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現實框限下 如何逃逸與飛翔?
新銳編舞家賴翃中將在年底推出創團作《無盡 天空》,脫胎自前一年的雙人舞《Birdy》,賴翃中將之發展為長七十五分鐘、六位舞者演出的作品,演繹追逐夢想的人們在現實壓迫中,如何逃逸,進而飛翔。而賴翃中也在舞作中融入近一年來陪伴憂鬱症親友的感受,肢體質地融入了更多的躁動與不安,「《無盡 天空》已不執著在鳥的型態,而是放大了其所象徵的自由與夢想,也因為我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為憂鬱所苦,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更靠近他們一點。」賴翃中說。
-
企畫特輯 Special
歲末寒冬中 感受莫札特的幽默及熱度
「莫札特冬之戀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是長榮交響樂團二○一八年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將以一整場莫札特的曲目,為樂迷帶來一個溫暖又幽默的歲末音樂之夜,除了特邀台灣旅美鋼琴家胡瀞云與香港新銳鋼琴家蔡惠萍演出鋼琴協奏曲,樂團也將在德籍音樂總監舒馬富斯的指揮下,演出莫札特的晚期作品歌劇《女人皆如此》序曲與《第39號交響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汪兆謙 林勤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國表藝全員到齊 競合互助中驅動劇場未來
十月中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風光開幕,也標誌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的完成。北中南的三個國家級場館背負著推動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任,已有卅一年歷史的國家兩廳院帶頭轉型,尋找台灣表演藝術的標誌、提升品質,透過活動來與社會產生關連,臺中國家歌劇院則藉由各種低門檻活動增加與歌劇院的互動,而衛武營則先以南台灣觀眾為目標,訂出「開幕起一年室內入場觀眾應達廿五萬人次」的高標準,以示經營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蓬勃背後卻見蒼白 產業未來仍待努力
這一年可說是台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大爆發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製,數量超過廿個,可說是歷年來的高點。然此時台灣音樂劇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相較於音樂劇產業發展完熟的韓國,與起飛中的中國,台灣的音樂劇如要更上層樓,政府的扶植挹注、場館的合作共製,都可能讓未來看到一片藍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策展體現各地創意 拉進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各地藝術節舉辦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團製作的巡迴大串連,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讓個別藝術節呈現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舉辦的「跳島舞蹈節:新竹跳」、邀來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策展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基隆「聽潮招待所」等。「藝術節就是創造一次人與人相聚的時刻」如何讓這樣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讓藝術與人得到更有意義的互動,是在地藝術節可持續深耕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青年接班展長才 繽紛華采奔未來
愛好傳統藝術的戲迷、樂迷,可能都有發現這一年可說是傳藝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質的變換,新編創作如潮湧來,更有許多為青年戲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讓他們的技藝與創意被更多人看見,這都讓我們看見傳統往下扎根的實力與努力,同時也看見傳統向未來奔湧的張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增加場次分攤成本 打響口碑也面對票房難題
因應北中南場館增加、各地藝術節蓬勃展開,許多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會考量日後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團專利,現在許多中小型製作也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巡演重演雖然有可分攤製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處,但巡演人事費成本往往被邀請單位低估,讓團隊看見大餅卻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適圈,也需面對票房行銷壓力,這些都是團隊必須評估的因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不只「面向」青少年 更要並肩共學、用戲說話
今年國家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特別以「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為題,推出以青少年為核心的作品,同時舉辦工作坊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也讓人關注到青少年這個少被關注的族群。而已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嘉義阮劇團的草草戲劇節、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與影響.新劇場的「少年扮戲計畫」,都在這一年看到相當的積累與成績,讓人感到不管是「為青少年演出」或「由青少年演出」,都值得劇場工作者繼續努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獎助計畫更多元 評鑑與陪伴並行
接手原文化部辦理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國藝會除了從去年起先展開專案評鑑,再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補助機制,歷經一年研擬,將原「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修訂為「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新辦法打破「分級」概念,免除團隊受級別限制、框住對營運的想像,也設計了六種計畫類型,提供團隊更多的選擇。作為中介組織,國藝會自許是一個服務平台,抱持同理心,站在團隊立場,為其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賣力突破同溫層 想方設法拓展新觀眾
隨著北中南各地場館的陸續開張,各場館的藝術推廣活動也如火如荼地推展開來,讓藝術殿堂不再神秘的各種Open House、線上線下與實境互動的劇院手遊、體驗空間奇妙的各種活動這些,標誌著這是北中南各大場館戮力拓展舒適圈、突破同溫層的一年。各場館力圖開發新的受眾,以設計多元的體驗活動,試圖讓從未接觸表演藝術的觀眾從無感到有感,由未知引發好奇,無痛地進入藝術世界,進而知曉「有一種生活叫表演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
-
回想與回響 Echo
隱而辯: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鍾喬的劇場作品往往具有想像革命的意涵,《范天寒》則是在後革命氛圍,一方面調度差事慣常戲劇元素(歷史事件與人物、反抗意涵、大合唱等),一方面衡量創作者自身、演員群與主事團體、戲劇主題之間距離,進行更向演員開放的排練方法,以含納先於排除的創作意識回應差事及舞台上涉及的這些歷史、這些表演的人,從而再結構。
-
戲劇
古典悲劇的延續
《葉瑪》以肢體取代語言,以能量取代情緒,以展現取代敘事,直觀地呈現出劇中的張力,也表露出劇中多種如生命與死亡、秩序與失序、神聖與褻瀆、規訓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概念,一方面提煉出了此劇純粹的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可惜的是,整體下來不免因過度象徵而少了細微的人性糾葛,著實作淺了原著該有的層次和厚度。
-
舞蹈
美化了的戰爭死亡場景
雖然這支作品中的舞蹈動作有著後現代舞的極簡風格,但卻與後現代舞蹈追求理性的抽象非敘述性不同,反而是透過精煉的動作語彙,搭配豐富的劇場元素,創造強烈的情緒張力,表現出古典現代舞對感性美的重視,而這樣對完美的追求,也隱約讓人感覺到一絲不安,這個不安或許來自創作者神聖化、抑或「昇華」了戰爭成為劇場藝術元素的美學態度。
-
ARTalks
我們都是食譜的繼承人
這故事是為了和誰產生連結呢?是背著過去來到異鄉的移居者?是尋根者?還是一無所知的聽故事的人們?於是,我終究想到了那鍋散戲後人人有份的牛趴敷湯,想到了說不出泰緬滇的山啊河啊,卻能輕易喚起印象中泰緬滇料理酸辣滋味的大多數台灣人。在族譜的世界,以一翻兩瞪眼的血脈傳承;在食譜的世界,被我們消化的一切,讓我們也跟著成了記憶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