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
主角上場
在劇場裡,他們瘋了!
創作者選擇呈現瘋狂的背後是什麼? 王嘉明期待給予觀眾適當的留白,在沈澱情緒後回頭思考片刻前的High與暢笑是怎麼回事。鴻鴻則期待能做到在形象之下,讓戲劇進入寓言和比喻的層次,以達到與世界相對應的效果。魏瑛娟有感於已經太過沈重的現狀,她反而試圖在一個極簡的舞台上,讓演員以華麗與輕盈的表演,去詮釋一種無力的狀態。
-
專題
以莎士比亞為名,行網路文藝復興!
莎士比亞若處於現世,可能不僅是個文學作家或戲劇工作者,以他對世界與全人類的精闢體驗與看法,應該更能巧妙地使用網路工具來完成世紀之經典。擁有科技工具的現代藝術工作者,豈不更該珍惜網路世紀的創造良機?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靜宜大學英文系推出莎士比亞跨文化藝術月 鑑於莎翁劇作的地位與貢獻,靜宜大學從五月一日起推出「西方的巨匠,東方的魂魄」藝術月,邀請數位專精於「文化跨界」議題的學界及劇界名家,規劃一系列精采豐富的演講、座談、示範、展覽以及影片欣賞等活動。探討議題頗見匠心,像陳淑芬主講的「文化跨越的可能性:莎劇在台灣的製作史」是以跨文化觀點鑽研莎劇在台灣的製作、發展沿革:「仲夏夜之夢:莎翁名劇的再詮釋」由曾經搬演《仲夏夜之夢》的馬汀尼親自演繹該劇的表演元素;「從《慾望城國》到《李爾王》:當代傳奇劇場與莎士比亞」則由吳興國、魏海敏共同示範與演講該劇團如何以東方劇場的槪念、技巧詮釋莎劇的經驗。活動對外開放,欲知詳情可查閱網站 http://www.pu.edu.tw/cindex1.htm。 (唐阿米) 台灣絃樂團籌辦國際音樂營 曾舉辦過三屆口碑甚佳國際音樂節的台灣絃樂團,在音樂節停辦兩年後,經過長期的規畫,改以更具特色、有計畫的音樂營來推廣音樂,將於每年分別請國外知名音樂院的教授來台授課。今年主辦單位以比利時皇家音樂院的教授為二〇〇二年國際音樂營的主力與特色,課程有大師班、室内樂、教授音樂會等;最特別的還有國内音樂營少有的專題演講活動,課程内容包含音樂風格探討、從聲音本質談樂器聲響、肢體潛能開發、音樂運動傷害等。 音樂營的活動地點,將於台北藝術大學舉行,活動時間為七月十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有意參加者可於即日起至六月十日前報名。詳情請洽台灣絃樂團(02)2369-4802。 (賴欣慈)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誰」在說話?
《誰殺了國王》幾近將《哈姆雷特》原劇打散再重新拼貼組合的嘗試,固然令熟悉《哈》劇的觀衆有所會心,但無可避免地,也必須面對如何對前述角色加以重新定位的質疑。
-
戲劇
演出務本,改編有道
從台灣劇場的生態著眼,香港話劇團的這場製作最値得稱許的,或許是改編的部分所透露導演對於原作的理解。楊世彭在保留雙關義的修辭技巧和文字遊戲的幽默筆調之餘,竟又能同時兼顧整個製作的文義格局,令人佩服。
-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
焦點
不完全莎劇導覽手冊
平心而論,欣賞原文的莎劇演出並不容易。對外國人來說,莎翁的語言像一堵牆,阻絶許多人進一步窺其堂奧,殊為可惜。我們在走進劇場欣賞莎劇前,若能先做功課閱讀劇本,看戲時即使不用逐句聽懂台詞,也會在視覺效果、舞台佈景、服裝音樂之外,獲得更深的認識與樂趣。
-
東京
莎劇、能劇、悲劇、警世劇
故事是熟悉的:一個看不透權力本質的老邁君王和三個女兒間的分家悲劇;原始背景是政治的:內戰爆發前的英國,法國正虎視眈眈地伺機而動;演繹的版本是多元化的:前有黑澤明的《亂》,近有女性主義的電影版A Thou-sand Acres;是的,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從來就不是個容易的題材,太多珠玉在前、太多角度可揀。 九九年九月,日本名導蜷川幸雄給自己一個追加難度的挑戰,與莎劇權威團體──RSC合作,並邀來以主演電影《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獲金像獎提名的耐吉歐.豪森(Nigel Hawthorne)飾演「李爾王」,與國人熟知的日本明星眞田廣之巧扮「愚人」(The Fool)。全劇以英語發音,先在日本彩之國藝術劇場演出十六場,十月底再赴倫敦巴比肯中心公演二十四場,接著自十二月初也已在莎翁故鄕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作千禧跨年的四十三場演出。這樣的跨國製作除了牽涉大批人力物力,更隱含著背水一戰的必勝決心:想想看,日本人指導RSC演莎劇!筆下從不留情的英國劇評人想必早就躍躍欲「批」,火眼金睛地準備大審一場。 聰明的蜷川集合日本設計好手,給了《李爾王》一個多重國籍的古典包裝,再大刀闊斧地修枝剪葉,以簡潔的動線與輪廓塑出現代感,不時還綴灑些零星的東方情調,果然贏得英日一片好評。在戲劇表現上,蜷川放下以往討好的誇張肢體,謹守「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準則,作出某種東方內斂氣質的示範,怪不得泰晤士報讚道:「終場更是深刻動人,就因爲它是如此的單純、沉靜,而充滿尊嚴。」蜷川能在東西文化間拿揑得如此得宜,眞是高招! 《李爾王》設計群表現傑出 即使在像我這樣對所謂「東西合璧」、「跨國合作」抱持懷疑態度的挑剔觀衆眼裡,堀尾幸男設計的舞台也令人喝采。開場的氣勢懾人:左右幽深的竹紋木牆,從兩邊向遠側中線延伸至未知的黑暗裡;向前傾斜的舞台中央,穩穩地放著獨一無二的權力寶座,在前面攤開來的是張繪有地圖的大毯,暗示著一場至親手足間的領土爭奪即將在其上展開。音樂設計宇崎奄童和音效設計井上正弘與蜷川合作多年,其用日本三弦、邦樂混出的聲音,神秘而富張力。 從斜坡後背光出現的人物,像是彼此命運中無法選擇或抗拒的因子
-
東京
在老英的地盤上征服莎劇
曾於一九九三年率團來台演出的日本劇場導演蜷川幸雄,日前在東京近郊的彩之國藝術劇場推出「莎翁回顧系列」的第四齣大戲《李爾王》(King Lear)。這部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合作演出的跨國製作,此刻更已遠征倫敦與莎翁的故鄕,進行跨年度的六十七場公演。
-
回想與回響 Echo
沒有結束,才正要開始
因爲這樣的一次劇展,我們可以發現臨界點並不是永遠只有田啓元、蕭華文,我們開始看見了其他人,甚至臨界點可以就這些人的個人特質,發展出更多元的劇團風景。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莎士比亞遇上臨界點……快閃!
臨界點劇象錄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推出十齣作品,其爆發力讓許多劇團難望其項背。雖然,本次劇展習作性質濃厚,劇目多流於平板、類型化,也有表演生澀、詮釋矛盾等問題;但是對這些劇場新手而言,「臨界點」讓團員有做戲的機會,有作品發表的管道,讓每一齣戲有被觀衆檢視的時空,扎實的扎根工作或許並不亮眼,然而做戲的誠意與堅持卻是讓「臨界點」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
即將上場
莎士比亞的音樂世界
傑佛瑞.史旺(Jeffrey Swann)是當今國際樂壇極受矚目的鋼琴家,曾獲義大利米蘭Dino Ciani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及紐約靑年音樂家大賽首獎,並應邀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與許多知名樂團協奏演出。 此次來台演出的曲目全是根據莎士比亞著作而完成的。包括貝多芬的d小調奏鳴曲〈暴風雨〉、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史麥塔納的〈馬克白與女巫們〉、舒伯特/李斯特的〈莎士比亞小夜曲〉、德布西的〈孔雀之舞〉及孟德爾頌/李斯特的〈仲夏夜之夢〉。
-
電影/劇場特輯
通往古老心靈的新視窗
戲劇,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可以說,從人類有心靈活動以來,戲劇就出現了。電影則是誕生於二十世紀科技時代的新生兒,開啓了我們朝向自身窺探的另一扇新視窗。但不論最古老的舞台,或是最新潮的鏡頭,所力求表現的,卻永遠是同樣的三個字:「戲劇性」。在此次的電影/劇場特輯中,本刊希望介紹戲劇與電影種種錯綜複雜,彼此影響的層面,如莎士比亞劇本如何被搬上銀幕;兼治劇場及電影的日本怪才導演寺山修司;追憶西方名導演與明星如何悠遊於舞台與銀幕之間;美國奧斯卡與普立茲獎的交互輝映;最後再訪問國內影、劇二棲的導演及演員,談談他們的心得。
-
電影/劇場特輯
莎士比亞演電影
「劇本中心主義」一向是劇場主流。而在發展初期深受劇場影響的電影,亦視劇本爲靈魂。於此情形下,不足爲怪的,莎士比亞的幽影從舞台飄上銀幕,成爲二種藝術最初也是最後的橋樑。雖然莎士比亞的戲劇震鑠古今,但由莎劇改編而成的電影似乎卻就黯然失色許多。是劇本在本質上就和電影扞格不入?或是改編者力有未逮?不管如何,許多電影大導演仍視拍攝莎劇爲一唐吉軻德式的挑戰,紛紛前仆後繼,樂此不疲。
-
戲劇
馴(尋?)悍(漢?)豈有便捷計? 評《新馴悍記》
在二十世紀,演出全本的《馴悍記》成了大勢所趨。就「熱鬧」而言,莎士比亞原作所提供的「舞台噱頭」恰到好處,添一分就嫌臃腫;就「門道」而言,在馴悍婦的故事和《馴悍記》之間畫上等號必然會犧牲原作的美感要素。
-
焦點
「尋馴覓蜜」的愛情故事
果陀劇場改編自莎士比亞《馴悍記》的《新馴(尋?)悍(漢?)記(計?)》希望在一般人容易陷入的兩性對立關係中,找出一種旣不偏向男性,亦非倚向女性的新觀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莎劇的昔顏與今貌
隔了四百年的漫長歲月,莎士比亞的喜劇悲劇歷史劇仍不斷在全球的每個角落搬演、翻新、複製。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作者的作品享有同等的榮耀,具備相似的生命力。在代表莎劇的表演藝術與傳承的英國皇家莎劇團首度來台演出之際,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四百年前的莎翁、孕育他的土地,以及他身後日益燦發的光芒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莎士比亞的劇場
莎士比亞不但寫劇本、參加演出,而且曾任戲院的股東長達十七年之久。我們閱讀莎劇時,不可忽視這三重身份,以及劇院硬體和劇本結構、品質間的依附關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華麗而奇詭的冒險
導演楊.賈區營造出一種融合超現實與通俗藝術的眩目劇場幻境,爲莎劇賦予了現代意識,並爲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贏得多座大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莎士比亞在歐陸
莎士比亞在其自成一格的戲劇世界中,不斷向現代人提出挑戰:如何才能做出比前人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