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敎育的民族基礎

每次去倫敦,雖然偶而也看到音樂的表演活動,但這個民族絕不是音樂的民族。他們主要的藝術是戲劇。我到法國,覺得那裡是美術的故鄕。到了德國文化的領域中,似乎音樂就是一切……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敎育也是藝術生活中的自然產物。因此自初級小學到學院,是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中國,旣沒有廣大的基礎,藝術是外來的,就成爲上流社會的點綴了。

每次去倫敦,雖然偶而也看到音樂的表演活動,但這個民族絕不是音樂的民族。他們主要的藝術是戲劇。我到法國,覺得那裡是美術的故鄕。到了德國文化的領域中,似乎音樂就是一切……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敎育也是藝術生活中的自然產物。因此自初級小學到學院,是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中國,旣沒有廣大的基礎,藝術是外來的,就成爲上流社會的點綴了。

上月去東歐、德國走了一趟,目的是尋找一種適當的音樂敎育的制度,以供參考。可是只發現他們的制度是從他們的國情中發展出來的。可以參考,能不能學習,就頗成問題了。

對於歐洲這些國家的背景、民族的特性,我們只是略有所知。可是談起音樂敎育來,他們充滿自信,好像完全不明白會有什麼問題。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廣大的民衆需要一流的音樂家,他們大多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可以說,那裡是音樂的國度。

藝術發展與民族特性

藝術雖然是國際的語言,但藝術與民族之間的特定關係,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値得特別硏究。我是外行,然而多次到歐洲訪問的感覺,體會到這種關係的存在。我每次去倫敦,雖然偶而也看到音樂的表演活動,但這個民族絕不是音樂的民族。他們主要的藝術是戲劇。這是從莎士比亞以來就建立起來的傳統。英國是戲劇的故鄕。即使喜歡音樂的人,也比較喜歡樂劇。美國與英國同文同宗,所以紐約的劇戲也特別盛。這兩個城市好像有數不淸的大小劇場。

我到法國,覺得那裡是美術的故鄕。不只是博物館的美術收藏傲視天下,而是有一種氣氛,是自十七世紀以來就流傳下來的。使世上有志於美術,尤其是繪畫的靑年,都向巴黎集中。巴黎不是沒有音樂與戲劇,可是在那裏,當你提到藝術的時候, 你指的是美術。這裏有曾經影響全世界的美術學院。

到了德國文化的領域中,似乎音樂就是一切。在城市裏偶而看到紀念性的雕像都是音樂家。在德國的北部,還有歌德與席勒對文學家的影響,到南部,或奧地利,就只有音樂了。連建築上巴洛克的線條與裝飾似乎都是爲音樂而存在的。我不知道他們在十九世紀前曾否產生過第一流的畫家。

在藝術上發展得比較均衡的,似乎是地中海的國家,義大利與西班牙。

至於東歐,在我的感覺中,好像是德國的後院,俄國的前庭。這些弱小民族介乎兩大之間,各有自己的背景及民族的驕傲,但文化的薰陶無疑受到德、奧的影響。我會很自然的把他們劃爲音樂的民族。

失掉基礎的藝術敎育

回頭來看我國的情形,就知道藝術敎育的基本困難所在了。尤其是在西洋藝術的傳授上,我們的敎育是建立在沙灘上,沒有基礎。在外國,尤其是各該藝術的故鄕,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敎育也是藝術生活中的自然產物。因此自初級小學到學院,是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中國,旣沒有廣大的基礎,藝術是外來的,就成爲上流社會的點綴了。

最敎人感受深刻的是,在歐洲,敎堂的音樂與學院的音樂是連爲一體的。可是在我國,全省數千座大小的廟宇所演奏的樂曲是與學院音樂完全隔絕的。我們沒有一種可以使全體民衆都感動的樂音,失掉了基礎,即使是成功的藝術敎育也不過是天才選拔的過程。因此不合敎育原則的弊病就一一呈現了。

 

文字|漢寶德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