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繼而以「近代劇場七件事」,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談及劇場的公共性,得先適度切出「劇場」的範疇何在,我們以最具象的「場館」作為討論起點,實地拜訪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營運規模、體制性質和以上三國家場館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邀請館方親自提出他們對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實踐方式,也透過五個探討藝術公共性時經常提及的向度,歸納彙整場館說法。 除了實踐者,公共性也必然納入相關的外部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曾實地走訪歐陸不同場館、採訪劇場如何定義自身的藝術視野與回應社會的編導許哲彬撰文提供劇場公共性的國際參照;也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談公共性似易實難,容易在於此題為時勢主流之趨,但艱難之處,一則如何為這個外來理論名詞找出在地扎根的定義;一則牽涉眾人,面向之廣,難以一次闊清全貌,我們試著在雜誌改版的第一期,談論這個劇場中人多有關切卻不易談的大題目,嘗試初步聚合、呈現大家對「公共性」的想像與界定範圍。觀點落差在所難免,但不妨從這裡,開展對劇場公共性的下一波對話、下一種想像、下一步行動,從2020的危機處轉折,彎出下個機會與命運交錯的劇場大冒險 <p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臺中國家歌劇院:不要用北部觀點看事情
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2018年開幕,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就說:歌劇院的「賞味期」過了,要衝出新的想像,得不斷跟大眾有話題討論,持續吸引關注度。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座啟用的場館,坐落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地段的歌劇院,銜負著推進中台灣藝文產業發展重任,因此,邱瑗提出的場館營運關鍵字不意外地,就是「改變台北觀點」和「與在地溝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南下採訪衛武營那天早上,剛好是2020舞蹈平台開幕記者會,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台上致詞時笑著說:「這間演講廳擠了這麼多人,真是難得的畫面。」我也難得在這裡,見到一個個平常少有機會見面的舞蹈圈朋友,有台北的、有四處遊走的、有屏東部落的。這大概是實體劇院最無法取代的意義(無論在疫情時代如何受到挑戰),讓眾人聚集此地,正如衛武營那句自我定位的宣言:要做「眾人的藝術中心」。所謂的眾人,可以是舞者、編舞家,甚至是擴充舞台表演現場性的影像VR導演,活動開始後也將隨著工作坊、演出與影像展覽,各憑本事串起更廣大的「眾人」網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的力量,要再強一點
相對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行政法人設置,任務及營運有法律規範,「公共性」之於牯嶺街小劇場,更多的是自發性的期許。宗旨上,明白將自身歸位於「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創意的形式藝術」,「並於逐漸穩固的狀態中,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至於牯嶺街小劇場的館長姚立群為劇場的公共實踐所下的關鍵字則是:思潮、台灣劇場、融合、藝術行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圖表篇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國家兩廳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牯嶺街小劇場 空間開放度 表演藝術圖書館閉館整修升級規劃重開;全新售票系統試營運。 開放式建築、場館空間導覽,以及每天免費入場觀賞的「光之曲幕」,另設NTT數位學苑。 以榕樹為意象,以樹洞、迴廊、草地等造型和空間營造公共氛圍並規劃公眾藝文活動。 以藝術創作突破現有空間限制或觀賞習慣的開放性。 民眾依附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讓牯嶺街小劇場成為孵化器
牯嶺街已有一年一度書香市集封街的傳統,這個集結眾多戲劇系的演出也可以考慮另起一檔封街嘉年華,讓戲劇從劇場延伸到街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基進女性主義對戰國家女性主義
基進女性主義的肉身在此挑戰於國家公廁內尿尿的多元姿態,歡迎不限性別不分年齡都來參與《A-Gender Toilet 無-性別廁所》這場身體運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裸露的女子,自由的象徵
民主從來都是沒有保障的。只有當我們願意為之奮鬥和捍衛它時,它才會強大,意思是說,我們不能把自由當作理所當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讓兩廳院成為機器中介烏托邦
未來場館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機器中介社會式的流變,超越了時代性,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轉化為最適合人民及藝術的烏托邦場域。
-
攝影手札
透過鏡頭走入音樂世界
一場場匯集各專業領域人物的精采表演,除了演出當下的極致完善之外,透過專業劇場拍攝者的記錄,留存下經典永恆畫面。
-
日常身體劇場
拳擊的美感,關鍵在腳步
劇場不只存在於名為劇場的空間,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專業的劇場表演者以身體為中介,對觀眾展露表演的技藝;而另一種身體(表演)的技藝,也棲息在不同職業、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體劇場」跨出劇場外,尋找以「應對身體」為職業的人們分享獨到的「身體觀測術」。本期邀請到國內推廣拳擊運動的元老、專業拳擊教練潘振成,來與讀者分享他「察身觀體」的心得,讓我們享受「表演」,就從生活中開始
-
少年往事
「自由但快樂」的女孩
鋼琴家葉綠娜臉書上轉貼著鋼琴家夫婿魏樂富寫的十四行詩,接續幾篇則分享了路上偶遇的橄欖樹、山中的僧侶以及夜晚盛開的白色曇花。如此活躍的鋼琴家,卻鮮少分享自身演出,發文多在呈現日常生活裡打動她的那些人、事、物,別人不一定理解,但其趣味與珍貴絕不會因此被動搖。發文儘管看似隨機、偶然排列出她的人生,只要仔細檢視,便會發現它們都聯繫著葉綠娜的年少,影子般映照出數十年如一日的性格。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
舞蹈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鄭宗龍在《定光》之前的創作脈絡,多少都具有不斷回返私密領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體招魂術意涵,好比《在路上》關於行旅情誼與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聲》關於兒時與母親回憶與艋舺街頭的相互返照。相較之下,《定光》的略顯蒼白或空泛,或許是身體與聲音技術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覺碎片,投射出我相信還存在於鄭宗龍創作脈絡中的私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