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跨界不斷 探索人性永恆
身世與藝術經歷的與眾不同,讓編舞家喬瑟夫.納許的舞作展現出獨到的風景。在法國七○年代「新舞蹈運動」的觀念風潮下,學習默劇肢體的納許踏入舞蹈領域,帶入文學思維,多元背景的舞者有意識的身體,讓內在動機與外在肢體取得一致,讓其舞作更達哲學層次。他的許多作品巡演週期長達十年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日常性的肢體特色及肢體劇場的文本敘述外,內容不追隨流行,持續探討人性永恆主題的堅持,亦展現了真正藝術家的胸襟。
-
焦點專題 Focus 獨家越洋專訪
喬瑟夫.納許 創作之謎 永遠當下
學習歷史出身的喬瑟夫‧納許,或許是最能將文字看得透徹、並將文學改編地深刻入骨的編舞家了。從曾來台演出的《夜無眠》、《歲月的玩笑》等作中,幾乎可見他在冰冷深海底打撈受苦的靈魂的姿態,用突梯荒謬的黑色幽默,呈現生命的傷害、苦難、蒼涼,他曾說:「人生就是悲慘的和比較不悲慘的組合,我期望觀眾透過我的作品,看到人生本色。」 相隔近十年,喬瑟夫.納許帶著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伍采克》再度來台,維持他一貫的憂鬱氣息,為《伍采克》下了一個副標「暈眩的粗胚」,具體而微地為觀者建構了一個「迂迴無常、失衡的世界」。因為生命從未完成,世界晃動無常,創作永遠藏有未曾揭露的謎底,使他願意用一個又一個作品為生命所困的人們找出口。本刊特別越洋專訪喬瑟夫.納許,深入了解他幽微、細密且複雜的思維。即便暈眩,依然向前。
-
即將上場 Preview 廿一世紀的吟遊詩人
「拉布蘭之心」 古語歌諷現世景
成立於二○○一年的人聲樂團「拉布蘭之心」,由五位歌手兼打擊樂手組成,使用南法歐舒丹古語演唱,在複音音樂的進行下,配合單純的拍手、踱步及樂器如鈴鼓、手鼓等演出,他們的歌詞豐富,訴說面向廣泛,從古代的民間舞蹈或當代的搖滾、雷鬼、電音,都為他們帶來創作的啟發。
-
即將上場 Preview 現任總監首訪台灣 紐約愛樂再現光芒
艾倫.吉伯特 讓百年老店再現活力
父母皆是紐約愛樂團員,自己也是紐約生長,可說是「紐約愛樂之子」的艾倫.吉伯特,二○○九年接掌紐愛時沒多少人認識,但到了今天,他的新人新政,已經讓這個百年老店,綻放屬於新世紀的躍然活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精心安排 邀觀眾投入的精采「騙局」
《李奧先生幻想曲》 顛倒世界的奇幻冒險
創作、首演於二○一一年的愛丁堡藝穗節,並獲得多個重要獎項的《李奧先生幻想曲》,讓觀眾親眼看見,地心引力消失後,世界會有什麼變化?透過現場演出和錄像投影的完美互動,測試我們對真實的認知,是一場需要觀眾投注想像力才能完成的演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原歌變奏
「如同不經琢磨的寶石,原住民音樂量的豐富,超過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強的漢族民間音樂,量之豐富包羅了整個歐洲的歌唱形式。」民族音樂學家史惟亮的話語,道出了原住民音樂的璀璨。為了這個塊瑰寶,學者們上山下海投身採集,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與耆老的凋零,田野調查工作更像是一段與時間的百米競賽。 但是,當狩獵、農耕、織布、祭典已不再是生活中心,傳統的土壤,又以什麼方式重生? 從近年來部落歌手的自覺,將日據時代遭受禁唱、歧視的古謠保存、傳承、再進一步推廣,讓古謠不再是全然地承襲舊傳統,而有更多有意思的變種。再加上不同世代的音樂家透過西方當代音樂的形式與語法,進行原住民音樂素材的融合與重製,持續展現台灣原創音樂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最後,從部落到劇場舞台,以舞蹈、劇場、音樂劇等方法,在在蛻變出更強的生命力。 碰撞、轉變、再生珍貴的原住民文化其實並不古老,而是與時並進,只要願意換個角度去發掘,就會發現它永遠光彩閃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一:古謠的再生
老欉新栽 唱出古謠新生命
原住民的部落傳統股謠,承載了原住民生活、祭儀及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逢無可避免的流失命運。但如同果樹老欉可以結出最甜美的果實,回頭探尋源頭,不管是在部落中教學傳唱,或是透過新穎編曲讓古謠呈現新風貌,古謠的重生,也讓原住民的音樂文化更添新生命!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二:當古謠遇上西洋古典
原歌驚豔 活水妝點新樂章
舞台上搬演著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的秀異音樂創作,慣用的借鑑與妝點的手法,若從音樂型態上的觀察,大抵可以從旋律、節奏、和聲、形式、結構等手法進行抽絲剝繭,另外也有「意識流」的唯心主義透過文化美學的感通與模仿。這類涵融表演藝術形式的指標性創作,確實已經擺脫觀光舞蹈、祭儀搬演或片段剪貼的陳腐窠臼,不僅成功地將絕美的古謠搬上舞台,不再自溺於情感表述、不再汙名,並且與時俱進地讓原住民生活文化在劇場藝術中具體呈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三:從部落到劇場舞台
找到劇場「原」創 歌聲呼應生活
原住民樂舞很早就登上劇場舞台,但多是把部落的文化風貌原樣搬演,但近幾年的幾個製作如兩廳院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米靈岸的《儀式米靈岸》與去年原舞者的《Puing.找路》,在劇場中呈現嶄新的藝術創意;原民音樂工作者也將音樂與生活結合,創造當下的新「原歌」,也是另一種表達。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種下美麗的音符 唱出我們自己的歌
「種歌.眾歌」將是胡德夫以歌曲呈現人生歷程的一場音樂會,先是搭配絃樂、以民謠藍調歌吟演唱的西洋搖滾經典,重現當年咖啡廳駐唱的時光;接著以「不插電」的形式演唱多首民歌,重回青春飛颺的年代;接著而從自身的血液出發,回溯北上思鄉的少年到如今的白髮蒼蒼在Matzka樂團的伴奏下,觀眾將和他一同回憶超過五十年的歌唱歲月。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胖」達人的重量級心聲
駱以軍,五年級中段班小說家的代表人物;李銘宸,七年級後段班迅速竄紅的劇場新秀,兩人看似沒有交集,卻在這次黑眼睛跨劇團主辦的「胖節」中被配成對。因為,從外表看來,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胖! 在這個瘦子當道的年代,「瘦就是美」成為主流審美標準。相對地,胖子的生存空間備受排擠。然而,我們不禁想問,胖,到底是個人的健康問題,還是集體社會文化的歧視?胖,可以性感迷人嗎?胖,可以是美的嗎? 這次,我們找來駱以軍和李銘宸對談,身為專業的「胖」達人,兩位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要跟我們分享?他們如何把「胖」轉化為創作的素材,發展出「胖美學」? 且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重量級心聲。
-
企畫特輯 Special
父子流變的男女,或者相反
在光影的烘托下,這是父子流變的一對男女,也是男女流變的一對父子,特別是布幕包裹的鐵架台,將這種雙向流變拋向某些場景的書寫,使《英雄》的舞台有突出的表現,加上劉冠詳展現他身兼編舞與舞者的傑出表現,跟葉昀形成的舞碼不落俗套,是對舞劇自傳體做出一次有啟發性的示範。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蹈.劇場—跨界合作下的身體敘事
雖然屬同一檔節目,姚淑芬《蒼穹下》和何曉玫《親愛的》其實是兩檔完全獨立的製作,分上、下半場在同晚演出。除國家戲劇院大舞台的挑戰外,兩位國內中生代重要編舞家同台競技,想必對當事人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她們均慎重其事地邀請了跨界藝術家為作品加持,而以結果來看,這些他領域元素的介入也相當程度地塑造了這兩支作品個別的面貌。
-
先修班 The Beginners' Class
關於編鐘的天才十問
什麼是編鐘?為什麼它叫做「王者之聲」? 它不是古裝宮廷片的道具,真的可以演奏嗎? 演奏是用敲的還是用撞的?只能演奏慢吞吞的古樂嗎? 湖北編鐘國樂團將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王者之聲」音樂會,整套六十五件曾侯乙墓出土編鐘複製件,將與國家音樂廳「鎮廳之寶」管風琴共奏和鳴。趁此機會,我們也來好好認識這個古老的宮廷樂器,如何在今日繼續敲響!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荒漠裡的奇花
成立不過五年的「陶身體劇場」,憑藉著獨特的身體語彙、極簡的美學,闖蕩美國林肯中心、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成為國際舞壇當紅的舞蹈金童。創團編舞家陶冶的作品不講故事、沒有角色,舞台純淨,動作精準凝練,出身現代舞發展相對較緩的中國,「陶身體劇場」可謂荒漠中的一株奇花,這樣的前衛身體美學,竟然就此迸現,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藝術靈光 日積月累出的精采
二○一四年,「新舞台‧新舞風」邀請了兩個舞團,一個是台灣的雲門舞集2,另一個是來中國的「陶身體劇場」。兩團的藝術總監,都是林懷民十分期待的傑出編舞家:今年剛接任雲門2藝術總監的鄭宗龍,曾以作品《在路上》拿下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評審讚譽鄭宗龍是廿一世紀「國際舞壇新鮮而獨特的聲音」。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以純淨的舞蹈美學,打入倫敦、紐約國際舞壇,林懷民讚美:「陶冶的作品是廿一世紀之舞,令人讚嘆,引人思索。我夢想可以編出這樣的舞作,同時知道自己辦不到。」 去年九月,趁著陶冶和妻子段妮來台觀賞阿喀郎.汗舞團演出的機會,安排這兩位藝術總監會面,交換彼此對創作、對藝術與生活的想法。
-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聞觀點 由你決定
「2013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全民票選
二○一三年最令人關心的表演藝術新聞是什麼?是屏風表演班的暫停活動?還是新舞臺的命運未卜?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家,還有發生在國內的大小事,透過新聞回顧,讓我們一起檢視台灣表演藝術發展,觀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脈動。 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出廿五則二○一三年度表演藝術新聞重大事件,歡迎關心、愛好表演藝術的朋友,共同參與票選出「二○一三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此外,將隨機抽出卅名幸運者,獲贈精選獎品。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屬於他的位子,一直都在……
他是一個生性浪漫的藝術家,想把心中認為的美好完全做出來。連唱一個簡單的句子都是全心全意,唱到忘我,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這首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看表演備忘錄
過完春節,你準備好開始趕場看演出的日子了嗎? 今年,國內的表演團隊端出了哪些好菜色?哪些國外天團、大師即將造訪台灣?什麼演出最令人期待?又有什麼趨勢值得共同關注? 《PAR表演藝術》雜誌的編輯們,從四面八方為讀者搶先蒐羅即將在今年首演的節目,製作了二○一四年表演行事曆。並從編輯的觀點,提示每月重點節目。希望這份備忘錄,提供觀眾實用的看表演指南。 另外,我們也展開大調查,找來了十位表演藝術圈的重度觀眾,從他們的角度,圈選出年度最想看的三個製作,看看哪個演出最有人氣,未演先吸睛。 現在,快拿出你的行事曆,量身打造自己的看表演備忘錄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演日誌— 重點節目精選
2月注目焦點 頂尖交響樂團輪番上陣 交響天團來台的消息總是讓樂迷熱血沸騰,今年二月中開始,就有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揭開序幕。兩場節目首先帶來廿世紀美國經典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交響舞曲,以及爵士名作蓋希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作為開幕;第二場的「柴可夫斯基之夜」則將上演作曲家的《第五號交響曲》。而此次除了曲目之外,新任音樂總監艾倫.吉伯特(Alan Gilbert)的首度訪台,則是音樂會的焦點。 接著,三月初則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到來,由指揮丹尼爾.哈汀領軍,和鋼琴小天后王羽佳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浦羅柯菲夫《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及馬勒的《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等,並且首度在衛武營演出。 三月份的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由伊凡.費雪領軍,第一場曲目安排有大家耳熟能詳、充滿異國風情的《韃靼人之舞》;另一首曲目則是張力十足的葛拉祖諾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現今最傑出小提琴家之一的卡普松擔綱。第二場曲目則從舒伯特交響曲到布魯克納作品。而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雖然要等到十一月才來,但名家、名團加上六年前來台演出的完美印象,更是令人引頸期待。(李秋玫) 3月注目焦點 世界音樂風 整個三月,充滿著是一種異國的情調。首先登場的是來自馬賽市、由男子五人合唱組成的「拉布蘭之心」。他們使用南法地區的方言Occitan古語演唱,地中海區的古老歌曲,利用複音音樂的形式淬煉出人聲加擊樂,獨特又狂放不羈的新式曲風。 接下來月中的「寂靜之眼跨界音樂會」,台灣旅法古琴家游麗玉琴樂彈唱,除了結合鋼琴、笛簫之外,更有法國鬼才藝術家Franois和Bernard Baschet於一九五二年所發明的水晶琴,組成四重奏,呈現一場古老東方和現代西方的詩樂之旅。 而「來自印度的天籟」則是以西塔琴的演奏為主題,邀請Imdad Khan樂派的第七代嫡系傳人、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印度古典樂手煦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