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湯顯祖》,巧妙植入「臨川四夢」再現戲劇大師不同尋常的一生。(祖忠人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音樂學院《湯顯祖》 評論風暴看始末東

一位研究生發文評論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歌劇《湯顯祖》,點出七大硬傷,隨後發了一封親筆道歉信自稱評論行為無知、愚昧,反而引爆討論——個人觀感被指稱為人身攻擊,發文行為被指為不尊師重道,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網論沸騰,連中共機關報《光明日報》都以文章反問: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

一位研究生發文評論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歌劇《湯顯祖》,點出七大硬傷,隨後發了一封親筆道歉信自稱評論行為無知、愚昧,反而引爆討論——個人觀感被指稱為人身攻擊,發文行為被指為不尊師重道,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網論沸騰,連中共機關報《光明日報》都以文章反問: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

「一帶一路」的高峰論壇尚未開啟,一封道歉信所刮起的樂評風波,焦點卻指向官派的文藝任務和剛滿四百歲的劇壇大師湯顯祖。起因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研究生,於微信中的私人朋友圈發了觀劇後隨想,僅僅羅列本校學院推演的《湯顯祖》共有七項意見,行文直觀毫不留情,不料遭網路流布後,隔天卻深刻反省,自許無知、愚昧、愧疚口吻地道歉……如此兩極化的轉變,不免猜測該生被過度關切了,等引來網論一片發酵和論述,「評論有罪道歉無理」、「人身攻擊」、「看懂樂譜再來評論」等等,不用花錢灌水造假衝銷量,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卻要自負和演出專業無關的泛道德標籤,小心翼翼地躲開媒體。

七宗罪  罪在何處

令人不解的是,該文主要針對「當晚台上演出」,並無指涉師生品格和為人,發文中寫出《湯顯祖》七大硬傷,大致涵蓋有:一、體裁不清:首演時稱音樂劇,這次改為歌劇,評者覺得更像是清唱劇。二、形式不明:此標示為原創歌劇音樂會版,如果以音樂會示人,應簡化表演和服飾,從而關注於音樂本身,這次改編強化舞台演出,有舞蹈、雜耍(其實看照片還有道具沙發),難道只是以概念化和前一版本作區隔嗎?三、質疑歌劇史上沒有集體創作而成傑作,懷疑作曲家退居幕後的原因。四、一人作曲卻有四人配器,作曲家都是承擔配器之責,何況攪出四人聯手,欠缺專業態度。五、情節單薄、內容空洞,通篇兩處情節,夫妻生死相依,湯大師的為官之道,俗雖俗卻比不上古裝連續劇吸引人。六、作為歌劇卻讓合唱淪為無角色可演,人物臉譜化,缺乏戲劇衝突,只是單一展現主角愛情觀和性格的剛正。七、腳本質量堪慮,古文和流行用語混搭,文末又引述作曲者另部作品,作曲者本人樸素上陣,用類似巫師的調子唱起一帶一路(劇中諧音「伊代伊嚕」),動作如同小丑模樣。

抱著玻璃心  何須搞藝術

這部引起爭議的歌劇《湯顯祖》,是由上海音樂學院製作,參演「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該劇巧妙植入「臨川四夢」再現了戲劇大師不同尋常的一生。評文通篇說的是戲情、是演出中的個人觀感,反評論扯到人身攻擊和道德層面,以年輕不懂事,不懂尊師重道,不懂我製作的心(辛)——時間緊迫、經費短缺、人力不足,似乎不露些身心失調,不足以顯示絕地逢生的氣勢,創作猶如人定勝天的神話再現,一旦失守陣地轉身行乞我見猶憐的臉孔,嘿!我們都累成這樣了,你是在校生非但不叫好,反倒在外開批評……商演不適用公益慈善的悲情催淚,公益慈善更無須藝術的煽情渲染。黨媒《光明日報》的〈湯顯祖怕不怕批評〉一文也提出,批評後的道歉信,態度反差令人不解,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他說天下人嗓子都唱啞了,與我何干?

如果抱著玻璃心,下海搞文藝創作,不如速速上岸,威嚴地居於廟堂之中,畢竟華山論劍,藝高人膽大,論的是見識,不比悲賤,導演孟京輝、越劇名家茅威濤,對批評採取大大歡迎!有藝見來論戰,說明沒被埋沒、被輿論看見了,「評論不真心,讚美也無意義」,是選項,就怕碎了一地,不如「沒有演出,沒有傷害」,也是另種省心的選擇。

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