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凱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裡溫柔發光
攤開故事工廠歷年來的宣傳海報,在演員名單中必定有著這麼一個名字郭耀仁。曾經1個月的4個週末裡,他都跟著故事工廠登台,大多數時間雖扮演綠葉,但總能讓觀眾記得他的角色。其實,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規劃,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門來,自己也沒有放棄。近20年下來,在舞台上活過不同人生,戲外則將這些收穫與養分分享給表演課上的學生。此刻,郭耀仁已經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
-
明華園總團《散戲》 揮別悲情再創黃金年代
「明華園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至今40年,我們特別將六年前改編自本土作家洪醒夫短篇小說《散戲》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40年前,明華園藝術家族帶著八大卡車的布景道具,從屏東來到台北國父紀念館,父親陳明吉老團主讚嘆它的宏偉壯觀就像「開封府」,象徵著歌仔戲終於走進神聖的藝術殿堂;經過40年的努力,這次明華園總團把「開封府」搬進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國際級劇場,「我們用這段歌仔戲從內台戲院流落野台的時代故事,向走過艱困歲月的前輩們致敬,也展現明華園歌仔戲40年來,在現代劇場守護傳統、推陳出新的成果。」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選擇改編台灣原創IP 論壇形式邀觀眾一起反思
除了原創作品,故事工廠已有《一夜新娘》、《小兒子》與《偽婚男女》等IP改編經驗,執行長林佳鋒認為和不同領域的搭接,代表故事工廠這個品牌是被認可的,而藝術總監也身兼編導的黃致凱也指出,劇團主要選擇台灣的原創IP改編,這回選擇改編《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和文本的當代性有關。由於原作的議題特性,黃致凱將以論壇形式呈現,讓觀眾投票決定劇情發展與結局,期待藉此在觀眾心中撐出反思的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2:陪伴吧! 只為了自己與親密之人所浪擲的時光
黃致凱 花草蟲魚圍繞 我家劇場不打烊
蒔花餵魚是黃致凱每日工作前的必修功課,但他可不是扮扮家家酒搞搞小確幸,而是以專業態度面對,不管是養魚或種花,皆能說出種種道理、各樣講究,家裡簡直就是個「生態劇場」,在兒女相伴下,日日都有「戲」。總說自己個性急躁的黃致凱,也是試著在這些繁瑣的過程中放慢腳步、洞察世事。疫情下演出停歇,但他心念一轉:雖然劇場不是老百姓生活必須,雖然自己如此渺小,但期待可以透過作品,帶給大家安定的力量。
-
ARTalks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整齣戲主要是藉由祖孫兩人親暱、逗鬧的對話,逐步開展老年櫻子的青春回憶,而小梅也正值青春,對於愛情有許多浪漫的憧憬,她甚至正在試著寫一本羅曼史小說,所以她總是以天真又帶點白目、八卦又點好奇的口氣,去想像甚至是誇張亂掰曾祖母的青春戀愛。只是沒想到曾祖母的戀愛夢,與整個時代的家國認同尷尬連結在一起,自由戀愛與生命尊嚴之艱難,絕非小梅能夠體會與想像。
-
戲劇
父子關係的各說各話 相互激盪的雋永靈光
甫獲《聯合報》文學大獎的臺灣文壇重量級創作者駱以軍,二○一四年時集結於臉書分享的家庭軼事與父子互動隨筆,出版了《小兒子》一書。書中描述的世代異視角交鋒、相互吐槽,及生活瑣事的奇思妙想,令人閱之捧腹後仍覺其韻無窮。有感此作品的超時代性,夢田文創將《小兒子》開發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開發多方位創作,今年七月推出同名動畫,舞台劇則委由故事工廠改編,將於九月登台。
-
戲劇 故事工廠《偽婚男女》
探討同志與家庭 愛是唯一的和解方式
故事工廠新作《偽婚男女》以幽默形式探討同志及家庭倫常議題,由黃致凱與電影導演周美玲共同執導。本劇本為影劇製作而寫,但黃致凱說:「初讀劇本就直覺想改編成舞台劇,也許與我當時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有關,開始思考更多親情的生命課題。」他們希望這齣戲能給大家一些呼吸空間,看角色如何衝撞難題,如何在不斷犯錯中堅持不放棄,勇敢地往幸福路上邁進。
-
戲曲
用台灣歌仔戲 演台灣歷史武俠戲
歌仔戲雖是台灣本土劇種,但卻多演繹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故事,這次由明華園戲劇總團推出的新作《俠貓》,則是改編自作家施達樂的台客武俠小說《小貓》,演繹抗日義士林少貓的故事。編導黃致凱將現代劇與傳統戲曲歌仔戲巧妙搭配,在多元跨界下,《俠貓》蛻變成一齣有濃濃歌仔戲元素的台語音樂劇,在豐富的感官、精神體驗中,強化了觀眾對台灣土地、人物的認同與印象。
-
企畫特輯 Special 故事工廠《莊子兵法》
悲苦喜樂一念間 你如何從人生密室脫逃?
從第一個作品《白日夢騎士》以唐吉訶德呼應故事工廠創團精神,接下來的《3個諸葛亮》和《男言之隱》談論愛情,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的新作《莊子兵法》,則是攬鏡自省,思考帶劇團往前衝的同時,要如何面對創作失敗或瓶頸。透過一場以解開莊子謎題為主題的密室遊戲,六個背景殊異的人物在單一場景中互相牽制、猜忌,最後陷入完全瘋狂,觀眾宛如看了一場真人實境秀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四:故事工廠
致力「雅俗共賞」 瞄準年輕世代
以原「屏風表演班」老將為班底的故事工廠,雖是新團卻一點也不生嫩,第一年的兩齣作品都開出紅盤,加演後勁甚強。藝術總監黃致凱強調,該團要以雅俗共賞的作品與觀眾交流,不自限於「屏風」原本的主力族群,故事工廠鎖定的觀眾群在廿歲到卅五歲,期待靠口碑擴散,開拓觀眾的藍海。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
黃致凱 回歸初衷 繼續做夢
身為李國修的得意弟子,黃致凱在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宣告無限期暫停演出後,與資深團員另組劇團「故事工廠」,繼續李國修未完成的戲劇夢。卅歲以前的他,人生一直在獲得;卅歲以後的他,面對的是失去。現在,每天睜開眼睛,都強烈感覺到更接近死亡一步,所以,他要擁抱當下,更用力地生活。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
我編導了推理、現代武俠、原住民傳說等不同題材風貌的作品,原因都來自於我有一個完全不限制我的老師。他是一個非常有胸襟的藝術家,他說過,「我不是要把你培養成為我的接班人,我要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讓我們一起在劇場的擂台上較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致凱:你並沒有忘記「劇場是說故事的地方」
致凱: 「你要去做才會改善環境」。 我猜一定是你恩師李國修在《京戲啟示錄》裡的這句台詞感動你,你才決定繼續留在劇場創作;因為你曾想過,依你的口才、思路、偏激、略帶自負的犬儒個性,去從政參選立委,就可以直接從藝術政策下手,台灣的藝文環境或許就會是另外一種風景(還「風景」勒!別傻了,現實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我印象很深刻,十年前在開《王國密碼》的設計會議時,你曾說過「劇場不是只有台車和景片」。因為你相信如果劇場的技術不前進,創作者的思維就會被綁住,這樣你永遠也沒有辦法在劇本裡寫一個颱風、地震或是火山爆發的場景(冷靜!你確定你寫的不是好萊塢劇本?還「火山爆發」勒!)。 你說「技術是成就藝術的必要手段」,想在舞台上尋求新的視覺語言,就必須在劇場硬體結構和佈景機關製作的觀念上做改變,但這或許要結合台灣的機械工業、電影工業和相關的技術產業,這樣才能讓表演藝術的環境作全面的提升(還「提升」勒!你是「啼聲」吧!不要再狗吠火車了!冷靜!嗯你這段話是不是從文建會主委的就職演講稿按複製然後貼上?) 但是我很慶幸,除了尋求劇場視覺語言的突破之外,你並沒有忘記「劇場是說故事的地方」。在這幾年來,你做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例如,你在卅一歲那年的創作的科幻劇就很有新意,尤其是植物統治地球的概念,讓大家重新去思考現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你卅二歲那齣「人鬼戀」的戲,探討一段穿越生死的戀愛,以及不同的文化族群如何去建構死亡後的世界,我喜歡你結合原住民的音樂,並且配合現代舞呈現出「鬼魂」的概念,尤其是女主角在每一場ending前那首即興的母語歌,都能唱出不同的醉人旋律;你在卅四歲那年,為了兒子寫的那齣談論親子關係的作品,提到了「生」與「再生」之間的概念,還巧妙地結合「環保劇場」想法,利用資源回收來製作所有的佈景道具,這點讓製作人大為讚賞;但是你在卅六歲那年說你要在舞台上出現一個動物園,製作人就跟你翻臉了,哈哈!我至今仍難忘你那種失落的表情,畢竟屏風是表演班,不是馬戲團;不過,你在卅八歲那齣歷史劇的作品,真的是力道十足,完全呈現出那個烽火年代裡,台灣人捍衛土地的意志以及尋求生命尊嚴的決心 現在四十歲的你對劇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