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讀
什麼是「爵士樂」呢?
你認為什麼是爵士?什麼構成是爵士樂的條件?會不會你以為聽的是爵士樂,但其實是摻雜爵士編曲的流行樂?如何在浩瀚的爵士樂大海中,找到指引方向的準星?讓我們透過爵士樂專家們的定義,從複眼觀點勾勒出輪廓,也許,就能更靠近爵士樂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讀
通往世界的爵士變種旅史
在文化多樣性因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使用而愈加難以保存的21世紀,爵士樂逆勢而起,成為能夠承載各種相異文化內涵的獨特樂種,且在過去100多年來歷經多次演化與融合共生,發展出諸多形貌不同的爵士變種,它何以有此能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爵士樂的誕生,就是一種混血。 一個多世紀前,美國紐澳良的非裔美國人,將藍調與Ragtime揉合歐洲的軍樂發展而來。這輕鬆自由的樂種受人喜愛,迅速地從社區逐漸傳遞到世界各地,在南美、在中東、在亞洲,甚至回傳到歐洲⋯⋯美式的自由一路收放,吸納了當地風土民情,說出新的音樂語彙。相似的路途,爵士樂旅行到台灣,經過樂手們的接力、傳承、創作、推廣,成為今天的模樣。在樂迷們享受即興搖擺之際,是否想過這一來一往間,有多少成分是所謂的原汁原味?或者說,我們創造了多少本土的風味? 事實上,在台灣,爵士樂的行家不少,在唱片、廣播、明星乃至於各地的爵士樂節推波助瀾下,每年更吸引了新的樂迷跨入這個領域。多年來,國際巨星來台每每掀起活動的高潮,刺激了觀眾的視聽神經,然而這一來一去,究竟為台灣留下了多少養分?而今適逢疫情,阻絕了外來的喧嘩,才驚覺台灣樂手的能量已然豐沛,說著更熟悉的語言。這次,讓我們一起從「爵士在台灣」到「台灣的爵士」,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在台灣
從跳舞時代到眾聲喧嘩的台灣爵士樂軌跡
「爵士樂是郊野堤岸暨都市貧民窟裡的棄兒,是非裔美國人為了反抗汙穢與悲傷,而掀起的一場快樂起義(joyous revolt)。而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爵士樂才會成為全世界備受機器壓迫、成規束縛的現代社會,用以紓解痛苦、化解無聊的全球型安慰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探尋爵士樂手在台灣的百年足跡
爵士樂手的定義經常眾說紛紜,諸如有人認為應該以爵士樂手所具備的能力、知識及曲目為標準;也有人說,靠爵士音樂演奏吃飯的人才能叫做爵士樂手;更有人認為,演奏現代爵士樂、具藝術性並且具有創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樂手。然而,如同「爵士樂」的意義與內容,會隨著時代與場域變化,「爵士樂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從城市慶典到在地爵士教育
過去,爵士樂對一般來說人來說是外來樂種,也是新潮、時髦的象徵。即使嚮往,也得從電視台、夜店、酒吧、唱片等管道才能聽到,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但近年來,爵士樂的蓬勃對比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受到台灣經濟發展影響,爵士酒館的增設、經營者的眼光、專業聽眾的累積等都交互影響,再深究其竟,則得歸功各地爵士樂節、社團、音樂營等多年耕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殿堂之外,酒館內的爵士練功坊
在20世紀早期,發源於紐奧良的爵士孕育於城市酒館的喧囂,時至今日,酒館依然是樂手們的街頭學校,他們在此會友、學習與成長。對爵士演奏家來說,絲絨般的絃樂、黃金般的銅管不是賣點,最重要的,就是大家一起玩的精神。趁著微醺的氛圍內跟著音符搖擺之際,樂手們拿起樂器使出全力,夥伴們輪流接力各顯神通,止不住手癢的隨時可以加入一起Jam。在哪裡立足演奏,哪裡就是舞台! 有別於殿堂級大舞台的演出高門檻,小巷內的酒館主人們多半秉持打造沙龍的開放精神,歡迎所有愛樂者,致力消泯樂手與聽者的距離,營造玩家們能在此打磨技藝,更自在地拋接樂句,進行音樂探索的非典型演出空間。酒館,不只是樂手的秘密基地,更是他們的練功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內行人才知道的爵士現場巡禮!
爵士樂演出最重要的精髓之一,就是互動了!不管是樂隊之間,或是台上與台下,緊密互動都會讓氣氛顯得更熱絡。而爵士酒館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正是孕育現場文化最重要的舞台。酒館的演出是愈夜愈精采,過了凌晨推出的JamSession更是門道所在。本刊精選幾家仍擁護爵士純粹精神的名店,泡在裡面夠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地方,能夠發掘新星、提煉潛力,並且推動世代的交替與流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台灣爵士唱片廠牌創業場景:我是這樣做出爵士唱片的
多年來,台灣唱片市場可見形形色色的爵士錄音作品,也孕育了為數不少的爵士樂迷。然而,主流唱片公司傳統保守,多以代理進口國外藝人專輯為主,樂迷們關注的眼神也常向外望去。殊不知台灣的音樂生態中已出現一批能夠演奏爵士樂的優秀樂手,近年也產出不少屢獲金獎肯定的作品。 本文專訪了台灣業界實際參與爵士樂專輯工作的唱片人,包括威幅音樂有限公司音樂總監呂聖斐、好有感覺音樂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盧欣民、安玓音服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高亭誼(Evy),從企劃、製作、發行、經紀等角度,從三大唱片廠牌的創業場景,描繪爵士樂與爵士樂手在台灣唱片產業的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年輕爵士樂手跨界,替獨立音樂帶來深度與厚度
2010年開始,一批批從海外學成返鄉的年輕爵士樂手,陸續進入音樂產業。自此,從流行樂、獨立音樂乃至大量興起的音樂節現場,乃至專輯唱片內頁製作名單,都能看見這批年輕樂手的身影,也帶動不少年輕樂迷加入聆聽爵士樂的行列。這讓人不禁好奇,這些年輕爵士樂手何以出走至流行與獨立音樂?如此頻繁跨界的真正原因?不同音樂人之間又會相互激盪出什麼樣的音樂火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黏住外籍樂手的台灣爵士風土
在爵士樂的舞台上,不難發現有愈來愈多外國籍樂手的身影,多年來,這些從世界各地到來的樂手們,不僅帶來更寬廣的視野,也為這塊土地注入了能量。是什麼吸引他們前來?又是什麼讓他們落地生根?轉個角度,看看他們眼中的台灣,究竟有什麼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百年前,爵士樂從美國傳遞到日本,再從日本抵達台灣,中間經過了不少旅程,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雖說爵士如料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能適切地調成當地的味道,但改變了「食材」、更換了「調味」,「台灣的爵士」是否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一個理論,總要經過假設、驗證,最後才能歸納結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聆聽報告
話先說在前頭,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爵士樂是美國的音樂,這跟歌仔戲是我們的音樂一樣邏輯。於是,你找一個世界級的歌唱家,帕華洛帝或卡拉絲都好,請他學唱個歌仔戲,恐怕一輩子都沒法唱出真正的韻味,反之亦然。以下推薦5張精采的專輯,它們不見得是台灣史上最「正統」或最「厲害」的爵士專輯,卻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台灣味」的爵士唱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讀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閱讀報告
台灣談爵士的專書太少,即使把《劉仁陽談唱片》、《男孩吶喊自由鳥》、《台北秘密基地》、《女人在唱歌》等只提到一部分爵士的著作也找來,也就那麼數十本,當然,敝人才疏學淺,可能很多作品沒有關注到,請十方大德不吝指正。
-
攝影手札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人生諸事,因緣所致;緣聚則生,緣散即滅; 紀實攝影,就是眾緣和合。 若無眾生象,則無眾生相; 舞台幕後紀實,無象即無相。 每幅影像,都是身體;每個身體,是一齣戲; 每齣戲有多個身體,這些身體推衍無數人間戲碼。 幕後,並非台前另一頭的空間, 而是生命無數、層次無窮的世界。 舞台「幕後紀實」一言難盡;今以洪振宇編舞、導演的《牡丹.吉祥》開門,跟大家一起逛幕後、說舞台。 洪振宇幼年隨祖母偷渡澳門,蝸居《牡丹.吉祥》舞劇背景的祐漢新邨,以弟弟的身分進夜校讀書,直到「龍的行動」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牡丹.吉祥》首作於2014年,二版創作於2019年澳門藝術節,洪振宇以生命經歷編舞、導演,藉祐漢新邨數說澳門50年史跡。 洪振宇的特殊人生,讓《牡丹.吉祥》幕後記錄,自然延伸至祐漢新邨實境。 人生,戲一齣; 幕後,無涯界。
-
焦點專題 Focus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ng」? 註:「k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
焦點專題 Focus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
焦點專題 Focus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在現今「走出國際」的趨勢或需求下,市場同時意味著買票進場的觀眾,與引進節目的策展人與機構。在非常理想的狀態中,總會希望這兩種市場都能被關照。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種種共製節目,無非希望藉由與知名或獨特創作者、團體之合作,一來學習經驗不同的創作方法,打開不同的藝術視野,二來也藉此機會與世界舞台有所接觸,進入國際交流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