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看戲不忘電影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到了6月最想做什麼事?高唱著陳昇的〈Summer〉,同時跳進大海。 台灣四面環海,偏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海洋被視為禁忌,海岸線成為軍事重地,錯失擁抱大海的機會,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那神秘的未知。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在那瞬間,未來真的能想像嗎?
法文La petite mort沒有中文直譯,我們可以先翻成英文再轉成中文,意指「小死亡」,但非生命逝去,而是人們做愛準備高潮的那一刻,那空白的瞬間,就是La petite mort。它現在被用來泛指高潮的瞬間,其實就是一個短暫的出神,不只性愛,許多情境比如我們恍然大悟、驚訝、不知所措、無言等,都能以此形容。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擺度之外》勢不可擋的魅力
2021 TIFA一段30秒的宣傳片段,帶我來到了《擺度之外》的觀眾席,後來才知道,那是鍾玉鳳的作品《直到》的片段,琵琶、小提琴和電吉他這看似衝突的組合,在鍾玉鳳的巧妙安排下毫無衝突感地完美搭配,短短半分鐘,鍾玉鳳的編曲和音樂家們的演繹,讓《擺度之外》散發著一種勢不可擋的光芒和魅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
思想不短路
如何為藝術尋找一條不用再苦撐的道路
無論是古典音樂演出或當代畫廊市場,在產品都有高度專業水準的前提下,有的活動再怎樣宣傳,票房或買氣仍難有起色;有的卻只要將招牌亮出,就有一定的票房或行情保證。所以「輕行銷」其實只是個假象,並且絕非百業皆然的準繩。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解構身分與禁忌的奇幻旅程
《冥遊記》所描繪的是一個禮儀規範下的倫理社會,故事中人被以身分定位,並按照身分行動。當武曌進到陰間時,她向唐太宗行禮跪拜的舉動便是在確認雙方的翁媳關係,同時確認身分制度的有效。這種倫理秩序的建立,又是以唐太宗的建國神話作為基礎。唐太宗不斷重述其建國的偉業,使得以他為主導的身分與秩序獲得正當性。劇中建國神話最具代表性者,就是《秦王入陣曲》的出現。另一方面,《冥遊記》的敘事採取雙線對照的結構,對於唐太宗與李唐皇室描繪,往往可以在武曌與武周政權找到對應的敘述。武曌也建立了自己的建國神話,她通過佛教經典的運用來建立正當性,即劇情中提到彌勒轉生的自稱。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舞台上舞群續跳,真實生活中人們續活
極簡舞台的微光中,一群舞者頭朝外靜靜躺成一大圈,好像集體暖身過、調整呼吸準備開演。這幕持續許久,直到第一個舞者細微動作不知不覺開始;或許應說,排練也算表演;之前表面上舞者都毫無動作時,群舞早已開場。
-
回想與回響 Echo
「擺」到新的宇宙去
琵琶演奏家鍾玉鳳在2018年發表了一張備受肯定的創作專輯《擺Pendulum》,此作特別之處除了收錄13首主創者有別於既有琵琶經典曲目的創作與演奏,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即興演出,並由來自西爪哇、印度、匈牙利、瑞典、德國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們,各自為這些曲子挹注了一部分自己的藝術,然而對如此「類集體創作」的作品來說,真正的活力是發生在現場演出的場域中。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個小困擾
通篇以首演前preview與劇院實景排練的期間作為背景的《鳥人》,在劇場工作日程下進行情節的結構,設計安排很是巧妙,鏡頭在整個劇場建築與前後台遊走穿梭紀實感到有種極限與魔幻,不過最後在男主角的結局終場前,也就是他決定把最後一幕要使用到的假槍換成真槍的那個沒他的戲的空檔,前妻跑進來休息室跟他說話舊情繞指與舌尖,恭喜你你的演出真是順利雖然我們不可能回到從前,但很高興你真的把你想做的那個作品做了出來,呃我想說,您戲不是還沒看完嗎大姊怎麼在恭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上)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日光,無所分別。」是這個成立於2006年的劇團「曉劇場」的開場白,似乎正呼應著團名的「曉」破曉。從在台北士林成團,到已於萬華扎根10餘年;也從士林的3層公寓,到和平西路三段巷弄裡的地下室、華江老公寓,然後是龍山文創基地B2與糖廍文化園區。曉劇場除發展面向社會議題的創作,如《穢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也改編張曼娟、黃春明、三島由紀夫、宮部美幸等作家經典,並落實與萬華在地的連結,開設社區戲劇班,發表系列作品,和南海發展中心進行身心障礙者戲劇課程。曉劇場現正進行中的下一步是,多數劇團長年以來的夢想擁有一座劇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下)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反覆的溝通來回,與差點說出口的放棄 「劇場使用」與「文化資產」兩種專業交會後,彼此延伸出來的問題,往往不一定能找到交集,甚至絆著彼此的步伐。例如曉劇場核心成員葉育伶也提到,過程中曾有文資委員將整個園區的古蹟建物都拿出來討論,但曉劇場所承租的只有B棟,她苦笑說:「古蹟作為一個整體,怎麼可以單棟討論?這個問題,文資委員覺得很荒謬,但我們也覺得很荒謬。」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上揮棒者的奠基工程
在交響樂團的演奏中,指揮是一位最特別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帶樂器的表演者,卻能背對著觀眾,統領樂團的表情速度,激發潛能,讓匯流的音色在各種手勢的引導中蜿蜒暢行。指揮獨特的魔力,在歷史的淬煉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國樂交響曲,卻仍存在諸多問題。幸而在香港中樂團的高度重視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揮專業,從2011年開始創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歷經2014年、2017年的3屆賽事後,已培育出多位指揮菁英,在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等地嶄露頭角。此外,更於2011年舉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以多重面向研討中樂指揮的發展與溝通合作討論。
-
藝@書
散戲之後
林懷民在14歲時發表第一篇小說,並於21歲出版《蟬》,之後更成了華人世界必讀的長銷傑作。26歲後,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成為國際級的編舞大師,成功用精細的舞蹈,讓台灣得以躍上國際舞台,獲得眾人目光。在半世紀之後,他編了無數的舞蹈,卻漸漸惜墨如金。在《激流與倒影》中,共彙編了25篇林懷民以往至今的作品,試圖將其筆下的華麗與感動永遠保存。本刊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林懷民人生歷程與內心情感最真實的文字呈現。
-
回想與回響 Echo
白犬島的戰事與日常
近年因研究關係往返馬祖多次。初踏上東莒這座島嶼,定位總在海上。從民宿老闆娘手中接過一張紙本地圖,試著從大坪前往大浦。地勢起伏雖大,整個城鎮的節奏卻非常適宜散步,眼前美得彷如上天恩賜的景致,會讓你忘記這裡曾長年籠罩在死亡威脅下;當你嘗試與此地長者聊天,你會發現這不是一次旅遊,所在之地是個終日等待戰爭發生的軍事遺址之島,每個軍事據點都像未癒合的開放性傷口,它被遺忘在國民義務教育裡的地理與歷史課本。
-
焦點專題 Focus 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現代創作
相聲瓦舍 「政治不正確」的選擇
1988年4月,還在就讀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大學生馮翊綱與宋少卿以「在劇場裡說相聲」為創作方式,號召同學到系館中庭看表演,然後取名為「相聲瓦舍」,30年來演出不輟。從團名來看,無論是表演形式的「相聲」,或是宋代作為娛樂場域的「瓦舍」,往往會將相聲瓦舍的創作歸類於「傳統藝術」、或是「說唱藝術」,但創辦人馮翊綱很堅定地說:「我們做的是現代戲劇。」
-
焦點專題 Focus 嚴肅的人也可以搞笑嗎?
達康.come 土法煉鋼自造的喜劇教科書
「我們私底下都是比較嚴肅的人。」阿達(本名陳彥達)說,「有時候會擔心,如果在路上遇到觀眾,我表現出來的反應會不會違背他們的期待?」 以喜劇團體組合「達康.come」(以下簡稱達康)出道至今,擁有30公分身高差的阿達與康康(本名何瑞康)以日式漫才擄獲許多觀眾的心。兩人絕佳的默契,使笑點彷彿渾然天成。雖然如此,認識的人都知道,他們倆只要一離開舞台,通常嚴肅。
-
焦點專題 Focus 讓你不用帶腦袋看戲
面白大丈夫 喜劇的秘密都在這「男生宿舍」
4個熱愛喜劇的人住在一起,辭掉原本工作,活得像是男大學生,一起健身、出國旅行,也一起聚在客廳想演出的新段子這是搞笑團體「面白大丈夫」的日常。
-
戲劇 10年走過,黃鼎云開啟創作新階段
《操演瘋狂》 心智哲學與劇場表演的交集
什麼是瘋狂?或者我們該問,什麼才是正常?
-
挑戰邊界
表演空間
當我凝視這片空白,畫面便逐漸成形。有時我會帶著預先設計好的概念到現場,但是當我坐在劇場裡,很快就會發現那個設計在紙上或許很有趣,但是並不符合這個空間的特質或需求。每次當我回到某個空間,它就會將我帶到一個新的方向,向我展露如何運用它的新的可能。仍是同一個空間,但我已有所不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之下看藝情
COVID-19疫情迄今已逾兩年,對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皆造成重大影響。紐約百老匯迄今仍因確診案例而有程度不一的停演事宜(註1),學界亦有針對疫情下之觀眾心理與產業影響之研究(註2)。本文僅就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之數據觀察,提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在疫情下之狀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