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莎士比亞遇見現代法國新舞蹈浪潮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éo et Juliette
坐落於瑞士日內瓦新廣場(Place Neuve)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tre de Genve),與日內瓦音樂院、維多莉亞音樂廳(Vitoria Hall)、拉特美術館(Muse Rath)毗鄰而居,旁邊更有喀爾文創辦的日內瓦學院(現為日內瓦大學),是日內瓦舊城區的重要文化勝地。 日內瓦大歌劇院 早在一七六六年,日內瓦就擁有一座三層、約八百人席次的歌劇院(Thtre de Rosimond),然而劇院短短營業兩年就毀於祝融;一七八三年在新廣場蓋起了另一棟歌劇院,因此被稱為新劇院(Thtre de Neuve),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狹小的新劇院舞台已漸不符合演出需求,耗時近十年的徵稿、募款與施工後,新劇院被拆除,在原址新建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eatre de Genve)終於在一八七九年開幕,以巴黎歌劇院為範本,採用第二帝國建築風格,內部裝潢金碧輝煌,為歐洲最大、最豪華的歌劇院之一。 浴火重生與芭蕾舞團的誕生 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當劇組人員正在準備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第三幕的場景,一場大火意外摧毀了大半個劇院;在劇院關閉七年後,整修工作終於開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日內瓦大歌劇院重新開幕,演出法文版的威爾第歌劇《唐卡羅》;在歌劇院重新開幕之際,劇院也組織了駐院的職業芭蕾舞團,請來了世界知名芭蕾女伶、法國芭蕾舞團(Le Ballet de France)的創辦人嘉寧・夏哈(Janine Charrat)擔任藝術總監,之後曾帶領過舞團的世界級藝術家,還包括蘇黎世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派翠西亞.娜麗(Patricia Neary)、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馬丁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奧斯卡.阿萊茲(Oscar Ariz)、加拿大蒙特婁大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潘科夫(Gradimir Pankov)等,而現代芭蕾舞之父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於一九七○至七八年亦曾受邀擔任藝術顧問。在他們的帶領下,舞團以簡潔俐落的現代與新古典芭蕾風格著稱,網羅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舞
-
演出評論 Review
裸命的劇場
無論椅子上坐的是誰,無論演員沒說的話如何解,重點是,演員細膩的動作指引我們反覆閱讀記憶裡的片段,然後讀著讀著,發現這些關於死刑的片段,連結的不只是藝術和政治,更精確的說,是美學和法學。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誠實記錄下時代的觀點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初進行決選評審,並邀請國際決選評審舉辦專業講座。由評審之一的國際劇評人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Michel Vas)主講的「劇場評論的準則從職業道德和工作原則談起」,現場並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資深劇評人耿一偉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資深劇評人紀慧玲與談。本刊特地整理講座重要內容,以饗關心國內劇評發展的讀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編舞女原力
尼金絲卡、鄧肯、葛蘭姆、碧娜 20世紀的女生,赤著腳、深呼吸、閉上眼睛 踩出與眾不同的舞步,也為舞蹈踩出一條充滿魅力的嶄新道路 21世紀的女生,在這條路上依舊跳舞 舞動中,她們喚醒自己獨有的驕傲原力 陳韻如 ╳ 有機力 學院養成卻能悠游於不同舞蹈門派,身體自由,心靈強韌,置身黑暗依舊閃爍獨特的光。 楊維真 ╳ 母性力 台上的她,靈動慧黠令人矚目;台下的她,安然領會母親角色為創作引起的化學作用。 賴翠霜 ╳ 出走力 個子嬌小卻有雙強壯翅膀,飛行於台德兩地,在出走與停留間尋找叛逆和穩定的平衡。 楊乃璇 ╳ 戀愛力 一抹濃豔口紅成為正字標記,她的舞蹈劇場不是拼湊生活片段,而是認認真真地愛每個不同的舞者,不同的人。 余彥芳 ╳ 正義力 善於質疑的頭腦和果敢俐落的身體,賜予她豐沛能量,以舞蹈沖激公眾議題,以動作反省表演和生活的距離。 女生,請啟動原力,一起跳舞,一起推進新道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心靈力
陳韻如 編或跳 都要讓自己開心
很多人會告訴陳韻如,妳是有條件的。他們要她應該利用天分,可以換取很多,就會成就。「換什麼呢?對一般標準而言是換名氣、地位吧。但我只是想換我的舒服與開心,換得我想完成的。」她可以明白那些人的好意,但她也帥氣地補了一句:「So?我此生不為迎合別人期待而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母性力
楊維真 成為人母 創作視野更深廣
楊維真說:「年輕時你只關注個人的情感與哀愁,有了孩子後,雖然體能變差、時間變少,但整個生活的先後順序都會不一樣,思考的人生意義會從自己衍生到整個社會環境。你會對『付出』這件事有很不同的感受。」如何從孩子的眼光去審視成人價值,再轉換成舞蹈語言,成為為人母的她獨享的一種女性特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出走力
賴翠霜 不斷移動中 提煉舞蹈劇場
長期在台灣與德國之間來去,身兼舞者與編舞者的角色,賴翠霜把在歐陸的表演編創經驗與美學體驗融入舞作,開放多元的視野,形塑舞蹈劇場的另類風貌。時時在旅途中的她,對於五年、十年後的事,她不去想像太多,遠景是模糊的。她選擇活在當下,保有不設限的彈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戀愛力
楊乃璇 戀愛+跳舞=我的專業
創作主題為何總是關於愛情,楊乃璇自有一套說法,「我不敢說那些我不夠了解的事,所以,如果硬要擠出一件我做很久、很熟的專業,大概就是戀愛吧。」從初戀開始,她花了十多年演練愛情,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對象,她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十年,經驗值應該夠高,應該可以進出自如地在台上談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義力
余彥芳 議題驅動 舞蹈之足深入土地
身兼舞者與編舞者,余彥芳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因為跳舞要暖身,編舞則是暖腦。她說:「我是個很議題性的編舞者,一定會面對某個議題,找出看待的角度,多是思辯問題,動的會比較少。」兩年前回到台灣,余彥芳的創作重心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她說:「真相與正義是我對話的對象,我很想看清楚這個社會的運轉。到底是誰在決定運轉的方式?這些決定有沒有準則?我們該如何對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編舞家之必要?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性別或許只是無數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人」字前面加上男或女,便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生俱來的性別身體是一個自我察覺的切入點,而以身體為工具的舞蹈表演者和創作者,還有可能為性別身體提出怎樣的新創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又見平遙》上陣 中國旅遊演藝新紀元
由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一手打造的「印象」系列演出,從「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迄今,恰恰十年。十年來群起仿效者甚眾,但也有不少悄悄熄燈,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但今年二月「印象」團隊與山西平遙市政府合作推出了新演出《又見平遙》,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走進室內劇場,貼近觀眾演出,可謂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燃燒半世紀的德語劇場豐年祭
德語劇壇最盛大的戲劇節柏林「戲劇盛會」今年歡慶五十周年,這個每年五月舉辦的活動,精選重現上一季的十齣精采劇作,入選者莫不視為無上光榮,如同豐年祭一般呈現當代德語劇場的豐沛活力。今年活動也擴大舉辦,並以柏林「戲劇盛會」執導的希臘悲劇《米蒂亞》作為開幕演出。
-
藝視窗 News
新舞臺去留 藝文界人士持續關注
【台灣】 新舞臺去留 藝文界人士持續關注 新舞臺為信義區重要文化地標,也是少數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近日因中國信託總部將搬至南港,建物產權移轉,引發可能熄燈疑慮,藝文界人士紛紛出面呼籲保留。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文學大師白先勇與文化學者林谷芳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新舞臺原址保留,因為「劇院不是一個房子而已。一座劇院在城市的文化價值,不能夠重新開始。」 文化部長龍應台認為,新舞臺問題的處理有兩個原則,都需要被尊重。一方面來說,中信銀是私有財產,有眾多股東,牽涉到私有財產問題;另方面來說,新舞臺又是重要的文化財,對於表演藝術生態來說也非常重要。 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表示,當初新舞臺的設置,即因提供藝文展演空間的承諾,而突破建築高度之限制,後續即使因故搬遷或易主,新舞臺仍需保持藝文活動空間性質,北市府將盡一切努力保留此一台北市重要的藝文空間。 有關新舞臺去留問題,中信銀強調,雖然中信銀將出售台北市信義區內的總部大樓,但中國信託仍然會繼續支持藝文活動;中信銀董事會將考慮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在南港新總部大樓另覓新址、重建新舞臺,或再找合適地點重建。 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強調,希望在維護住新舞臺的原址不熄燈前提下,發展出三贏機制,保障企業興建的文化設施可長可久,以獎勵企業參加文化建設,協助表演藝術文化在人民生活中永續生根。 新舞臺現正發起「搶救新舞臺,原址不熄燈」,聯署網址savingnovelhall.yam.com/ (廖俊逞) 「2013年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徵件 為台灣舞蹈界發掘及培育許多編創人才的「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即日起展開2013年度活動徵件,報名自即日起至8月16日止。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至今已發掘出不少優秀的編舞者在國內外舞壇上發光發熱,如:張永煜、林文中、譚惠貞、魏光慶、陳武康、鄭宗龍、周書毅、黃翊等。決賽將以現場演出方式評選出3名年度大獎與5名優選,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五、六個壯漢站成一列, 手裡清一色拿的是紅色塑膠框背面有仕女圖的小鏡子忙著上妝。 導演李小平出手幫一個上好妝的猴臉加強勾臉的輪廓, 他笑著說:「大家都忘了我還會這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榮裕 樂暢人父「浮浪貢」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溫柔教頭 美麗歌聲的推手
從擁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間這段過程,就需要「歌唱詮釋指導」來幫忙了!從歌劇到音樂劇,也指導過多位流行歌手藝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還要送他們上台,陪著發聲、修正韻味、調整體態、平穩心理。運用女性的溫柔傾聽,魏世芬從歌手外顯的問題看進內心癥結,再慢慢解開。她從不認為自己有「教」這回事,而是了解對方要什麼,適時給予意見,順著他們的節奏引發就是這麼「連哄帶騙」地,讓歌手將歌聲包裝成更美麗的禮物,送到觀眾的心中。
-
企畫特輯 Special
無姓之人─許哲瑜個展
這是一個很看似安靜深沉,其實很有痛感,令人難以正視的尷尬、不舒服,既類型化又很破格,具有實驗的冒險性勇氣,又對於所有凝滯、尷尬、傷害等等幽微的訊息掌握表現得具有力度、而且刺點精準的個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穿越《白晝》的時空對話
因著一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長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劃「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以其中米開朗基羅《白晝》為發想,邀集美、英、德、法與台灣共廿二位藝術家作品,展開一場跨越六百年的時空對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北電影節上場 讀取舞台幕後
台北電影節揭幕,有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讓人一窺劇場幕後的故事:《奇士勞斯基之職員》是大師所拍的一部描寫劇場幕後人員藝術夢想的紀錄長片;下手大輔《仨小確幸》以舞台劇導演為主角;紀錄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優人神鼓」在彰化監獄進行鼓藝教學的受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