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TSO音樂劇場《跟著阿嬤去旅行》 結合皮影戲與真人互動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19上半年樂季開季節目《跟著阿嬤去旅行》是首部結合皮影戲元素的原創台灣兒童音樂劇,從家庭核心出發,以親子議題為藍本,乘著夢想之翼飛翔,劇情在新奇而溫馨的編織中,透過動人的音樂精采敘事。
-
2019相遇舞蹈節—共感 熱鬧登場
「相遇舞蹈節」由三十舞蹈劇場與華山文創園區共同合作的舞蹈策展,今年在「共感」的主軸下規畫三系列:「跨界交朋友」、「生存潛規則」及「到達了沒有」,推出十四場三個系列舞蹈工作坊及十二場演出。
-
樂興之時「2019圓桌武士會師」 詮釋高難度六重奏曲目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繼去年「圓桌武士的傳承」音樂會後,今年春季由創始團員偕同年輕一代團員,以三代同台演出展現「樂興之時」就是要好音樂的核心價值,也為樂興之時管絃樂團今年一系列演出揭開序幕。
-
蘭陽低音提琴夏令營 亞洲培育重要基地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提琴堪稱是所有樂器中最受矚目的焦點,卻唯獨低音提琴因為體積與曲目限制,在樂團、室內樂、甚至獨奏等表演形式中,遭受邊緣化的命運;於是,誕生了蘭陽國際低音提琴夏令營。
-
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 兩種結局不同答案
由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製作、創作者克里斯多福.魯賓執導,並獲選二一八年柏林戲劇盛會十大節目之一的《夜半鼓聲》,將在2019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本週末登場。
-
眼球先生的美術劇場《260號房》 一場結合繪畫、戲劇、舞蹈的演出
眼球愛地球劇團本週推出美術劇場《260號房》,現場作畫的眼球先生,搭配劇場演員與現代舞者演出,創造出混血又奇幻的氛圍,劇情時而前衛詭異,時而黑色幽默,帶領觀眾進入生老病死等人生歷程。
-
李貞葳看穿自拍的精心布局 看看誰不要臉?
擅長透過肢體傳遞情緒感受的舞蹈家李貞葳,在新作《不要臉》中將探討社群媒體崛起後的「自拍文化」,觀眾席當中並無架設座椅,打破劇場「第四面牆」,觀眾在劇場中自由移動,與表演者之間沒有界限。
-
舞蹈空間舞團四檔製作迎接卅周年慶
一九八九年成立的舞蹈空間舞團今年邁入卅周年,愛熱鬧的舞團將於二一九年開始慶生到二二年,四檔製作規畫都將回看以往走過的「血淚」而生,希望大家因此更加清晰看到舞團形塑的風景。
-
2019臺北市傳統藝術季 三百人同舞台演繹「安平風雲」揭序幕
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臺北市傳統藝術季今年邁入第卅二屆,自三月七日起至六月十二日止,為期三個多月,涵蓋歌樂舞劇等不同領域的表演形式及團隊,也是台北市上半年最盛大的藝術饗宴。
-
從實驗劇場登上國家戲劇院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再掀劇場熱潮
四把椅子劇團與簡莉穎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於2019TIFA重新製作,並從實驗劇場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打造全新舞台視覺,三月三日場次提供無障礙觀賞服務,將再創當年《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人氣熱潮。
-
亞洲現代神話《餐桌上的神話學》 他者眼光的自我凝視
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製作、2017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執導的《餐桌上的神話學》,本週帶著觀眾一同與亞洲藝術家們,品嘗他們從家鄉帶來的「神話」料理,用故事接力方式,帶領觀眾感受屬於亞洲的現代神話魅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換個視角,重塑世界
上月底,行政院會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草案,即同婚專法草案,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去年底,該是三好兩壞抑或兩好三壞的公投貼紙,至今仍在台北各處可見,對於同志相關議題的討論、辯證或疑問,也依舊持續延燒。 二○一二年,在比利時列日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名男子在深夜搭上了由四位男性所駕乘的灰色轎車,並就此消失無蹤;兩個星期後,他的屍體被尋獲,受盡屈辱地全裸曝屍在荒野。這是一場經法院認證因「仇恨同志」而起的謀殺,六年後,國際知名導演米洛.勞選擇將這起事件搬上舞台,發表《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一作。在米洛.勞的觀點裡,他不是要「再現」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試圖使再現成為「真實」,同時也透過演出,挑戰觀演經驗的極端邊界,讓我們得以反思人性的本質。 作為一個創作者,米洛.勞其實更像戰地記者、社會學家、社運分子,甚至是思想家與革命家。於是,在他的舞台上,劇場裡的「事件」並不只是一個故事情節、一項戲劇行動,作品本身其實便是整體社會行動、研究調查的其中一環,甚或一個階段。 由此看來,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其實另有兩部作品的創作者們,也試圖重塑關於劇場三個WWhat(事件)、Where(地方)、Who(角色)的另外兩個部分,他們分別是來自法國與比利時的藝術家喬治和德弗的《宅想新世界》,以及台灣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半仙》。前者試圖在一片空無的劇場裡,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和規則,創作一個什麼都不是,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後者則再次試圖重新調整「觀眾參與者創作者」的相互關係,以民俗信仰、宗教文化為主題,把自己當作媒介,驗證神秘的前世今生。 由此,可以看到劇場的意義與既有的世界、歷史、認知,不斷辯證,將建構起劇場的三個W,打破、重建,帶領觀眾重新思考,重新理解自身所在的世界。 換個角度、觀點看世界,除了藉由劇場裡的理性辯證,也可以透過純粹感官的體驗。四月份,兩廳院藝文廣場上將矗立起一座空氣建築「光影幻境」,來自英國的AoA團隊以「弧形垂曲線」的元素開展、架構出整個建築,讓進入其間的參觀者,體驗特別的光影色彩與空間感受,可以歡樂徜徉,也可以深思冥想。這個封閉的奇幻世界,是藝術家為人們創造
-
平心而論
太歲頭上要動土
有時是針對音樂、有時是劇中人物,有時表現方式,在眾多可能的改變中,他至多只會擇兩個關鍵點來討論。太歲頭上雖可「動土」,但不能動大土!什麼是關鍵?什麼是可行的關鍵?是提出一個方向?還是有一定要改變的點,羅勃總能分得清楚,作品也往往在他的「提點」下,將製作人與創作者的距離拉近,也就擔保未來與觀眾的距離更近了一些。
-
音樂飛行
當藝術遇上經濟 化身博士的兩難
追求「不可勝數的多與新」之下,有可能只是「無可承受的少與輕」嗎?就像拙政園的景色,只能欣賞卻無法購買,這不只是如桑德爾所說的「錢買不到的東西」,而是「不能用錢去購買的東西」。搞不好這種看待文化與藝術的方式,就像是一隻蜘蛛蟹,忙著把海藻碎屑黏在身上、四處爬行,除非你硬掰說它也有靈魂悟性,否則少了心領神會、偶拾的美感,其間又有多少差別?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放大鏡,還是顯微鏡?
歐斯特麥耶的《義大利之夜》在我看來很有意思的,是四個女性角色所反映出的一個共通點:男性和他們想像中的自己,與女性在跟他們相處之後所認識的他,可以不是同一人。而「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不止存在於兩性之間,也是政治常常面對的無解,甚至虛偽所在。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建立紀律 創造未來
持之以恆,恐怕是紀律中我們最需要努力的一項。讓自己有堅持的動機,持續探討的不是答案,而是因時因地因人變動可以產生的各種可能解決方案。將好奇心、好勝心、競爭力轉化成積極態度,延續地、不推諉地,有需要就做,起而行,做對、做好為目標,將所說的實踐與所做的一致!
-
紐約
以慶生之名 卡內基廳給你滿滿的貝多芬
卡內基音樂廳的二○一九╱二○新樂季節目出爐,可以發現滿滿的貝多芬,理由是適逢樂聖兩百五十歲冥誕,以慶生為名,共有卅五場音樂會裡有貝多芬,占了全部節目的五分之一,更邀來大咖音樂家如馬友友、慕特等演出,菜色質量俱佳。這一系列裡最具音樂價值的,應該是分別由兩個樂團演出的全套交響曲,一是古樂,一是現代樂器,兩相對照,格外有趣。
-
柏林
「戲劇盛會」評選結果揭曉 多樣議題隨之發燒
一月底,柏林「戲劇盛會」公布了二○一九年將受邀演出的十個德語區劇場作品,而七人評審團也隨著名單公布,在主辦單位Youtube官方頻道中或媒體受訪中,各自陳述審議過程中的衝突與和諧,或自行執筆為關注的議題下註解。而德語劇場界的共製模式、資源分配、性別與種族爭議等等議題,也隨著入選名單的公布與評審的發言,再掀熱烈討論。
-
倫敦
普立茲獎劇作《冒汗》 確定轉戰倫敦西區
描述美國中部、以勞工階級為主的城鎮,三位在同一工廠工作的好友,如何因工業困境與美國夢消逝而使友誼破碎的普立茲獎劇作《冒汗》,去年底由丹瑪倉庫劇院搬上舞台,由莉奈特.琳頓執導,因一票難求、好評連連,確定將在今年六月轉戰西區上演。
-
巴黎
擺了獵奇觀眾一《道》 令人失望的懷舊真人秀
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於柏林首演的《道》,終於在去年底在巴黎上演,這齣源於俄國電影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拍片計畫的演出,在兩週內吸引了上萬觀眾進入展演場域體驗。觀眾在布置成蘇聯共黨時期研究機構中的空間遊走,除了欣賞影片與裝置,也觀賞現場表演,但整個內容卻招來惡評,《道》就像是場譁眾取寵的大型真人秀,充滿了矯揉造作的擬真假象,只映照出觀者貪婪的獵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