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專欄 Columns
窗
談窗,是在談劇場,當然不是談場上景片的窗要開在哪兒,而是假設對於創作的想像是窗,不是建構,不是累積,不是結構,不是情節鋪陳,而是挖洞,是如何適宜地遮擋與開窗,所謂鋪陳就是如何讓觀眾打開門,走入,經過走廊,注意到牆面,或是轉角,看到窗,開窗,看和離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千人共襄盛舉 酷熱下演出《公共場域》
《公共場域》是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現」音樂節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特別策劃的節目,該曲是作曲家郎大衛的千人無伴奏合唱作品,邀請了來自紐約市五區(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布朗士、史泰登島)的自願參加者,在紐約今年最濕熱的這天,共襄盛舉一同演出,現場更吸引了近兩千人聆賞,氣氛熱烈。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間斷接力朗誦 《伊拉克大聲說》喚起大眾意識
調查英國當年為何參與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於日前出爐,篇幅高達十二卷兩百六十萬字,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實,但如何讓大眾更了解其中內容?愛丁堡藝穗節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製作《伊拉克大聲說》,邀集大眾連續不間斷地從第一頁開始朗讀這份報告,而經由這次的行動、觀眾的參與、媒體的報導和影像傳播,不僅製造話題,也多少喚起大眾對於伊拉克軍事行動的意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外亞維儂藝術節風光落幕 票房、聲譽再創新高
今年的外亞維儂藝術節(OFF)已經落幕,成果豐碩,包含有一千四百一十六檔節目在一百廿九個不同的表演場所演出,票房更超越去年,成長了41%,氣勢已超越主場的「亞維儂藝術節」(IN),主要原因在於,法國各大公、私立劇院經紀人無不利用此一機會赴亞維儂「海選」下一年度的節目,誰能在外亞維儂勝出,誰就能贏得頭籌,所以即使無法打平甚至賠錢,各表演團隊也要來這個超級擂台,一拚高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手棍子一手胡蘿蔔 審批與資助編織的「中國夢」
今年六月廿日啟動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在五年內將投入五億人民幣,主要資助舞台藝術,重點關注「中國夢」、「重大革命和歷史」、「現實生活」、「青少年」、「傳統文化」與「京味」的主題創作。很明顯的,文化藝術在中國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創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間與自由被限縮了,所謂扶持、孵化、獎勵的美好初衷在實踐的階段反而成了扼死創意的殺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家抗議無效 上海越劇院「被搬遷」
位於浦西西區的上海越劇院,說是該劇種的立命之地,應不為過,但近日城市規劃出新政策,原院址要讓與滬劇院使用,越劇院則「被搬遷」,新址納入「十三五」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專案之一。雖然戲迷驚恐抗議,藝術家也發出「藝見」,但終究局勢難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三十而立 英雄高歌
創立於一九八六年的國家交響樂團,新樂季將展開「三十而立」的歡慶活動,首先即由音樂總監呂紹嘉帶領演出開季音樂會「英雄生涯」,以理查.史特勞斯的同名音詩作品《英雄的生涯》為主打,也展現樂團淬煉卅年的成熟功力;同場音樂會的另一位「英雄」,就是當今樂壇聲勢如日中天的小提琴家卡瓦科斯,將演出炫技名曲康果爾德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台灣作曲家錢南章為NSO量身打造的新作《璀璨三十》,也將重磅首演!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為台北定影 讓青春停駐
《停格》由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指定命題,邀請河床劇團與中山女中共同創作,用戲劇為台北留下記錄。導演郭文泰從英國攝影師邁布里奇的動態攝影創作得到靈感,與入選的六七位中山女高學生展開工作,讓她們透過微觀方式觀看生活周遭。郭文泰希望透過不同的創作模式和劇場語言,創造腦袋無法直接反應、閱讀或解釋的意象,提供一個停頓的時空。
-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鋼琴家
列夫席茲 歷經鐵幕的消失 找到自己的音樂
列夫席茲自小雖有「音樂天才兒童」美譽,但出生在蘇聯崩解前十五年的他,卻是歷經了俄國經濟與社會最慘澹的年代,一群資賦優異的孩子,從小就面對高壓競爭,「天才」兩字,也不過更像門面的包裝,讓機會更多一滴滴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列夫席茲面對過往雲淡風輕,依然抱持著對音樂的愛,對世界的好奇,他練就了最頂尖的手上技術,似乎就為了無止盡地向觀眾傾訴,向我們描述音樂裡豐富多彩的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歐洲聯結》法國導演
馬修.華 讓你聽見當代劇作家的聲音
從戲劇學院畢業後就創立了「守夜人劇團」,法國導演馬修.華致力於搬演當代劇作,他說:「當代作者用文字描繪了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進而表達出他們對於現世的看法。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於社會、政治提問的態度。與其呈現經典作品,我寧願選擇讓大家看見嶄新的戲劇文本。」而他更與夥伴發展出「沉浸式劇場」的演出方式,透過雙面台、耳機裝置或是流動性的影像給予觀眾不同的劇場體驗,他強調:「我們是要創造出一種適宜的氛圍,讓觀眾能聽見文本。」
-
藝號人物 People 莫圖斯前衛劇團導演
卡薩葛蘭德與妮可洛 混淆性別 消融邊界
隨著作品《中性》來台,義大利的莫圖斯前衛劇團將首度造訪亞洲,兩位創團導演安利寇.卡薩葛蘭德與達妮耶拉.妮可洛,廿五年來瘋狂探索各式媒材,涵蓋裝置藝術、電影、錄像、行為藝術、劇場演出,玩出千變萬化的藝術語彙,致力於消融任何我們所能想像的邊界,無論是國界、文化歷史、或是藝術形式。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跨界混搭、新媒材使用到空間景觀
加速年代中 新馬戲演出無界限
標榜人體極限可能的新馬戲,在廿一世紀中,如何持續帶給觀眾能否「哇!」一聲讚嘆的驚奇?這是馬戲工作者的永恆挑戰,於是從融合他類藝術如舞蹈、歌劇,使用新科技媒材、打造舞台奇觀,到與空間互動營造視覺驚奇,新世紀的新馬戲,在不斷滾動變化中,打造表演藝術的無邊奇景!
-
焦點專題 Focus
芭蕾與雜耍 兩種美麗語言的對話
曾在二○一四年應邀來台的英國甘蒂尼雜技團,以向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作品《搞砸了》讓台灣觀眾大呼過癮,再度訪台,甘蒂尼雜技團更帶來去年首演的作品《4X4瞬間建築》,結合芭蕾與雜技,舞台上,四名雜技演員與四名芭蕾舞者在同一個空間穿梭,兩種表演系統、美學形式,成了轉瞬消逝的時空之旅,看不見的運動軌跡正如想像的建築,錯綜複雜地彼此交會。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與馬戲 交織觸動人心
二○一二年首演的《虛實之境》是影像與馬戲混搭的絕妙結合,探討現代人如何在工業化、機械化、都市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並希冀運用奔放的想像與藝術的魔力,喚醒都會人的赤子之心。猶如劇場版的《全面啟動》,《虛實之境》將單人環、鋼管技巧、柔術、舞輪、晃板、空中飛人、繩索等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中,充滿詩意的敘事編排,搭配不斷變化的多媒體場景,帶領觀眾穿梭虛實。
-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物件與雜技 交匯時的那點靈光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排練過程中,導演要求雜技演員「深藏不露」,從零開始,將隨手可得的生活道具,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像是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去思考,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改變物的定義,從而發現,人因生活型態的需求而發明物件,還是物件的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6 Pulima藝術節登場
台灣與國際原住民族藝術的對話盛會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Pulima藝術節」,有別於前兩屆專注推展台灣節目,今年的新企畫邀來紐西蘭毛利族的當代舞團呈現作品,獨立展示或與本地原民舞團互訪合作,促進原住民劇場跨國製作能量;另也發展「表演藝術新秀徵件」,讓潛伏各處、身懷技藝的創作者,能有機會站上更大的舞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雙年展的第一屆
「超親密小戲節」再出發 準備充分走更遠
距離上次戲劇節兩年,劇團負責人及戲劇節策展人石佩玉休養生息,決定從這屆起將每年一次的「超親密小戲節」改為兩年一次,刻意強調這次是雙年展的第一屆,「改為雙年展,讓我們有時間蒐集資料與檢討前屆發生的各種狀況和缺失。」今年演出包括淡水區、大橋頭區及古亭區,邀請三組國外團隊、六組國內團隊共襄盛舉,每區都找來一位當地資深住民擔任街區導覽引言人,希望能更突出地方特色。石佩玉希望,充足準備時間能讓小戲節走得更遠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臺交「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
詩與樂 共詠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藉中世紀傳說詠自身故事之作,也因革新了和聲的寫法,將調性音樂推展到極致後,打開一條崩潰的道路,成為新音樂的濫觴之作。國臺交新樂季在藝術顧問簡文彬的策劃與發想下,推出《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邀請詩人路寒袖為歌劇音樂會撰寫詩句串連歌劇選曲,並由作家楊照發聲朗讀。
-
即將上場 Preview 五年內第五度訪台
繆勒-修特 展現與大提琴的深度對話
今年將第五度訪台的德國大提琴家繆勒-修特,曾以戲劇化的音樂表情與精緻優雅的音色在以十五歲時贏得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首獎,並受小提琴天后慕特賞識支持,更受教於傳奇大師羅斯托波維奇。此次他安排了四首無伴奏大提琴樂曲,橫跨近兩百四十年,體現巴洛克、新古典、民族風格與廿世紀前衛主義等迥異風格,展現了他在大提琴曲目上的深度與廣度。
-
即將上場 Preview 北市交「尼爾森第三.展心」音樂會
悠揚人聲 為交響妝點色彩
北市交的「尼爾森第三.展心」音樂會,將以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第三號交響曲《展心》作為重頭戲,此曲在第二樂章中加入女高音與男中音二重唱,不演唱歌詞,而是以其相異於樂團、鮮明而溫暖的聲響,為這個始於沉靜無為並逐步醞釀加溫的樂章,帶往一個神秘而狂喜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