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走出城市 第八屆「草草戲劇節」三月登場
邁入第八屆的「草草戲劇節」,今年以「春膳」為主題,由計畫主持人呂毅新與阮劇團透過戲劇,帶領青少年探討對家庭、學校、社會的生命體驗與想像,並邀請各地民眾到嘉義共饗盛宴。
-
兩岸菁英共同打造崑曲《春江花月夜》
二○一六年「第六屆海派藝術節」四月底將來台交流,其中,由中國「崑曲王子」張軍領軍,集結李小平導演等台灣一群菁英團隊共同打造的當代崑曲作品《春江花月夜》最受矚目。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常民之聲舞常民
二○一○年,編舞家鄭宗龍與兩位好友,江保樹和駱思維,相約到雲南瀘沽湖旅行。這趟沒有手機和網路,一路上只有三人分享沿途見聞與生活體悟的旅程,意外激發他的靈感,讓他的創作有了新的轉變。隔年,鄭宗龍編出了《在路上》,這支結合八家將、車鼓陣、宋江陣等民間藝陣,再加上芭蕾、現代、太極導引等動作元素的舞作,接連在羅馬、西班牙贏得編舞大獎,藝評人王墨林盛讚,《在路上》讓人「驚豔」,「充滿用身體內部的抑止力所掌握的極簡動作,特別表現出亞洲農耕文化的內斂之美。」 因為旅行,鄭宗龍打開了新的視野。鄭宗龍自承,這是由內開始探尋到外的反思。「過去,我一直在學習別人的東西,現在,我想找到自己的動作特色。」他重新梳理以往所接收的西方身體訓練,並將目光轉向這塊土地,從東方的、個人的生命經驗尋找身體語言,常民的身體成了舞蹈動作的核心主體。《在路上》之後的作品,例如《杜連魁》在英語有聲書與北管曲牌的混雜聲中,召喚出儀式的身體;《來》則取材民間信仰乩童「上身」的變形,在在都與鄭宗龍的成長記憶密不可分。 場景拉回萬華廟街,鄭宗龍的生長之地,三教九流、龍蛇雜處的所在。身為土生土長的艋舺人,這個地方生猛撒潑、直率草莽的生命力,深植在鄭宗龍的性格與創作裡。「夜幕低垂,萬華夜市的熱鬧,才正要上演。你轉過頭去,這邊是鑼鼓喧天的歌仔戲,再轉過頭去,那邊是金光閃閃的布袋戲。市集裡,有乞丐在爬,有人在街角爭吵,還有大男人在叫賣內衣」新作《十三聲》的靈感,即來自於此。「十三聲」傳奇是鄭宗龍從母親口中聽來,這位賣藝說書人,以忽男忽女、幼聲老嗓的百變聲情,演繹古今軼事與鄉野趣談,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十三聲》延續《在路上》以來的肢體取向,音樂則找來林強合作,以古老的恆春歌謠及民間廟宇唱咒,結合前衛實驗的電子音樂,對照舞者如街上常民奮力求生的節奏和狀態。林強受訪時說,他很相信緣分,作曲時,不用音樂的邏輯和科技來思考,而是以感覺、氛圍,還有從「我是誰」與「我將到哪裡去」的概念來創作,同時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以尋找「將來的我」的模式,來創作《十三聲》的音樂。 本期特別企畫「他們的台灣聲音筆記」從鄭宗龍與林強的對談開始,從常民之身到常民之聲,他們如何展開身體與聲音的對話?並另採訪四位不同類型的聲音採集者柯智
-
專欄 Columns
家雞
從牠們身上,我們一直可以看到,愛就是關心,愛就是喜悅,乃至於振臂高呼,互相協助。如果愛就是被人類說濫的是「分享」,是「關心」,是「扶持」,那牠們倆啥也不說,就是「執行」,牠們想不想有愛的結晶?我想得太多了,牠們是隨心隨興地在大自然的美麗後院中,朝夕相處,努力相愛。
-
專欄 Columns
隱地
回到家大約是傍晚時分,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家中無人,我進入到另一個逐漸幽黑的無語空間。突然不知哪來的想法,我打了個電話過去給我那位聒噪的朋友。他接起了電話,不等他開口,我說:「我找那位孤獨的靈魂。」他回說:「我就是。」我問:「你還好嗎?」他說:「還好。」我說:「那就好,保重!」我掛上了電話,沒有多餘的廢話。
-
專欄 Columns
寧當窮作曲家,也比當有錢貴族好
老師說,這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她繼續說:許多年後,華德斯坦伯爵揮霍光他所有的財產,最後像個窮人一般地死在收容所中。說這句時,老師突然壓低音量,講得很神秘:相傳在伯爵去逝的同一天,他收到一封通知信,說明他的哥哥去逝,他繼承了家族的財富。當我聽這些故事到最後時,我的眼睛和嘴巴鐵定是無比的敞開,因為我必須用我九歲的大腦去理解這些驚奇、悲慘,外加諷刺的華德斯坦伯爵的生活。
-
專欄 Columns
步
步,隨時都是十字路口,就像生涯規劃或旅行,是要跟著旅行團放空安全有效率地到各景點,還是準備一堆資料,不時面對意外狀況的背包客?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只是好奇,我們到底是從何開始僵化、難以溝通、碎嘴、視野狹隘及失去變動與接受的能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前衛到主流 凡.霍夫一季四劇征服紐約
歐陸當紅、曾來台演出《奧塞羅》的比利時籍導演凡.霍夫,在紐約劇場界也備受矚目,這一季在紐約就有四齣作品搬上舞台,其中與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安蒂岡妮》與甫辭世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主創的《拉撒路》因明星光環本就引人注意,另兩齣《橋下風雲》和《熔爐》皆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作品,今年正逢亞瑟.米勒百歲冥誕,凡.霍夫也順勢成了今年最風光的導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作《獅若有言》 阿喀郎重現《摩訶波羅多》女性人物
編舞家阿喀郎.汗新作《獅若有言》,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中安巴公主與毗濕摩的故事。其中阿喀郎親自擔綱毗濕摩一角,台灣舞者簡晶瀅則擔綱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在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簡晶瀅的身體動作從一開始的細緻精巧,投胎時的蜷曲扭動,到最後復仇時的堅定,也展現了舞者的能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懂法語也能看戲 巴黎劇院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因為語言隔閡,喜愛藝術的旅客到巴黎往往不得劇院之門而入,近期有文創公司「戲劇在巴黎」推出劇院的各國語言字幕計畫,結合3D眼鏡與網路科技,讓語言不再是看戲的障礙。除了劇院增加英語字幕,該公司更推出字幕眼鏡,讓不同語言甚至聽障者也能享受觀戲之樂,去年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即回響熱烈,現在更有多家巴黎的民營劇院加入行列,期待藉此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劇場看表演工作坊 「上劇場」上海開張
成立滿卅周年的表演工作坊,去年底終於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位於美羅城五樓、六百九十九座席的上劇場,在去年十二月五日以鄭佩佩主演的《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開幕,接下來還有《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愛朦朧,人朦朧》等戲上陣,未來表坊的歷年好戲也會復排上場,再不用受檔期限制之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四月舉行 主場劇團演出香港風貌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來到第十屆,將於四月份在香港舉行。這次將有來自中國、台灣、澳門及香港的劇團製作共十檔,共上演超過四十場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作品,讓觀眾見證當代華文劇場的多元面貌。其中香港因主場優勢,推出多檔不同類型的製作,從學院莎劇到新進劇團,關注議題有歷史有當下社會,精采呈現「香港製造」!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擊黑暗 向宿命提出控訴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帶領下,演出馬勒的經典之作《第六號交響曲》,這首瀰漫悲劇氛圍的曲子,卻是成於作曲家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彷彿是命運的預示,揭露了接下來的厄運,讓後世聆賞者為之欷歔;同場音樂會也要演出荀貝格控訴猶太同胞遭受納粹屠殺的《華沙生還者》,由獨唱者、男生合唱團與管絃樂團唱出這人間悲劇。透過音樂,讓我們用心感受馬勒與荀貝格為命運所做的控訴與撞擊。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路易沙達 我的音樂,跟著感覺走
將於三月首度訪台的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以演奏舒曼與蕭邦作品聞名,身為各大音樂節常客,他將演奏曲目安排比喻為精采的一頓大餐,從前菜到甜點,都須精心設計,但他也說:「對於曲目內容我必須非常仔細地計算,但『感受』則是無法被計算的。」他曾把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當作安可曲,讓觀眾多享受了一小時的路易沙達,他說:「我只是跟著我的感覺走。我相信音樂必須要直接的、要自發的,而不是太過算計的。」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六句詩情詩景 打造當代崑曲「最好的樣子」
去年六月首演,在上海引發「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熱潮的《春江花月夜》,劇組靈魂人物除了製作人與主演張軍,還有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近年走南闖北嘗試執導多種當代戲曲的李小平,在這次的《春江花月夜》導入台灣劇場美學,邀請多位台灣劇場重量級設計家參與,他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就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的 台灣聲音筆記
當年,有「農夫音樂家」之稱的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la Bartk),將大量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用在作品中,強烈的節奏、尖銳的不諧和音,成了他最特殊的語法。他曾說:「純而不雜的音樂,是一股豐沛之泉,從『民間音樂』,我們可以學會『簡潔的表達』,我們應該捨棄不必要的旁枝末節、用更精簡的方式,表達我們想傳達的訊息。」是的,藝術家要傳達的,不過是一個精粹的理念。但別忘了,在去蕪存菁之前,他花了多少功夫深入民間,採集落在偏鄉的隻字片語。 別說我們不懂,在台灣,也有許多人張大眼睛、緊抓麥克風盡力伸展,只為了多獲得一點聲響。林強、吳金黛、柯智豪、陳綺貞、鄭宗龍、澎葉生,讓我們聽聽這幾位人物的故事,再慢慢喚起那早已遺忘的記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生活中觀想 撿拾你我的遺忘
一個上山下海錄製聲音、一個從傳統身體學習肢體。林強與鄭宗龍雖然各屬音樂與舞蹈領域,但卻熱中於「採集」。但別以為採集只是為了累積厚度,「收集,再丟棄!」才正是兩人創作的現在進行式。一路走來,他們直到《十三聲》交會,一同撞擊融合、再將點子去蕪存菁。林強說:「看了表演,只感覺我的音樂很好聽,那我就失敗了。」而鄭宗龍則是全心聆聽:「專注在舞蹈裡、專注在舞蹈裡!」他們期望的並非電光火石,反倒是浸泡在一個氛圍裡,拋出點子、消化、再生出新點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綺貞 交織視覺與聽覺 發現生活的美麗
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詞曲及柔美歌聲,就能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愛在不同地方表演,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廢棄倉庫、台北車站大廳、家裡的衣櫃,讓環境的聲音與歌聲結合,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這些年,採集聲音成為她的習慣,為了專輯《時間的歌》,她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也熱愛攝影的她,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與歌聲結合,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金黛 留住蟲鳥人聲 守護文化印記
身兼風潮音樂國際音樂製作總監、製作人及作曲家的吳金黛,投入聲音採集多年,不管是人聲或蟲鳥獸類之聲,在她手中轉化成精采的音樂專輯,並贏得多次金曲獎肯定。她說:「我很希望大家能夠漸漸習慣把聽覺焦點,從音樂的旋律轉向我們搜集來的自然聲音。鳥鳴蛙聲才是曲子的動機,音樂只是個載體,透過知道這些聲音的存在,大家能夠進而愛惜這些生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澎葉生 透過耳朵 享受豐富的世界
旅居台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原本學的是利用各種電子媒材與數位技術創作的具象音樂,因為愛好自然的聲音,於是走向戶外,進行田野錄音並開始將自然的聲響轉化為他的音樂素材。來到台灣後,他從自然中發現許多豐富的聲音,更與其他聲音藝術者、影像紀錄工作者、舞蹈家及視覺藝術工作者合作,讓「聲音」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互相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