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何康國接任北市交團長 全面提升北市文化GCP
懸缺一年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一職,即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何康國接任。談到樂團未來願景,何康國表示,北市交將秉持「在地深耕、國際發聲」的精神,全面提升台北市文化的「GCP」(文化生產毛額,Gross Culture Product),以音樂為表演藝術基石,推動專業、跨界、前衛且具有產業動能的創新製作;擴大音樂教育的推廣範圍,讓北市交成為全台北市民的最佳音樂夥伴。 何康國為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曾任國內三大公部門交響樂團副團長,包括國立臺灣交響樂團(1998-2003)、國家交響樂團(2003-2005)、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05-2008),樂團管理實務經驗豐富深厚。此外,任職臺師大表藝所所長期間(2011-2017),建立了華文音樂劇產官學合作平台及國際藝術節教育實習體系,致力推動音樂產業化、人才國際化;身兼學術研究者、表演創作者、藝術教育者、製作人、與藝術管理者等多元身分。 何康國與北市交的淵源極深:單簧管啟蒙老師為北市交團員傅建華、第一次與職業樂團的合作是大一時參與北市交國內首演斯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協演人員、大四時在北市交附設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單簧管首席;大學畢業後,結婚時其夫人為北市交第一部長笛團員,何康國可以說是北市交的「農場產品」,而他此次出任團長,即是北市交成立近五十年來推動音樂教育的最佳成果展現。
-
格鬥亂入京劇? 台北新劇團「青年匯演」展新意
驚天絕技「脛骨絞」出現在京劇《白蛇傳》中?綜合格鬥女神黃偵玲變身最強白蛇,關鍵時刻使出必殺技大戰天兵天將。黃偵玲自躍上世界格鬥場後再度突破,登上京劇舞台,力挺台北新劇團「青年匯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提到科技與藝術,會想到什麼?是AR、VR,在台上拍電影?或從電視到Youtube、Netflix或愛奇藝?還是視覺、聽覺如幻覺,更能跟機器人同場共舞、飆戲?等等,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溯,將科技兩字的科學與技術分開,深究在表演藝術界、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在創作者們一面思索、一邊想像的半世紀以來,於表演藝術場域所實踐的種種技術和兩方的互涉關係。 而時至今日,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掌上擁有世界,甚至有著虛擬一切、化無形為有形的超強能力,站上舞台的身體、親臨現場的觀眾,仍觀看、感受並行動著,並構成「意義的可能空間」,換句話說,即使展演可以「無人」或「去人」,也不能真的「沒人」。於是,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語旁,或許還得加上一句「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除了簡述當代影像科技的發展史、一探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外,本期專題也以表演藝術與科技相關的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為重點,看看藝術創作者們如何結合、延伸他們的想像,在舞台「泛科學」實踐。 而取材自山海經、融合南北管與現代音樂的《蓬萊》和改編自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的《親愛的人生》,兩部作品也將於三月在國家劇院演出。《蓬萊》演員之一、新生代劇場新星崔台鎬,即在本期「聚光燈下」受邀登場,我們也藉此機會帶讀者一探這位在舞台上非常具有「存在感」的演員,他在台下真實的生活又是如何。而另一頭,在緊鑼密鼓排練之際,《親愛的人生》編導王嘉明和「超愛」孟若的小說家李維菁,則同桌相談,一邊低頭翻書、分享彼此喜歡的孟若故事,也一同崇拜讚譽,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看似樸直簡單、實則深藏難料的文字功力和寫作策略,當然,最令人好奇的,仍是導演王嘉明如何將「時間的皺折感」給搬上舞台。
-
平心而論
看到「看不到的」
所以,藝術工作多好啊,那位金髮妹妹,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瑞典的舞團多棒啊,大家因藝術工作的包容而受惠。這麼多年來下,我想藝術工作迷人之處,就是在於總讓我在工作中看到很多無法預期又無法衡量的價值!
-
音樂飛行
「好」貝多芬!「壞」貝多芬?
若Stern的說法為真,少了文化觀點對流,也沒了文化學習目標,但是耗費著國家的財力與許多人的青春與心神,只是在追求把貝多芬演得「好」;雖然我個人超級喜歡這些音樂,也很高興國家提供支持讓我能夠學習並以這些音樂為業,但是對於國家整體而言又有什麼「正當理由」呢?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演出製作的幕後執行
舞台監督在跟隨著導演與演員,或是編舞與舞者排練過幾個月的過程中,記錄下來所有演員的走位、細小動作,或是舞者的一轉身、跳躍、成群、落單等等舞蹈身段,更有的時候是音樂其中。最後賦予整齣製作生命的就是無數巧思安排的技術提示(cue),引導觀眾專注方向引發最終感動!透過一次一次地跟排,舞台監督累積與演員的默契,將「期望」建立為「預期」,一氣呵成。
-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
柏林
藝術教育全面啟動 為新世代培養「開發未來」能力
為了培養下一代的創意思維與開發未來能力,柏林各藝文機構莫不卯足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透過制度與資源的支持,在「量」上面已有相當成績,但「質」的追求更需要人才與研發,多樣型態的體驗性親子節目、貼近生活的節目企畫,是讓市民更願意參與的關鍵。
-
倫敦
歡迎來到《叢林》! 在難民營裡尋覓不屬於你的國家
二○一五年時英國劇作家墨菲和羅伯森曾在名為「叢林」的加萊難民營中創建了「好機會劇團」,隔年當營區被法國政府剷平後,他們便將以圍繞著難民營中一間阿富汗餐館的故事,寫成了這齣《叢林》,近期並在倫敦楊維克劇院上演。透過《叢林》一劇,讓置身其中的觀眾們,被獨屬那塊土地的喧鬧和真摯情誼交流所團團圍繞著,那些如「文明」產物的界線與階級,逐漸變得模糊
-
巴黎
當紅導演凡森.麥坎尼 用極端表現挑動當代社會敏感神經
縱橫劇場也跨足銀幕,編導演全才的凡森.麥坎尼可說是法國倍受矚目的青年導演。他以經典改編驚豔劇場觀眾進而崛起,認為劇場演出重點並非情節合理性,而是揭露現世矛盾的力量。去年巴黎秋天藝術節他推出三齣自編自導作品:揭露政治現實的《我是國家》、沉浸式的《這就是我永遠不會告訴你的》與批判文化產業的《缺乏》,透過極端的表現方式,麥坎尼將演出化為一場震撼人心的體驗。
-
上海
究竟總是負好春 京劇《大宅門》的門外風波
《大宅門》從電視螢幕搬上京劇舞台,去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上海戲劇》雜誌針對此劇作了幾篇報導,包含專業劇論、網友短評和編導郭寶昌訪談等,卻引發郭寶昌負面回應,媒體雖回覆道歉,卻又引來導演解釋種種不滿,來回交鋒,卻只在報導評論內容的錯謬上打轉,討論竟沒有回歸作品本身
-
香港
藏於鬧市的地下宮殿 蓄洪池首度變身媒體展場
擅於探索城市不同空間的藝術家伍韶勁,繼去年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鐘後》,近期選在深水埗大坑東蓄洪池推出《大禹之後》。大坑東蓄洪池是香港第一個大型地下蓄洪池,用以收集和疏導過多的雨水,空間本身就極具奇觀性,透過一幕幕配合燈光和音效的特長布條,在大型風機的運作下起舞,以「探討了人類如何面對全球各地出現的極端天氣」。
-
舞蹈
深刻創傷之後 如何自我面對?
源於自身喪女的創傷經驗,加拿大劇作家強納森.楊與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合作,打造了《愛與痛的練習曲》,透過此作,強納森.楊重現並探討自己經歷創傷時所體驗到的多層次疏離。結合敘事與肢體,強納森.楊與基德皮沃現代舞團一同上場演出,完成一次次劇場中療傷的藝術之旅
-
戲劇
抬頭望月低頭觀戲 看一隅不同於日常的風景
每次演出都像一場實驗的河床劇團,這次新作《當我踏上月球》也不例外,在阿波羅十一號完成登月壯舉的故事提示中,邀請觀眾站上三公尺高的觀眾席,低頭看著遙遠舞台區的演員與繁複多變的投影,彷彿去到許多夢境中的他方「我相信所有參與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離開地表、飛出地球的願望。」導演郭文泰如是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DJ
無尾熊小子 刷碟、塗鴉、配樂 說故事創意無限
唱盤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圖像小說家這些身分都屬於「無尾熊小子」,雖然大學念的是教育,但早早就投入創作,透過不同的形式現場刷碟、寫作電影配樂、創作圖像小說,為大家「說故事」。他說:「不論是在製作唱片或圖像小說等等,其實我只是喜歡用自己的創意跟大家講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想。」改編自其小說作品的表演《機器人情歌》,結合現場音樂與偶戲電影製作,將讓我們看到無尾熊小子的鮮活創意。
-
藝號人物 People 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
簡珮如 我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簡珮如追尋自我的舞蹈之路沒有太多曲折迷惘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筆直得沒有任何岔路。五歲學舞,廿三歲隻身赴美,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舞壇打拼逾十年,從不愛說話的社交障礙者到繼許芳宜之後、成為第二位跳進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的台灣舞者,奪獎無數,被紐約舞評家譽為「瑪莎.葛蘭姆的化身」,她只淡淡地說:「我喜歡挑戰。我要做的事情,拼也好,忍也好,我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的泛科學
近年科學史研究的基調是──自然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找到的,正如真理是被製造出來的。那我們呢?在「超人類時代」,我們當然也不再「自然」。 我們遠古的祖先們赤裸地倚靠他們的感官適應世界,百萬年後的科技時代,我們能一秒內與千里之外的人面對面、能同時介入多重維度的虛擬空間、能與機器人對話我們成了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前所未有地延伸了高科技感官,此些加諸身體之上的新奇事物,改變了我們參與世界的方式。 表演藝術以身體為現場,在此洪流中並未缺席。儘管一般認為科學和人文分屬左右腦的思考模式,但創作者面對科學及科技的好奇與實驗,仍以跨學科的想像,不斷刺激著藝術創造的發展與變化,探索既有維度以外的維度,來認識世界或面對自我。 本期透過梳理當代影像科技與表演藝術的關係簡史,深入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並以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探勘表演藝術與科技的相遇場景,看藝術家如何在舞台上藉由他們的泛科學實踐,穿越近未來之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舞台上的他方 到建構一整個世界
從電視誕生開始的六○年代起,影像就成為表演藝術現場可見的表現元素,或是以作為異質資訊來源的影像,改變舞台敘事結構,或是以同時性的影像呈現不同角度的舞台觀點;在數位運算發達的當下,也能透過虛擬影像在劇場中打造出一整個不存在的世界;而網路科技「無遠弗屆」的今日,也讓表演藝術藉此思索更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透過科技 探索身心之間
從新媒體的變遷史,也顯示了從溝通轉向感知、從重視規則到注意現象、從言語展現到體現的狀態、從社會性變成身體性的美學轉向,與過往以文本為媒介的「符號世界」,慢慢轉向對感知世界的探索,為藝術提出另一種屬於自身「身體性」的可能,然而,「新媒體」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連性為何?新媒體時代下的展演,其中的「身體性」又有何特殊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