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影帝影后加持 電影掛保證?!
看到一部片的宣傳,如果有影后影帝級演員的名字,是不是會更牽動你進場看電影的慾望?我們總想知道,他們會選擇怎樣的作品,繼續磨亮他們那閃閃動人的演技?八月的幾部精采影片,都有影帝影后(或劇后)的加持,讓我們看看除了精湛演技外,還有什麼亮點。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西融會 身心合一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建立的表演體系對西方寫實表演影響深遠,而傳承於此的徒子徒孫也從各自的實踐中開啟出延伸的新見解。將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推出《九面芙烈達》的導演菲利普.薩睿立,即以《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一書,將史坦尼體系「跨文化」地與亞洲的身體訓練結合。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鄉土的呼喚 內心的寧靜
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許我們都曾迷失自己、失去方向,透過音樂的牽引,《海風的牽引》讓漂浮的心能夠回應鄉土的呼喚,無國界的《優雅時光》讓你重獲寧靜,於是身心安頓,走得更遠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純情天婦羅》
陳昇,一個全身上下充滿戲的傢伙,他的說話方式、他的歌曲、他的一舉一動都是「陳式風格」,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沒有人把他丟上舞台搞一齣戲咧? 直到《純情天婦羅》出現,終於有人帶種弄了一個音樂劇給他,但這讓我們不免擔心陳昇會不會忘詞,或許我們就是期待他忘詞的那種憨樣,甚至我們開始想像他脫稿演出時的瘋狂,然後cue大家站起來一起High。 照節目介紹上說,一個失眠女子與一付金屬假牙的愛情寓言,夠詭異,還有九首陳昇經典作品與三首新歌,加上吳天章與李啟源兩位大師加持,我想,吃完這碗《純情天婦羅》,不瘋癲也難。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約翰.皮薩瑞里爵士吉他四重奏
聆聽約翰.皮薩瑞里,已經很多很多很多年了 Jazz Times雜誌讚譽他:「聽皮薩瑞里五分鐘演出,就可心領神會他獨到的溫暖、幽默,以及飽滿的靈魂。」我覺得不需五分鐘,當他的音樂一出現,根本不需一分鐘,您就能被他美妙的嗓音吸引 從一九九○年在Chesky灌錄的My Blue Heaven專輯裡清亮的男聲,到一九九四年的Dear Mr. Cole以自己的方式詮釋納京高的經典歌曲,再到近年的Knowing you(2005)、Rockin' in Rhythm: A Tribute to Duke Ellington(2010),及與父親Bucky Pizzarelli合作的Family Fugue,約翰的嗓音日益成熟,演唱輕鬆恬適,不但擁有正統的爵士歌手豐富的歌唱技巧與歌唱演繹,還有他傑出優異的吉他演奏技巧,可說是張張精采,曲曲動人。 在八月份的炎熱季節裡,安排一個浪漫的週末爵士之夜,光是想像就讓人開心,相信約翰.皮薩瑞里絕對能讓大家沈醉在迷人的爵士音樂世界之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走過半世紀,依然前衛
有人把德國稱為戲劇的天堂,甚至是世界戲劇的中心,根據統計,德國擁有超過一百五十家公共劇院,兩百八十間的私人劇場,加上一百五十家沒有固定駐團的劇院、演出場地和一百多個巡迴劇團,另外還有無計其數的獨立劇團等,每年產出的戲劇類型與數量相當可觀,甚至可說領先全世界。要從數以百計的戲劇製作中,了解德國劇場當前的潮流趨勢,每年五月在柏林登場的「戲劇盛會」,絕對是最具指標性的風向球。 柏林戲劇盛會創立於一九六四年,在東西德尚未統一之前,戲劇盛會是東西德劇場交流的重要管道,之後擴大成為整個德語區(德國、瑞士、奧地利)的戲劇節。每年,由劇評家、記者、學者所組成的獨立評審團,遴選出十齣最值得注目的製作,在柏林接力演出。能夠入選戲劇盛會,對德語區的劇場工作者而言,宛如走上奧斯卡紅毯,是劇場生涯的里程碑,也是晉身德國主流劇場的門票。 走過半世紀,歷經戰爭動亂、政局紛擾、兩德統一,戲劇盛會之於德國劇場的意義與作用,或許有所改變,但不變的依舊是其前衛性格。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特別是著眼於國際時事、社會現實的作品,備受青睞,例如全球面臨經濟危機,戲劇盛會就會出現好幾齣批判資本主義的戲。 戲劇盛會評審團主席克里斯多夫.萊博爾德說,戲劇盛會希望呈現的,是能表現劇場藝術未來趨勢的作品。所以這項年度活動,最後並沒有選出所謂的最佳演出。不可能有一個標準去評斷誰是最佳,只有歷史才是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因此,獲選的製作,無論是冗長的文學獨白、血腥暴力的場景、顛覆文本的演出,就像在抵抗商業劇場的遊戲規則,挑戰觀眾的觀演極限,觀眾席往往夾雜著掌聲和噓聲。 戲劇盛會能夠五十年屹立不搖,在歐洲獨領風騷,和德國政府的補助與劇院體系息息相關。在德國,戲劇被視為公共事物,德國文化部部長Monika Grtters日前在接受「德國文化廣播電台」訪問,可見其對於文化藝術的重視,她說:「文化部不會只支持燈塔型的藝術,對於當代前衛藝術也必須付出助力。政府必須端出一個合宜的條件。因為,藝術是當我們花光最後一分錢之後,唯一可以留下來的東西。」 雖然近年,戲劇盛會的功能受到爭議,大師級導演如柏林人劇院藝術總監派曼(Claus Peymann)就曾提出廢除戲劇盛會的呼聲,在五十周年時成了許多
-
專欄 Columns
教育
「社會是不是病了?」這句話再說也沒多大意思了,似乎已經成為受難的人唯一能對媒體求救的訊號。但是話太老了,聽的人無可奈何,又無動於衷。做父母的除了生育、養育孩子,其實基本的工作是教育。所以捷運上殺人的那個年輕人,不是專家的事,而是人人的事業,否則,人類還發明「教育」幹什麼?
-
專欄 Columns
深刻之說
深刻真是要條件的,我們無心插柳,暮然回首卻已成蔭。然而那些留下的都已是歷史,在那些回首細數之際,以一種拔得頭籌的姿態昂然屹立。而在我們有限的資料庫容量下,包覆在礦石周圍的塵土雜質被沖刷殆盡,有時更加精簡濃縮地只留下被挑選保存的片段,供我們如珍寶般地收藏。
-
專欄 Columns
莫札特協奏曲,哪一首?
我覺得很幸運,離演奏會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雖然那不是一首很快就能輕鬆練好的協奏曲,但我很慶幸指揮有打電話給我。如果他沒有,錯誤就會發生在和學生們練習的當下,而我又不是神奇的皮雷斯,我不要大家盯著屁股長蟲的我坐在頭等艙裡。
-
專欄 Columns
非
劇場一直以來,就是個製作真實感的「非」寫實時空,文字是重要的,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非,是劇場的本質,它不斷透過明顯真實的幻覺感質疑你生活中自以為真實清楚的知覺基礎,不管被定義為寫實/非寫實演出,至少讓你可以暫時飛離這沉悶僵化的世界,讓你相信自己還有飛翔的能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愛樂雙年展 多面向探索當代音樂
對當代音樂推展不遺餘力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吉伯特,今年規畫了「紐約愛樂雙年展」,多面向地探索今天的音樂,廣集五十多位作曲家、百多位音樂家、和紐約的十個文化機構的新作品表演。希望當代音樂亦能如藝術雙年展一樣,造成一股風尚,引來參觀的人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龍應台柏林文化考察 孫尚綺適推新作《攝影師》
台灣與德國的藝術交流一直保持友好關係,文化部長龍應台六月到柏林考察,關切柏林當地的表演藝術政策,並與德國藝文人士及在德發展的台灣藝術家進行對談。編舞家孫尚綺在龍應台訪柏林前夕推出新作《攝影師》,雖然演出成功,但申請到的當地文化補助緊繃,更顯困境。藝術家們非常樂見文化部在柏林這個表演藝術沸騰的城市成立重要單位,這對於他們的創作絕對有實質助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擔任老維克總監十年慶 凱文.史貝西演繹《丹諾自述》
自二○○四年起擔任老維克劇團藝術總監的凱文.史貝西,即將在二○一五年卸任,由他獨挑大梁的《丹諾自述》,票券一開賣就秒殺。採用美國劇作家大衛.林投的劇本,由主角丹諾的獨白貫串全場,回顧他的一生。在硬底子的凱文.史貝西的演繹下,巧妙與觀眾互動演出,令人拍案叫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藝工作者失業保險喬不攏 亞維儂藝術節可能停擺
法國近期鐵路局大罷工,表演藝術界人士也因失業保險問題引發罷工爭議,亞維儂藝術節是否會取消尚在未定之數。總理法樂斯承諾維護表藝人權益,但目前尚未立法依據,敏感時刻讓人更加懷疑是緩兵之計,官方及主辦單位只先求亞維儂藝術節能順利開幕,其他再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回到哪裡去? 多媒體音樂劇《半生緣》互動疏離
備受影視劇界青睞的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在滬港台話劇界菁英合作下,共同打造出多媒體音樂劇新版,結合音樂、投影、評彈、老歌等,以拼貼形式呈現原著內容。然而在表演方式上,演員之間都是「無交流」式表演,整場戲疏離在評彈和歌聲中;有些戲,只能止於對話,掩於情節,演員對著影片中的人物說我們回不去了,編張愛玲有N種方法,這次張愛玲也回不去了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補充史料空白 《香港古典音樂年鑑》明年出版
香港的表演藝術活動相當蓬勃,相關資料的整理及保存日漸顯得重要。舞蹈、戲劇、戲曲的年鑑這幾年陸續出版,唯獨音樂年鑑尚未完成,因為如何定義「音樂」這範疇是很讓人煩惱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去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推出了《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的計畫書,先以「古典」為範疇作記錄,期望整理中樂和西洋音樂會的資料,預計明年出版。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傳統當底有好料 小劇場端創意好菜
近年來積極嘗試跨界合作的國光劇團,邀請資深劇場人王友輝策畫「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透過戲曲題材的顛覆、重組與新詮,以及戲曲元素的吸收、消化與融合,接棒敲響時代新聲。特別邀請EX-亞洲劇團、栢優座,以及年輕編導與國光劇團合作,讓傳統與當代劇場持續對話,激盪出嶄新的火花!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中年男子的純情告白
一位是有濃豔風格的台灣當代「台客藝術家」吳天章,一位是作品充滿紅塵味帶著中年男人浪漫詩意的流行音樂大師陳昇。兩人看似相似,其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一樣「台」,一個來自專出台客的基隆,一個是專出流氓的雲林人。他們對愛情有相似的看法,陳昇看似放浪隨性不輕易把愛說出口,卻堅持不離婚;有過一次離婚經驗的吳天章,愈來愈不相信真愛,卻還是認為離婚是相信「下一個對象會更好」。他們口裡說不相信「純情」,卻以自身的愛情實踐詮釋關於中年男子的「純情」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出生活的「非典型」影帝
李康生 每次都把自己歸零,從白紙畫起
廿多年前,無意間被導演蔡明亮相中而演戲的李康生,以緩慢與沉默的表演風格獨樹一格。今年五月《玄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演,李康生才下飛機就因為血栓病倒,但仍抱病完成演出。走過生與死的幽谷,李康生領悟到,人生苦短,隨時會走掉,要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蔡明亮的戲,動作片、功夫片都想嘗試,「我想玩不一樣的東西,在奇怪的挑戰中找到新的表演方法。」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裔旅美管風琴家
黑爾 打破傳統 揮灑管風琴「超能力」
曾在二○一二年首次來台演出的管風琴家黑爾,被譽為「本世紀最有才華的管風琴家之一」,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接受德國及美國的音樂教育洗禮。在眾多著名的老師教導下,不但建立自己的音樂觀點,也累積了大量曲目。這次來台演出,黑爾安排四首曲目,呈現出管風琴音樂可雄偉、可細膩、可獨奏、可協奏的無限可能與多樣面貌,帶給台灣觀眾全新的管風琴音樂會聆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