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老台北城 五門探索地圖
走過滄桑歲月,台北城門五中餘四,迄今仍矗立台北街頭,俯瞰車流往來。讓我們循著地圖紙上探訪,那多年前的歷史風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曲介紹
《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的顛峰之作
應布蘭登堡侯爵之邀而寫出的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在科登時期創作出的顛峰之作。在科登大公支持與優秀宮廷樂隊的絕佳條件下,造就了巴赫成就非凡的器樂作品。而在《布蘭登堡協奏曲》中,巴赫更勇於挑戰與實驗,在每一首都安置了一個音樂上的特殊難題,並用一種無與倫比的說服力去解決它,雖是維持傳統巴洛克協奏曲形式,但他卻大膽地挑戰了各種樂器編制組合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造訪實景
布蘭登堡門 見證普魯士王國興衰
現在矗立於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其實一七九一年才竣工,比巴赫的經典名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晚了七十年,但巴赫造訪柏林時,當時的柏林已經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發展中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座赫赫有名的城門,當年是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替菩提樹下大道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也為了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和七年戰爭的勝利而建,兩百多年來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曲介紹
從未建起的〈基輔城門〉 《展覽會之畫》的動人尾聲
「基輔城門」是十九世紀英年早逝的建築師哈特曼的作品,但只有藍圖,從未被建成。作曲家穆梭斯基因為參觀了哈特曼的紀念遺作畫展,有感而發寫出名曲《展覽會之畫》,便以這座從未有過實體的門〈基輔城門〉作為樂曲末段的主題,不但是膾炙人口的《展覽會之畫》中近乎人人耳熟能詳的一段,甚至也是許多人認識俄羅斯音樂、甚或古典音樂的進門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造訪實景
基輔「金門」 羅斯王朝的歷史榮光
由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於十一世紀建造的「金門」,是基輔城的正門,當年為了向歐洲文明城市看齊,雅羅斯拉夫仿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來建設基輔,「金門」正象徵著烏克蘭在基輔羅斯時期作為當時權力中心和國力邁向顛峰的開端。歷經歷史風華,其實「金門」遺址已不復見,現在的金門是一九八二年為紀念基輔建城一千五百周年而重建的,與哈特曼所描繪的《基輔城門》一畫也大相逕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曲介紹
《阿依達》中的底比斯門 歌劇史上的壯麗凱旋
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所寫的歌劇《阿依達》,以埃及為背景書寫古國中的悲戚愛情故事,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就是「百門之城」底比斯,法老王率領眾臣民在此迎接打敗衣索比亞軍隊的拉達美斯將軍榮歸,民眾的歡欣歌頌,祭司的莊嚴歌詠,接著在埃及長號的吹奏下,響起慷慨激昂的進行曲,迎接凱旋歸來的拉達美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造訪實景
古城底比斯 神殿成群映照絕代風華
底比斯是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的首都,依然以尼羅河岸為主要居住地。古埃及人信奉太陽神,因此東邊為日出之地,代表新生,一般民居與神殿皆在此處;西邊為日落之處,象徵死亡。於是長眠多位法老王的「帝王谷」位於西岸,而今名路克索的底比斯,擁有大量的神廟群,包含卡納克神殿與路克索神廟,也就成為城市的地標與象徵。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上的自然 與觀眾一起建構
法國導演給斯納與德國演員合作的新作Caspar Western Friedrich,作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德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畫家佛烈德利赫知名的自然作品,還有西部電影中的自然,來探討人類與自然或人造環境關係的轉變。演員們在舞台上以各種布景道具建構一個「仿自然」的美術館,這個劇作實則處於一個開放未完成的狀態,召喚觀眾的想像力來完成這個創作,更甚至是要求演員與觀眾共同完成它。
-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 長年關注社運與現代劇場發展、也關心傳統藝術傳承的周逸昌,在零場劇團時期就非常著重演員訓練,除了西方系統方法,也帶入傳統戲曲身體訓練,對多位演員影響深遠,如曾獲金馬獎與金鐘獎的吳朋奉即非常感念周逸昌的啟蒙提攜。創立江之翠劇場後,更帶領團員深入學習南管梨園戲,並製作多齣跨界製作,其中與日本能劇、舞踏合作的《朱文走鬼》,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百萬首獎。(莊珮瑤) <s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情感的繼承者們
把「梁祝」搬上舞台於五十年後,不能說沒有唏噓,當年把錄音機帶進戲院偷偷把全片唱段錄在卡帶上的少年,終於了卻一樁心願,有了自己的傳唱版本每次有人問我為何要把音樂劇的主題定案在這古老傳奇時,答案都是那個:「我也希望它能像原裝黃梅調電影打動我般,讓現世的年青觀眾被感動。」劇名的意涵亦因此呼之欲出,我是有心教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精神,借曲與詞的「膾炙人口」得以繼往開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瘋電玩 飆創意
打電動的孩子會怎樣? 沉迷線上遊戲又如何? 手遊廣告滿在眼前, 你又玩些什麼? 世上的電玩這樣多, 挑挑看、選選看, 喜歡就來玩幾晚。 戕害身心不是誰的錯, 只能說你品味還不夠。 他們打電動,於是拍出了電影, 或因玩遊戲,悟出敘事的道理。 在硬碟與伺服器組成的世界裡, 吸取線上精華、成了養分補給, 創意就是無限的虛寶,取之不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虛擬遊戲世界 攻占真實人生
電動遊戲發展迄今半世紀,已經不只是宅男宅女的私房偏好,從撲天蓋地的電玩、手遊廣告充斥在電視節目的各時段中,就知其影響力已超越虛擬世界,電玩遊戲變變變,可以是電影或動畫,可以是舞台劇,也可以是電視劇作為一項商品,電玩也有其藝術價值,它成了某種養分,如其他各類型作品那般,持續影響著這個世代的創作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給我IP,其餘免談!
著名網路小說《盜墓筆記》首次改編成舞台劇並於二○一三年七月十七日在上海首演,之後造了個詞「粉絲戲劇」,由此引申出「粉絲經濟」的說法。不過兩 三年時間,「粉絲」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IP。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遊戲裡聽故事 用電玩悟出道理
執著,是蘇洋徵(蘇大鴉)電玩人生的源頭,不管是與老爸用成績打賭換來遊戲主機,或是破關過程堅持不棄,只要有「變身」、「機器人」到「奇幻文學」和「電馭叛客」幾個關鍵字,就難逃他的手心法眼。對他而言,電玩遊戲的設計有劇情、有思辨,與他現在的編導專業頗有相關,許許多多的遊戲旅程與觀看經驗,也逐步建立他獨特的敘事風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遊戲裡拍電影 讓魔獸演音樂劇
風行多年的經典遊戲「魔獸世界」就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玩家不只扮演角色、交友聯誼,也可拍電影,還能製作音樂劇。以製作「魔獸世界」的機造影片為主的AFK PL@YERS導演徐漢強,與作曲家王希文、編劇許孟霖合作,讓魔獸演音樂劇,製作出五集《艾澤拉斯之歌》。玩電玩,也能汲取出無限創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萬迪.拉塔那 重構柬埔寨失落記憶
來自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原就讀法律科系,卻因「赤柬」過往的審判開展,人生轉了彎,展開以藝術追尋家國傷痛記憶的旅程。將在台北展出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展出其代表作《炸彈池塘》、未完成的影像作品《告訴我你的故事》、《獨白》等,讓觀者跟隨他穿越赤柬屠殺過往的心靈地景,探看一個失語群體如何為過往帶來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圈圈的人生
你是男是女?你是做什麼的?你是哪裡人?人是被各種狀態標籤分類的,一項項標籤把人圈在圈圈裡,可能同一個圈或不同一個圈,可能圈圈綁住你或你打破圈圈,各種可能,在電影裡構成了故事情節與魅力,等你來思考圈圈人生的意義。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期待一個美好的明天
廿世紀最知名的小提琴大師曼紐因,也是有名的音樂神童,早慧的他展露過人的音樂天賦,但人生的後半他卻致力於東西交流、音樂教育、跨界合作,在他晚年的音樂中,那種對未來的樂觀與生命的歌詠,讓人更加理解: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對話、更深的理解、更小的本位與更少的偏見,一個更好的明天,真的是值得期待的。透過《曼紐因大全集》,足可讓我們懷想他那追求美好明日的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渴望被理解的村上春樹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書中,村上春樹整理了他個人的寫作方式,同時也清楚闡述了他透過作品所反覆傳達的命題個人和體制之間的對抗關係。抱持如此的信念並不是想脫離社會。願意和體制對抗的個體,和自我放逐的個體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想要和社會群體連結,也毫不妥協、誠實地正面面對了,衝撞才會發生。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清楚展示了村上渴望被理解的姿態。
-
戲劇新訊
演摩莎劇團《謝土》 一場告別練習曲
葬禮,是為亡者,或是生者而辦?葬禮的儀式過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結束了嗎?在「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下,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演摩莎劇團《謝土》是編導洪珮菁的親身經歷,在一場「跨國葬禮」中,她被指派負責將海外過世的親人送回家鄉,因此展開了一連串與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抗爭、風土民情與宗教的衝突、及哭笑不得的繁複手續。洪珮菁說,此刻再回想這一段「旅程」,自己更能在距離之外觀看事件的全貌,一股幽默的感覺卻不知從何竄出,這麼一大群人,為了處理死亡這件事,展開了各種抗爭、辯論與選擇,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無法表達意志、已永遠離開了的人。 《謝土》發生在一場喧鬧的葬禮上,三個主角,分別面對社會運轉的常規與壓力,他們相互依賴在縫隙中生存,直到死亡將其中一人帶走,倖存之人該如何面對死者的缺席?對於他們而言「歸根」有什麼意義?人們寄託於宗教儀式來處理與死者的關係,而對他們而言什麼樣的「處理」才是最妥善的?死者的沉默、生者的各自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在「死亡」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洪珮菁強調,全劇呈現了不同世代面對死亡的辯論與反問:如何練習告別?什麼是「歸根」?而「根」又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