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一九八三年,我才廿來歲,白天在電子公司當會計,連續半年,每週三晚上,在萬華甘谷街雲門實驗劇場,參加技術人才培育課程。那是我劇場的啟蒙。因為雲門舞集十周年,在當時的中華體育館演《薪傳》的劇場實習,因緣際會進了雲門辦公室。冬天雲門演出《紅樓夢》,是當年臺北社教館(現城市舞台)的開館首演。 一九八四年,雲門到臺南文化中心,也是開館首演。《流雲》、《白蛇傳》、《梆笛協奏曲》、《春之祭禮.一九八四》,一個晚上四個作品的組曲。卅年前那一幕,如同昨日。開演日下午彩排《流雲》,台上都還是雲門第一代舞者。我坐在觀眾席裡,林老師應該也在,但他坐哪裡,我渾然不知。感覺整個觀眾席似乎只有我一個人。 看著《流雲》的白色大幕,舞者的天藍色緊身衣,馬勒第五交響曲流瀉,人影舞動,那樣的情景,對廿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奢侈,好像整個舞台只為我一個人演出,當下熱淚盈眶。或許就是這樣的幸福感,讓我一路走來,時有顛簸,卻依然不疲。 回想那個年代,臺南文化中心的成立,確實以成為在地文化基地的使命而發展。記得剛成立時,似乎沒有圖書館,卻有國際展演中心,展現嚮往表演藝術的企圖。 一九八○年代,沒有兩廳院,台北市社教館也才成立一年,接著就是臺南文化中心。三層樓,將近兩千個座位,氣勢規模可見一斑。那時的主任是陳永源,瘦瘦黑黑的,印象中,老有他蹲在地上的畫面,前前後後東摸西撿,把文化中心當成花草一樣照顧,後來知道他愛種樹,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文化工作裡關於人的價值吧,當人是對的,某些事情就會被做對。 回顧臺南文化中心卅年,確實有著人本思維的軌跡,也許曾因環境、人事變換而更迭。但過去十年,又重新扮演回不只是場地提供者,而是把團隊演出當成自製節目一樣的對待。許多人說: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如果說藝術行政是協助藝術家實現夢想,是藝術家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橋梁。某種程度,對文化館所的想像也是相同的。而我心中駐留的臺南文化中心,像是一個花園,有許多好的園丁努力澆水鬆土,期待讓各種奇珍異草可以滋養、成長。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 /從文化中心歷程,我看到台南表演藝術生態
蘭陵劇坊時期,我們把《荷珠新配》帶到全國好幾個縣市巡演,包括到臺南文化中心,那時候我就負責行政,看到熱烈反應,畢竟對台南人來說,這一齣講國語的戲比較新鮮。但要我講對臺南文化中心的記憶,很難定位於某一個演出,我比較關心的是文化中心與整個台南表演藝術生態的關聯。 我在一九九一年從台北轉到南部從事戲劇工作後,初期是以華燈藝術中心為場域,那時台南的現代劇場發展幾乎還沒有開始,文化中心雖然是表演主導的空間,但若沒有培育,是很奇怪的,特別是台南離高雄那麼近,團隊要在台南及高雄各演一場是不敷成本的,這很實際,所以要培養很多在地團隊填充,但實際可進到文化中心的較少,還是以社區、學校式演出為主,文化中心演藝廳是大劇場,一般來說是走主流路線,像那個劇團走實驗路線,就較難進去。對其他團隊來說,演藝廳的空間太大,以致演變為仍然是較具規模的團隊,如屏風、雲門等才比較可能進去。 二○○九年增設的原生劇場,開始發展出實驗性的場域、走向,讓團體不必考慮市場,創作者多了自我辯證的空間,像常在原生劇場演出的稻草人現代舞團、風乎舞雩,作品都具有現代性。至於大眾性的推廣活動,就在文化中心戶外進行,只是戶外的展演也須仰賴室內展演的精緻化,後者若發展起來,便會影響戶外空間、古蹟再生等形式的展演水準。地方場館著眼點放在哪很有意思,沒有讓地方產生認同感,就不會成為讓人引以為榮的地標。 我早期在文化中心看的戲,印象比較深的是華燈劇團時期,蔡阿炮做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1991),非常有台南味,有做商業劇場的野心。過渡到許瑞芳主持台南人劇團的時候,一開始也看到她有在思考劇團向實驗劇場發展的意圖,但後來卻引入校園戲劇、教育劇場,因而少掉冒險性。到現在,台南表演藝術生態仍然缺少就「校園原生劇場演藝廳」場域的不同去形塑創作風格與定位,以及沒有將不同場域放在一起,思考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一個「由小到大」創作發展的成長循環,很可惜。無論主廳或原生劇場,商業或實驗,都必須均衡發展,太偏向一端都不是好事。
-
企畫特輯 Special
關鍵三十 邁向藝術而立新紀元
面對南部諸多新場館即將落成,卅歲的臺南文化中心如何在未來找出超越過往規格、展現更多藝術能量的一條路?這個時候,之前資源與政策的盤點、與環境和觀眾的關係的重新思索,都是尋找新定位的基底工作。而面對未來,轉型策展製作、搭築合作平台,都是營造在地特色、開啟藝術動能的可能途徑。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期許
卅年後,我希望……
面對下一個卅年,你期待臺南文化中心有怎麼樣的面貌?我們訪問了在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資深觀眾與附近商家,讓他們說出他們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未來想像,一幅生氣蓬勃的文化圖景,燦然展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
對談舉行的所在,是在師大對面的義大利餐廳,一九九○年代曾是一幢兩層樓建築,一樓是畫廊,二樓是間咖啡館,名叫「台北尊嚴」。 話匣子就從這個早就消逝的咖啡館打開,在這裡曾經演過的一齣戲《拖地紅》,串起了今日對談的兩個人身兼身體表演工作者與劇場導演的劉守曜,與曾參與小劇場運動、近年以研究「蚊子館」空間知名的視覺藝術家兼策展人姚瑞中。 距離上次推出獨角身體演出已有十五年,劉守曜以五十歲的身體,試圖在劇場中以肉身與影像對話,在新作《Shapde 5.5》中他與多位影像藝術家合作,企圖展現影像的「角色」,在劇場中,探索人與科技「對話」的可能性。而作為最早在劇場中運用影像的視覺藝術家之一,姚瑞中以自身經驗反思科技藝術之於劇場的意義,歸根結柢,仍肯定無論是科技藝術或劇場,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 經歷過九○年代的小劇場狂飆風潮,或許讓人以為現場會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懷舊氛圍,但長期思索藝術與美學形式的兩人,更多是從小劇場打破框架、奮力質疑的基底精神出發,以不改當年的犀利加上多年創作的積累,交換對現下劇場發展的觀察與思索。
-
演出評論 Review
凝視、意象及慾望:《玄奘》的Eros美學
睡著的身體如在死亡中一點點漸被時間遺忘成殘餘的物體,可觀看、可觸摸、可搓揉甚而可記憶,因此我們盯著死亡唯一可做的就是正面凝視它,終至因為時間的流失而使得凝視令人恍惚。由於玄奘的睡著讓李康生的身體成為客觀事實,我們用視線對李康生身體的占據,以為又是對「恍若一種死亡」的凝視,這種美學的反常愉悅引起凝視的恍惚而造成身體存在性的暈眩。但是誰是這個睡著身體的凝視者呢?
-
演出評論 Review
旁觀他人的痛苦
《烏布王》導演與編劇都選擇採取距離的「疏離」,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但這一段南非於一九七六年因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所引發的動亂,而遭致軍警、特務血腥鎮壓的暴行,卻因為時空的距離,和表現手法的陌生化,讓觀眾離得更遠。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同樣讓觀眾置身於旁觀他人無關自身痛癢的痛苦,也如加害者一樣無感?
-
演出評論 Review
身體的鄉愁
今年的四支作品,在不同層面上如是回應了各自身上鄉愁的形式,一種存在的境遇,一節穿過幽深隧道的列車燈束,被纏綑被解開的線索,或是喊嘯著的悲傷小丑。我持續期待這個平台不僅帶舞者「回家」,更能進而成為新的環扣發生對話之所;讓舞蹈的異質風格或觀念在此扣連,自我的異境,原是創作重要的情感動能,讓創作走得更遠一點,想像再遠一點,再遠。
-
新銳藝評 Review
實踐「夢想」的京劇小劇場
在這個「狂想」的舞台與劇情中,將一切規矩混淆,讓人分不清真實虛假。究竟是誰騙誰?誰又最應該被唾棄呢?《賣》劇並未給觀眾任何的答案,而是使人發笑,並留下了伏筆讓觀眾去思考。
-
企畫特輯 Special
批判壯陽的政治機能?
「院子劇場」的四層樓是依序演出的,觀眾跟隨看,但底樓院子的「飲食男女」是最為精采的敘事段落,性的空間驅力貫徹了整棟樓,至於二樓的婚紗、三樓的胸罩、四樓的衛生棉這三個象徵物把前者的張力弱化為家政的通俗意義則是可惜的,且不說後三者把性驅力拘禁在各自所屬的空間樓層裡,儘管馮靖評本人的演出充滿靈光,在此展現了一股迷人氛圍的演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見劇場生死的瞬間
無垢的作品被稱為儀式劇場,雖說是呈現幕後準備工作,開場的擺設卻同樣如一場祭儀,走入的舞者也如同進行儀式般莊重。如今有多少儀式或儀式的準備工作還這般莊重呢?在一切輕便化、形式化甚至娛樂化的現代社會,或許反而是無垢這樣的團體真正承接了儀式的精神。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中提琴家
林維亞 讓音樂創作為達悟族發聲
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生代編舞家
劉彥成 上坡途中 尋找創作秘方
雖然出身舞蹈科班,新生代編舞家劉彥成身上卻看不到舞者的亮麗氣質,反而顯得叛逆與神秘,他說:「不知何時開始,我想要隱藏自己看起來像舞者這件事。」創作不用熟悉的舞蹈語彙,卻從日常身體中挖掘的他,將在「下一個編舞計畫III」中演出曾在西班牙BETA PUBLIC演出網路票選獲獎的《再見吧兔子》,這支有段「揮別這個自己,迎接那個我」的舞作,會有怎樣的興味,令人期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畫家之眼 舞肉身為本的創作靈思
希臘導演、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應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邀,在紐約水磨坊藝術中心一年一度的募款餐會中,呈現他最新作品Still Life的片段〈薛西佛斯Sisyphus〉。這位希臘當代最重要的導演,曾為雅典奧運打造開閉幕儀式,如畫卷般開展的希臘文化圖景令人驚嘆,透過身體、舞台裝置、物件所創造的畫面,他的作品就像一場動態的繪畫,不斷帶給觀者感官的刺激與驚奇。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賓士搧動「爵士風」 夏日戶外派對與老爸歡喜過節
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依照慣例邀請頂尖樂手各自演繹爵士樂曲的精采,更在台灣賓士的匠心獨具中,以The new C-Class造車工藝的全新成就,襯托爵士樂曲的幻妙美感。兩相結合下,更因父親節的到來,讓今年派對活動首度創下五萬人新高峰,民眾不僅從聽覺面溫暖了心靈、豐富了精神,更在台灣賓士現場打造Summer Jazz夏日美好時光區創意趣味中,時而化身爵士名伶或動感樂手,與The new C-Class一同留下動感倩影,而趣味反光鏡的設置,則讓大小朋友歡笑滿堂。 夏夜涼風,伴隨縈繞全場的爵士樂曲,滿場搖曳的賓士專屬Summer Jazz紀念扇,說明了全場聽眾的沉醉其中,而台灣賓士準備的豐富抽獎贈品,讓民眾大飽耳福之際,更是滿載而歸。身心靈的全面富足,為「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
企畫特輯 Special 琴音乘翼 凌霄飛揚
台灣賓士「星天賦」計畫加持 低音提琴新秀吳昇耀圓夢
除了長年贊助「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讓更多人可以分享爵士音樂的美好,台灣賓士更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設立了「星天賦」計畫,以幫助有發展潛力、卻囿於現實的學子,能在支援下一圓夢想。低音提琴新秀吳昇耀就是去年「星天賦」計畫獎助金的得主,從小習樂卻家逢變故的他,在獎助金的協助下,得以一圓舉辦獨奏會與出國參加比賽的夢想,未來更期待將精湛琴音與跨領域藝術結合,讓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之美!
-
藝視窗 News
臺北市立國樂團將舉辦2015 TCO國際指揮大賽
【台灣】 臺北市立國樂團將舉辦2015 TCO國際指揮大賽 為了發掘並且培養傑出國樂指揮人才,臺北市立國樂團請來芬蘭國寶級指揮家潘努拉(Jorma Panula)坐鎮,將於明年一月首次舉辦第一屆國際指揮大賽。此項大賽分初賽、複賽及決賽三輪,最後選出前三名外,也增列「最佳傳統國樂詮釋」一名。 此項比賽創世界樂壇先例,規定曲目除了指揮北市國演奏經典國樂曲外,還需要在每一輪賽事中指揮長榮交響樂團演奏西洋經典曲目,分別作為對參賽者基本能力等考驗。因此,從初賽、複賽到決賽,都需要經過國樂及西樂兩個部分的篩選。決賽更委託作曲家陳士惠創作一首箏協奏曲首演,檢視選手對於樂團掌握及與獨奏者溝通的技巧。而為了吸引更多非華人指揮的參與,北市國也做足了功課,不僅統一傳統樂器的翻譯名稱、將樂曲總譜與分譜以五線譜呈現,更從比賽曲目中選段,分別由不同樂器錄製示範影片上傳,使有意參與的選手能夠熟習國樂器的性能與音響。報名收件至10月31日截止,報名表請至台北市立國樂團網址www.tco.taipei.gov.tw或www.cykusic.com/Cconducting.htm下載。(李秋玫) 文化部公開徵求文創事業運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部所管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辦理委外招商,受理申請日期至9月22日止,歡迎有志於文創產業營運之民間機構提案參與。嘉義園區前身為嘉義酒廠,預計將從工業酒廠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若順利委外招商,將進入截然不同的園區氛圍。因此,為提高園區營運之可能性,今年3月間,文化部邀集文創產業業者,實地走訪園區,並召開會議提出檢討,調降土地資源成本,以提高民間機構投資及參與經營的意願。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招商案之租用期限為15年,除土地租金維持前4年免收外,第5至第15年期間,每年按當年度土地依法應計收之地價稅繳納土地租金。期滿經評估績效良好者,得以續租10年,詳參相關網站chiayiccpark.moc.gov.tw(侯伶儒) 表演藝術論壇「大師系列」 <strong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說真話
有時我會問,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該誠實地表現我的情感?因為,直接誠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人認為沒修養或情緒化,而一個情緒化的人會引起相當負面的社會觀感,這裡便說明許多人的情感為什麼受到壓抑。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其實要求的是感情表達的疏離或迴避,人們從來不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乃至於隱暪不說可能都是好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對鏡上妝
時間:二○一三年十二月三日 地點:台北 微遠虎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旅行碰上創作 兩個女孩如是說
一個與陌生人一道搭火車的故事,成了旅居德國自由藝術創作者鄒永珊的小說題材,寫成了《鐵道共乘旅遊手冊》。但這趟旅程並未在文字書寫完成後停靠終點站,而將由作曲家林芳宜接續,以充滿聲音的文字為藍本重新創作,在「新點子樂展」中演出。 想邀他們一起聊天,但一個在柏林、一個在台北,面對面的機會等於零。所幸即時交談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在白天與黑夜,短短幾個鐘頭的交錯時間,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不必注意穿著打扮、可以使用表情符號、遇到問題可以在對方打完字前找資料,「已讀」、「打字中」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對方在思考、在回答、在等待 談到旅行,不管是什麼年紀,總會回到小女孩般的愉悅,所以我們的問答也爭先恐後地交錯其中。聊著竟發現,兩人就算不寫作也要塗鴉,就算冒險也要旅行!一個將從文字寫出音符,一個預計從聲音創作文字,兩個愛做夢的女孩在地球的兩端同時上線,在聊天室裡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