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創意再多也難一路通 法條關卡仍待正視解決
因為自然而然劇團邀請波蘭劇作家瓦恰克來台教授編劇工作坊,無法得到勞動部發給工作許可而遭判罰款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與藝文界要求改變的呼聲,文化部遂主動出面與勞動部溝通,並建立了以後的會商機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還有非制式空間的使用認定、補助核銷的繁瑣規定等。陋規雖有了鬆動跡象,但修法腳步仍須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間活力與靈動性,否則創意再好,仍可能連連碰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認識亞洲鄰居 深度交流帶動自身反思
從幾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國及亞洲國家的經濟相對穩定成長,促使了歐洲許多國家將焦點轉向亞洲,而這股浪潮似乎也影響了全球表演藝術界的目光,許多亞洲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角。隨著台灣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資源鼓勵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東南亞藝術家訪台展演,臺北藝術節由熟悉亞洲藝術現況的新加坡籍鄧富權接任策展,民間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許可期待的是這樣的交流帶來在台灣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碰撞、沖擊後的深化,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對亞洲與自身歷史的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家奪獎吸睛 帶動樂壇蓬勃活力
世界樂壇讓全球樂迷最能投入的時刻,莫過於各種音樂大賽舉辦之時;以前台灣音樂家只能出國比賽,台灣樂迷只能遠端觀賽加油,今年本地樂界除了有「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更有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舉辦成果令人矚目,台灣音樂家更表現出色,紛奪大獎!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本地樂壇的活躍與蓬勃。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邁出黑盒展神通 劇場人才驚豔四方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地方藝術節百家爭鳴 密集演出令人目不暇給
各縣市舉辦各種藝術節慶是常事,不過這一兩年來的密度與數量之高,也相當令人吃驚。細屬各縣市的表演藝術節,有的歷史悠久,有的是今年新創,有的能提出論述,有的是湊齊一起行銷,究其根源,除了當地政府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演出活動,給予演藝團隊演出或交流的機會,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部補助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所產生的效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社群軟體延伸表演 觸及更廣但「不在當下」
今年,將社群軟體與直播納入展演的作品處處可見,如北美館展演混製的《社交場》、開放觀眾進入舞台攝影的《捕夢》、引起打卡熱的《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連夜直播的《嗨歌三百首》但當觀眾頻頻拿出手機拍攝、即時上傳分享,此行為對創作端來說,究竟是在作品的詮釋上構成另一層意義?或反倒徒增干擾、稀釋了訊息的傳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走出劇場處處劇場 藝術擴散無邊際
「走出場館」、「藝術推廣」、「深入生活場域」,表演藝術不一定在傳統的劇場或場館發生,這樣的行動愈趨蓬勃。有的是場館主動出走,如國家兩廳院的「藝術出走」計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擴散」計畫,有的是創作者尋找另類空間展現創意,山邊海隅、空屋空地、咖啡館、餐廳,都可能激發表演創意。或許「劇場」一詞,除了描述硬體空間,更是一種概念,帶著它,處處都是揮灑藝術的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簡珮如 再現葛蘭姆舞蹈璀璨 熟成肢體驚豔世人
被評論指為「當代戲劇性最大膽且身體最多元的葛蘭姆舞者拯救了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簡珮如,近年獲獎不斷,今年紐約貝西獎錦上添花,再次登上舞蹈的巔峰。去年成為舞團客座首席後,以自由舞者的身分跨界時尚等領域,這位正值盛年的傑出表演者,其未來動向值得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李哲藝 打造專業樂團 為台灣這塊土地演奏
自二月創團音樂會以來,灣聲樂團不但凝聚了演奏家們的向心力,更大幅度開拓了非表演藝術愛好者進場聆聽音樂的人口。從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取材,讓古典音樂與這塊土地緊密結合,產生需求、帶動風潮。將理想化為實際,值得給予最高鼓勵!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詹傑 舞台影劇創作均佳 筆下議題深刻寬廣
深掘生活現實、關注人物故事,透過細膩手法、巧妙編整,寫出人與人之間笑中帶淚、苦中有甜的日常,引人思量、自省。默默正視的各種議題、面向與社會中的不同角落、景況。劇作多元且多變,實地調查取材,嘗試創新持續成長。今天他正關心什麼、明日又將帶來怎麼樣的故事,值得殷殷期盼。
-
演出評論 Review
廣袤而幽微、動即是靜
在這部有如展示人類史詩的表演內,看到人類的誕生、成長、個體逐漸形成群體、出現象徵文明形成的陶甕、如箭雨落下的麥田收割、到太空人在廣袤浩瀚的宇宙探勘、地球化作被肩負在人類肩膀上的球體可供嬉戲把玩,「偉大馴服者」這樣的標題用來指涉人類如何成為天地萬物、包含宇宙天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馴服者,但是如影隨行仍是闇黑的底蘊死亡,這是人類所無法馴服的對象。
-
演出評論 Review
歷史幽魂的朗誦 當代創作者的叨絮
場景乍看改變,所有故事的發生仍在這座法源寺內;譚嗣同、康有為等人看似從清末遠道而來,實則未曾離開,作為徘徊寺裡的幽魂,在異稟小和尚的發問裡還魂、現身/聲,未有發言與否的選擇權,形成另類的「還魂記」。於是,我們該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或者,只是兩個和尚超時空的妄想?其所欲奉告的是,不能相信這齣戲,乃至於這段歷史的被轉述。
-
演出評論 Review
天人合一的大師音樂會
這位高齡九十四歲、德高望重的鋼琴家,在十月底不辭千里來台演出兩場精采音樂會,是今年愛樂者最大的福音。這兩場音樂會,音符盡在指間任意揮灑,以典雅的德奧琴聲感染在場所有人,這溫暖的琴聲應該已成絕響,聞者不是感動地熱淚盈眶,就是在琴聲中感受到福至心靈的美好。
-
演出評論 Review
橫越太平洋的前奏曲
作曲家趙菁文為此次美國巡演所寫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音樂表現台灣精神,一段完整的音樂是由好幾種不同的樂器銜接奏出,代表台灣人的團隊精神,音樂的核心是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主題所蔓延,不斷擴充、彌漫在樂曲中,彷彿一股思鄉情懷或是堅苦卓絕的精神隨之飄散出去,最後到達了太平洋的另一側。
-
演出評論 Review
虛實無常間 夢要如何捕?
這些轉換瞬間且無痕,就像幻燈片般俐落切換,舞蹈身體的表演性與日常身體的物質性,便如此交替著在《捕夢》中出現。當夢境夾雜著生活,虛實就總在交錯,在虛實無常的變換裡,「捕」便成了一種虛妄,是人類徒勞的妄想。
-
新銳藝評 Review
60個60秒中的無限可能
這部舞作無疑是有趣的,因為它大膽地鋪設了對觀者的各種試探(相信對編舞家、舞者亦是);既然是「互動」的作品,而不是單方面的「表演」,能不能任性地要求每個入場的人都身心配合?其實人們的冷靜或窘迫都是可能,也同時是社會裡千百種姿態之一;但哪怕只是為人帶來內心一秒的震動,未嘗不會令他們下一次多前進一步?
-
ARTalks 發人深省的「新南向」
無獨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塵.望鄉》
劇作家其實更像是藉著外勞的眼光,揭露了台灣這失落的廿年。年輕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養,弱勢被邊緣,新住民被歧視,以往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曾經高喊的民主人權,眼看著正在無聲地消蝕中。《微》劇終了,喪父後孑然一身、無家無親的女兒最後能夠倚靠的,竟是已返國的越南女工!最後她成了那個來到他鄉異國,必須重新學習站起來的角色,這樣的安排頗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觀照。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