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劇場空間不斷改變 使「抽象」更清楚
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
企畫特輯 Special
雙十周年 力晶佳映
對藝術贊助推廣向來不遺餘力的力晶科技創辦人黃崇仁,對藝術文化的喜好眾所皆知,而旗下力晶文化基金會在耕耘國內藝術環境上更是用心良苦,除了規畫一系列針對偏鄉學童辦理的藝術欣賞之旅,也持續贊助年輕藝術家們的創作。今年適逢力晶科技廿周年與基金會十周年,黃崇仁特地贊助指揮大師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再度訪台演出,與樂迷一起歡欣以樂慶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實驗不輟 繼續「革毛筆的命」
身為「中國畫現代化」先驅者之一的劉國松,在傳統水墨技法之外另闢蹊徑,讓水墨畫不再只拘泥於文人規矩,開創多種新技法打造出現代水墨的嶄新視野。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回顧展「革命.復興」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台藝術的電影饗宴
一年一度的金馬盛會又將登場,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兩百部影片中,也有不少主題或人物與表演藝術相關,如讓我們看到廿世紀傳奇芭蕾伶娜的《芭蕾繆斯傳奇》,李思源將父親李國修劇作搬上銀幕的《極光之愛》,改編自經典舞台劇的《酣歌暢愛》、《時下暴力》、《愛德華二世》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是怎麼製成的?
麥可.漢內克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可以用如此冷斂的鏡頭,呈現令人無法直視的暴力?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他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讓影迷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廿世紀的權威 詮釋廿世紀的經典
身為廿世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布列茲另一個最令人注目的身分就是縱橫國際樂壇的指揮家,忠於作曲家在樂譜上傳達的意念,也是他身為一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堅持。在樂界,他以詮釋廿世紀經典聞名,而這套錄音全集,收藏了布列茲廿世紀經典的經典詮釋,對於想要認識廿世紀具代表性作曲家作品的愛樂者,布列茲令人豁然開朗的演繹,相信會是一個最佳的入門寶典。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攣.城》 舞出城市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城市有種說不出的魔力,勾引著人們飛蛾撲火般靠近,前仆後繼地孵育城市的夢、慾望與黑暗,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是當中的佼佼者,《看不見的城市》中奇異的光景與流動的想像,吸引著無數創作者們改編、延展,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年度製作《攣.城》,編舞家羅文瑾以卡爾維諾為本,讓身體舞出城市的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存在」是羅文瑾一貫探討的命題,《攣.城》深掘「人」與「城」之間維繫而不斷絕的關係。舞作開始於毀滅的場景,源於高雄氣爆事件,「這個作品就像是城市回憶過去的榮景,光輝早已不在。氣爆讓城市滿目瘡痍,但更嚴重的可能是心靈的毀壞。」 「城市就像人。我把城市擬人化,舞者既是人,也是城市的血脈。」但身體如何抽象化為廣袤的地理空間?羅文瑾邀請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合作,結合數位聲音、互動式影像,從影像、聲音驅動舞者肢體,並透過調光薄膜Smart film,塑造具有穿透感的十六座大型方箱形結構體裝置,能隨意移動拼湊出城市的不同形貌,如崩毀、夢境、慾望等。舞作中以「亡」、「夢」、「慾」、「裂」、「憶」五個關鍵字,讓七名舞者串連起崩毀的末世景象,既魔幻又寫實。但談起工程浩大的舞台,羅文瑾苦笑說,雖然這些裝置能給予想像,但也是找自己麻煩的過程,「光是換景、舞台上的移動搬運等等就搞死我了!但希望能夠過這些黑暗、冷調的場景,挖掘出每個人藏在內心底層的事物。」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明日的昨日」 時間與記憶的生死之舞
記憶能不能透過肢體在舞台清楚表述?看不見的時間如何在黑盒子裡被看見?意識之流的瑣碎靈光能否折射出生命的真實?南台灣長期致力於深耕舞蹈與文學的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首度推出「洄游舞集」,打造召喚青年編舞家返回台南創作的平台,仍不脫文學的詩意,本次以「明日的昨日」為題,四支舞碼扣緊「時間」與「記憶」,處理的仍是古往今來無可迴避的龐大命題。 「明日的昨日」出自於《聖經》摩西,若按照字義解釋即為「今日」,但為何選擇以如此迂迴的方式表示?廖末喜說:「現代舞應該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每個當下被記憶的瞬間,即刻死亡,本次邀集的四位年輕創作者面對沉重的命題有各自的解讀:謝珮珊《門.框》將巨大的門放置於舞台,門的開闔成為進入與走出記憶的具體象徵;長期與舞團合作的林宜頻《二手記憶》則是透過數位運算科技,探討「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概念性作品;喜愛旅遊的張雅婷《尋找失落的記憶》則結合旅行所拍攝的照片,讓影像成為肢體的旁白;相較於前三者的跨界嘗試,賴翃中《陌生.不陌生》則以純肢體勾勒記憶的樣貌,在身體的起落呼息間,純粹地呈現每個轉瞬即逝的片刻,乍生即死。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卡拉曼達拉許朱舞劇團《印度蝴蝶夫人幻想舞蹈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奧塞羅》
分明秋收冬藏的季節,眼前卻是一整個收拾不起來的亂局,這時從一本評畫論藝的書裡遇到徐志摩一段直觀的話語,也只是剛好:「沒有認清靈魂,感覺受到剝奪,加上利用靈巧的手段,把生命的動力轉移、壓抑或昇華到『安全』和實際的境地去,我們中國人成為這樣的一種生物,足夠稱為『人』,但卻不懂得宗教、愛,甚至任何精神的歷險。」警醒著,亂不是壞事。不想只夠稱為「人」,因而要進劇場,看點不安全不實際,又別過於靈巧的。 譬如《印度蝴蝶夫人幻想舞劇》,據說膾炙人口的「蝴蝶夫人」,將在印度Masala幻想風格的旋律裡,打開時光隧道。又如由歐陸知名劇場導演伊沃.凡.霍夫執導的復仇經典《奧塞羅》,莎士比亞詩意又切中人性的語言魅力,讓「獨白/對白說了算」的劇場傳統,始終砥礪著寫劇本的人。
-
戲劇新訊 「孕期限定」獨角戲
王世緯懷胎七月 產出《蜆精》
懷胎七月的劇場演員王世緯,抱定即使在舞台上臨盆也要演的決心,將她受孕以來,身體內外在經歷的種種變化,轉化為一齣「孕期限定」的獨角戲《蜆精》。王世緯說,過去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少有人能夠兼顧母親與演員兩種身分,直到懷孕後,為了安胎不能進行激烈的身體操練與排演,推掉了不少演出,繼而產生對未來的焦慮:當孩子出生之後,她還能投入日以繼夜的表演工作嗎? 「如果孕婦被認為不適合演出,那麼就讓我來演;如果母親與女演員這兩種角色互斥,那麼我就要挑戰。」王世緯找來新生代編劇趙啟運合作,藉由自身懷胎的經驗,呈現台灣女性表演者躊躇於事業與家庭間的困局,並企圖透過這個作品,向劇場環境提出質問或者當成告別作亦未可知。「蜆精」象徵著女子、女子透過身體所醞釀保存的精華,更意味著順水漂流的命運,而懷珠的蜆,其珍貴又脆弱的雙重性,亦喻示了王世緯對自身的看法。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睽違七年再度來台,票房長紅銷售一空,而台灣樂迷們將大飽耳福的,除了樂團壯闊又亮麗眩目的音色、誠意十足的經典曲目、楊頌斯擅長的聲響原創魔力、「金鈕扣」傳人齊瑪曼絲綢般的浪漫情懷外,巴團全明星的歷任指揮,是該團不斷自我超越的秘訣。 創立於一九四九年,樂團第一位音樂總監約夫姆(Eugen Jochum),短時間就將樂團程度提升至德國頂尖水準,名聲遠播至奧地利與英國,初期的成功就吸引了斯特拉溫斯基與亨德密特前來合作。一九六一年捷克指揮庫貝利克(Rafael Kubelk)接任,當時已是大師級的他,用馬勒、布魯克納交響曲錄音,奠定其不墜的傳奇地位,同時,樂團也吸引了大師如海汀克、祖賓梅塔、伯恩斯坦等客席指揮。一九八三年英國指揮戴維斯爵士繼位,帶領樂團壯遊美洲與亞洲。一九九三年美國指揮馬捷爾接任,延續樂團優良的錄音傳統,重新演繹了馬勒、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精神層次。現任總監揚頌斯在成功引領奧斯陸愛樂、匹茲堡交響樂團躋身世界一流樂團後,相繼於二○○三、○四年獲邀擔任巴伐利亞廣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兩大樂團總監職,為現今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之一。 這次的到訪,讓樂迷們享受的不只是兩小時的動人樂章,更是那些大師們感觸千萬顆心的豐碩果實。
-
音樂新訊
俄國鋼琴大師 魯比莫夫首度訪台
一九四四年生於莫斯科的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在莫斯科音樂院時受教於小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門下,鑽研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之外,他也熱愛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史托克豪森、布列茲、艾維士、李格替等人的作品。特別的是,早在一九六八年,他還在莫斯科首演約翰.凱吉與泰瑞.萊利(Terry Riley)的創作。但也因為在俄國首演廿世紀音樂家作品的行徑,讓他受到當局的批評,並限制離境。為此他轉而將重心轉往十六、七世紀音樂,崇尚以古樂器演出外,更建立「莫斯科巴洛克四重奏」(Moscow Baroque Quartet)與「莫斯科室內樂協會」(Moscow Chamber Academy),也在一九八八年開辦名為Alternativa的前衛音樂節。 在解除出境禁令後,魯比莫夫巡迴歐、美、日等地,迅速躋身為世界知名鋼琴家之列。雖說他持續灌錄了許多「很古老」與「很新潮」的錄音,但對十八、九世紀的經典作品也很有見解。今年七十歲的他,終於將首度來台演奏。除了帶來莫札特、李斯特、舒伯特之外,更有來自愛沙尼亞的當代作曲家佩爾特(Arvo Prt)及俄國女性作曲家烏絲特佛斯卡雅(Galina Ustvolskaya)的經典,值得觀眾親炙大師丰采、細細品味。
-
音樂新訊 八十歲鋼琴演奏會
傅聰 永遠的東方鋼琴詩人
一九三四年,傅聰生於上海,在文學家父親傅雷的薰陶下,他浸潤於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學、詩、詞、小說、戲劇、美術、語文知識、道德觀念、老莊哲學等。他的血液、他的內涵中,埋藏的是深厚的東方文化。一九五五年,傅聰以壓倒性的優異琴藝,讓蕭邦鋼琴大賽破天荒將「馬祖卡獎」頒給一位中國人。從此,「賦有蕭邦的靈魂」、「中國籍的波蘭人」不但成為他的標誌,連鋼琴女皇阿格麗希對對於他深刻的音樂詮釋,都自嘆弗如:「傅聰的蕭邦、舒伯特與莫札特是我學習的目標。」他的韻味,可以超越西方,成為鋼琴詩人的化身。 今年,高齡八十歲的他,仍以世界為舞台,如自己所說的一樣,在一個又一個國家間「跑碼頭」。音樂是他畢生的信仰,即使無法再像年輕鋼琴家那般敏捷、靈巧,但他融合東西的氣質及睿智,讓他散發出一種無法仿效的古典美。「當今時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是美國《時代週刊》對他的讚賞,而你對他的讚賞是什麼?只有自己來體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的影像思考
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著作《觀看的方式》中,一開頭就提醒我們:「觀看先於言語。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這段話或許可以用來解釋,向來以文本/語言先行的歐陸劇場,為何從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會大量運用影像技術,去加強、延伸感官上的表現層次,以曝露潛伏於文本/語言中的意在言外。 擅長在劇場中結合多媒體科技的導演,多如繁星,諸如德國導演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Rebert Lepage)、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乃至即將來台的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等,都是箇中翹楚。他們出於劇場美學的考量,在內容或形式上借用影像語言,但用法包羅萬象,表現手法不一而足。 對卡斯多夫而言,攝影機的存在,暗示媒體氾濫的鏡頭暴力,觀看即是消費。例如前年在台灣上演的《賭徒》,舞台上那座超大型旋轉舞台,包藏一個看不見的現場。猶如真人實境節目,大部分時間,演員被迫在鏡頭索求無度的視線下演出,觀眾得透過現場錄像的即時轉播才能「親睹」,攝影機成了一具窺看與揭露的機器,展示了現代社會的奇觀。 在《哈姆雷特》中,歐斯特麥耶讓飾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手提攝影機拍攝現場,透過鏡頭找出掩藏在表象下的真相,同時表現他的被害妄想症與內心的猶疑。歐斯特麥耶充分賦予演員操作鏡頭的心理動機,並沒有掠奪演員在舞台上的表現力,反而強化了它,因而,影像被合理地嵌入劇情中。 身兼電影與劇場導演的勒帕吉,巧妙在劇場運用影像的蒙太奇語彙,透過鏡位、視角與場面調度的切換,將劇場的幻術推到極致。就像他的《安徒生計畫》,影像的技術需求不複雜,簡單卻聰明地創造一個豐富的獨角戲形式。而他的電影,有些場景也會如同劇場般,需要觀眾的想像力參與。勒帕吉認為,隨著科技進步,劇場與電影的界線正逐漸消融中。 米契爾則直接把舞台轉化為拍攝現場,在《茱莉小姐》中,她動用了五台攝影機,以精巧的布局下,完美的打光、精確的拍攝角度,將史特林堡的劇本,幻化成直播電影。演出現場同步製片的技術,與劇情和演員表現等
-
專欄 Columns
散談交流
讓自己實際去做,靜下來談,打通裡裡外外的知覺。因此,通,與不通,或許就是生活的藝術之所在了:「流」和「通」。 現在的藝術創作跟一百年以前的創作環境大大不同了,有的幸,也有的可能不太幸運,但是整體來說,學習的機會肯定比古代好,端看怎麼去找、去學。
-
專欄 Columns
衷心告白
我們要的是突破,以一種雜食性的學習風格,跟隨老師,也挑戰老師,確認外面世界的真相。到頭來,學校的學習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學子們花了十多年的養成教育之後,真的準備好了嗎?還是十多年之後才準備好,出去面對真實世界的挨打?無論授業者或學習者,可能都要看清現實,避免沉醉在學院化的小小安全領地而不自知。
-
專欄 Columns
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歌
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從台北騎腳踏車去花蓮,出發沒多久,我被我自己寫的歌洗腦了。那是一首我這個星期正在寫、正在錄製,剛寄給我媽當禮物的生日歌。這首歌曲的節奏似乎和我踩腳踏車的韻律做了完美的搭配就算是經過十小時與兩百公里之後,這首歌還不斷出現在我腦中,但我一點也不在意,因為它給了我能量,而且它也沒讓我感到厭煩。
-
專欄 Columns
化
化,很劇場,長得頗像燈光開關的On/Off。燈起燈滅間,短短數分鐘內,感受了眼前活生生演員為觀眾所創造人生切片的起起伏伏。化,是很重要也很難的劇場課題:如何將劇本轉化為表演?如何將意義轉化為劇場?文字轉化為聲音?為走位?為空間?演員如何轉化為角色?內在轉化為動作?為節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Nonesuch唱片歡慶五十歲 極簡音樂兩大老難得同台
美國知名獨立音樂品牌Nonesuch唱片,今年歡慶創立五十周年,並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行慶祝演出,廿天內排出廿三檔不同演出,具體而微呈現Nonesuch多樣的音樂風貌。連高齡七十七歲的極簡音樂兩大老菲利普.葛拉斯與史提夫.萊許,都打破多年的「王不見王」,大賣面子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