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流、短影音與實體演出
(Yun-Pei Hsiung 繪)

根據臉書粉專「葉郎:異聞筆記」指出:「Netflix大力道投資韓劇雖然即時解除了韓國內容業者在中國政府禁韓令後的市場危機,卻帶來了新的製作成本通膨問題。出手大方的Netflix動輒給予韓國明星兩三倍的演出費用,讓本地業者只能咬牙提高製作費用,並被迫減少製作案的投資數量來因應。如今有些韓國明星的開價已飆到1集10億韓元的天文數字,而一檔韓劇的平均預算也因此突破400億韓元的水準。反應在產量上,Tving(編按:韓國的串流平台)在2022年推了13部新電視劇,而到2023年的數量攔腰減至6個。Wavve(韓國本土串流)則是從 4部新電視劇,縮水至2023年的2部新節目。」

最近大舉進軍台灣,透過補貼大撒幣一舉成為Momo 與蝦皮競爭對手的韓國電商巨人「酷澎」,正仿效著Amazon的會員機制,將可能一舉成為最大的串流服務。而國際平台進入後拉高整體製作規模、造成預算緊繃,也早已在台灣發生,市面上起碼三、四十部賣不掉的劇——不掉多少是因價碼不夠好無法cover成本,以及如果不是賣給國際平台,幾乎沒有能見度。而短影音或者社群,會成為推升觀看某部電影、書籍或者劇集的推手,「芭比海默」現象,或者日本書店出現的「#Booktok」(指在TikTok上以短影音推廣閱讀引起讀者興趣成立的實體銷售區)專區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不以「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的角度來討論,TikTok的確可以帶起群眾參與的熱潮。幾乎可以等於說,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如果沒有在社群上成為一個話題,幾乎就很難帶來相對應的報酬,而成本極為高昂的影視產業,如果沒有報酬幾乎無以為繼,至少目前為止,也只有串流的龍頭Netflix有賺錢,但它已不需要再增加那麼多內容,就已確定得到足夠多的用戶。而對於劇場的演出,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你可以在Disney+上面看到《漢彌爾頓》的正版,也可以在 N 上面看到《倒數時刻》,一部改編自《吉屋出租》(Rent)劇作╱作曲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樂劇電影,甚至,你可以在專注於同志影音的Gagaoolala上面看到我與前叛逆男子劇團合作的 2019年版本《新社員》,串流要打開群眾,當然就得在多元與主流中取得平衡。當然,關於二倍速觀看是否已成常態、比起追劇更在乎自己的時間成本,甚至不怕被暴雷,暴雷反而更增加觀看意願等等,已經有非常多報導討論這樣的現象,是以,使得「觀看」擴散出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社群上的分享。

回到最古老的劇場本質,劇場究竟要怎麼讓人分享並參與呢?會有這個話題,是近日友人銘宸問我有沒有在看短影音,我說偶爾,但我有在觀察這類現象,包括《辣妹過招》新版電影要上映前,舊版被切成 32 段上傳TikTok作為宣傳、有人在TikTok上發起「不存在的恐怖電影」的配樂接龍等等,強調的都是參與、互動、隨機,形成一種新型態的創作方式,也就順勢聊到了,那劇場究竟要不要╱或如何接受短影音的出現?劇場嚴禁攝錄影,有趣的是,我去看喜劇時發現觀眾是邊看邊拍攝、邊上傳,當然觀眾自己也不可能拍整段,但喜劇是鼓勵分享的,看到什麼有趣隨手一拍就上傳,似乎已成了現代人的本能,並不造成觀影的分心。

當然,以我老派的本質,我是一進電影院跟劇場就直接關飛航派,但的確也可以看到某些表演╱電影(例如喜劇現場、演唱會、B級片、《洛基恐怖秀》、演唱會電影、《灌籃高手》包場、寶塚電影轉播)這類強調即時參與互動的,正在改變觀看與參與的方式。而我在英國看過的,同時結合演唱會與法國球星席丹的演出,也是另一種現場演出的可能。

目前也有許多音樂劇與演出,非常歡迎謝幕打卡拍照,藉以推廣。而劇場,或說怎樣的劇場,適合更大幅地提高參與互動——我指的並不是刻意創造互動或沉浸式劇場,而是把想拍就拍要上傳就上傳的權力交給觀眾,創造出屬於觀眾自己的互動與詮釋,這樣的互動模式,可能適合在哪類的劇場發生?如果科技改變人類跟機器(手機),甚至已達人機一體的狀態,以及有更好的條件創造出劇場生態的延續,不管是加演、上映,那或許,手機並不一定是劇場的敵人,而是一個如何納入內容面與行銷面的方向,當然,這還需要在更多的演出中納入,成為一個被思考的環節,才有可能成功、又不會造成現場觀看的干擾,我已經想到了好幾個點子了,你呢?

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