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
-
歐洲人文筆記
與彼得‧布魯克的交談
我說,布魯克先生,您可以收我做學生嗎? 戲劇大師說,我在主持一個劇場,但並不是學校。也許就讓我在劇場打雜吧?那你不如常去看戲,看博物館,好好生活。
-
戲劇
企圖聽出詩意
翻譯改編的中文版演出裡,導演刪除了台灣觀眾可能較為不熟悉的名詞和部分史實,更捨棄了語言詩意的風格,採取較為口語的方式,企圖讓不熟悉契訶夫的觀眾能夠「聽懂」。然而,過於口語甚至俚俗的語言模式,犧牲了角色的特殊氣質與戲劇時空背景的特定指涉,有時候不免讓人錯愕,「契訶夫」的味道因而流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照亮一台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一九八八年,台北重慶南路一個簡單的地下室小舞台上,吳興國為示範太古踏舞蹈技巧做了片段演出,舞台上只有最簡單的舞台燈PAR,沒有化妝,沒有道具,吳興國素淨的身體,散發素淨的光芒。那是我至今難忘的畫面。 做劇場的人都知道,PAR是舞台上最基礎的燈具,不管科技再如何進步,PAR像是劇場裡的土壤一樣,無可取代。一盞燈便可以照亮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二○○四年表演藝術雜誌再出發,我們把原來的英文名稱「Performing Arts Review」做了變奏與延伸,PAR跑了出來,就像每一場演出都是從「動機」開始,PAR在編輯上的動機就是照亮,照亮藝術家,照亮藝術家與觀眾的聚焦點,很PAR,意思是很亮,也有很「ㄆㄚ」的意思。 最簡單的,最持久。百年前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就很PAR,契訶夫說:「我寫生活。」契訶夫擅長對於生活素材細緻的觀察與選擇,習以為常的事件一進入他的作品,反而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素描;張愛玲不也是如此,聰明的文字裡活躍著時代生活的氣息,聞得到生活的大俗與大雅。契訶夫死後百週年,《半生緣》即將上演,都引發了本期PAR再傳述他們的慾望與熱情。 但五月PAR的光芒要照在三位年輕亮麗的舞台明星上,許芳宜、伍國柱與徐堰鈴,「靚世代,出列!」的特別企畫毫無保留地推介這三位今日之星。 紐約媒體稱許芳宜為「葛蘭姆傳人」,「台灣製造」的葛蘭姆舞者在最新一季的紐約舞壇上引起矚目,讓美國公共電視台都決定要在五月隨芳宜一起來台,瞭解台灣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明星。 伍國柱戲劇系畢業,但卻選擇舞蹈,一種對未知的追求,讓高雄縣彌陀鄉長大的男孩一路飛到德國,南台灣情懷與日爾曼文化的相遇,化成全球化的身體語言, 伍國柱贏得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團藝術總監一職。 甫獲第二屆台新藝術表演類「觀察團特別獎」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在上個月演完創作社《Click,寶貝ㄦ》之後,就將暫時結束波希米亞的台北劇場生活,拿著獎學金赴紐約充電。這三位都是六年級前段班的新世代,用無數的挫折與試煉建立起藝術之路上的堡壘,擁有的自信、愉悅與技藝,讓我們不禁要大聲喝采! PAR也代表著潮流,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與契訶夫共進晚餐
讓我真正明白契訶夫的功力,是看到路易‧馬盧導的《泛亞在四十二街》,只是一般的排練,劇本的魅力,加上史氏表演論的演員,緊緊地抓住觀眾的視線。
-
心靈的表演
契訶夫的中年
臨死的契訶夫大量吐血,醫生努力急救著,包括將冰塊放在他胸膛,他最後回答說:「算了,你不必把冰塊放在一個空空的心靈上。」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閱讀契訶夫的六個角度
契訶夫走了一百年了,在他四十四年的人生中,寫下了十七齣戲,六百篇以上的小說,超過四千封的信。這位說故事高手,經由各種形式,百年來仍鮮活地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為什麼是契訶夫?透過其他文學家的對照或說解,或可窺知緣由一二。
-
戲劇
中年心境,百年如一
筆者開始不再擔心眾多角色大匯演造成的瘋狂場景,轉而思索起不曾仔細端詳的契訶夫作品──原來,他在百年前花了那麼多的文字來描述中年的種種症狀,而導演像是病歷表報告般的,將中年情狀一場一場地切割出來,藉由契訶夫的文本逐一檢證,觀者們是否已病入膏肓而不自覺。
-
經典解剖室
打倒假想敵
易卜生對衝突的經營有如吹氣球,越吹越大,直到它爆開為止;契訶夫也會吹氣球,但吹到一半或快爆的時候,他就放氣:雖有衝突,但無爆裂。這種反高潮的做法正是契訶夫和易卜生之間最大的區隔。
-
經典解剖室
疏離於衆聲喧嘩間
遠在布萊希特創造了疏離手法之前,契訶夫已在人物及對白上做到了。契訶夫不搞辯證,既進且出,觀衆是在又進又出的縫隙之間感覺到疏離,才不致被他的人物或情境「矇騙」了。
-
即將上場
台大戲劇研究所《櫻桃園》
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集結來自台大與藝術學院兩校的戲劇研究生,於本月共同演出契訶夫的名作《櫻桃園》。 此次《櫻》劇,導演將著重「聽覺意識」的處理,希望藉由簡單的舞台佈景、沒有時代特徵的服裝來突顯《櫻》劇永恆的主題與象徵。
-
巴黎
迸發能量的肉身劇場
觀賞胡塞爾的舞台作品,不免使人聯想亞陶畢生所追求的一種獨立於言語之外的具體、物質化舞台表演語彙,一種先行訴諸觀衆五官的舞台語言,熔音樂、舞蹈、戲劇與多媒體為一爐,表演意象強而有力,演員精力迸射,全場演出爆發驚人的能量。
-
戲劇
凡尼亞的做戲人生 評《凡尼亞舅舅》
就契訶夫的劇本而論,沒有人會懷疑情調的重要性。可是情調不等於意義,而契訶夫的劇本是有意義可尋的──這一點筆者深信不疑,否則他不會在每一個劇本都安排一個明確而具有象徵意義的主題意象。
-
焦點
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
在契訶夫筆下,平淡與無聊經由重組,經由一段空白的停頓、一句懸在半空的話語、一個人無意識地走過、一串似有若無的音符,調節出呼吸起伏的迷人詩意,歷歷在目卻無從明瞭他如何成就。
-
關渡
《復活(凡尼亞舅舅)》 劇本「回來」了!
在此次關渡藝術節戲劇部分的兩個節目中,除了《徐九經升官記》外,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鍾明德執導的《復活(凡尼亞舅舅)》。在「重建」重於「革新」的九〇年代,《復活(凡尼亞舅舅)》一本實驗劇場的拓荒精神,在契訶夫的經典名劇中加入了三台電視機和一位敍事者,企圖以此讓契訶夫、寫實主義和八〇年代台灣的寫實劇場復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戲劇的兩大磐石
曾經閱讀現代戲劇史的讀者,一定會對以上的一幀照片印象深刻:在一張長桌上,契訶夫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併肩而坐,旁邊圍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們,共同聆聽契訶夫朗讀他的劇本《海鷗》。一邊是文學藝術的巨匠,一邊是表演藝術的宗師,兩大巨人碰撞在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交會出自莎士比亞之後最璀燦的戲劇光輝。 三月,莫斯科藝術劇院將來台演出《海鷗》。雖然史氏及契氏均已作古,但典型在夙昔,相信我們仍能目睹歷史的風采。爲了迎接白鳥飛臨,我們特別企畫了〈現代戲劇磐石〉專輯,深入介紹史氏的「體系」,契氏《海鷗》文本的文學詮釋,以及,歐陸當代導演如何追循與超越史氏的手法以呈現契訶夫的當代風貌,準備觀看《海鷗》的讀者,不容錯過事先或事後的「紙上談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畢生追求「眞象」的夢想家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俄國寫實主義導演學派
康斯坦丁.塞爾格耶維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的寫實主義戲劇大師。他的「體系」或「方法」不僅哺育、培養了蘇俄、東歐、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表、導演藝術家,而且對英、美、日、澳大利亞的現代戲劇產生極大的影響。正如霍頓(Norris Houghton)在大英百科全書中《二十世紀世界戲劇》特稿所說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是百年來的舞台一大巨擘隨著十九世紀末期的寫實主義戲劇家們被二十世紀的寫實主義戲劇家們所取代,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被闡釋者和信徒作了種種修正之後,已然成爲二十世紀表演藝術的基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幀畫像講《海鷗》的故事
《海鷗》係俄國文學巨匠安東.契訶夫的第一個戲劇作品。本文作者藉劇中的「兩隻海鷗」──特里波列夫和妮娜,爲讀者勾勒出整齣戲人物錯綜的情感交織,進而顯現全劇的主題象徵──海鷗──的深刻意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信心、承擔、與救贖 談契訶夫的《海鷗》
《海鷗》全劇之中,隨處可以聽見深情被漠視、才華被辜負、夢想被訕笑、歲月被虛度的歎息;「海鷗之死」這個意象,廣義說來,反映的正是這種無心造成的生命浪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陸舞台上的契訶夫
在歐陸,俄國寫實主義巨匠安東.契訶夫一如莎士比亞,早已超越語言時空障礙,成爲不同民族在戲院裡所能共同溝通的作家。當代歐陸許多導演紛紛在事業高峰之際,把排演契訶夫當成是考驗自己的里程之作;除了契訶夫的個人魅力之外,上演契訶夫也是對導戲能力的考驗與反省。畢竟一說到契訶夫便離不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而一說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便一定得重新考慮現代導演藝術。本文不擬追溯契訶夫的演出史,而是透過近十年來在歐陸重要的契訶夫戲劇演出來探討演出契訶夫對現代觀衆的意義,以及當代導演對契訶夫及寫實演技的反省。
-
回想與回響 Echo
透視不同時代的水晶體 與俄國導演一席談
一月中,高爾基劇團在國家劇院的演出,呈現出色的專業水準,也贏得觀衆的喜愛。本刊邀請歐茵西敎授專訪了劇團的執行導演,論及俄國戲劇和民衆生活的密切關係,從交換觀感中,達到更深一層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