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柏林
超級選舉年 舞蹈家也參戰
數年來積極地兼顧舞蹈工作和政治參與的希勒布蘭德及「都會黨」夥伴們,雖然不見得這次就能一躍獲得席次,但仍值得讓人期待極度「認真」參政的他們,能夠把這些訴求傳遞到多遠。
-
首爾
線上劇場如何推動付費收視及脫穎而出?
業界人士認為,要使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在體裁上具備競爭力,不僅需要在拍攝上下足功夫,以高水準的攝影技術補強臨場感,也必須在影像中體現演員與觀眾互動的氛圍。
-
香港
虛擬實境如何在技術與構作間取得平衡
Paprika Studio於8月演出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也需觀眾參與虛擬實境體驗,虛擬場域敘事與被消失的文明和城市相關,現場演出則從忽必烈和馬可.孛羅的一場西洋棋對弈開始。
-
澳門
疫情再起劇場驟然停擺
澳門劇場活動正式回到停擺狀態,一系列準備在8月舉行的演出和課程只得取消或延期。
-
檳城
疫情升溫讓表藝工作者面臨災難性危機
繼去年推出Show Penang平台後,檳州政府今年再設立senang.art網站,功能類似社群平台,讓表藝工作者可在此進行交流和創作。
-
伊閃
「伊閃創意節」展現泰國東北地區文化創意
今年的伊閃藝術節有靜態展覽也有動態活動,要讓藝術和人們的生活更貼近,如午餐和學習計畫(Lunch and Learn Project)就由創意中心邀來的主廚舉辦快閃活動,教導大家如何做出營養滿分的學校午餐。
-
新加坡
劇場上線 維持人際溫情
線上演出儘管有些優勢,但劇場人依然努力嘗試現場演出。如實踐劇場在8月推出「數少當贏」系列,進行6部小規模演出,演出人數都不超過8位,甚至有一對一的演出。
-
上海
新型沉浸式體驗「劇本殺」備受年輕族群歡迎
「劇本殺」脫胎於桌遊型推理遊戲,提供的是一種深度的角色和故事體驗,融互動、體驗、社交、表演為一體,透過劇情進行人物交流和演繹探討,共同揭開秘密或發現真相。
-
2021第二屆「苗北藝術節」 藝文中心十年有成 呈獻全方位藝術饗宴
今年適逢苗北藝文中心創立十周年,主辦團隊特別挑選與苗栗在地連結的「城市知己」為主題,邀請表演藝術中重量級的團隊與演出者,除了吸引「樂迷」、「戲迷」、「舞迷」外,更策劃靜態的展覽活動以饗造訪人潮。
-
吳念真:戲,有觀眾,才算圓滿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七》不計成本演出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七─我是一片雲》積極規畫國家戲劇院9月3日至5日檔期,預計演出4場「國家戲劇院特別場」,並配合中央最新防疫規範,採間隔座售票。
-
劇院就在你家 OPENTIX Live試營運1元票價搶先體驗
兩廳院全新推出OPENTIX Live線上觀演功能,提供購票、觀看一站式服務,8月26日試營運上線,由嚎哮排演、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NSO國家交響樂團接連演出,全新線上觀影模式,走到哪看到哪。
-
吳興國《蛻變》 盡顯「後疫情時代」人類蛻變的心靈境界
在台灣三級警戒解除後,當代傳奇劇場撐過疫情停演衝擊,預計於下半年帶來「吳興國經典復刻─參號作品《蛻變》」,象徵傳統戲曲與表演藝術工作者生命力不懈的追求重生。
-
藝FUN線上舞臺計畫 表演團隊線上展演創造新視界
文化部宣布攜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與國家兩廳院,共同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專案,公開徵件即日起至8月22日截止,預計9月1日前公布入選名單,獲選團隊將於11月底前完成線上售票演出。
-
「大師星秀藝術節」將起跑 移師舊金山依然熱鬧
「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大師巨星音樂會」、「星宿室內樂音樂會」,分別於7月底至8月初舉行。演出除了安排The Violin Channel 線上直播外,台灣觀眾亦能透過官網與臉書公布的管道跨時空參與。
-
疫情降為2級警戒 藝文活動管理措施放寬
自7月27日起,調降疫情警戒標準為二級,文化部同步公布放寬表演場館開放觀眾入場,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的安排,不設搖滾區,第一排觀眾與舞台前緣或表演區最前段距離至少3公尺以上;演職人員動線及各項使用空間應獨立規劃,並與觀眾分流。
-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全面空中相會
今年「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線上經典音樂會開幕,首度邀請挪威獨唱家唱團專場演出,閉幕音樂會則由駐節指揮嘉保.豪勒隆率領匈牙利聯合節慶合唱團及杜南伊管絃樂團,500人盛大編制演出韓德爾神劇《彌賽亞》。
-
第19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陳武康、葉名樺夫妻雙雙獲獎
第19屆台新藝術獎揭曉,年度大獎:葉名樺「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及表演藝術獎: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
-
「藝Fun劇場—精采上線」 表演團隊陪伴民眾「藝」起防疫
文化部推出「藝Fun劇場精采上線」線上劇院,將於7月10日起首播登場,於每週末線上播放6檔經典作品,節目包含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偶戲及親子劇場等類型,歡迎民眾踴躍線上欣賞。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8月,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舉行的當晚,我與現場近萬名的樂迷一同隨著音符搖擺舞動,除了沉醉,也有滿滿的感動。 讓人如癡如醉的,當然是來自演奏家、歌手撼動人心的音樂能量。受到疫情影響,音樂節首度沒有遠道而來的外國樂手╱樂團,全由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樂團輪番上陣,整晚的磅礡大雨怎麼樣也澆不熄樂迷們的熱情,在我身邊淋成落湯雞的年輕男女,臉上仍洋溢笑容,舉起雙手拍打節奏,一旁不時傳出尖叫聲及如雷掌聲,將氣氛推上高點,怎能不讓人感動。 這樣熱絡的場面,不只發生在那晚,也重現在台中、高雄各地陸續降生的音樂節上。這短短的10多年間,爵士音樂節吸引了無數樂迷,甚至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戶外音樂活動,讓人不禁好奇,爵士樂在台灣是否種下了自己的印記? 因此,在7月號的封面故事「尋找台灣爵士樂」,我們首先藉由了解爵士樂與世界各地文化融合變種的特性,追尋爵士樂進到台灣的途徑。再從唱片產業的發展、世代交替的樂手、即興演出的現場等面向,抽絲剝繭,探看百年來台灣爵士樂發展的足跡。 曾經在台灣,爵士樂團演出也經歷過一票難求的盛況,如今,產業榮景或許不在,爵士樂卻透過實體活動、網路社群的廣泛交流,變得更為可近可親。 「2010年到2020年,是台灣爵士樂的黃金10年」,知名LIVE HOUSE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在受訪時這樣說。他所指的,不僅僅只是台灣爵士唱片廠牌拼搏的成果,還有在此踏實穩扎的爵士音樂教育,及在這幾年獨立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年輕爵士樂手。當然,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是徒勞。專題的最後也邀請到了4位重度樂迷,分享最吸引他們的爵士風景。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台味爵士?」這是專題最終想問的。或許現在還難以定論,但我個人則特別喜歡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給的答案,「 台灣音樂家演奏、發生在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爵士樂。」 為了搭配爵士專題,這一期的〈少年往事〉也特別專訪台灣知名爵士鼓王黃瑞豐,談他如何從8歲父親贈與的一把吉他,年少歷經夜總會、秀場的洗禮,到後來成為錄製超過10萬首金曲的超級鼓王。〈劇場ㄟ冷知識〉則顛覆一般人的想像,邀請四位線上古典音樂演奏家分享,當他們在海外巡演時,除了絕不離身的樂器之外,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隨行道具呢? 本期截稿的同時
-
職人的圖鑑
樂器搬運師傅:讓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鏡人
天價的貴重樂器怎麼搬?路途中要經歷多少障礙才能抵達舞台?本期〈職人的圖鑑〉揭露樂器搬運的幕後眉角,看師傅的門道如何成就樂團演出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