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歌劇院重金推動數位創作 免付費也可隨時收看
現有迦尼葉、巴士底兩廳的巴黎歌劇院,為了徹底實踐精緻藝術平民化、藝術無國界的理念,特地斥資兩百萬歐元打造專屬網路平台「第三表演廳」,而其中「上演」的節目,都是巴黎歌劇院針對「第三廳」推出的全新創作,類型多樣。除了表演藝術之外,還有微電影、攝影、繪畫等不同媒材的當代創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團劇團」宣布明年將停止運作 幾經風雨仍難為繼
剛於九月份推出精采製作《天使撻落新.都城》的「團劇團」(前身為灣仔劇團),卻在演出正在熱烈開展之時,由行政總監楊惠芳代表董事會向外宣布由明年四月一日起劇團將暫停運作,雖然承繼創辦人何偉龍先生離世前的遺願,但迫於經濟現實與個人狀況,終究不得不讓這個一度是香港劇壇活躍的業餘劇團選擇暫停,令人感嘆欷噓。
-
企畫特輯 Special
傳承小戲展多元 見異同中拼創新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首次以「戲曲」為主軸,以「展示戲曲發展徑路」為構思,以「小戲」與「偶戲」為策展主軸,分為「兩岸小戲匯演」、「亞太偶戲聯演」,及「當代戲曲精品」三個部分,並串連「104年資深藝人看家戲精華再現專案」與「美麗浙江、南戲源頭第九屆臺灣.浙江文化節」一起展演,讓觀眾從採茶戲、車鼓戲、本地歌仔、傀儡戲、皮影戲與布袋戲等同台競演中,看到戲曲從傳統到創新等異同發展的繽紛多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見證歷史的一刻
因應場館整修與中南部樂迷期待,NSO特地排出「南北雙開季」,大方地堆出了兩套曲目共三場音樂會。十月的台北開季音樂會「偉大」,正是整修四個月的國家音樂廳開門第一炮,NSO安排了舒伯特《偉大》交響曲,並首演駐團作曲家黃若的《化變》,而為了替精心保養後的管風琴「試音」,也特邀知名德國管風琴家舒密特,演出李斯特的《贖靈作用之水》幻想與賦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校園輻射擴散 啟動藝術震波
由臺北藝術大學策劃、十月登場的關渡藝術節,是連結關渡、北投、淡水等社區在地文化參與,涵蓋多項藝術領域的大型節慶,今年以「START.啟動」為題,邀集日、法、英、美、加,香港等地團隊參與。如子供鉅人劇團《逐電100W・ロード100Mile(ヴァージン)》、桑吉加《那一年.這一天》、In-Version Dance Project《男性視角》、Cie Sackripa《互視》等演出,都相當值得一觀。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我只帶走你的記憶
Blackout用來形容燈泡短路時的現象,也可用來比喻腦部搜尋記憶時,短暫產生失去訊息蹤影的現象。遺忘會讓你感到害怕嗎?你能想像病變後的大腦將你畢生的記憶都刪除,往後的生活將會是如何?旅德編舞家賴翠霜特別邀請德國編舞家Michael Hess以阿茲海默症為共同創作主題,藉此關懷全球人口即將面臨的高齡化問題。
-
企畫特輯 Special
榕樹下的文化盛宴 與藝術相遇的絕妙機會
將於十月八日登場、為期一個半月的「2015衛武營玩藝節」,是衛武營今年推出的最盛大活動之一,也是南台灣第一次有如此盛大規模的表演藝術節。玩藝節以「玩藝總動員ARTs」為主軸,涵括戲劇、舞蹈、音樂、講座、工作坊、展覽、戶外裝置、影展和市集,六十六檔演出,總計超過一百七十場次的精采活動,將帶給南台灣觀眾嶄新且深刻的藝文感受。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戲劇的「King Sir」
鍾景輝 不只是最佳男主角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園生,首次在校內戲劇表演的舞台上扮一頭小綿羊,從此他就愛上了戲劇,即使在抗戰期間因逃避戰爭而在上海生活時,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後花園為劇院,兩張架起的床板為舞台,與鄰家小孩演得不亦樂乎。他甚至經常自行走到蘭心大劇院觀看舞台劇,連帶位員也對這位小戲迷嘖嘖稱奇長大後,這個孩子成為香港的「戲劇大師」,在表演、導演、戲劇教育與行政、領導劇團或戲劇機構等領域上皆有深遠影響。他,就是鍾景輝博士,高齡七十八歲仍活躍於舞台、螢幕和銀幕,永不言休
-
焦點專題 Focus
與文本共舞
文學,一向是表演藝術的繆思。編舞家以肢體為書寫之筆,將文學的起承轉合,化為舞蹈的緩急輕重,也許是喟嘆,也許是感動,又也許是忠實呈現文本的精神。舞蹈,讓文學開啟了另一扇感官與抒發的窗口。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一句「有時,會忽然想起某個春天所聽到的一個名字」,讓林懷民感懷「時光流逝,情意如煙」,因而創作了《烟》;白居易的七言律詩《寄殷協律》中一句「雪月花時最憶君」,讓楊銘隆領悟「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因而創作了《迴》。 瑪姬.瑪漢的May B更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而生的獨特舞作,為當代舞蹈開發出怪誕的散文詩形式;李希特和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的《歸屬習題》,則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 窗開了,在這個情感滿溢的秋天裡,就讓編舞家們帶你一窺文學的領域。
-
焦點專題 Focus
呼喚原作 尋找那「獨一無二的點」
譯作之於「原作的回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譯作呼喚原作但卻不進入原作」;它是意義的派生、它是交匯一點後永恆的延伸,卻也是指向著前世的來世。對如此評論譯者任務的哲學家而言,總令我們想起他另外一句,「寫一本完全用引文寫成的書」。編舞家改編文學、引用文本,令字詞起舞,某方面,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譯者。
-
焦點專題 Focus
《烟》 那隨舞揚起的今世煙塵
前世的作為,成為今世的煙塵。雲門從前期援引民間文學入舞,藉用情節、重塑舞台角色,中期融匯古典與當代,著重文本普世意涵的思索。到近作《烟》,表面上褪去情節與故事,卻更像是勾連起普魯斯特感覺追懷的那塊糕點;文學在此,漫起了往事微塵,覆蓋其中,有恆河的流水,有橫跨歐陸的雪融和春逝。
-
焦點專題 Focus
May B 孤寂靈魂的地質學
瑪姬.瑪漢從《終局》、《莫洛伊》、《等待果陀》等一連串的閱讀開始認識貝克特,震驚於他的寫作即使無明顯、特殊的情節和結構,且筆下人物多是以喃喃自語或無用的對話去面對無可奈何、虛無的日常,然而這些文字勾勒的生命情境、舞台指示裡明確的身體動作及台詞的音樂性,竟能精準表現流動的劇場空間感,和舞蹈身體的新想像。捨棄芭蕾舞、質疑傳統舞蹈,瑪漢轉向探究肢體的原始衝動和敘事能量,而May B便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或啟示而生的獨特舞作。
-
焦點專題 Focus
《歸屬習題》 全球化的精神抽搐
當代處境裡人與體制結構的關係,向來是德國當紅編導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所關心、深挖的創作主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意圖精 準表現公眾與私密、控制與失控的交錯關係。《歸屬習題》是他倆的第五度合作,探討全球化跨國界的移工現象與社群媒體時代個體的身分認同,演出中,文字與身 體互相撞擊翻滾出連串的抽搐、痙攣與顛倒,呈現全球化底下的精神焦慮與時代面貌。
-
焦點專題 Focus
《迴》 一句詩舞出一場孤獨禪境
《迴》雖從白居易的詩出發,但楊銘隆強調,主要取詩句所予人的意境,於是乎,「孤獨感」成為整個製作團隊希望營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淒涼,而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楊銘隆補充。而所有的回憶、記憶,便會在梁小衛所飾演的女子步行向遠方時,慢慢展開
-
企畫特輯 Special
《梁祝》作曲家親自指導 重現原味震撼
由台灣古箏演奏家徐惠綺策劃、演出的「化蝶再現何占豪古箏作品 徐惠綺古箏協奏曲音樂會」,除了將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原創者、中國知名作曲家何占豪的多首古箏樂曲外,何占豪更將親自指揮演繹自己的作品,並舉辦《梁祝》的創作與賞析講座,讓樂迷更深入了解該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天旋》
當芭蕾遇上國樂 余能盛試爆創新火花
從「台北室內芭蕾舞團」更名為「福爾摩沙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繼往年邀請國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舞的「東西激盪」,新作《天旋》則讓芭蕾與國樂相遇,邀請臺南市立民族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將以馬水龍《梆笛協奏曲》、劉長遠《抒情變奏曲》與盧亮輝《四季》入舞,柔和婉約的國樂,如何銜接俐落分明的芭蕾動作?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體相舞蹈劇場回顧創團十五年
《紀錄片》 打開大「門」 迎向未來
今年創團屆滿十五年的體相舞蹈劇場,在藝術總監李名正與妻子吳品儀相攜扶持下一路迄今,特別推出舞作《紀錄片》及同名展覽,回顧過往歷程也邀請藝術好友一同參與。演出以「門」的意象,作為《紀錄片》的舞台裝置,一條路,一扇可移動的門,告訴觀眾他們走過十五年的心路歷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缺一劇團「獨。姝」
兩個女子的獨角戲 探索內在生命的旅程
三缺一劇團新製作「獨。姝」集結了兩個女人的獨角戲:賀湘儀的《與什對話》與編劇鄒欣寧、導演劉柏欣合作,探索女人內在的「蛇」;江寶琳的《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則是一趟回家的旅程,透過三個女人的故事,全程台語演出,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何以為這樣的查某人?」
-
即將上場 Preview 脫口秀、爵士樂互Jam
《不如這樣吧Blue John》 訴說都會寂寞
1911劇團新作《不如這樣吧Blue John》搬演編劇馮勃棣○九年台北文學獎評審獎作品,故事從一個脫口秀演員遇上薩克斯風手說起。舞台上爵士樂手與脫口秀演員對話,樂聲不只是樂聲,更是某種語言的變形,探討溝通的可能與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